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築遺址
『壹』 西安大明宮是遺址廢墟還是像故宮一樣建築群
不一樣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間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宮殿,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百一十座,稱為「東內」。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50公頃,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公元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的戰亂。
也就是說 大明宮是後人在對古代大明宮進行想像的基礎上新建的 (我是西安人 說實話大明宮真心建的不咋樣啊 ̄□ ̄|| 西安人都吐槽啊)而故宮是對保留到現在的原有建築群進行修復翻新的結果 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西安真正值得去看的古代保留下來的遺址還是鍾樓城牆這些原汁原味的東西(抱歉 有推銷之嫌了`(*∩_∩*)′)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貳』 金中都的建築特點以及現存的遺址有哪些
金中都的建築規劃特點主要有3點:一是宮城位置居中;二是向《考工記》的規劃思想靠攏;三是城內增建禮制建築,如祭祀天、地、風、雨、日、月的郊天壇、風師壇、雨師壇、朝日壇、夕月壇等。
為了使中都繁榮,海陵王完顏亮採納了張浩的建議,凡是住在中都附近的居民,免去服役10年。
元世宗時期,為了便利漕運,又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開鑿東到通州的運糧河。但因為地勢落差很大,無法控制水勢,運河開成後,很快就淤塞了。不久,又將金口河填塞,以防止永定河洪水泛濫並危及京城。
從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於此開始,到1214年金宣宗完顏珣離開中都並南遷到汴京後,中都作為金朝都城共61年,1215年,金中都被蒙古軍隊攻陷,城池遭受毀壞。
在現在的豐台區盧溝橋鄉界內尚存有元中都遺址西、南城牆遺址3處:三路居鳳凰嘴村為城西南牆角,牆體殘高3米,綿亘約百餘米,牆南面的水渠為金代護城河遺跡,這是金中都遺址較大的一處。
萬泉寺村有南牆兩段,並連在一起;東管頭高樓村有西牆一段。這些元中都遺址均為夯土牆,是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叄』 山東的古代文化遺址.古建築或革命紀念館
山東省會濟南,因泉水多,有泉城之稱。山東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蓬萊仙閣、東岳泰山、孔子家鄉曲阜。
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戰國時為歷下城,自晉以來歷為州、府、郡治所。市區有風景優美的大明湖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泉水串流於小巷、民居之間,構成獨特的泉城風貌。文物古跡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石祠,隋代四門塔,唐代龍虎塔、九頂塔、靈岩寺,宋代塑像、千佛山、黃石崖等名勝古跡。
青島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明代中葉為防止倭寇侵襲,設浮山防禦千戶所。鴉片戰爭後,設總鎮衙門。1897年後,曾被德、日、美列強先後佔領。現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歐式、日式建築。
曲阜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南。春秋戰國時為魯國都城,秦置魯縣,隋改曲阜。有孔子故里,孔府、孔廟、孔林和魯國故城遺址。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古為齊國城邑。宋熙寧年間建土城,明清為東昌府治。城中央的光岳樓和城內的山陝會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北宋時建的13級鐵塔,還有運河小碼頭、傅氏祠堂、范築先紀念館等文物古跡。
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後更名為臨淄。西周、春秋、戰國時,為齊國都城,西晉以後,為州、郡、縣治。齊國故城、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古遺址、古墓葬。
鄒城位於山東省南部。是孟子故鄉。秦代始置騶縣,北齊天保年間遷今址,唐代改「騶」為「鄒」。孟廟及孟府和鐵山、崗山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古建築重興塔、傳統街道亞聖廟街和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孟子林、葛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北周
全省共有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已被撤銷的1處)。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青島嶗山、膠東半島海濱、博山、青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泰安、濟寧、青州、淄博、蓬萊、濰坊、臨沂、臨清、莒縣、煙台、惠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是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名勝。海拔1545米,相對高度1391米,在周圍平原丘陵的襯托下,格外雄偉,有「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的稱號,也是歷代封建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泰山不僅有雄渾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有厚重璀璨的歷史文化,泰山上下有20餘處古建築群、以及歷代帝王與文人留下的1400多石刻。泰山是天然的山嶽公園,又是中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在泰山極頂的四個方向,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四大景觀。
