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小空山遺址

小空山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4 19:01:26

A. 丹霞寺的評析

1、南召丹霞山(寺)處在獨特的文化環境中。在其四周10公里的范圍內,東南與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 「南召猿人」遺址相毗鄰,此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要古人類遺址之一;東與舊石器晚期的小空山遺址相連接,這是一處約3萬年前留有滅燼層的洞穴遺址;丹霞山腹地和南部、西部有多處新石器進代遺址。因此,南召丹霞山(寺)是典型的中原文化象徵。
2、自唐以來,丹霞山的名稱由中原移植到廣東,是中原文化向江南伸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唐、宋至明,中原文化發展鼎盛,在這個時期內向南伸展也很迅猛。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特殊人物牽線搭橋,使「燒木佛地」和「丹霞山」的名稱在南國疆土上雷同出現,應視為這一歷史時期中原文化南伸的一個自然現象。 3、南北「丹霞」都是祖國大好河山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所以,古人已定論「大小丹霞遙相央輝」。中原「丹霞」雖開發較早,久負盛名,然而就目前旅遊開發的規模和水平看,遠不及廣東仁化「丹霞」,且廣東仁化丹霞地貌發育更為典型,在南風日盛的形勢下更具有發展的優勢。但無論天南地北,我們都應從各自的特定歷史條件和特殊地理環境出發,從歷史唯物觀出發,共同去歌頌我們華夏大好河山,歌頌這大好河山上各個歷史時期的名勝古跡和名軼事,並在追溯這些名山勝地的歷史淵源中,搞好地貌學的研究,搞好旅遊開發的研究,共同為發展我國的旅遊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4、南北「丹霞」分別具有各自的獨有特徵,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總的看,南北「丹霞」具有南國的奇、秀、美的特徵,北「丹霞」則具有北國的雄、除、幽的特徵,兩者相媲美,共同展示了我國丹霞地貌雄、奇、險、秀、幽、美的風韻。北丹霞山中又有千年古剎丹霞寺,更平添了她的雄奇風采。科學家們將北「丹霞」稱為「丹霞始祖」,是名實相符的.

B. 南召古今的名人.歷史,詳細點,謝謝了,身為南召人我知道自己家鄉的的東西!

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與"北京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這是中原人類的共同祖先。與杏花山猿人遺址相毗鄰的小空山猿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直立人階段第二處人類已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遍及白河兩岸及鴨河、黃鴨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處。
禹定九州,本縣屬豫州之域。殷商仍屬豫州為謝國封地,周為申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曾一度歸韓,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韓撥免,縣境遂屬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始置雉縣。兩漢、三國兩晉皆為雉縣。南北朝屬雉陽郡,置向城。宋、元裁縣,並入南陽縣,設三轄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復置縣,因縣城東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南召"名縣,清順治十六年(1613年)再廢縣,並入南陽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復置,南召縣,縣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縣城遷移李青店,舊邑改為雲陽鎮。
南召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縣境是一個軍事戰略要地,歷史上稱為"北扼汝洛,南控荊襄"的咽喉,為歷代兵家所必爭。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風暴中,劉秀自南陽起事,"於雉衡山獲雉",留下漢帝遺蹤。明末李自成起義大軍曾屯駐南召,留下將軍戰壘。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張宗禹率領的西捻軍曾數年在此浴血戰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1930年首建南召第一個黨支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黨為建立伏牛山抗日根據地,陸續北京大學、河南大學和鄂豫邊工委三條線上的共產黨員雲集南召,與地方自治派結成牢固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抓武裝,搞軍訓,籌募捐,大宣傳,如火如荼。此時南召縣被譽為"小陝北",李青店為"小延安",現代中學為"小抗大"。南召黨組織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極大驚恐,蔣介石令駐豫的湯恩伯部派兵"清剿",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500多人,殺害40多人(其中當場槍殺15人)。遂之,1945年侵華日軍踐踏南召。但是南召的黨和人民並沒有屈服,保存組織,隱蔽力量,堅持抗戰,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陳賡 兵團挺進豫西。4日,南召解放。8日在雲陽鎮南召店召開的陳賡兵團前委擴大會議上,確定了解放戰爭中舉國聞名的"豫西牽牛"作戰計劃。南召解放之初,李青店曾為中共豫西第六專暑,六分區駐地。11日,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南召人民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C. 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歷史上有什麼名人

