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西遊記
⑴ 《西游記》裡面唐僧又叫唐三藏,請問是哪三藏
三藏,是指佛教當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歷史上的玄奘法師自幼聰慧,精通這三種佛典。而在佛教子弟當中,精通經藏的被稱為“經師”,同樣的,對律藏極為精通的僧侶,就會被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自然而然的就被稱為“論師”。還有那種精通三藏的,就像是玄奘法師那樣的,就會被稱為“三藏法師”。
而《西遊記》唐僧之所以叫唐三藏,在李世民與他進行告別的時候,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當時菩薩來到大唐,與李世民說,佛教至尊經典實為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有“三藏”。所以,李世民就給唐僧起了個法號為“唐三藏”。第一是為了想要唐僧快點把大乘佛教取回來,好振興大唐。第二個則是希望唐僧因為這個法號而不忘記自己的初衷,不要半途而廢。但是,不管是《西遊記》當中的三藏還是現實世界中的三藏,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東西。
⑵ 西遊記中的唐僧換了幾個人
三個,分別是徐少華、遲重瑞、汪粵。
1、徐少華
1983年,徐少華進入央視電視劇《西遊記》劇組,出演唐僧一角,是其藝術生涯的標志性轉點。《西遊記》的拍攝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唐僧」戲又因為表情變化很少而非常難演,但徐少華沒有喊過苦,叫過累。
他用自己端莊清秀的形象、溫文爾雅的氣質,和不溫不火的表演將唐僧柔弱、善良、堅定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徐少華參與拍攝直至1986年1月2日,他所在單位山東省話劇團與《西遊記》劇組合同期滿,離開劇組。
(2)唐三藏西遊記擴展閱讀;
1、汪粵代表劇集——三打白骨精
演了3集(《禍起觀音院》《偷吃人參果》《三打白骨精》)。
2、徐少華代表劇集——女兒國
1983年,自汪粵離開劇組,原本在劇中扮演「小白龍」的徐少華接替他出演唐僧。1985年,徐少華受邀到赴山東藝術學院進修,同年底回組繼續拍攝電視劇《西遊記》。
後來因為學習和拍戲無法兼顧,徐少華在一共拍攝了八集「唐僧」後也離開了劇組,在他看來,上大學圓了自己的一個夢,也是一個取經的過程。不過也有說法稱,是因為他所在單位山東省話劇團與《西遊記》劇組合同期滿,離開劇組。
3、遲重瑞代表劇集——取得真經等大部分劇集
1984年的一天,遲重瑞拍完《夜幕下的哈爾濱》,回劇團去領工資,在昏暗的樓道里,他差點兒撞上迎面而來的一個陌生人,這個人就是《西遊記》的導演楊潔。
在拍完《西遊記》後不久,他認識了曾經中國的女首富陳麗華,兩人一見鍾情,婚後,遲重瑞退出娛樂圈,開始了新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
⑶ 西遊記人物:唐僧簡介
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原型為唐代僧人玄奘。
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懦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的人。他雖然為人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並且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他成天念叨著對一切「妖魔蟲豸」講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正邪不清,人妖顛倒,自己對惡勢力一味的屈服,軟弱,卻對忠心耿耿保護他安全,肅清西行路上障礙而「除妖滅怪」的孫悟空不能容忍。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中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候,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由西安鍾馗文化研究所、國家級AA景區西安鍾馗故里歡樂谷、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傳承人鍾馗王,組織專家在秦嶺終南山下收集 整理的,鍾馗故里劉海故里財神之鄉陝西戶縣流傳千年《鍾馗與唐玄奘的傳說》是「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神仙路鍾馗與唐玄奘的歷史考證:清康熙《戶縣志》:「天齊廟香火極盛,下為金峰寺,唐僧一行駐錫於此」。民國《重修戶縣志》:「神仙路,在縣南秦嶺山麓,並山東西一小徑,名神仙路相傳為唐玄奘法師取經所由之道」。
傳說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唐太宗為取得大乘真經,遍求賢才,唐玄奘毛遂自薦在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原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里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
張紀中版《新西遊記》中的唐僧
待玄奘回到洪福寺里,眾徒弟異口同聲地道:「師父,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終南福泉,鍾馗有賜福驅魔之法,學之以用可也。」
是夜,玄奘披星戴月,沿神仙路過白馬河直奔終南福泉鍾馗故里,拜見鍾馗行過大禮,道:「徒為唐王江山永固,受旨天竺取經,路途多妖魔,拜求天師之賜福驅魔大法。」禮畢,鍾馗也不吝賜,如此這般教化一番,用福泉水沐浴凈手後,贈予護身符一個,福泉水一盞,鍾馗菜三道,鍾馗酒上桌後,鍾馗也不相讓直飲至酣然。當宿安頓玄奘駐錫於金峰寺。
次早,唐王見了玄奘,先教收拾行囊馬匹,通關文牒,
浙版西遊記唐僧劇照(19張)
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太宗舉爵,玄奘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玄奘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玄奘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玄奘成竹在胸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玄奘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
