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河崖遺址
1. 平度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平度市下轄12鎮、5街道:南村鎮、新河鎮、雲山鎮、明村鎮、田莊鎮、蓼蘭鎮、大澤山鎮、舊店鎮、崔家集、古峴鎮、仁兆鎮、店子鎮、東閣街道、李園街道、同和街道、鳳台街道和白沙河街道。
根據《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平度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青政字〔2012〕105號)的要求平度市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是:
(一)設立鳳台街道辦事處。將香店街道辦事處膠平路、天柱、現河3個社區居委會,小窯、葦村、杜家疃、何家樓、小官莊、戰家疃、小劉家疃、東潘家疃、西潘家疃、小李家疃、大窯、葦園、河崖、中萬家、臧家疃、南於家、關家廟頭、東崔家疃等18個行政村和同和街道辦事處蘭前、李官莊、黃家道口、小洪溝等4個行政村劃歸鳳台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陽光大道。
(二)撤銷麻蘭鎮、張戈庄鎮、香店街道辦事處。以原麻蘭鎮、張戈庄鎮、香店街道辦事處(除已劃歸鳳台街道辦事處管轄的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行政區域設立白沙河街道辦事處。將城關街道辦事處的大李家疃、吳家疃、小十里堡等3個社區居委會、河頭村1個行政村劃歸白沙河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沙河路18號。
(三)撤銷城關街道辦事處、崔召鎮,以原城關街道辦事處(除已劃歸白沙河街道辦事處管轄的3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行政村)、崔召鎮行政區域設立東閣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人民路。
(四)將白埠鎮的任家莊、孫家疃、新華里、北華里、老胡家、姜家莊、院前王疃、陳家屋子、西林家莊、牛戈庄、任家屯、中華里、西華里、盧家莊、西王家莊、北高家莊、南王家莊、大羅家、耿家集、興華里、東華里、西史家、付家疃、王家坡子、李家埠子、胡鐵家、寨里屯、南華里;
匙劉家、東邢家、圈裡胡家、李家莊、西邢家、振華里、史同庄、黃土嶺、西郭家莊、劉家口、劉古路、付家莊、西孫家莊、西侯家莊、東史家、大廟庄、吳家莊、後五甲、東三甲、西李戈庄、東侯家莊、南高家莊、東埠等51個行政村和李園街道辦事處的梁家疃、孫家窯、邵家疃、楊家疃、張疃、艾家疃等6個行政村劃歸同和街道辦事處管轄。
(五)撤銷李園街道辦事處、門村鎮,以原李園街道辦事處(除已劃歸同和街道辦事處管轄的6個行政村)、門村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李園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人民路217號。
(六)撤銷崔家集鎮、白埠鎮,以原崔家集鎮、白埠鎮(除已劃歸同和街道辦事處管轄的51個行政村)行政區域設立新的崔家集鎮。鎮政府駐原崔家集鎮政府駐地。
(七)撤銷南村鎮、郭庄鎮、蘭底鎮,以原南村鎮、郭庄鎮、蘭底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南村鎮。鎮政府駐原南村鎮政府駐地。
(八)撤銷田莊鎮、張舍鎮,以原田莊鎮、張舍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田莊鎮。鎮政府駐原田莊鎮政府駐地。
(九)撤銷蓼蘭鎮、萬家鎮,以原蓼蘭鎮、萬家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蓼蘭鎮。鎮政府駐原蓼蘭鎮政府駐地。
(十)撤銷明村鎮、馬戈庄鎮,以原明村鎮、馬戈庄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明村鎮。鎮政府駐原明村鎮政府駐地。
(十一)撤銷大澤山鎮、長樂鎮,以原大澤山鎮、長樂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大澤山鎮。鎮政府駐原大澤山鎮政府駐地。
(十二)撤銷舊店鎮、祝溝鎮、大田鎮,以原舊店鎮、祝溝鎮、大田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舊店鎮。鎮政府駐原舊店鎮政府駐地。
(1)崮河崖遺址擴展閱讀
平度市的建制沿革:
平度市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人在平度這塊土地上居住繁衍。其中在三埠李家遺址挖掘出土了大量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的遺物以及戰國、漢代時期的文物。是岳石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平度市建制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齊國附都——即墨古城(俗稱朱毛城,今古峴鎮大朱毛村)就在平度境內,齊國名將田單曾在此設火牛陣大敗燕軍。平度城區自西漢設置郁秩縣治,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隋朝之前,其分、合、改、易以及隸屬關系頗為紛雜。自隋朝以後基本為一縣級建制,所轄境域變化不大。1956年隸屬昌濰地區(濰坊市),1983年劃屬青島市。