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與"北京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這是中原人類的共同祖先。與杏花山猿人遺址相毗鄰的小空山猿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直立人階段第二處人類已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遍及白河兩岸及鴨河、黃鴨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處。
禹定九州,本縣屬豫州之域。殷商仍屬豫州為謝國封地,周為申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曾一度歸韓,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韓撥免,縣境遂屬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始置雉縣。兩漢、三國兩晉皆為雉縣。南北朝屬雉陽郡,置向城。宋、元裁縣,並入南陽縣,設三轄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復置縣,因縣城東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南召"名縣,清順治十六年(1613年)再廢縣,並入南陽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復置,南召縣,縣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縣城遷移李青店,舊邑改為雲陽鎮。
南召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縣境是一個軍事戰略要地,歷史上稱為"北扼汝洛,南控荊襄"的咽喉,為歷代兵家所必爭。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風暴中,劉秀自南陽起事,"於雉衡山獲雉",留下漢帝遺蹤。明末李自成起義大軍曾屯駐南召,留下將軍戰壘。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張宗禹率領的西捻軍曾數年在此浴血戰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1930年首建南召第一個黨支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黨為建立伏牛山抗日根據地,陸續北京大學、河南大學和鄂豫邊工委三條線上的共產黨員雲集南召,與地方自治派結成牢固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抓武裝,搞軍訓,籌募捐,大宣傳,如火如荼。此時南召縣被譽為"小陝北",李青店為"小延安",現代中學為"小抗大"。南召黨組織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極大驚恐,蔣介石令駐豫的湯恩伯部派兵"清剿",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500多人,殺害40多人(其中當場槍殺15人)。遂之,1945年侵華日軍踐踏南召。但是南召的黨和人民並沒有屈服,保存組織,隱蔽力量,堅持抗戰,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陳賡 兵團挺進豫西。4日,南召解放。8日在雲陽鎮南召店召開的陳賡兵團前委擴大會議上,確定了解放戰爭中舉國聞名的"豫西牽牛"作戰計劃。南召解放之初,李青店曾為中共豫西第六專暑,六分區駐地。11日,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南召人民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D. 河南世紀考古發現與古氣候環境

經過三代考古學者的艱苦工作,河南平原及其周邊地區迄今為止發現不少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相對較少,新石器時代遺址相對較多,約200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距今7~8ka間的裴李崗文化、距今4.5~7ka間的仰韶文化和距今5ka前後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的中、晚期遺存,還有距今3.8~4.5ka之間的河南龍山文化。

7.8.3.1 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小空山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從南召縣小空山遺址洞穴所處的階地高度分析,應是中更新世(周口店期)開始接受沉積的地方,是古雲陽人居住最為理想之處。

小空山上洞地層劃分為3層。第1層為灰黑色擾土,出土化石種類有牛(Bouidae)、野豬(Sus scrofa)、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yi)、犀牛(Rhinoceroti-dac)、最後鬣狗(Crotuta ultima)等。第2、3層為黃褐色砂土,化石種類有最後鬣狗(Crotuta ultima)、野豬(Sus scrofa)、轉角羊(Spirocerussp)、犀牛(Rhinocerotidac)、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ryi)等。其時代為更新世晚期偏晚階段,考古學分期上屬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由上洞第3層鹿牙化石所做的鈾系法測年,大致相當於最後冰期的最盛期,距今約20~30ka。

