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鄭州商城遺址宮殿區

鄭州商城遺址宮殿區

發布時間: 2021-01-15 05:42:07

A. 甲骨文是書么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志著文字接近成熟。圖為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先祖,大約是四千多年前(商代時)使用過的最古老的文字,它刻於龜甲或是獸骨之上,是已失傳的文字。發現這種甲骨文字是近代的事,距今才一百多年,因此研究它的時間並不長。

說甲骨文
那就要說說殷墟:
殷墟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

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殷墟建築填補考古空白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餘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築,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築面積相當於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現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是繼1999年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牆遺址後,又在該城內南北中軸線偏南位置,發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築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線附近夯土建築群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後,發現的一商代都邑遺址,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員已發現宮殿宗廟建築110餘座。這些建築成組排列,或為宗廟,或為社壇,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劃雛形。

殷歷法為農歷所沿用

據徐廣德研究員介紹,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殷人已能夠准確地記錄日食、月食和星象,並對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了較早的認識。殷歷法採取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並採取增加閏月的方法,解決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行的農歷所沿用。

在數學方面,殷人已有了個、十、百、千、萬等數字概念,並採用了十進位制。

在醫學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葯物治療外,還能應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使用了大量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殷墟的兩處重要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庄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據《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後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新發現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圍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4公里,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里。這一范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里。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佔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一八九九年,晚清國子監祭酒大臣王懿榮,因病去一家葯鋪買葯,大夫給他開的葯方中有一味葯是「龍骨」,亦即是龜獸的骨頭,王懿榮拿到葯一看,龍骨上刻著一些細密的似字非字的符號,他極認真地查看之後,覺得好像古代文字,頓時引起了這位愛好古董的大臣的極大興趣。

他問葯鋪掌櫃,這種龍骨還有多少,老闆查了一下。回答共有十二片,王懿榮以二兩銀子一片的高價全部買走。後來,他又通過古董商再買了大量的這類龍骨,開始深入細致地研究,他異常興奮地得出結論:這是中國最古的甲骨文字!

學者們找王懿榮切磋,又各自找了很多甲骨文爭相研究,「甲骨文」作為一門學問,首先從中國開始了。人們發現,這些刻有甲骨文的龍骨,主要來自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考證一下,那裡正是四千多年前商朝首都殷墟廢址。已發現的甲骨文約三千五百多宗,被譯認出的字僅約一半。

中國出土甲骨共十五萬多片,大陸保存有九萬七千六百多片,台灣有三萬多片,歐美日本有二萬六千七百多片,香港還保存有八十九片呢!

介紹甲骨文主要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迄今為止發掘出存世的大約有15.4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陸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灣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戰爭和商業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個國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曾有組織地在殷墟盜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專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並將占卜的事情、時日和結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稱卜辭。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解讀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研究,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佔25%左右。今天,形聲字佔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牆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春秋後期漢字脫離甲骨形態,逐漸不被認知,但是一般會被當做「龍骨」賣給葯材商做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緒25年),在一個偶然機會里由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被考證為商周遺物。

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迸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於中國大陸、台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朝鮮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錄出版,早期的有劉鶚的《鐵雲藏龜》、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殷虛書契後編》、明義士的《殷虛卜辭》、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後又有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胡厚宣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四萬片,編為十三冊,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書。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等國所藏的甲骨,也已著錄成書,分別發表。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後代語法基本一致。

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家的資料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和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刖、劓、伐等,並設置了監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於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系。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載。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在農業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各種農作物如黍、稷、麥、耒、稻等的名稱。商王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降低對農業收成的影響,常見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業方面,馬、牛、羊、雞、犬、豕等都有記載,且畜養量較大並有專門牢廄。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漁獵在商代社會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狩獵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還有關於貝、朋、珏和舟、車以至傳遞制度等商業、交通方面的材料。