春秋戰國時置棠邑和即墨邑。秦時置膠東郡,郡治即墨縣。
西漢時置即墨、郁秩、盧鄉、平度、下密縣。東漢時置即墨、膠東侯國和盧鄉、當利、下密縣。三國曹魏時置膠東、即墨、下密、盧鄉、長廣縣。東晉十六國時置膠東、即墨、盧鄉縣。
北魏時置即墨、長廣、盧鄉縣。北齊時置長廣縣。隋時置長廣、盧鄉、膠水縣。唐至元置膠水縣。明清時置平度州。民國二年平度改州為縣。
1940年9月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1989年7月27日撤縣設立縣級市。
2. 山東泰安市寧陽縣
總體介紹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五嶽之尊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西與水泊梁山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轄3鄉9鎮,566個行政村,人口80.4萬。
寧陽縣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煤炭、機械、輕紡、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0多家。山東華陽農葯化工集團2萬噸/年神農丹(涕滅威)生產裝置世界第二、亞洲唯一;山東海化魁星化工公司三聚氰胺年生產規模4.2萬噸,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寧陽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油料生產大縣、平原綠化先進縣,並先後被國家和省、市列為糧食、棉花、花生、蔬菜、農作物良種、桑蠶、大棗、魯西黃牛八大商品生產基地。蔬菜總產50萬噸,蔬菜制種50多個品種,其中黃瓜制種佔全國總需求量的70%;寧陽大棗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年產量1000多萬公斤,被國家衛生部定為「保健用棗」。
寧陽縣交通發達,京滬、磁萊鐵路在境內交軌,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濟微公路縱橫南北,蒙館公路橫跨東西, 京滬高速鐵路穿過縣境東部;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公路里程614.5公里。縣城和鄉鎮已全部開通光纖通訊,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1.75萬門。全縣建有坑口電廠1處、熱電廠2處,城區供水公司2處;電網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務,可滿足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寧陽縣有耕地面積6.03萬公頃,是黃淮海平原主要的糧、棉、油集中產區;全縣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其中優質煤儲量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鉀長石儲量860萬噸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境內磁窯鎮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寧陽縣規劃建設了磁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八仙橋項目聚集區。八仙橋項目聚集地處縣城,磁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京福高速公路兩側,交通便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醫療、教育、娛樂等服務設施配套,為中外客商投資和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
伴隨著祖國前進的步伐,寧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縣經濟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 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不斷加大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全縣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寧陽縣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自然條件
(1) 地理位置:
寧陽縣位於魯中偏西,泰安市南部。地理位置東經116°36』 —117°38』 ,北緯35°40』—35°37』 ;東鄰新泰市,西連汶上縣,南與兗州市交界,東南與曲阜市、泗水縣接壤,北以大汶河為界與岱嶽區、肥城市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縣城距泰山56公里 、曲阜25公里、水泊梁山40公里,處於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遊三角中心。
