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以佛所遺址

以佛所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4 23:43:58

A. 佛教文化遺跡主要有哪些

岡石窟

在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 個,大小造像5100O 多尊。開鑿時代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公元46O—465 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之前。開始是由一個著名的高僧曇曜〔yào要〕主持,在武周塞開鑿了五所石窟,這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其他石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所以這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主要代表北魏前期的雕塑成就。雲岡的石雕技藝繼承和發展了秦漢的藝術傳統,又吸取了古印度佛教藝術的精華。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唇薄、鼻高、目長、臉頰豐滿,肩膀寬闊,據說是模擬北魏開國諸帝的面貌雕塑的。曇曜五窟的五尊大像高大雄偉,神情可畏,顯出舉世獨尊的氣概。其中有一尊露天大佛,大耳垂肩,兩肩齊挺,端坐窟前,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作。大佛像以外,其餘眾佛及菩薩弟子的雕像按品級決定大小分列兩廂,周圍再配上飛天和許多矮小的力士。雲岡洞窟的形制較復雜,有不少仿木構建築的雕飾、佛龕、寶塔、門柱等,為其他石窟所罕見。有的窟里有中心塔柱,第六窟內的塔柱及窟內三壁雕刻富麗精美,技法熟練,是雲岡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個洞窟。

龍門石窟

在洛陽南25 里的伊闕,是我國石雕藝術的最大寶庫。公元494 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第二年,比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此後東西魏、北齊、北周、隋代都在前代未完成的洞窟中雕刻。唐高宗武則天時,這里再度成為貴族皇室造像的中心,盛唐以後才沉寂下來。現在保存的窟龕,據統計有2137 個。龍門石窟的形制比較單一,題材內容簡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北朝雕造的洞窟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二洞、蓮花洞、葯方洞等。古陽洞開鑿最早,窟中內容豐富,刻有不少佛教故事,龕上圖案裝飾多姿多彩。造像題記的書法古樸,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是楷書體系中魏碑的珍品,有19 品都在這座洞里。賓陽三洞以中洞費工最多,全窟雕刻完整,富麗堂皇,南北兩壁菩薩含睇若笑,姿勢優美。11 座圓雕大像雄健朴實,衣紋折疊規整稠密。洞內壁兩側有四層大型浮雕,其中《帝後禮佛圖》最佳,可惜已被盜往國外。蓮花洞頂刻有一朵大蓮花,旁邊的高浮雕大型飛天,婀娜多姿,優雅傳神。洞中佛龕的構圖和紋飾都很精美。葯方洞主要是北齊所鑿,洞口兩側刻著治療瘧疾、心疼、瘟疫等14O 多種疾病的葯方,是唐初作品。與雲岡石窟相比,龍門北朝時期的石雕寫實能力大大加強,它上承雲岡渾朴洗練的特點,下啟唐代造像豐滿圓潤和愈益寫實的作風。佛像的衣飾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變成了漢化的褒衣博帶式,外貌以面相清瘦刻削和表情睿智為特徵,體現了士大夫的審美理想。龍門石窟內唐前期的造像佔2/3,比北朝更加興盛。最大最有特色的洞窟是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潛溪寺內的主佛比例勻稱,面部豐滿,神情慈祥。右側的大勢至菩薩造型敦厚,豐腴圓潤,雙目俯視,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萬佛洞南北兩壁刻滿1500O 尊佛像。主佛背後刻54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尊菩薩或供養人像,布局別致。洞外的觀世音像頭部雖已損壞,但體態嬌美動人,刻工尤佳。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主佛為坐像,有17 米高,形象庄嚴、溫和、睿智,身軀和手的姿態都表現出一種寧靜的心境,與慈祥的目光結合在一起,正是理想化的封建社會聖賢的象徵。兩旁的菩薩華麗端莊,表情矜持。天王碩壯有力,神態嚴肅,力士怒目圓睜、剛強暴躁。這組雕像不但各具特徵,而且形成具有內在聯系的藝術整體,標志著唐代雕刻藝術所達到的極高水平。看經寺則以29尊浮雕的羅漢像為最佳,表情刻畫入微,生動有致。洞頂上的飛天衣帶飄舞,具有韻律感。總的說來,唐代佛雕形體豐滿健壯、雍容華貴,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親切感。刀法富於變化,能表現出骨肉肌膚和衣飾的不同質感。人物既符合解剖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尤其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唐前期洞窟規模之巨大,雕像造型之偉岸,也非北朝可比,可說是充分反映了當時處於極盛時期的精神風貌。從北朝到唐代,外來的雕刻手法已與中原傳統的藝術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龍門石窟是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

