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溝遺址
Ⅰ 四壩文化和仰韶文化有什麼區別
四壩文化
甘肅山丹四壩灘遺址位於山丹縣城南約5公里處的石溝河東岸。四壩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東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東部哈密盆地一帶。目前,火燒溝遺址有4個碳測數據,東灰山遺址有1個數據,年代約為距今3900年—3400年。相當干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四壩文化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銅文化。它的某些器型與彩繪圖案和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較為接近,說明曾接受了它們的強烈影響。但三角形器蓋、砷銅製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點又與中亞文化接近。陶器質地較粗,多為夾砂陶,器形多樣,以罐、壺為主,四耳帶蓋罐、腹耳壺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塤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彩陶均施紫紅色陶衣。彩陶比例較大,如火燒溝墓地彩陶超過半數以上,黑彩居多,紅彩偏少,色彩濃重,有凸起感,既有燒窯前繪制的,又有出窯後繪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脫落。紋飾有三角紋、折線紋、條帶紋、蜥蜴紋、回紋和圓點紋等。
特點
四壩文化的墓葬形制因地而異:火燒溝多為長方形豎穴偏洞墓,有單側的生土二層台,葬式以仰身直肢單人葬為主;東灰山多為圓角長方形和長橢圓形豎穴土坑墓,多有頭龕、腳龕或側龕,無葬具,流行亂骨葬;干骨崖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積石墓,無龕,部分有木質葬具,流行亂骨葬和多人合葬。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范疇的文化。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以渭水河谷為中心,范圍由陝西省寶雞市向東延伸至河南省。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
Ⅱ 我國認識並利用黃金的年代最遲始於夏代的證據有哪些
人們認識並利用黃金的年代最遲始於夏代:在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中,出土有金鼻、金耳環;火燒溝遺址的年代最晚為公元前1600多年,大致與夏代同時;遼寧、河北等地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也出土有金耳環。
Ⅲ 1976年甘肅玉門清泉火燒溝齊家文化後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多少件紅銅器與青銅器
1976年甘肅玉門清泉火燒溝齊家文化後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200多件紅銅器與青銅器,以刀、版斧、權錐、錘、鑿、钁、鐮等工具與裝飾品居多,還發現了鏃與鐮的石質范。另外,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龍山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紅銅、青銅製品,這些銅器的出現,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奠定了物質文化基礎。
Ⅳ 火燒溝文化遺址的發現過程
火燒溝,是玉門市清泉鄉一個古老的地名。因其地溝壑縱橫,山巒起伏,而山溝山峁又多呈火紅色,所以人們將其地命名為火燒溝。1976年,玉門市清泉公社計劃修建公社中學,並將建校地址選定在了公社以東的一片古墓群上,該古墓群就坐落在距公社駐地只有幾百米的火燒溝。修建計劃付諸實施後,當破土動工、平整地基的命令一發,施工隊伍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銅製品。當時的施工隊伍和公社領導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古文化遺址,所以工程照常進行。為了爭取時間,早日完成修建任務,施工隊還開來了推土機,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在推土機作業和人工開挖地基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出土文物被破壞,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們因好奇而拿去爭相傳看。