曲阜 孔廟 孔林 孔府(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孔子過世一年後由魯哀公建立。孔林本名「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延續最久、保留最完整的宗族墓地與人造林園。孔府也稱「聖府」,緊鄰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私人庄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貴族府第。
AAAA級景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依據多項指標綜合評定)
濟南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池內立著「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書法家王鍾霖墨跡。位於濟南市內,東鄰泉城廣場,北接五龍潭公園。
大明湖公園
大明湖由濟南眾泉泉水匯流而成,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描述這里的濟南美色。
靈岩寺旅遊區
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
青島嶗山風景區
嶗山是道教名山,在黃海海岸拔海而立,風景變幻無窮。海拔約1133米,是中國海岸在線唯一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稱號。
煙台 蓬萊閣景區
素有「人間仙境」的美譽,是傳說中「八仙」過海的地方。
南山公園 位於煙台市內。
成山頭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端,又名「天盡頭」。距離韓國94海浬。
劉公島風景名勝區
威海衛——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創始地。
淄博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樵嶺前溶洞 開元溶洞
聊齋園
蒲松齡的故居,寫作聊齋志異的地方。
蒙山
海拔1156米,是山東的第二高峰。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相當高,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譽。
『肆』 下面哪些宮殿建築僅剩遺址 A. 阿房宮 B. 長樂宮 C. 未央宮 D. 大明宮
僅剩遺址的是阿房宮、長樂宮、未央宮、大明宮。
1、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阿房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千米。
2、長樂宮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當時有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謀殺在這里。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
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最近長樂宮遺址又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
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建築的高超水平。
3、未央宮
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西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後,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
未央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毀於唐末戰亂,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4、大明宮
大明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稱為「東內」。
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唐末毀於兵燹。
(4)唐代建築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遺存:
1、阿房宮
阿房宮北起今西安市三橋鎮西北之新軍寨、後圍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緣一線,縱長五千米;東以皂河為界,西迄長安縣小蘇村—紀陽村,橫寬3千米,佔地約十五平方千米。
遺址坐落在龍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建築遺址密集區,主要分布在三橋鎮以南。
在這一區間內,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還有20餘處,其中以阿房宮前殿遺址為最大,又以阿房村和紀陽寨兩地的台基最為稠密。
建築用的筒瓦、板瓦、瓦當、鋪地磚、圓形和五角形陶質水道、漏斗、原石柱礎等遺物隨處可見。
2、長樂宮
長樂宮遺址即現在的未央區閣老門、唐寨、張家巷、羅寨、講武殿、中查、西查、東查,樊寨和雷寨等村莊。
長樂宮的考古工作開始於1956年。經勘查,該宮平面形狀不規整,周長約10千米,面積約6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左右。
宮牆四門遺跡尚能辨認,宮內建築已完全湮滅,只有長信宮、長秋宮等少數宮室,可據出土物印證。通過發掘表明,長樂宮在東漢還保存完好,五代十國以後廢棄。
長樂宮遺址曾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
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具有較高的建築水平。
3、未央宮