(2)南召猿人化石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南召猿人化石是河南發現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化石。發掘地點地層共分5層,第5層的褐黃色砂質黏土層富含化石,直立人牙齒、哺乳動物化石均出土於此層。

與猿人化石同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有劍齒虎(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等21種。其中劍齒虎為新近紀的殘余種類,中國鬣狗、腫骨鹿和三門馬為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典型的哺乳動物,它說明了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生態環境與氣候是溫暖濕潤的。

7.8.3.2 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下王崗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賈蘭坡先生等通過對下王崗遺址動物骨骼的研究,首開了河南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生態環境與氣候的研究。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發現的動物群骨骼,不僅給人們列出了那個時代居民食用的「菜單」,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遺址地區的自然氣候與生態環境。

下王崗仰韶文化層中,共發現24種動物骨骼。有獼猴、黑熊、虎、豹貓、野生水牛、蘇門犀、亞洲象、野豬、麝、蘇門羚和孔雀、麂、梅花鹿、豪豬以及大熊貓等,同時還見有大量的竹灰。其中,獼猴、黑熊、虎、豹貓、蘇門犀、亞洲象、野豬、麝、蘇門羚等系適合森林和多樹的山區動物;孔雀、麂、梅花鹿、豪豬等系適合稀樹、草地和灌林叢生地帶的動物;大熊貓系適合多竹山區的動物。

上述動物群中,喜暖7種,佔29.17%,這些動物現今分布范圍的北界多數不超過北緯33°,其中還有更偏南的動物,如野生水牛、蘇門犀等,在我國境內已不見。其餘為長江南北均可見到的適應性較強的動物,佔70.83%。這是下王崗各期文化層中喜暖性動物最多的時代,說明仰韶文化時期是溫暖的氣候,遺址地區必然有茂盛的森林,山區也有稀樹、草地和灌林叢生的開闊地帶,附近還有茂密的竹林。仰韶文化時期各文化層中都發現許多竹灰,有的甚至還可看出竹的纖維。在仰韶文化三期的長屋中還發現有鋪竹織物的痕跡。以上充分反映出當時遺址地區屬於溫暖濕潤的自然氣候環境。賈蘭坡先生等認為,該時期屬於全新世溫暖氣候的頂峰即相當於B.Srenander氣候的大西洋期。

(2)大河村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大河村遺址位於鄭州市東北角,屬仰韶時期文化。仰韶層的沉積物主要特徵是以灰黃色和灰黑色淤泥質亞砂土為主,考古發掘出土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其中有竹鼠、水牛、野豬、鹿、軸鹿、貉、麂、兔、家豬、狗、羊、雞、環頸、龜、雉、鱉、鯉、蚌、螺等,以及18塊孢粉樣品。

孢粉分析結果顯示,仰韶時代鄭州地區的植被特徵是喬木植物占優勢(50%~90%),草本和灌木植物較少(27%~48.5%)。其中,下段闊葉樹植物花粉(52.1%)多於松屬(Pinus)花粉。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最多,達29.4%。其次是Artemisia,Labiatae,Ranunculaceae和Polygonaceae。

據此,推測鄭州地區全新世中期的古氣候環境是進一步的轉暖。以Pinus為主的針葉林-草原植被逐漸被以Castanea,Puer,cus,Carpinus,Ulmus等闊葉樹占優勢,Pinus為次的針闊葉混交林所代替,林中散生有熱帶、亞熱帶喬木樹種,如Tsuga,Podocarpus,Quercus,Platycarya,Ligu-damdar,Oleaceae和Enporbiaceae。這些喜暖喜熱的喬木植物花粉占木本植物花粉的24.5%,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Potamogetomaceae,Spar-ganiaceae及濕生的Cy-eraceae大量出現,占草本植物含量的37.8%。喜熱和水生植物大量出現表明全新世中期的氣候特點與現今長江中下游的亞熱帶氣候相近,相當於B.Srenander氣候的大西洋期。另外,Lychnotnamnites等水生植物的出現,表明該平原地區為淺水湖沼的環境。