幸運的是當時有幾個蘭州下鄉知識青年正在清泉鄉插隊落戶,其中有名男知青無意中到了施工現場。當他看到那些支離破碎的陶罐後,馬上想到自己的一個親戚是搞考古的,曾給自己講過許多考古學方面的知識,自己也見過許多從其他地方發掘出來的文物。而眼前這些支離破碎的陶片,都應該是些珍貴的文物,可卻遭到了如此大的破壞,實在有些可惜。於是撿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點。
不久,這位家在蘭州的知識青年回家時,把這些陶罐帶回了蘭州,並把它們送到了在考古隊工作的親戚那兒鑒定。考古隊的那位同志一看,便斷定這是一些年代非常久遠的文物,立即將此事報告了省文物考古隊。過了幾天,省文物考古隊便派人下來實地查看。得到了情況屬實的報告後,省文物考古隊便報省文化廳批准,正式組織人力前來玉門發掘。於是,甘肅6大古文化遺址之一的火燒溝遺址發現了,這是建國後甘肅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後期,人們腦海中破四舊的思想意識還很濃厚,很少有人有文物保護這個概念。加之這個遺址的文化價值發現遲,報批手續又很繁瑣,所以等到省上組織人力前來玉門發掘時,清泉公社的中學已經落成了。因此,火燒溝遺址的發掘工作,實際上是以已經落成的清泉中學為中心,在中學周圍的白土梁、騸馬城、惠回堡一帶開展的,而遺址的中心,也許就在已經建成的清泉中學下面。
Ⅳ 玉門有哪些歷史遺留
玉門是由甘肅省酒泉市管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部,東連嘉峪關市和金塔縣,西接瓜州縣,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鄰,地理坐標介於東經96°15'~98°30',北緯39°40'~41°00'之間,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112.5公里,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
Ⅵ 夏代金銀器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史記·夏本紀》注引《集解》等書說,夏朝「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共471年。夏朝的主要活動地區在河南西部潁水上游和伊河、洛河下游及山西晉南地區。
與夏朝文化遺址同時存在的其他氏族、部落的文化遺址主要有黃河下游齊魯地區的岳石文化、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長江中游荊楚先民的石家河文化和長江下游吳、越先民的晚期良渚文化等。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與夏朝並存的還有全國各地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這些分布在我國的早期國家和氏族、部落集團共同發展了經濟,共同創造夏代的歷史。
在甘肅省玉門市清泉鄉火燒溝文化遺址,有一個稱為「火燒溝原始村」的地方,其中「建草蓬泥屋八座」展現了河西先民的生活圖景。
因遺址處於一條紅土山溝旁,山溝土色紅似火燒故名火燒溝遺址。該遺址中有大量新石器文化遺存,距今3700年左右,屬夏朝末期,被稱為火燒溝文化。
火燒溝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原始的金器,主要是金耳環、合金鼻環等飾物。雖然鑄造粗糙,但卻開了我國金銀器實物之先河。
通過火燒溝遺址中發現的大量夏代青銅器和冶煉作坊說明,這里是我國夏商時代重要的冶煉中心。
我國最古老而又比較確實的地理書籍《禹貢》和《職方氏》中,有關夏朝「九州」的記載,均包括了河西走廊,從中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全境都包括在九州之中,是夏朝疆域的西陲。
因此,河西走廊並不是華夏文明之外的蠻荒之地。很多文獻展現出的是河西走廊文化的先進性,例如《新語·術事篇》上說:「大禹出於西羌」;司馬遷《史記·六國表》中說:「禹興於西羌」;《荀子·大略》也說:「禹學於西王母國」等。
這些古代文獻和火燒溝的考古資料,共同印證了河西走廊在我國夏代時期不但與華夏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有著最先進的文化。
火燒溝文化是羌文化,《說文解字》說:「羌,西方牧羊人也。」位於夏朝西陲的火燒溝墓葬中發現的四羊頭銅權杖柄、羊頭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規格的隨葬羊骨,都體現了典型的羊文化特點。
而在火燒溝文化東面的齊家文化各遺址,甚至臨近火燒溝的東灰山遺址,均不見這樣典型的羊文化特點。從這些遺址中的獸骨,均以豬為主,羊骨極少,因此火燒溝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應是早期的羌文化所在地,火燒溝人應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尤其重要的是,火燒溝人的黃金製造水平也是高超的。火燒溝遺址中發現的齊頭合縫的金耳環數量較多,純度很高,微泛紅色。
火燒溝人除了懂得如何冶煉青銅,而且能冶煉其他合金,這說明火燒溝的金屬製造業已達到相當高的層次了。
Ⅶ 為什麼說火燒溝文化是羌文化