未央宮考古發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試掘了前殿的附屬建築遺址,發掘了椒房殿遺址、少府的宮殿建築遺址、中央官署建築遺址和宮城角樓建築遺址,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文物。
4、大明宮
唐大明宮遺址地跨未央、新城兩區。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長7.6千米,總面積約3.2平方千米,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
其中在未央區境內約1.1平方千米,現大明宮鄉的炕底寨、孫家灣兩村即在其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長樂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房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宮遺址
『伍』 中國古代著名建築遺址
1、兵馬俑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博物館位於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得觀眾驚嘆不已,是一個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發現。
2、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3、拉薩布達拉宮
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整座宮殿依山而建,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宮內收藏了無數珍寶,堪稱一座藝術的殿堂。它是西藏地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堡式建築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宮殿。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古代宮殿。
4、長城
有2000多年歷史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5、曲阜三孔
曲阜三孔指的是孔府、孔廟和孔林。山東的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儒家文化也是在這里誕生的。儒學至今影響著中國的思想,因此曲阜無疑就是誕生這一文化的「聖城」。
曲阜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文化中都佔有顯著的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6、華清池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的華清池,又叫華清宮。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以溫泉湯池著稱。這塊風水寶地被歷來統治者作為游宴享樂的行宮。
6000年的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鑄就了這座旅遊風景名勝。而今皇室繁華不再,遊人仍然可以在這里洗溫泉澡,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7、三星堆
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的三星堆,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千年的歷史的三星堆,出土了寶貴的文物,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8、都江堰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自然遺產。都江堰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9、西安碑林
西安市南城牆魁星樓下的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該博物館在孔廟舊址上擴建,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
館區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書法四部分組成,設七個陳列室、六條游廊和一個碑亭,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
10、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設而成。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
從明洪武始建至今,城牆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陸』 唐朝主要宮殿
安,古代成為鎬京、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坎中西安,這與它的特殊地理環境分不開。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於此。隋朝立國後,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選擇了位於東南「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另建新城。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滻、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殿坐北朝南,當時稱為「大興城」。
唐都長安,是在隋都大興城的基礎上,經擴建、修繕而形成的。城郭呈長方形,東西較長,約九千七百米;南北較短,約八千六百米。周長近三十七公里,面積達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帝王都城。「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一、街坊布局即是對天空的模仿,亦是對人體自身的模擬