B. 洹北商城的洹北商城遺址宮殿區

宮殿區的發現是系統考察城址布局的結果。考古隊有目的地在洹北商城中軸線南段勘察,發現一處面積近1.6萬平方米的巨大「回」字型基址(即1號基址),並在安陽航校機場西部鏟出基址的基槽剖面,隨後,又在北部不遠處發現更多的夯土基址斷面。這里共發現夯土基址27處,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除1號基址及其附近的一處基址外,其他基址均未探明形制。幾乎所有宮殿區內的基址周圍都倒塌有大量紅燒土堆積,這為探究宮殿區毀滅的原因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據安陽考古隊解釋,這些燒土是基址倒塌的牆體和屋頂的殘塊,大部分呈紅色,但接近於地面的燒土則呈黑色,這是土在受熱過程中含鐵的成份氧化和還原的不同結果,表明牆體和屋頂倒塌後仍在燃燒。也就是說,洹北商城極有可能毀於一場大火之中。綜合一下基址的分布情況,宮殿區南北長至少500米,東西寬遠在200米以上。
洹北商城一號宮殿基址
一號宮殿基址位於宮殿區東南,南北中軸線南段,東西長173米,南北寬約90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整體結構呈「回」字型,很像今天的「四合院」。方向與城的方向一致。整個基址的建築物部分由門塾(包括兩個門道)、主殿、主殿兩旁的廊廡、西配殿、門塾兩旁的長廊組成。預計尚未發掘的基址東部還應有東配殿。廊廡和門塾位於宮殿南部。門塾居中,兩側是廊廡。兩條寬約4米的門道穿過門塾,直達宮殿的庭院。庭院南北寬68米、東西長140餘米,是商王召集大臣等人開大會的地方。史書上記載,「商王聚眾庭院,多時可達萬人」。穿過庭院是北部的正殿,正殿上是清晰的柱網結構。保存下來的殿基高於當時地面約0.6米,據考古工作者透露,從發掘情況看,主殿南北寬約14.4米,東西總長度當在90米以上。現揭露的只是正殿的西部,已清理出的9間房屋,每間寬約8米,進深5米許。正殿的每間房屋的前面都對應有台階,這些台階通常長3米左右,底部豎2根直徑約0.2米的木頭,再用3-4根橫木固定,形成木質踏步、土木混合結構。無論是清晰的柱網結構還是木質踏步的台階,在商代建築遺跡中都是首次發現。台階下還有祭祀坑。從祭祀坑裡骨肢的形狀來看,可以肯定是人骨。商人有著極高的宗教熱情,重視祭祀,常於大興土木及未完工時,以人、動物做祭祀品祭拜祖先請求保護。主殿西側是一條總長度達30米的雙面廊廡,寬3米左右,為東西向,被一條南北向的通道分為東西兩部分,該通道寬4米,南北縱深9米。西配殿南北長85.6米,東西寬13.6米,共設有3個台階,三個台階前均發現殘碎的豬、羊骨頭。與主殿及其廊廡不同的是,西配殿平面上沒有發現柱洞。但從該殿周圍倒塌的大量土坯殘塊看,該殿原來可能建有土坯牆,在後期曾遭受較大破壞。西配殿南端相接的是南廡,寬也是3米左右,西配殿與正殿西側廊廡不同,南廡為單廊廡。門塾在南廡的中段,分為西塾、東塾、中塾三部分。門道是門塾內保存最好的部分。它由兩側的牆體、方形壁柱、牆體內圓柱、門檻、台階、夾板等構成。門塾內外兩側現已發現20餘處祭祀坑。考證發現,這座宮殿建築結構嚴謹,使用的建築材料也十分講究。比如精細的夯土,多種規格的土坯,精心加工的方形和圓形廊柱,以及用葦束為骨的抹泥屋頂等。還發現大量用草和泥混合製成的土坯,這種類似早期磚的建築材料,在殷墟一帶考古發掘中也是首次發現。唐際根博士說,這座宮殿表面清晰的柱網結構超過以前發現的任何商代建築,加上保存下來的台階、門道,特別是周圍倒塌著豐富的牆體和屋頂殘塊,可以最大限度地復原出一座規模宏大的商代宮殿。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