還有人從半定量的角度,對該地區的降水量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他們根據大河村遺址流行的整塑整燒建築技術和遺址出土的蓮籽、螺殼與所使用的蚌鐮及動物骨骼中有貉、麂、竹鼠等考古成果,認為大河村地區全新世中期冬季較現今溫暖,年降水量較現在偏多。由於年均降水量>1000mm時才能滿足竹子正常生長的需要,因而推得當時的年均降水量可能平均>1000mm。

(3)濮陽西水坡龍虎人墓葬考古發現與古氣候環境

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顓頊之都——帝丘,在今河南平原中北部濮陽市西南、高起的崗丘上。顓頊是我國古文明時期開創「絕地通天」、集神巫政教合一的神教文化於一身的始祖。顓頊以「共工振盪洪水害天下」為罪名,誅滅共工得帝位。

1988年,濮陽西水坡發現一古墓葬。在45號墓中,遺體兩側有蚌殼擺成的龍虎,呈一龍虎人組合圖(圖7.3)。人骨架居中,仰身直肢,頭向南偏西,在人骨左右用蚌殼擺成一龍一虎,龍虎的頭向為北偏東。李學勤等認為,濮陽西水坡龍虎人組合圖的發現及體現的身兼巫師和部落首領人物,與傳說的顓頊帝在河南濮陽一帶的宗教活動是比較相符合的。這也就意味著該墓葬的主人極有可能就是顓頊帝,或者是其宗教核心人物之一,屬於仰韶時期文化。

圖7.3 濮陽市西水坡龍虎人組合圖

(據李學勤,江林昌,2001)

孫長虹、郭書元對西水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雙殼類進行了研究。共有33種,其中31種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組合,稱為西水坡麗蚌動物群,其時代為中全新世早期。貝殼14C測年6465±45a,同層出土的陶器特徵顯示出為仰韶文化的早期(7~6ka)遺址。該動物群與長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及其周圍水域的現代麗蚌動物群組合特徵非常接近,同屬東洋界、中印亞界動物地理區,亞熱帶濕熱氣候。根據該動物群反映的生態環境,該地區當時應是氣候濕熱、雨量充沛、河流成網、湖泊遍野的環境。

(4)殷墟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77~1978年,安陽殷墟墓陵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鑽探,發現祭祀坑近700座,墓中除出土陶器、骨器和玉石器外,還出有白陶820片。祭祀坑中埋馬117匹、幼象1頭,以及牛、豬、羊、狐、河狸、猴等動物。這說明了殷代養馬發達和「殷人服象」的真實情況。

殷墟婦好墓中發現佩帶和鑲嵌飾物有玉人、龍鳳、怪鳥怪獸及各種動物,獸類有虎、象、熊、猴、鹿、馬、牛、狗、兔、羊頭、獸頭等;禽鳥類有鶴、鷹、鴟鶿、鸚鵡、鴿、燕雛、鳥、鸕鶿、鵝等;還有魚、蛙、鱉、蟬和螳螂等。玉雕動物達27種,其中大多數見於殷墟出土的動物骨骼和甲骨文記載,以及過去殷墟出土的玉石雕刻,且鷹、鴿、鸕鶿、鶴、螳螂等5種系首次發現。

殷墟甲骨文中有農作物黍、稷、麥、稻等和開墾荒地、施肥的記載,以及圈養馬、牛、雞、犬、豕等六畜的記載,反映出當時畜牧業的發達,顯示出殷時古氣候古環境與現今較為接近的情況。

(5)鄭韓故城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鄭韓故城橫亘在河南平原的中西部、現今的新鄭市一帶,著名的雙洎河從附近流過。據記載,公元前8世紀中期至公元前230年,為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韓國的都城。

城址平面略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5000m,南北寬約4500m,中部有一道南北向夯土牆將故城分隔成東、西兩部分。