「千百家似圍棋書」,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來描繪這種獨特的布局格式的詩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長安城建築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內街道均為東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氣、方向端正,寬暢闊達,宛如一塊規則明朗的棋盤。仔細想來,那星羅密布的宮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樣羅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簡直就是一盤下不完的圍棋。
長安城有十三座城門,其中東西南三面各有三門,北牆則開四門。陰歷閏年有十三個月,故十三座城門象徵著一年有閏;北端乃宮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辦公的處所,將這多出來的一個「閏」門放在北牆,象徵著皇家「閏氣」。
人體陰陽之劃分有許多種方式,其中一種即為:陰為靜、代表人體的皮膚,陽為動、代表流動的血液。城牆為表面,相當人的皮膚;街道為內部,相當人之血液,這種陰陽之理在唐都長安城的建築布局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不但城牆、宮牆為方形四周開門,被街道隔列開來的坊,周圍也皆用夯土築成圍牆,四面開門,四面臨街。
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南面三座城門和東西兩面六座城門的六條大街為主幹道路,號稱「六街」。南北向的三條大街分別為啟夏門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門街,寬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間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米,是城內最寬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門而來,它被連朱雀門,南達明德門,貫穿唐長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軸。其中,北段自朱雀門到宮城正門承天門一段,位於皇城內又叫「天街」。皇城南面,連接著春明門和金光門的大街是東西向的主幹街,它與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連為一體,使整個皇城和宮城顯得其實更加雄偉,形象更為高大。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佔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徵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徵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徵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徵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從各坊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側各坊面積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積較小。各坊的興衰也隨著唐王朝爭智的變化而有興衰。如唐初以太極宮為皇宮時,皇城東西兩側各坊比較繁榮;而高宗至睿宗時,以大明宮為中樞,其南各坊又成為繁華區;到玄宗執政時移居興慶宮,興慶宮附近各坊再隨著興盛起來。長安城各坊盡管大小不宜,繁榮程度有別,但其結構卻基本一致。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因近靠宮闕,僅有東西街道,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據說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泄掉「王氣」,破壞了風水,坊的內部,又以寬十五米的小街將坊分成四個部分,層層分割,形成十六塊小區,不懼十分嚴整。
唐長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懼可謂匠心獨運,它那整齊劃一的結構,使整個皇城都顯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遙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國,其鬱郁乎都城風貌盡情顯露出一派大國風范。無怪乎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之為「唐人街」。
二、宮殿布局即是效仿自然,亦是風水理念的體現
傳統風水在建築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築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徵寓意(八卦中坎象徵陷)。唐初圍繞繼承皇位而發生的宮廷之戰——玄武門事變在這里發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築的命名大有講究。 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上》)可見,《周易》對傳統建築的影響面之廣。
唐都長安城在內部結構上,由外城郭、皇城、宮城以及大明宮和興慶宮等部分組成。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邊,隔橫街又有一座小城,這就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面積為零點七平方公里。其東、西兩面城牆,系皇城牆往北的延伸,北牆則直接與郭城北牆相重合。
宮城共有三部分組成,即掖庭宮和東宮左右對峙,中間擁簇著太極宮。 東宮和掖庭宮規模都較小,各自只佔宮城的一小部分。東宮是皇太子居住和辦公之地;掖庭宮的作用則比較特殊,它主要用來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宮中進行勞動和學習技藝,其實質,就是現在的「少年勞動教養所」。
宮城的主體建築為太極宮,太極宮是由原隋代大興宮改建而成的,位居長安城中軸線的最北端,用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南面稱王」。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主要在這里活動。