(2) 地勢地貌: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主要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境內最高峰為東部鳳仙山,海拔608米;最低處為東疏鎮胡茂南窪,海拔46米。大小山峰146座,面積138平方公里;丘陵多分布於低山周圍,海拔70—200米,面積432平方公里;較大河流15條,總長204.6公里, 流域面積1021.3平方公里,屬黃河、淮河流域水系。
(3) 氣溫降水
寧陽縣屬暖溫帶濕潤季節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4°C,1月份平均氣溫-2.1°C,7月份平均氣溫26.8°C;極端最低氣溫為—19°C,極端最高氣溫為40.7°C。年日照時數2679.3小時,年無霜期199天,平均降水量689.6毫米。春、夏季多東南風,秋、冬季東南風和北風較多。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全縣地壤普查總面積1687847.2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394542.5畝,占總面積的82.6%。可耕地1075735.5畝,占總面積的63.73%。
(2)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地上、地下水資源總量為3804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6.13萬立方米(包括引汶客水),地下水214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28031萬立方米。抽樣化驗,寧陽地下水礦化指標在0.4克/升以下,總硬度為10—20德度,PH值在6.7—7.3之間,絕大多數為中性水。
(3)礦藏資源
境內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30多種,主要有煤、鐵、金、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雲田、鋁土、硅石、石膏、花崗岩、石灰岩、硫磺、陶土、耐火土、砂子等。其中優質煤儲量達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鉀長石儲量860萬噸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人口民族
寧陽縣有人口80.4萬人,人口性別男性高於女性。
全縣有漢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滿族、水族、朝鮮族等8個民族,以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
社會經濟
三中全會以來,寧陽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矢志不渝地推動經濟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科技教育、開展招商引資,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縣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07年,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1.4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5億元,可用財力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4.9%、20.3%,分別是2002年的2.2倍、2.9倍、3.5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6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46元,分別增長27.6%、12.3%,分別是2002年的2.1倍、1.5倍;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0.8:51.3:27.9發展為19.3:50.5:30.2,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發展。以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為目標,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企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隨著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逐步從難以發揮優勢的競爭性領域退出,個體私營民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所有制經濟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