西城內最重要的發現是位於西北部的地下冷藏建築遺存。冷藏室填土中出土有大量戰國時期的陶器、磚、瓦殘片以及銅、鐵、骨器等。填土中出土的禽獸骨骼約占整個出土遺物總數的一半,以牛、豬骨最多,馬、羊骨次之,並有少量鹿、雞骨。

在東城偏北的張龍庄村南,發現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制骨作坊遺址,面積約2萬余平方米。在這處制骨遺址文化層中,出土了大量帶鋸痕的廢骨料、骨器、骨器半成品及細砂礪石、殘銅刀等制骨工具。初步辨認出骨料中有牛、豬牙床骨、肩胛骨和鹿角等。反映出與現今較為接近的氣候環境。

7.8.3.3 農作物考古與氣候生態環境

(1)粟、黍、稷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粟、黍、稷系指小米群,中國農業的開始,目前可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時代,仰韶時代農業的基礎是小米。如仰韶遺址中,石制、蚌制和骨制的農具已很多,最重要的證據是粟(「小米」的一種)已經為仰韶時人所儲藏。

西安半坡遺址有幾處儲藏著栗的殼物,尤其是115號窖穴已腐朽的皮殼達數斗之多。除西安半坡外,「小米」也曾發現於陝西寶雞斗雞台、華縣柳子鎮和泉護村、山西萬泉荊村等地。但萬泉荊村的小米,早年由日人高橋基生氏鑒定為粟(Setaria italica),1933年美國華盛頓Freer博物館的Carl W.Bishop博士指出,荊村發現的小米是黍稷一屬的Paricum miliaceum。仰韶農業粟的廣泛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溫暖的。

(2)高粱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55年,在江蘇新沂三里墩遺址龍山文化層以上殷周文化層中發現有高粱稈和葉的遺跡,河北石家莊市庄村發掘戰國時趙國的遺址,也發現有兩堆炭化高粱。

蘇北殷周、河北石家莊戰國及洛陽西漢諸遺址中高粱的發現,似乎表明高粱是華北地區的原生糧食作物。它的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趨於冷濕。

(3)稻的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在攜返瑞典多件仰韶出土陶片中,有一陶罐殘片上充滿谷殼印痕。後經瑞典植物學家G.Edman及E.Soderberg研究,鑒定為人工栽培稻穀(Oryza Sativa)的外殼。

近年陝西華縣柳子鎮仰韶文化層中,草灰中除粟的外殼外,還發現有類似稻殼的遺跡。稻的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溫暖的。

(4)小麥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殷代卜辭中已有麥字,但史前華北小麥的種植,至今尚無確鑿的證據。安志敏先生於1949年首先提出,僅北平歷史博物館所藏山西保德縣王家灣出土似為史前時期之陶片上,印有某種穀粒及芒之痕跡,頗似麥粒。

1955年春,安徽省博物館在河南平原東臨亳州東鄉釣魚台古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件陶鬲之內盛有炭化麥粒,計重1市斤13兩。該遺址所發現的黑陶與龍山遺址的黑陶完全相同,故斷定遺址是龍山文化遺址,麥粒也是屬於龍山時代的,麥粒經小麥育種學家金善寶教授鑒定,系古代小麥Tricticum antiquorum的一種。麥的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冷濕的。

(5)大麻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31年,李濟生在安陽發掘報告中提到殷代埋藏的戈形兵器,有些外表有「極顯著的布紋」,但布的原料是否是大麻,並未說明。

據研究,卜辭和金文中還沒有麻字,而《詩經》中麻字有7處可見;洛陽燒溝漢墓中出土寫有「麻刀石」字樣的陶倉;新鄭工農路一座西漢晚期墓中出土一件小陶壺上,用隸書寫有「麻子」,壺中裝有已經炭化的麻子。說明古代華北地區的布應該是以大麻為原料。麻的出現,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涼的。