太極宮設南北兩門,南門為正門,又叫承天門。它正對長安城的中軸線天街和朱雀大街。門外與皇城之間,是一個寬達四百四十米的廣場,唐王朝的許多重大朝外活動,多數都在這里進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會,以及閱兵和受俘等。每當這時,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門,文武百官群集廣場,場面非常雄偉壯觀。 太極宮內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稱之為四大殿。此外還有中書省、門下省、舍人院、宏文館,以及凝陰閣和望雲亭等重要建築。太極殿是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宮的主體建築。據說,太極宮的名字也即因太極殿而來。太極殿是宮內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兩日,皇帝在這里接見群臣,處理政務,屆時文臣武將分班列座,皇帝端坐於前,共商國事。 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這里是舉行所謂"內朝"的地方。內朝是一種皇帝與小范圍臣僚共商國事的儀式,通常只有少數決策大臣,即皇帝的親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朝儀比較簡單,也非常隨便。但內朝在影響王朝決策方面卻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有國政大事,往往要現在此殿商討、決定,然後再剃刀大殿,於「中朝」時跟眾大臣議論。
在唐長安城中,有三處宮殿群體,除了太極宮外,城北牆外禁苑裡有大明宮,城東部的隆慶坊有興慶宮。三座宮城,彼衰此興,在唐朝歷史的不通階段上,各自占據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宮,原稱永安宮,是貞觀八年,李世民為其父太上皇李淵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宮。李淵死後,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一直無人居住,成為一座離宮。到唐高宗李治時,憂郁身患風濕病,厭惡太極宮內潮濕,便搬來地處龍首塬上地勢高地面乾燥的大明宮里。改建後的大明宮公設一十一座宮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門(取「北方玄武」風水之說)。
太極宮和大明宮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內興慶宮與前二者大不一樣。後者的整體布局特徵是不墨守成規,因地制宜,風格多樣,如正宮門向西開,可謂別出心裁。與前二者相比,更顯得活潑、奔放而又雄偉、豪華,這無形中引出了長安帝王宮殿的一大謎團,那就是興慶宮何以要反叛前規、標新立異?要想揭開這個謎底,「應用易學」(所有應用《周易》作實踐指導的學問,風水只是其中之一)這把鑰匙必須具備。(龐鈺龍編撰)
唐代宮苑和游樂地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迴廊四百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長安城東南隅有芙蓉園、曲江池,一定時間內向公眾開放,實為古代一種公共游樂地。
唐代的離宮別苑,比較著名的有麟游縣天台山的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臨潼縣驪山之麓的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大明宮
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北龍首原上。唐代貞觀八年(634),太宗李世民為供其父李淵避暑,於長安宮城東北角禁苑內修建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擴建,一度改名蓬萊宮,後成為唐代帝王在長安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唐末毀於戰亂。1961年其遺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高踞龍首原上,遙對終南山,俯瞰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壯闊。宮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北牆長1135米,南牆(即長安城北垣的一段)長1674米,西牆與南北牆垂直,長2256米,東牆傾斜有曲折。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所有宮牆均為夯土牆,僅在同城門相接處和城牆轉角處內外表面砌磚。城基寬13米余,深1米余,城牆底寬10米余。宮城北部的東、北、西三面城牆之外平行築有夾城。西、東兩面的夾城距宮城均為55米,北夾城距宮城160米。宮城南牆正中的丹鳳門為正門,東有延政、望仙二門,西有建福、興安二門;西牆中部有右銀台門,其北有九仙門;東牆有左銀台門;北牆正中為玄武門,其東有銀漢門,西有青霄門,玄武門正北夾牆有重玄門。北門一帶是當時北衙禁軍的駐地,關繫到宮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離內設了三道門(包括玄武門內的重門),門的基址尚存。
據記載:大明宮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沿襲唐太極宮的三朝制度,沿著南北向軸線縱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東西兩側建有若干殿閣樓台。外朝部分還附有若干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內廷部分以太液池為中心。池中建蓬萊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圍殿宇廳堂、樓台亭閣羅布,寢殿在池南。這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各殿具體位置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確定。