懸空寺

始建於北魏晚期,是我國佛教古建築中的一大奇觀。這座寺廟距今約有1400 多年的歷史。共有殿宇樓閣40 間,懸掛在恆山之麓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崖壁呈90°垂直,陡崖上鑿洞眼,插入懸梁,挑出崖外,再在懸樑上鋪板立柱、構築梁架,建成殿閣樓台。挑出崖壁較遠的建築下有立柱支撐。4O余間房從山崖南面一字排開,貼伏在崖壁上,地勢極為險窄。據說此寺能夠千年不壞,除了歷代屢次維修外,還與它所處地勢很少受到風沙侵蝕有關。可見它的建築構思既奇特,又完全符合科學原理。嵩岳寺塔是北魏宣武帝時所建,是我國最古的磚塔之一。外部為12 角密檐式。所謂密檐,指檐與檐之間的塔身距離很短,各層檐下都不開門窗,有的只開一個小孔。嵩岳寺塔共15 層,外形呈拋物線,內部為八角,塔身四面有入口,這種形式在目前所存古塔中極少見。塔的建築技術很高超,雖用青磚黃泥砌成,但歷1400 余年,仍巍然屹立在嵩山。

少林寺

位於嵩山少室山腳下,始建於北魏遷都洛陽後造寺的興盛時期。太和十九年(公元495 年),北魏孝文帝為天竺僧人佛陀建此寺。孝昌三年(公元527 年),南天竺人菩提達摩自稱天竺禪宗第二十八祖,來中國傳教,先到梁朝,後轉到北方,在少林寺傳播禪學,面壁九年,禪宗由此創立。所以少林寺是禪宗的發祥地。在歷代兵火之後,少林寺幾經重建。現有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千佛殿內有500 羅漢朝毗盧佛的大型彩色壁畫,面積約300 平方米。白衣殿內有少林拳拳譜,以及十三和尚救唐王的壁畫,保存基本完整。相傳少林拳也源於達摩。據唐代裴漼〔cuī崔〕的《少林寺碑》說,隋末王世充擁兵洛陽,少林寺僧志操、惠瑒〔yáng 揚〕、曇宗等抓住王世儷淶鬧蹲油躒釋豆榍贗趵釷爛瘛R蚋ㄗ秈鋪􊯗*開國有功,從此少林寺僧常習拳術,少林拳成為馳名中外的拳派。殿中磚地有許多凹坑,據說是武僧練功跺腳所留下的痕跡。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上有「達摩面壁洞」。西南有二祖庵,傳說禪宗二祖慧可為向達摩學佛,站在門外等候,大雪沒到膝蓋也不動,還自斷左臂以示心志堅定,終於得受衣缽。徒眾為紀念他,就在他養傷的地方建庵。少林寺西的塔林。是歷代和尚的墓塔,現存唐、宋、金、元、明、清各朝磚石墓塔22O 多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墓塔群。

響堂山石窟

北朝的佛教石窟和建築大都始建於北魏。此外也有一部分始建於北齊。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一個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一個在晉陽(今太原市);來往於兩都之間,必經河北邯鄲西南的鼓山(今屬峰峰礦區)。北齊文宣帝高洋便首先在這里造宮苑,建寺廟,鑿石窟。因為在洞窟內拂袖攪動空氣能發出鑼鼓般的鏗鏘之聲,所以名為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處,在鼓山的南端和中部。一共有石窟16 個,大小造像340O 余尊。石窟外還有依山修建的許多殿台亭閣,規模宏大,氣勢壯偉。北響堂山石窟規模較大。九座石窟排列在鼓山中部天宮廟峰腰間,窟前有東西天宮廟等古建築和一座八角九層的大石塔。九窟以北齊開鑿的三大窟為中心,分南、北、中三組,每組有一個大窟。中組最有特色,窟門外峭壁上刻著兩層石雕樓檐,外觀如同樓閣。窟內整潔雅麗,佛像眾多,四壁刻有浮雕花卉鳥獸圖案。北組大佛洞寬闊幽深,大佛雄偉軒昂,造型渾厚勻稱。雖經千年侵蝕,面部依然圓潤光潔如新。南響堂石窟與北響堂石窟相距約15公里,在鼓山南麓。窟外土木結構建築很多,層層疊疊。石窟毀壞嚴重。七座石窟分上下兩層,其中千佛洞保存較完好,窟內鑿有佛像1028 尊,窟壁上布滿一排排小佛像,千姿百態。洞頂雕有伎樂飛天,手持樂器為舞蹈伴奏,衣帶飄拂,體態優美,十分生動。