E. 南召縣的歷史沿革

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與「北京猿人」的專時代大體相屬當,這是中原人類的共同祖先。與杏花山猿人遺址相毗鄰的小空山猿人遺址,是中國發現的直立人階段第二處人類已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遍及白河兩岸及鴨河、黃鴨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處。
大禹定九州,夏朝屬於豫州之域。殷商仍屬豫州,為謝國封地。西周為申國地,春秋屬楚國底盤,戰國後期,曾一度歸於韓國。周赧王二十三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打韓國,縣境遂屬秦國。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始置雉縣。兩漢、三國兩晉皆為雉縣。
南北朝屬雉陽郡,置向城。宋、元裁縣,並入南陽縣,設三轄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復置縣,因縣城東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南召」命名。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再廢縣制,並入南陽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復置南召縣,縣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縣城遷移李青店,舊邑改為雲陽鎮。

F. 南陽風景名勝範文

人文景觀
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
1、內鄉縣衙
2、社旗山陝會館
3、醫聖祠
4、張衡墓園
5、武侯祠
6、南陽府衙
7、荊紫關
8、八里崗遺址
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
1、中興寺遺像碑(西魏,鎮平)
2、大金鄧州創建宣聖廟碑(金,鄧州城內)
3、佛溝摩崖造像(北朝至唐,方城縣城東南寺門村)
4、鄂城寺塔(宋,南陽市北石橋村)
5、石華表(東漢,鄧州市內〕
6、福勝寺塔(宋,鄧州市內)
7、泗洲古塔(宋,唐河縣城內)
8、陝西會館(清,唐河縣城北源潭鎮)
9、香嚴寺(元至清,淅川縣城西南龍虎山)
10、陽安寺大殿(明,鎮平縣城西北硯台村)
11、菩提寺(清,鎮平縣東北合花山)
12、文廟(明、清,內鄉縣城內)
13、文廟(清,方城縣城內)
14、丹霞寺與塔林(元至清,南召縣城東馬窩村)
15、十里廟遺址(商、周,南陽市東北十里廟村東土崗)
16、宛城(漢代,南陽市北郊)
17、馬嶺遺址(新石器時代,淅川南馬嶺村東500米)
18、龍山崗遺址(新石器時代,淅川西南龍山崗下)
19、溝灣遺址(新石器時代,淅川南溝村)
20、茶庵遺址(新石器時代,內鄉縣北茶庵村)
21、不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內鄉縣東北為崗村)
22、小河遺址(新石器時代,內鄉縣西大窯店)
23、鄧窯遺址(唐至元,內鄉縣西大窯店)
24、上寺遺址(新石器時代,鎮平縣西北寺南村北200米)
25、安國城遺址(新石器時代,鎮平縣東北王莊村南150米)
26、譚崗遺址(新石器時代,社旗縣東北譚崗村西南200米)
27、茅草寺遺址(新石器時代,社旗縣東南大楊庄村西南300米)
28、黃山遺址(新石器時代,南陽縣東北黃山村北20o米)
29、英庄遺址(新石器時代,南陽縣南英庄鎮北 200米)
30、太子崗遺址(新石器時代,鄧州東北鄭元村北100米)
31、竹園遺址(新石器時代,南召縣東南竹園村)
32、杏花山與小空山遺址(舊石器時代,南召縣東阮庄、杜庄)
33、鳳凰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新野縣北寺門村北100米)
34、新都故城(漢,新野東南梅灣村)
35、問崗遺址(新石器時代,桐柏縣東問崗村)
36、陡坡嘴遺址(新石器時代,桐柏西陡坡嘴村東150米)
37、張販冶鐵遺址(漢代,桐柏縣東北張販村)
38、圍山銀礦(唐、宋,桐柏縣城北圍山村)
39、寨茨崗遺址(新石器時、周,唐河北郊羅灣村)
40、湖陽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漢,唐河縣城南湖陽鎮)
41、老墳崗遺址(新時器時代、周,西峽縣西老墳崗村東北)
42、楊崗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漢,西峽縣西北楊崗村南150米)
43、白羽城遺址(春秋,西峽縣東北蓮花寺崗)
44、大張庄遺址(春秋,方城縣東北大張庄村北)
45、平高台遺址(新石器時代,方城縣南平高台村北300米)
46、博望城(漢代,方城縣西博望鎮)
47、楊河古墓(戰國,淅川縣東南楊河村)
48、下寺古墓群(東周,漸川縣下寺村)
49、靳崗天主教堂(l844年,南陽市卧龍區靳崗鄉靳崗村)
50、彭雪楓故居(1907年,鎮平縣安子營鄉七里庄村)
51、別公堰(1929年至1936年,西峽縣城北6公里)
52、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紀念地(1931年,方城縣獨樹鎮七里崗村)
53、**工作團誕生地(1938年,桐柏縣城關鎮新華街53號)
54、蔚文中學舊址(1946年,社旗縣太和鄉太和街)
55、中共桐柏區委機關舊址( 1947年,桐柏縣平氏鎮)
56、徐萬年基(1954年,南陽瓦店鎮西1.5公里處)
57、王府山東省(明,南陽市老城區)
58、南陽府文廟(清,南陽市宛城區新華東路)
59、文筆峰塔(清,唐河縣城東南望城崗)
60、火神廟(清,社旗縣城內)
61、下寨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淅川縣滔河鄉滔河村)
62、賈溝遺址(商周,淅川縣上集鄉賈溝村)
63、楚長城大關口遺址(東周,方城縣獨樹鎮)
64、恐龍蛋化石群產地(中生代,西峽、內鄉、淅川有關地區)
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6處,其中古代建築98處,冶金遺址13處,古水利遺址8處,古瓷窯遺址2處,古代墓葬74處,古石刻78處,革命文物50餘處。
四、博物館14個
(1)南陽市博物館
(2)南陽漢畫館
(3)張仲景博物館
(4)張衡博物館
(5)社旗縣博物館(山陝會館)
(6)方城縣博物館(張釋之詞)
(7)方城縣杜楓瑞紀念館(民政)
(8)南召猿人博物館
(9)漸川縣博物館
(10)新野漢畫石博物館
(11)內鄉縣衙博物館
(12)鎮平彭雪楓紀念館
(13)鄧州博物館(福勝寺)
(14)南陽府衙博物館(待定)
館藏珍貴文化7萬余件。南陽漢代畫像石、畫像 磚3000餘塊等.
僅供參考,作文自寫。