含元殿,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宮殿。是舉行重要典禮儀式的場所。含元殿利用龍首原高地為殿基。現殘存遺址高出南面地坪10餘米。殿東、北、西三面為夯築土牆,白灰抹面。殿寬11間,每間面闊5米余,進深4間,北牆距北內槽柱中心5米,內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為副階圍廊。殿址上現存方形柱礎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徑84厘米。僅從這一構件的尺寸,可見含元殿的尺度規模。殿前龍尾道長75米,道面平段鋪素麵方磚,坡面鋪蓮花方磚,兩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含元殿東西兩側前方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雄渾風格,成為後世宮殿的範例。
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舞樂和作佛事的場所,位於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宮城西牆90米。宮殿遺跡的台基夯土築成,周圍砌有磚壁,呈長方形,南北長130餘米,東西寬約77米,上下二層,殿堂、廊廡建在上層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後殿組成,中殿為主殿,東西寬9間(兩山牆各佔一間除外),南北進深5間,殿內有兩道隔牆,將殿分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5間,兩側各2間,地面鋪0.2米厚石板。前殿東西寬亦為9間,兩山與中殿齊,前後無牆,兩端兩間進深4間,當中7間進深3間,地面也鋪石板。後殿與中殿僅一牆之隔,兩山與中殿兩山對齊,進深3間,地面鋪方磚,殿周環以迴廊。殿後側東面為郁儀樓,西面為結鄰樓,兩樓前為東亭、西亭。樓、亭均建於夯土高台上,樓亭廊廡襯托著三殿,構成一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築組合。
興慶宮
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為唐長安三座皇宮之一,其他兩座為大明宮、太極宮。開元二年(714)就唐玄宗舊居五王子宅所在的興慶坊建成。宮殿為非對稱布局,南部有較大的園林區,具有離宮性質。唐天佑元年(904)毀。
據記載,興慶宮以一道東西橫牆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南部為園林區。東面通過夾城與大明宮連通。正殿為興慶殿,主要建築還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龍首渠橫貫宮殿區,在瀛洲門東側穿越東西橫牆注入園林區的龍池。園林區以龍池為中心,東北角有沉香亭。宮的西南方有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賀、接見、宴飲的地方。整座宮殿沒有一條全局的中軸線,這在古代宮殿建築中是罕見的。遺址南北1250米,東西1080米。1958年在遺址范圍內進行過發掘,其中有一座門址,面闊五間,長26.5米,進深三間,寬19米,進深的中間一間除明間處開門道外,西側為夯土台,土台外側接南面宮牆。這遺址曾被認為是勤政務本樓遺址。但也有人認為,與文獻所載的位置、規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國唐代著名的風景區,在唐長安城東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這里在秦代稱愷洲,並修建有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里開渠,修「宜春後苑」和「樂游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宇文愷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復「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時引產水,經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占據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並突出城外,周圍有圍牆,園內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於園的西部,水面約0.7平方公里。全園以水景為主體,一片自然風光,岸線曲折,可以盪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於花木之間。唐代曲江池作為長安名勝,定期開放,都人均可遊玩,以中和(農歷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熱鬧。現在池址仍在,園林設施均已湮沒。
『柒』 為什麼古建築遺址都在地下被發現
真正適用人抄居的建築從古襲到今(除了現代一些大城市為緩解地皮緊張而而建的公共場所及軍事場所外)都是建在地面上的。
你所說的埋藏在地下,僅僅是說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根」部——地基及一些保護地面建築的附屬建築等,這些當然有一大部分是在地下的。因為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占絕大多數,而地基都是以石頭和磚塊建成的,地面建築木質居多,不易保留下來,所以現在能看到的古建築遺址大多隻是當時的地基而已。因為人事變遷,本來尚有一部分裸露在外的地基被人為或自然的填埋了,所以很多古建築遺址都是需要挖掘才能被發現。
當然,陵墓建築除外,它本身就屬於一種特殊的地下建築。
而且,在路上的很多建築,都因為戰爭,改朝換代,遷徙等因素兒毀壞
『捌』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中軸建築
隋唐洛陽城南北中軸線有上清宮,玄武門、天堂、天宮(明堂)、應天門、端門、天樞、天津橋、天街、天門(定鼎門)、天闕,以「天」命名寓意非凡:天闕說的是龍門「伊闕」,隋唐皇城與都城軸線上對應天上的「天闕」。
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中軸。
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陸續在隋唐洛陽城內發現或發掘了定鼎門、天津橋、應天門、明堂、天堂、白居易故居等重要遺址。 上清宮位於洛陽市邙山之巔翠雲峰,在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最北端。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為我國第一個以「上清宮」名字出現的道教名觀。上清宮始建於公元666年,是當時的國家級建築。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為玄元皇帝,因而上清宮又叫玄元皇帝廟。後人追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所以也稱老君廟。