⑷ 西遊記中 唐僧的原型是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
玄奘原來的名字叫做陳禕是法相宗的創始人,被人們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來被後世的人們稱為唐僧。
玄奘在貞觀元年的時候一個人向西邊徒步走了五萬多里的路,最終到達了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回了真經。
玄奘取經的過程用了十七年之久,學遍了當時的大乘佛經和小乘佛經。總共給唐朝帶回了150枚舍利子7尊佛像和657部佛經。
(4)唐三藏西遊記擴展閱讀:
唐高宗元年,玄奘大師六十五歲,他依然在玉華寺翻譯佛經。在這一年的歷史記載中,有他對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的這么一句話: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里,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凈之身,宜須屏遠。
意思是你們在送我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不要用很多的禮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靜的地方,不要靠近宮室和寺院。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
他說:這部《大寶積經》的分量不亞於《大般若經》,我自己覺得我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足以再翻譯如此大部的佛經了,死期已至不是將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經到了,不遠了。
說完這句話以後,玄奘大師從此絕筆,停止了翻譯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後可以預見的很少的歲月留給自己去禮拜佛像,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做好准備。
⑸ 西遊記中唐僧最後被封為( )
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封為斗戰勝佛,豬八戒封為凈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
⑹ 求西遊記 師從唐三藏 內容概括
主要內容:薩在流沙河、雲棧洞、五行山分別度化沙悟凈、豬悟能、孫悟空三人,將來做東土取經人的徒弟,又度白龍給取經人做腳力。
涇河老龍因賭卦少降雨水,觸犯天條當斬,求唐太宗救命。魏徵丞相夢斬涇河龍,太宗魂被追入陰司對證,還生後修建「水陸大會」,請陳玄奘主行法事,開演諸品妙經。觀世音顯像,指化陳玄奘去西天取真經。唐太宗認玄奘做御弟,賜號三藏。
唐三藏西行,出離邊界即落入魔洞,被老虎精、野牛精、熊羆精所捉,兩個仆從被吃,唐僧得太白金星解救。後又遇猛虎,得獵戶劉伯欽所救,得其家人款待,唐僧念經超度劉伯欽亡父。
劉伯欽護送唐僧至兩界山(即五行山)。遇到等候多時的孫悟空,道明緣由,唐僧在五行山揭去如來的金字壓帖,救出孫悟空,賜號行者。
後孫悟空因打死六個賊人,遭唐僧責備,一氣出走。唐僧得觀音菩薩授予緊箍兒及定心真言(緊箍兒咒)。孫悟空在龍王處得知「圯橋三進履」的故事,有所領悟,回返唐僧處。唐僧哄孫悟空戴上緊箍兒,默念緊箍咒,終使孫悟空死心塌地願保唐僧西行,再無退悔之意。
(6)唐三藏西遊記擴展閱讀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於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於皇帝和佛祖的腳下。
《西遊記》的文本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徵高高在上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⑺ 西遊記唐三藏的身世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回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答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⑻ 西遊記唐三藏前世是什麼
《西遊記》中唐三藏的前世是金蟬子,沙和尚的前世是卷簾大將、
唐三藏:
唐三藏原名唐僧,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褘,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沙和尚:
沙和尚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卷簾大將,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
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凈,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師(西天拜佛求取真經。
(8)唐三藏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中社會思想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孫悟空形象的獨立無羈、任個性張揚的人格力量上,沙僧形象的無字句處則隱約閃現出作者自己由新興思潮影響而產生的認識方面的矛盾。
沙僧自覺向善、中庸求全,有君子之德。但他一味遵聽天命,循規蹈距,又無突出才幹,只求個人前程,即使隨波逐流,尊為神仙,於世於時又有何裨益。
沙悟凈不像孫悟空那般傲氣張揚,不愛聽領導的話;也不像豬八戒,毛病太多,貪吃貪睡,還總給領導瞎馬騎,干一些臟活累活兒就要抱怨。
沙僧沉靜而不求回報,淡泊卻堅韌不拔,以將自己看得輕的智慧和對取經事業的忠誠,維系著取經隊伍的和睦,服務著取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