媧皇宮

也是北齊的建築,在河北涉縣城西北唐王峧〔jiāo 交〕溝的鳳凰山上。據當地縣志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從鄴城往晉陽,來往都要經過山下,於是在這里建起離宮,以備巡幸。又在山麓開了三間石室,里邊刻著諸位佛尊的像。岩壁上還刻有佛經。這處離宮在山腳下有停驂宮、廣生宮,山腰是媧皇宮。這是一座三層樓閣式建築,建在高台上。從山腳沿十八盤路可進入宮中。主建築約高20 多米,緊貼陡直的崖壁。山壁上鑿有八個「拴馬鼻」,用鐵鏈拴住樓體,使樓閣懸在半山腰,樓內人滿時,鐵鏈就綳緊,所以又稱「吊廟」。前有拜殿,兩側有鍾鼓樓、迎爽樓、梳妝樓、靈官亭等附加建築,樓殿均為琉璃瓦頂,雕梁畫棟,鑲嵌在絕壁上,更覺壯觀。明萬曆年間在山崖上又刻「天造地設之境」六個大字。媧皇即上古神話中的女媧氏,傳說她曾在天崩地裂時,煉五色石補天,斬斷鰲足以立四極。神話也將她列為古代帝王之一,所以稱為「媧皇」。

廬山東林寺

是魏晉南北朝期間南方佛教文化較著名的遺跡,由東晉名僧慧遠創建,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佛教分大乘部和小乘部,凈土宗是大乘部中一個有影響的宗派。它認為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的凈土,人類世界是穢土,又提倡因果報應,營造塔廟,大修功德,多多念佛。由於這一教派的發展,佛教才真正深入到民間。歷史上留下的佛教遺跡多數與凈土宗密切有關。慧遠20 歲時出家,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 年)入廬山,太元十一年(公元386 年)創建東林寺,在此講學,又創設白蓮社,倡導「彌陀凈土法門」,後世推尊他為凈土宗始祖,所以凈土宗又稱蓮宗。寺前有一條虎溪,上有石拱橋,相傳慧遠送客不過虎溪橋。有一次他送山南道士陸修靜和詩人陶淵明出山門,邊談邊走,不覺過了橋,三人相視大笑。「虎溪三笑」從此傳為文壇佳話。東林寺曾吸引國內外許多名僧來此求經拜佛,唐時極盛,有300 多間房屋。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東林寺,與此寺智恩和尚同去日本,慧遠和凈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入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為始祖。

陶淵明故里

陶淵明和慧遠的交往,僅是傳聞。據近代學者考證,兩人雖是同時代人,但二者往來的根據不足。陶淵明是我國最著名的隱士和田園詩人。生於公元365 年,死於427 年。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早年在家種地讀書,29 歲才出仕。這時正當晉末亂世,他感到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39 歲時又回到田園。後因生活困難,又出去做彭澤縣令,在官任上80 多天。有一次逢督郵來縣,屬吏告訴陶淵明應當束帶迎接,陶淵明嘆氣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從此辭官歸田,以後一直不再出來做官。陶淵明一生隱居不為沽名釣譽,而是看透了世道的虛偽和惡濁,不願與世人同流合污。他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並寫下了許多贊美田園純朴生活的詩篇,開創了田園詩派。在這樣的生活基礎上,他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希望有一個不受王稅剝削、人人靠勞動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這雖是空想,但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的普遍願望。陶淵明的故居在今江西九江馬回嶺,離廬山不遠。馬回嶺上有他的墓,墓碑上寫「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距陶墓100 米左右,是與墓同時修建的陶淵明祠,祠外柳樹很多,遠處群峰隱約,風景優美。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在後世文人的詩文中逐漸轉化為一個與世隔絕、超塵出俗的神仙世界,成了隱居之所的代名詞。很多人為尋找桃花源的原型,提出了種種附會的說法。從唐代以來,最普遍的看法是認為湖南桃源縣內的桃花源景色最為相似。唐代詩人王昌齡、劉禹錫、李群玉、杜牧,以及宋代文人梅堯臣、王安石、王十朋等都有篇章記詠這處桃源。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建了許多寺觀。源前有兩處門坊,上題「桃花源」三字。於是這里便成了古今遊客所嚮往的一處名勝。