展望未來,寧陽縣將緊緊抓住西部開發和我國加入WTO的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跨越。今年全縣經濟工作總的任務目標是:繼續堅持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市平均兩個百分點以上。具體為: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7.5%,三次產業比例達到16.2:51.9:3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萬元GDP能耗、取水量分別下降5.2%和8.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招商引資國內到位資金、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
行政區劃
寧陽縣是山東省泰安市市轄縣,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下轄3鄉9鎮,即寧陽鎮、泗店鎮、東疏鎮、合山鄉、伏山鎮、罡城鎮、蔣集鎮、磁窯鎮、華豐鎮、東庄鄉、葛石鎮、鄉飲鄉。
3. 1939年山東神山戰役在哪裡,
4月6日,李宗仁趕赴台兒庄附近,指揮中國軍隊向磯谷師團發起全線出擊,一時間,台兒庄城內城外槍林彈雨,喊殺陣陣,到處血流成河。日軍指揮官知道自己的部隊已陷入反包圍圈,下令部隊全線撤退。關麟征指揮第五十二軍與王仲廉的第八十五軍協同作戰,與駐守台兒庄的第二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追殺日軍。關麟征、王仲廉兩軍相繼收復了台兒庄東面的甘露寺、楊樓、陶墩等據點,從而解除了台兒庄城東北日軍的威脅,在台兒庄北面形成了對日軍的包圍。李宗仁命令4月6日夜3時發起全線反攻,第二集團軍在城內肅清殘敵後適時反擊,與第五十二軍、第八十五軍相互配合,將日軍大部消滅在台兒庄外圍。李宗仁又命令部隊猛追殘敵,重創日軍瀨谷支隊、坂本支隊,其餘日軍殘部於4月7日向嶧縣、棗庄撤退。至此,台兒庄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戰役中,中國軍隊共擊潰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日軍719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
三、陸房突擊戰
1939年發生的陸房突擊戰,是八路軍主力部隊初到山東後的第一次戰役性戰斗,也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這場戰斗共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
1939年3月,八路軍115師進入泰西地區。5月初,日軍駐山東第十二軍團調動主力部隊以及泰安、肥城、東平、汶上、寧陽、東阿等17個城鎮的守備部隊,共有步騎兵5000餘人及偽軍3000餘人,分九路向泰(安)肥(城)山區進行「掃盪」。5月10日,各路日軍互相銜接,合攏「包圍圈」,妄圖殲滅泰西地區的八路軍主力,摧毀抗日根據地。
正在陸房西北15華里的中崮留村駐扎的八路軍115師接到情報後,決定以一營兵力牽制敵人,其餘部隊分散轉移,跳出敵人的包圍圈。5月11日凌晨4時左右,部隊轉移時突然遭到敵人猛烈炮火襲擊。115師首長立即命令特務營及津浦支隊搶占制高點鳳凰山、雞冠山阻擊敵人,686團二營掩護轉移隊伍,邊打邊撤。
天亮後,日軍不斷逼近。這時,除了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已突出包圍圈外,115師師部、686團、津浦支隊和中共魯西區黨委、泰西特委機關共3000餘人,均被包圍在陸房村周圍的狹小地區。數次突圍不成,突圍隊伍即轉移到鳳凰山、雞冠山南麓的山坳里隱蔽。隨後,115師師部命令,各部分別佔領肥豬山、岈山等地,待天黑後尋機突圍。
5月11日,各個陣地的八路軍指戰員擊退了日軍的一次次沖鋒。黃昏來臨,各個陣地仍在八路軍手中。夕陽西下,日軍畏懼夜戰,收縮兵力,包圍監視我軍,企圖次日再進攻。5月11日22時許,我軍開始突圍,115師師部、686團順利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並於5月12日上午到達汶上北部的陶村,於12日下午繼續轉移到東平無鹽村;115師直屬隊向南,於5月12日拂曉時分渡過汶河,進入汶上境內;津浦支隊、中共魯西區黨委、泰西特委機關於5月12日拂曉前渡過汶河,與115師直屬隊會合後到了東平榮華村。5月12日傍晚,三路突圍部隊在無鹽村勝利會師。
此次陸房突擊戰,共斃傷日偽軍1300多人,粉碎了日軍殲滅115師主力部隊和中共魯西黨政領導機關的企圖。陸房突擊戰的勝利,影響也震動全國,蔣介石致電朱德、彭德懷,表示此戰「殊堪嘉勉」,事實上承認了八路軍115師在山東的合法地位。從此,山東抗日戰爭出現了新的局面。
陸房戰斗遺址,位於肥城市安臨站鎮東陸房村境內鳳凰山之陽,遺址石碑立於安孫公路北。
四、梁山殲滅戰:反掃盪代表戰
梁山殲滅戰創造了我軍在平原地區同敵軍數量相等、在裝備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模範戰例,提高了第一一五師堅持平原游擊戰的信心和勇氣,受到八路軍總部的表彰。
1939年8月1日,第一一五師師部及其直屬部隊,在梁山縣獨山村東面的孟家林召開慶祝「八一」建軍節大會。當天日軍第三十二師團以步兵、炮兵及偽軍各一部,共400餘人,由長田敏江少佐率領,從汶上縣城出動,向梁山地區進犯,對魯西進行「掃盪」。陳光、羅榮桓經過周密分析,決定殲滅該敵。遂即將慶祝會改為戰斗動員會,並部署部隊作好戰斗准備。
