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游記短篇
A. 名人寫的游記250字左右
葉聖陶游記散文,感受名家風采
寫在前面
1、僥悻萬分的竟然是晴朗的正午的離別。「一切都安適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開行的時刻了。」似乎很勇敢地說了出來,其實呢,處此境地,就不得不說這樣的話。但也是全不出於本心。梨與香蕉已經買來給我了,話是沒有什麼可說了,夫役的擾攘,小艙的鬱蒸,又不是什麼足以賞心的,默默地擠在一起,徒然把無形的凄心的網織得更密罷了,何如早點兒就別了呢?
不可自解的是卻要送到船欄邊,而且不止於此,還要走下扶梯送到岸上。自己不是快要起程的旅客么?竟然充起主人來。主人送了客,回頭踱進自己的屋子,看見自己的人。可是現在──現在的回頭呢?
2、起初以為一出吳淞口便是蒼茫無際的海天,山頭似的波浪打到船上來,散為裂帛與拋珠,所以只是靠著船欄等著。誰知出了口還是似盡又來的沙灘,還是一抹連綿的青山,水依然這么平,船依然這么穩。若說眼界,未必開闊了多少,卻覺空虛了好些;若說趣味,也不過與乘內河小汽輪一樣。於是失望地回到艙里,爬上上層自己的鋪位,只好看書消遣。下層那位先生早已有時而猝發的的鼾聲了。
實在沒有看多少頁書,不知怎麼也朦朧起來了。只有用這朦朧二字最確切,因為並不是睡著,汽機的聲音和船身的微盪,我都能夠覺知,但僅僅是覺知,再沒有一點思想一毫情緒。這朦朧彷彿劇烈的醉,過了今夜,又是明朝,只是不醒,除了必要坐起來幾回,如吃些餅干牛肉香蕉之類,也就任其自然──連續地朦朧著。
這不是搖籃里的生活么?嬰兒時的經驗固然無從回憶,但是這樣只有覺知而沒有思想沒有情緒,該有點兒相像吧。自然,所謂離思也暫時給假了。
3、書室的窗外,只隔一片草場,閑閑地流著閩江。彼岸的山綿延重疊,有時露出青翠的新妝,有時披上輕薄的霧帔,有時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好些雲,卻與山通起家來,於是更見得那些山鬱郁然有奇觀了。窗外這草場差不多是幾十頭羊與十條牛的領土,看守羊群的人似乎不主張放任主義的,他的部民才吃了一頓,立即用竹竿驅策著,叫它們回去。時時聽得彷彿有幾個人在那裡割草的聲音,便想到這十頭牛特別自由,還是在場中游散。天天喝的就是它們的奶,又白又濃又香,真是無上的恩惠。
卧室的窗對著山麓,望去有裸露的黑石,有矮矮的松林,有泉水沖過的澗道。間或有一兩個人在山頂上樵採,形體藐小極了,看他們在那裡運動著,便約略聽得微茫的乾草瑟瑟的聲響。這彷彿是古代的幽人的境界,在什麼詩篇什麼畫幅里邊遇見過的。暫時充當古代的幽人,當然有些新鮮的滋味。
4、月亮還在山的那邊,仰望山谷,蒼蒼的,暗暗的,更見得深郁。一陣風起,總是銳利的一聲呼嘯一般,接著便是一派松濤。忽然憶起童年的情景來:那一回與同學們遠足天平山,就在高義園借宿,稻草襯著褥子,橫橫豎豎地躺在地上。半夜裡醒來了,一點兒光都沒有,只聽得洪流奔放似的聲音,這聲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來了;身體頗覺寒冷,因而把被頭裹得更緊些。從此再也不想睡,直到天明,只是細辨那喧而彌靜靜而彌旨的滋味。三十年來,所謂山居就只有這么一回。而現在又聽到這聲音了,雖然沒有那夜那麼宏大,但是往後的風信正多,且將常常更甚地聽到呢。只不知童年的那種欣賞的心情能夠永永持續否……
這里有秋蟲,有很多的秋蟲,沒有秋蟲的地方究竟是該詛咒的例外。躺在床上聽聽,真是奇妙的合奏,有時很繁碎,有時很凝集,而總覺得恰合剛好,足以娛耳。中間有一種不知名的蟲,它們的聲音響亮而曼長,像是弦樂,而且引起人家一種想像,彷彿見到一位樂人在那裡徐按慢抽地演奏。
B. 名人名篇游記
酈道元《水經注》——不親自沿《水經》記述來走走看看,是不會寫這么好的。
唐僧,由辨機執筆,《大唐西域記》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陸游《入蜀記》
斯德《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是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他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和黨派色彩,通過親自采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轟動世界輿論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得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C. 名人游記(一篇)
不知道古文行不行,不是白話文,你可以去找《徐霞客游記》 比如裡面有》、《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
我舉其中一篇為例。《滇游日記》
原文
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間得一稍粘者,綳足掛指,如平帖於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
[編輯本段]譯文