B. 河南省鄭州以西的滎陽縣唐大海寺遺址出土的佛雕像屬於什麼時期的雕像

河南省鄭州以西的滎陽縣唐大海寺遺址出土了一批佛雕像,這批造像,根專據題記,多為屬中唐時期的作品,即八世紀後期到九世紀初。雕便共有坐佛像八件,立菩薩十八件,均為單身像。中唐時期的製作,比之初盛唐在藝術造型上要略遜一籌,但基本上仍保留有盛唐時代的韻格。

C. 西域最大的佛寺遺址在哪裡

西域最大的佛寺遺址在哪裡?

暮鍾響起,佛音從偌大的寺院傳遞到天籟,整個西域籠罩在佛的世界裡。星星點點的油燈裝飾著大大小小的佛堂,坐禪的僧人從行善開始,闡述佛教的淵源。

1、庫車——漢唐龜茲佛都

抵達蘇巴什佛寺,一場冬雪剛剛降臨新疆庫車縣。曾經的龜茲故地,被冬天的霧霾覆蓋。來不及品味這座小城充溢的現代文明,我便一腳踏進了漢唐,行走在佛的世界,再一次被佛語擦亮了雙眼。

漫步於佛堂的殘垣斷壁之間,我聆聽不到來自千年之外的驚喜。如今的這座世界文化遺產,依然靜悄悄地聳立在庫車河兩岸。昔日的輝煌被時光掩埋,游離於歲月的記憶里,我只能折腕嘆息。

從這里一直向東望去,高昌、敦煌、武威、麥積山、西安、洛陽、大同等一座座佛寺,連綿延續到最東方和最南方,這些聚集了龐大力量的精神信仰,組成了浩瀚的佛的國度,經久不衰。

當時光靜止,佇立於這座曾經的西域佛教中心,宏大的佛寺建築浮現在眼前,成百上千的僧侶打禪或誦經,耳邊傳來佛堂大殿令人心顫的梵梵佛音,彷彿置身於一座佛國的聖殿。

如今,曾經的西域佛教,被另一種信仰代替,一段歷史終將成為歷史。時光漸漸遠去,面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殘垣斷壁,見證和訴說著龜茲大地上的歷史變遷和發展。

東寺佛塔,據說下面埋葬著大玉佛腳。

2、 世界文化遺產煥發生機

時間定格在2014年6月,蘇巴什佛寺遺址獲得申遺成功,對於庫車縣各族人民群眾來說是一大盛事,也是阿克蘇地區的一件大事。這座漢唐時期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將向世界敞開寬闊的胸懷,源源不斷地接納各地紛沓而至的專家、學者、遊客及各界人士,蘇巴什佛寺遺址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

蘇巴什佛寺作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的連接點,承載著世界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並為研究龜茲文明、中國歷史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史料。

佛教產生於印度,它的最高發展階段是在中國內地。寺院方面,蘇巴什佛寺是在西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傳播中心,西承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緒脈,但又在形制、布局、設施等進行創新,對龜茲以東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佛塔的形制影響中國內地就更為深遠。

這座遺址始建於魏晉,鼎盛於隋唐。唐貞觀二年(628),玄奘去印度取經西行來到這里,並滯留兩月有餘。唐安西督護府移設龜茲後,內地高僧紛紛雲集,該寺佛事興隆,晨鍾暮鼓,燔火不絕。