G. 河南是否有遠古人類遺址

對河南鄭州西山遺址同期山麓洪積成因的自然沉積剖面樣品的有機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進行了分析,根據其實驗結果,結合平原地貌與物質組成特點,分析了該地區7000a B.P.古代人類生存的氣候與環境特徵,得到如下結論:1)7300a B.P.以來氣候變化大約以2900a B.P.為界,在此之前以暖濕為主.當時當地的氣候大體與今日的江淮地區的氣候相當,台地上宜旱作,有機碳反映出暖濕期內至少存在5個乾旱時段。到2900a B.P.以近,氣候旱化趨勢明顯,與當地現今氣候接近。2)當地的地貌條件是洪積成因的向東向南傾斜的寬闊平原,雖有枯河穿過,因其具有沖溝性質而無泛濫之苦,又平原的組成物質下部是更新世洪積黃土層,頂部為全新世黃土層,很適合古代人類居住和進行旱作農業耕作活動。3)以土地氮量供應不足為標准進行判斷,至少在7300a B.P.前後這里已開始了旱作農業活動,這種判斷與本地區以草本花粉為主的孢粉分析結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濃度上,表現為早期D(炭屑長軸直徑)<50μ的具有n×10^2片/厘米^3,D>50μ的只在近5000a B.P.才斷續出現,這種變化與耕作施肥技術的進步不無關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