突然發現層層懸崖的上面,有個洞口朝東的山洞,我抬著頭攀岩上去。(懸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後,土崖太陡峭擱不下腳,用手抓著草根向上攀登。不一會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虧到了石崖地帶;但是石頭也不結實,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爾能找到一個稍微牢固的石頭,綳緊了腳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貼在崖壁上,不能動一步,想往上沒有援助想往下也沒有地方,是我生平經歷的最危險的境地。過了好長時間,先試著找到兩手兩腳周圍牢固的石頭,然後身體懸空挪動一隻手,隨即再懸空挪動一隻腳,一隻手一隻腳抓牢以後,然後又懸空挪動另一隻手另一隻腳,幸虧石頭沒有掉落;手腳又感到沒有力氣幾乎我自己掉下去,很長時間,幸好爬上去了。……http://ke..com/view/40160.htm?fr=ala0_1_1
這些都是超有名的把?
D. 古代名人的游記100字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自余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栗(lì)。其隟(xì)也,則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jiào)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zhuó)榛(zhēn)莽,焚茅茷(fá),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xiā)然窪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攢(cuán)蹙(cù)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pǒu)塿(lǒu)為類。悠悠乎與顥(hào)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shāng)滿酌,頹(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石渠記(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E. 名人游記的故事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
朱熹 《百丈山記》
柳宗元 有「永州八記」
F. 名人游記150字左右
蘭亭,一直因王羲之的書法名作《蘭亭序》而名聞海內外。今年的國慶節,我終於有機會前去游覽一番。
來到蘭亭,只見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美不勝收!進入景區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四角碑亭,碑亭中間豎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鐫刻著兩個大字:「蘭亭」。據說,這兩字還是清朝康熙皇帝寫的呢!
繞過了石碑亭,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鵝池」了。鵝池裡當然少不了鵝。七八隻大白鵝神態各異,有的在悠閑地戲水;有的正閉著眼睛曬太陽;還有的在爭搶遊人投下的食物……有趣極了。鵝池邊上也有一塊石碑,上書「鵝池」二字。看了石碑邊的介紹,才知道這兩個字還真不簡單,這可是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合作完成的書法作品呢!簡介上還詳細說明了王羲之愛鵝、養鵝、觀察鵝、最終把領悟到的心得和書法完美融合的小故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穿過鵝池,就來到了蘭亭最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相傳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王羲之和一群好朋友來到蘭亭,沿小溪而坐,讓侍女把倒滿酒的酒杯放入小溪中,讓它順流而下,酒杯在誰的面前停下,誰就把酒喝掉,再作詩一首,故而成就了一件千古雅事,王羲之也為此事作了一篇序來紀念,這篇序正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走過「曲水流觴」,迎面是一座祠堂——右軍祠,裡面是迴廊形的建築,剛好把墨池圍在了中間。墨池的頂端是王羲之的雕像。迴廊的四周還掛滿了歷代名家大師臨摹的《蘭亭序》。
參觀了右軍祠,我們來到了一個高大的檯子前。檯子上有一個亭子,中間一塊碑巨大無比,聽爸爸講,這個碑大有來頭——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作的《蘭亭即事詩》,所以這一座亭就叫做「御碑亭」。
從御碑亭出來後,我們又參觀了蘭亭書法博物館和硯瓷博物館,再一次領略了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遊玩過蘭亭,我一直都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這里雖然地方不大,景點也不多,但這里的每一個地方都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用心感悟。
G. 名人寫的游記都有哪些【題目】
劉鶚《老殘游記》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朱自清《溫州的蹤跡》
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這些游記語句優美,情節很有趣。我個人覺得都很不錯,希望你能喜歡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