專家們認為,蘇巴什佛寺遺址對研究龜茲地區古代地面佛寺遺址的建築方式、布局等方面佔有較高的意義,東、西佛寺的整體建築,代表了古代龜茲以至西域當時建築的先進技術。土坯與夯土是古代乾旱地區的傳統建築技術,西域、中亞、中東普遍應用,古今如此。

但我們發現,西域地區保存的高大建築比較多,尤其是在龜茲地區,超過10米的烽燧、佛塔和大型建築基座的建築遺存龜茲很多。如克孜爾尕哈烽燧,現通高15米多,烽燧幾乎垂直於水平拔地而起,它建於東漢,經千餘年而不塌,可見夯土技術之高超。而蘇巴什佛寺遺存佛塔的高度,有3座在8至9米,有兩座在13米以上,除去人為和自然破壞因素,仍能雄偉屹立至今,此種以土為建築材料的技術,亦是西域建築技術的傑出範例,是研究西域古代建築的極好標本。

庫車縣本土龜茲歷史研究專家裴孝曾說,蘇巴什佛寺能夠申遺成功,因為它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性,「北傳佛教」的傳播,也就是沿著古代陸路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推進的,故「北傳佛教」也被成為「絲路佛教」。由於絲綢之路與「北傳佛教」相結合,佛教就在傳播中注入了東西方文明的因素,因此說,「絲路佛教」成為少有的世界重要文化的載體。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發展,就吸收了犍陀羅地區與希臘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佛教造型藝術,印度哲學與希臘藝術取得完美結合成功,佛教藝術繼續傳播,又有兩河流域文明匯入,越過蔥嶺,中華文明與其產生碰撞與匯合,因此,西域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唯一匯合的地區,而龜茲又是集中而突出的地方之一。當前迫切的是申遺成功後,要積極地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使其現有面貌不再遭受破壞,然後開展全方位研究,進一步揭示它的深層次文化真諦。

目前,除維修加固工程外,庫車縣正積極申請建設遊客接待中心和文物展示廳等項目,積極滿足世界各地的遊客來佛寺遺址觀光旅遊,並邀請了專家做相關規劃,爭取向遊客開放東寺。王志疆說蘇巴什佛寺申遺成功,既能很好的處理開發利用資源與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實現文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又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是功在當代、造福後世的崇高事業。

西寺佛塔,背後就是埋葬千年女屍的地方

3、揭開寺院千年女屍的神秘面紗

20多年前,新疆考古專家在蘇巴什佛寺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時,曾在西寺大殿(以庫車河為界分為東西寺院)發現一具腹內懷有身孕的女屍。當時,很多考古專家不能理解,這具女屍為何埋在寺院內最重要的大殿呢?

眾所周知,古代凡是信佛的人必須六根清凈、終生不娶。難道說是這座寺院里的高僧有了「外遇」,紙終包不住火,情人有了身孕,便以燒香為名進寺院尋高僧討說法。害怕事情敗露,高僧就將情人活活勒死,偷偷地埋在大殿後面的牆層里。不料,千年以後,卻被後人發現了這一秘密。

這只是一種猜想。而這種猜想,卻有悖於佛教以善為本的的形象。

近日,裴孝曾老人卻給出一個驚人的答案。他說結合眾多專家的研究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可以確定蘇巴什佛寺遺址是龜茲皇家寺院,埋在西寺大殿的女屍必定是龜茲王室的直系親屬,或者是傳說中的龜茲公主。因為只有龜茲王室最尊貴的人才能埋葬在寺院里,經過僧人的超度,死後在天堂也能享受榮華富貴。

佛教從印度傳入西域後,逐漸向東發展和輻射,形成了今天的佛教傳播格局。但也再次證明了西域(新疆)從古代開始就已經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敦煌懸泉遺址出土「浮屠里」簡,證明敦煌地區在什麼世紀已出現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

敦煌懸泉遺址出土的128枚「浮屠里」簡中,有明確紀年的11枚,其中最早的是建武27年(即公元51年)。據此可以證明,敦煌地區公元1世紀已出現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參考資料網頁鏈接