唐朝時期上清宮規模宏大,殿堂巍峨。大畫家吳道子所作壁畫《五聖千官像》,十分輝煌壯觀。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著名詩篇。杜甫山河扶綉戶,日月近雕梁,是描述上清宮的名句。宋代文豪蘇東坡也曾在上清宮題字留念。後至金元廢毀。明清多有修繕,至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張漢鼎等重修,廟宇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有戲樓、山門、一、二、三殿;1944年4月,遭日寇飛機猛烈轟炸,僅存山門和窯洞(翠雲洞)。現保持為為青磚廟院,緊湊幽靜。
洛陽市營造上清宮森林公園。這里鬱郁蔥蔥,蒼翠若雲,「翠雲峰」更加秀美,「上清宮」更見顯赫。 隋唐洛陽宮城的正北門-----玄武門
宮城的正南門是應天門(隋朝時稱則天門),從應天門一直向北走1270米,便到了玄武門。玄武門雖然是北門,但出玄武門向北,並非洛陽郊外,玄武門北還建有兩個隔城,即曜儀城和圓璧城。這就是說,要從宮城上邙山,須先穿過玄武門,再通過曜儀城和圓璧城,才能抵達最北邊的龍光門,龍光門之外,就是邙山了。當年,將士常在邙山山腳下習武操練,唐高宗和武則天則登上龍光門觀看。
古代則以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東、南、西、北。「青龍」指東方之神,代表東方位置。「朱雀」指南方之神,古都南門多以「朱雀」冠名,如金陵朱雀門、長安朱雀門等。「白虎」指西方之神,有凶煞之意,一般不做城門名,只用於禁地名稱,如《水滸傳》中的白虎廳、白虎堂等,都是禁地。「玄武」指北方之神,代表北方位置,古都北門多以「玄武」冠名。
外朝主要是皇帝打理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部分官署所在地,內廷是皇帝和後妃的寢宮和花園,也是帝後起居遊憩的場所。從地理位置上看,外朝位處皇宮的南部,內廷則處於皇宮的北部,因此,皇宮北邊的城牆對內廷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北城牆上的城門更是要害,作為宮城正北門的玄武門,可謂要害中的要害了。
宮城城牆的許多城門,都由宮廷衛士把守。玄武門外設有兩廊,禁衛軍司令部駐此,稱為「北衙」,擁有堅固的工事和精銳部隊——所以當政變發生時必須首先控制玄武門,控制了玄武門就可以控制內廷,控制了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與後妃,進而控制朝廷乃至整個國家 。
武則天於公元688年(垂拱四年)(在乾元殿基址上建立明堂。又稱萬象神宮,高294尺,方300尺。明堂共三層,上為圓蓋,用九龍支撐,頂上置塗金的鐵鳳,高一丈。明堂中有十圍巨木,上下貫通,作為總柱,各種結構以該巨木為根本。明堂下面做鐵梁,像辟雍一樣由水環繞。武則天又在明堂北建立天堂,高五級,以貯大佛像,到第三級就可俯視明堂。696年,又造新明堂,高294尺,方300尺,規模比原址略小,上飾金鐵鳳,高2丈,後為大風所摧,改做銅火珠,為群龍所捧,成為通天神宮
現如今的明堂,是修建在唐代宮城正殿遺址之上,作為一座穿越歷史再現的建築,一座凌空遺址而興的建築,一座雄踞洛城至尊的建築,集遺址保護和功能展示為一體,高33.52米,外觀為三層台基,層層收分,上為八角攢尖屋頂,內部兩層,建築總面積9888.92平方米。 在明堂的北面,武則天又命薛懷義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來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記載,天堂共五層,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天堂、明堂,構成了洛陽城輝煌壯麗的景觀,象徵著無與倫比的財富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代表了唐朝建築技術的傑出成就。
神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登基的地方。她執政的15年,幾乎都是在這座城市度過。武則天當政時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神都洛陽宮城內最高大的兩個建築,它們一改皇宮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
天堂是宮城內的一座重要宮殿,是武則天的禮佛堂。文獻記載:「初,明堂既成,太後命僧薛懷義作夾紵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構天堂以貯之。堂始構,為風所摧,更構之,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天堂有多高,《資治通鑒》中給出了相對具體的描述:即天堂高五層,且第三層已經高於明堂。現有文獻認為明堂的高度在90米左右,以此計算,天堂的高度至少應該在150米以上。
天堂內佛像的高度和天堂內的佛像的造型,史料沒作具體描述。但據「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我們可以想像這尊佛像的高度非同尋常,估計至少是龍門盧舍那大佛的好幾倍。遺憾的是,公元695年,失寵的薛懷義放了一把火,將這座能與如今摩天大樓比肩的巍峨建築付之一炬,從建成到燒毀,它的壽命僅有7年。
2013年4月14日,以武則天的禮佛堂為原型而建造的新「天堂」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人。新「天堂」建於原天堂遺址之上,並非歷史上天堂的原樣復原,而是一座保護展示性高塔建築。天堂也是徐克導演的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所在地。
經考古發掘,天堂中心柱礎保存完好。現已經復原完成,外5層內9層.展示著天堂成為武則天禮佛堂的創舉。從內一層的遺址中心坑。武周時期天堂建築遺址遺跡僅存天堂建築的台基基礎部分,其東面與宮城中心區的南北向西廊連接在一起,北面與宮城正殿北側的東西向廊房相接,西面外側為磚鋪散水並有東西向長廊與其它建築相連。通過室內玻璃地板,我們可以看到天堂及其周邊散水、水渠、柱礎、四周廊屋夯土基礎等遺址的真實面貌。天堂遺址地下夯土基礎部分的直徑有近70米。台基略呈方形,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建築基礎,由內而外為青石砌壁圓形坑、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一周碎石基礎。此外,台基外圍還殘存有包磚和散水。天堂遺址中心是一個巨大的柱礎坑,直徑14.8米,青石壘砌,里外兩圈。所用青石厚度在1米左右,長1米~2米不等,寬0.7米左右。