火燒溝文化是羌文化,《說文解字》說:「羌,西方牧羊人也。」位於夏朝西陲的火燒溝墓葬中發現的四羊頭銅權杖柄、羊頭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規格的隨葬羊骨,都體現了典型的羊文化特點。
而在火燒溝文化東面的齊家文化各遺址,甚至臨近火燒溝的東灰山遺址,均不見這樣典型的羊文化特點。從這些遺址中的獸骨,均以豬為主,羊骨極少,因此火燒溝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應是早期的羌文化所在地,火燒溝人應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Ⅷ 中國最早的一孔陶塤是在什麼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的
陶塤是漢族最原始的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於史前時代,距今上限7000年。
全國多地都有出土,西安半坡遺址、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遺址,以及太原市郊義井村、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都曾出土過形狀各異的陶塤。
Ⅸ 人們通過對各地遺址中銅器的分析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通過對甘肅省廣河、永靖、玉門的齊家文化遺址,還有火燒溝文化遺址、山西省夏縣東下馮文化遺址、河北省唐山夏家店文化遺址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的分析,發現了一些天然紅銅的製品。這表明,在新石器時期早、中期,我國的部分地區的確存在一個銅石並用的時代。
銅器
Ⅹ 夏代金銀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史記·夏本紀》注引《集解》等書說,夏朝「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共471年。夏朝的主要活動地區在河南西部潁水上游和伊河、洛河下游及山西晉南地區。
與夏朝文化遺址同時存在的其他氏族、部落的文化遺址主要有黃河下游齊魯地區的岳石文化、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長江中游荊楚先民的石家河文化和長江下游吳、越先民的晚期良渚文化等。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與夏朝並存的還有全國各地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這些分布在我國的早期國家和氏族、部落集團共同發展了經濟,共同創造夏代的歷史。
在甘肅省玉門市清泉鄉火燒溝文化遺址,有一個稱為「火燒溝原始村」的地方,其中「建草蓬泥屋八座」展現了河西先民的生活圖景。
因遺址處於一條紅土山溝旁,山溝土色紅似火燒故名火燒溝遺址。該遺址中有大量新石器文化遺存,距今3700年左右,屬夏朝末期,被稱為火燒溝文化。
火燒溝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原始的金器,主要是金耳環、合金鼻環等飾物。雖然鑄造粗糙,但卻開了我國金銀器實物之先河。
通過火燒溝遺址中發現的大量夏代青銅器和冶煉作坊說明,這里是我國夏商時代重要的冶煉中心。
我國最古老而又比較確實的地理書籍《禹貢》和《職方氏》中,有關夏朝「九州」的記載,均包括了河西走廊,從中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全境都包括在九州之中,是夏朝疆域的西陲。
因此,河西走廊並不是華夏文明之外的蠻荒之地。很多文獻展現出的是河西走廊文化的先進性,例如《新語·術事篇》上說:「大禹出於西羌」;司馬遷《史記·六國表》中說:「禹興於西羌」;《荀子·大略》也說:「禹學於西王母國」等。
這些古代文獻和火燒溝的考古資料,共同印證了河西走廊在我國夏代時期不但與華夏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有著最先進的文化。
火燒溝文化是羌文化,《說文解字》說:「羌,西方牧羊人也。」位於夏朝西陲的火燒溝墓葬中發現的四羊頭銅權杖柄、羊頭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規格的隨葬羊骨,都體現了典型的羊文化特點。
而在火燒溝文化東面的齊家文化各遺址,甚至臨近火燒溝的東灰山遺址,均不見這樣典型的羊文化特點。從這些遺址中的獸骨,均以豬為主,羊骨極少,因此火燒溝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應是早期的羌文化所在地,火燒溝人應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尤其重要的是,火燒溝人的黃金製造水平也是高超的。火燒溝遺址中發現的齊頭合縫的金耳環數量較多,純度很高,微泛紅色。
火燒溝人除了懂得如何冶煉青銅,而且能冶煉其他合金,這說明火燒溝的金屬製造業已達到相當高的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