E. 濟南發生怪事,大庭廣眾之下一座菩薩像被人拿走,是誰如此大膽

山東濟南開元寺,是一處遠近聞名的唐代寺廟遺址。當地人認為開元寺有求必應,不乏一些信奉佛教的香客自發來到開元寺祈禱。然而2020年7月底,來到開元寺祭拜的香客突然發現:開元寺遺址的石窟內,有一尊擺放了近10多年的菩薩像不翼而飛。兜兜轉轉之後,山東省文物部門回應,原來這處菩薩像不是被人偷走而是另有安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大爺大媽或許是看到他們攜帶佛像、菩薩像被清理之後認為有人搞破壞,殊不知山東文物部門將他們這些宗教用品收走之後,也是希望他們不要再靠近這處已經有松動現象的石窟之內。筆者也希望這些誠心向佛的熱心市民能夠去正規的寺廟焚香祭拜,有道是「心誠則靈」,若是他們一心向善也會得到佛祖的庇佑。

參考文獻:濟南在線、唐書

F. 距今6000年,古羅馬最大城市如何做到遺址保存完整的

羅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也是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文化!有一座距今6000年歷史的城市,他曾經是古羅馬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保存的十分完好,至今還完整的保留著古代的遺址。這座城市就是以弗所,又被稱為艾菲斯。

以弗所如今歸屬於土耳其管轄,地理位置在愛琴海的旁邊。據歷史學家研究,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充滿智慧的雅典人建造了這座城市。

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心,是一座兩層的大理石建築,這是著名的古老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是一個羅馬人為紀念父親而建造的。這座除書館建造的雄偉壯麗,令人驚嘆。難得的是保存得還比較完好。如今,以弗所古城仍然有許多的遺址沒有被挖掘出來。最著名的戲院遺址。也只挖掘出了一半兒。

為什麼以弗所古城的遺址都保存到這么完好?也許是因為當時的工匠們智慧勤勞,擁有著非凡的建築工藝。也一定與建築材料的結實有關。另外也許和很少有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也是有一定關系的吧。

G. 文化遺址中能體現儒 佛 道的是

儒家有孔廟,某書院等,道教有各種道觀,佛教則是寺廟。

H. 求教,以弗所遺址該怎麼去

【塞爾丘克至以弗所遺址旅遊攻略】

交通

公交:可以乘坐帕姆查克和庫沙達瑟的minibus(5里拉,5分鍾就內能到),然後步行容20分鍾到達後門的售票處;

計程車:從塞爾丘克打車前往以弗所古城,車費需15-20里拉

門票

以弗所古城(Ephesus)30里拉;露台屋(Terrace Houses)15里拉;

除露台屋以外,11歲以下兒童都免費(建議帶上護照復印件證明年齡)

開放時間

10月-4月 8:00-17:00;

5月-9月 8:00-19:00

【以弗所】

以弗所(EPHESUS,土耳其):古典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弗所在古代安納托利亞(Anatolia)是一座愛奧尼亞(Ionian)希臘城市,在公元前10世紀由雅典殖民者建立。該城坐落於愛奧尼亞,基士特河口從這里流向愛琴海(AegeanSea),也是帕尼歐尼亞同盟的一部分。

I. 中國最西邊的佛教遺址

1、喀來什莫爾寺遺址:中國最西部的自佛塔。
2、喀什古稱疏勒,是古疏勒國的重要轄地。東漢時,疏勒國強盛,佛教開始傳人並隨之在此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里也成為佛教東傳的中轉站,廣集有佛教大、小乘經典及印度哲學著作,並影響了龜茲佛教的發展。
莫爾佛塔遺址現有兩座殘存佛塔,東南面的那一座,底如方形托盤,圓柱形腰,上有一蛋糕形圓頂。據史料記載,當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國里,就收藏過釋迦牟尼用過的「佛浴床」、「佛缽」等遺物,如佛僧道安、智猛、鳩摩羅什等都曾在疏勒國頂禮膜拜過。
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頂小,底面邊長25米,寬23.6米,頂部邊長14.2米,寬12.5米;塔身殘高7米。塔身正面和兩側留有佛龕遺跡,內中當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現已剝蝕一空。此塔應是寺院的中心建築物,台頂上建有鍾鼓樓或佛殿,現已不可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