應天門為宮城的正南門。唐宋年間相繼沿用。應天門是當時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 。
洛陽城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僅洛陽一地發現有三出闕的城門。
其門址位於如今的周公廟附近,門址中部被定鼎南路所覆壓。考古人員1990年對應天門東闕遺址進行了發掘,夯土台基保存完好。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郭城的正門。據史料記載,它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帝王。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中國古代延用時間最長的城門
發掘顯示,它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定鼎門與皇城正門端門之間為定鼎門大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為重要的街道,其寬度116米,比現今北京的長安街還寬,僅次於隋唐京師長安城的朱雀大街。該遺址如今位於洛龍區關林鎮曹屯村和安樂鎮趙村之間。 隋唐洛陽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形成里坊。今天,考古人員在洛河南岸的履道里發現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故居。該故居位於今洛龍區安樂鎮獅子橋村東北約150米處。發掘顯示,故居院里的中廳平面大致呈方形,東西長5.5米,南北寬5.8米,東西兩端通過迴廊往北與東西廂房相連。中廳南側還發現了白氏宅院的門房遺址,東西總長5.9米,南北寬1.45米。門房與中廳南北對峙,基本處於同一中軸線上。根據發掘分析,白居易故居應是南有門房,中有廳堂,東西有廂房、迴廊,北有上房,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玖』 現在還有那些唐朝時期的建築遺跡
唐朝建築經過歷代的風雨不可能留世至今,但唐朝的建築我們並不莫生,因為唐代的書畫留世較多,其中有不少建築畫面的。
『拾』 唐華清宮的建築遺址
1956年8月6日,陝西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時,把華清池(華清宮)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並提出保護好華清池內所藏的唐漢白玉老君像和北魏溫泉頌碑、北魏三道士石刻等。華清宮遺址,劃定范圍為:臨潼區(原縣)城南什字至烽火台,東至寺溝,西至牡丹溝。 1996年11月,華清宮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四)。 華清宮遺址文物保護信息項目內容文物保護單位名稱華清宮遺址批准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准文號國發〔1996〕47號批准時間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編號53年代唐文物類別古遺址 一號遺跡:1956年發現,位置在今鐵路療養院東部的南坡上,見有蓮花紋柱石,范圍不明。
二號遺跡:1978年發現,位置在驪山西綉嶺第三峰頂,今老君殿南偏西10米處,斷崖上有厚2.5米,南北長8米的夯土基,遺址內有大量唐代殘磚瓦片。
三號遺跡:1979年發現。位置在驪山迎春坪的東側,北距二號遺跡約100米。建築坐東面西,進深5米,瓦礫堆積厚30厘米。
繚牆遺跡:1967年和1981年春,分別在位於今縣城南什字新華書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兩處,均發現石砌的東西向城基,按其位置此牆基應是宮城的北繚牆基。
御湯遺跡:1982年4月,華清池內基建時,在今「貴妃池」西側發現了古建築基址,省文管會考古隊即開始發掘考證。用了3年多時間發掘了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發現了一條長18米、寬5.1米的唐代蛇形水源通道和4座青石砌成的浴池,還有大殿基址4處,發現30多米長的石牆和兩處蓮花踏步,總長400多米的陶管水道,長50米的磚砌水道及建築材料多件。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溫泉總源北部發掘出一個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深1.5米。輪廓呈蓮花瓣形的浴池遺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鋪砌,池內有兩層台,池底南有兩個圓形水口。專家根據史籍記載華清宮的御池方位、形制、規模和發現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礎等,認為是唐玄宗使用的九龍殿蓮花湯。1984年10月在緊挨蓮花湯西北處,發掘出一個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狀的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內有二層台階,池底正中有一圓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細,專家認為是「海棠湯」,即唐玄宗御賜楊玉環的「貴妃池」。在蓮花湯西南還發掘出一個東西長5米,南北寬2.7米,深1.2米,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浴池。據文獻記載推測,應是「太子湯」。經考證,這些古建築遺存與史志書記載完全吻合,是一組較完整的唐華清宮建築遺址,也是華清宮的中樞所在,為唐玄宗和貴妃游幸時活動的主要場所。期已經全面整理,並仿唐形制,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在解放後整修、擴建和考古工作中發掘和採集到的遺物有:磚,條形、方形、青棍磚和方形蓮花紋磚;瓦,筒瓦、板瓦;瓦當,蓮花紋、虎面紋、盤龍紋瓦當;還有鳳紋滴水,青石蓮花紋柱礎,素麵白玉石柱礎,鐵鉤釘;以及大、小口徑的圓形陶水道,三彩龍首,白玉老君像,白玉殘力士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