8月2日上午,日軍進抵梁山附近的馬振楊村。日落後,我獨立旅一團和師部特務營,迅速在梁山西南的胡坑村集結,進行戰斗動員,部署了殲滅敵人的戰斗任務。
晚8時許,攻擊開始。我騎兵連首先從西北角沖進村子,十連從西南進擊,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搶佔了亂石崗,迫使偽軍大部投降。此時,其他連隊也迅猛沖向敵人,槍彈、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火力搞得暈頭轉向,驚慌逃竄,亂作一團。敵人憑著精良武器,炮火掩護,從亂石崗北坡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都被我堅守陣地的十連戰士奮力打了下去。正當敵人繼續組織反撲時,從後門王(今屬梁山縣黑虎廟鄉)一帶急行軍趕來參戰的我十一連沖入敵陣,同十連戰士前後夾擊,又一次粉碎了敵人的反撲。
午夜後,我軍向日偽軍發起攻擊。用機槍和手榴彈向固守在大車店院內的殘敵猛攻。在我密集的火力下,敵人被迫逃回房內。次日拂曉,我軍集中10餘挺輕重機槍和擲彈筒於獨山下,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居高臨下,向龜縮在大車店院內的殘敵猛烈射擊。班長曹大順帶領5個戰士,從敵人背後猛撲過去,把敵炮手的脖子卡住。三營長劉陽初抓住戰機,親率一個突擊隊,沖到大院牆下,攀梯登上屋頂,用刺刀將屋頂挑開個窟窿,向房內扔進幾顆手榴彈。戰士李傑從窗口一連擲進4顆手榴彈。隨著爆炸聲,日軍的嚎叫聲消失了,立即有兩個漢奸跑出來高喊饒命,有兩個日兵跑出來繳械投降。東方發亮時,日軍剩下的20餘名殘兵狼狽逃竄。我騎兵連立即分頭追擊,逃跑的日軍有的被擊斃,有的被從高粱地里逮住,有的被群眾抓獲。
至此,戰斗勝利結束,日軍少佐大隊長長田敏江被擊斃。這次戰斗,斃敵300餘人,俘日軍士兵24名,繳獲野炮2門、九二式步兵炮1門、擲彈筒2個、輕重機槍15挺、步槍150餘支、戰馬50餘匹,其他戰利品一宗。
梁山殲滅戰,粉碎了日軍的「掃盪」,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日熱忱,為鞏固魯西抗日根據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打開了新局面。
五、孫祖伏擊戰:沂蒙抗戰的首次大勝
孫祖伏擊戰,又稱九子峰戰斗,是徐向前同志指揮八路軍山東縱隊,消滅「掃盪」我沂蒙山區根據地日軍的一次勝利的戰斗。
1940年3月,莒縣、沂水、朱蔚、東里店、銅井等據點的日軍300餘人,偽軍100多人,進犯我沂蒙山南部地區,向孫祖一帶撲來。當時,山東縱隊司令部駐在孫祖南面的東高庄,大眾日報社駐西高庄,中共山東分局黨校駐鐵峪。敵軍撲向這一帶,矛頭指向我軍政領導機關。
孫祖村西南有一座二三百米高的獨山,名叫九子峰,九子峰獨居群山之中,又緊挨村子,居高臨下,形成天然屏障,十分險要。
我部隊發現敵情後,徐向前司令員立即在東高庄召開緊急戰斗動員會議,命令山縱二支隊為戰斗主力,山縱警衛團及地方武裝等配合作戰。徐司令員指著攤在桌子上的地圖,對二支隊首長孫繼先說:「敵人這次行動路線是過荊山,經孫祖,穿九子峰,繼續往南。你們要把主力放在九子峰,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敵人受挫後必然強攻,你們要堅守陣地,給以狠狠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之後,會退守孫祖,你們要集中優勢兵力乘勝追擊。這時敵人就會順著來路逃竄,埋伏在荊山的警衛團要斷其後路。」
3月16日9時,日軍的大隊人馬像一條長蛇,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孫祖地區進犯。「蛇頭」剛剛鑽到九子峰下,埋伏在九子峰上的我軍戰士,便迅速插到山下,給敵人以突然打擊。與此同時,埋伏在周圍幾個小山嶺上的部隊,也一齊開火,把敵人打得措手不及。不久,敵人兵分兩路開始行動,一路在大道附近找了塊隱蔽地負隅頑抗,另一路穿過小沙河,企圖佔領河南岸一帶高地。我軍堅決阻擊南竄之敵,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在我伏擊部隊的英勇打擊下,敵人死傷慘重。隨後敵軍迅速收攏隊伍,妄圖搶奪九子峰。我守衛在九子峰的戰士,沉著應戰,敵人在強烈炮火的掩護下,接二連三地往山上沖,當敵人即將沖上山頂時,我軍便同敵人展開肉搏,直到打退敵人的第七次進攻,陣地始終牢牢握在我軍手裡。
下午1時許,敵人集中所有兵力,發動更加瘋狂的進攻,借著濃煙烈火,沖上了山頂。戰士們紛紛躍出戰壕,端著刺刀,與敵人再次展開了白刃戰。經過激烈的搏鬥,敵軍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我軍乘勝沖下山去,追殲敵人。
入夜,我軍數次與敵人展開激戰,迫使敵人退到孫祖,等待援兵。17日,在我軍包圍下,敵軍支持不住,於是便大肆放火,燒毀民房20多間,將沿途搶掠的糧食、財物全部銷毀。在我軍的攻擊下,敵人慌作一團,拚命向北逃竄。就在這時,銅井敵偽據點空虛,我軍乘虛而入,將其老巢付之一炬。18日晨,戰斗勝利結束。這次伏擊戰,共斃傷敵少佐小林以下190餘人,同時還俘虜漢奸18名,繳獲小車60餘輛、戰馬5匹及其他戰利品。
六、海陽地雷戰:民兵有了反掃盪利器
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餘次,斃傷俘敵1500餘名,繳獲各種武器600餘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其中趙守福、於化虎和孫玉敏3人還榮獲「全國民兵英雄」的光榮稱號。
1940年2月,日軍侵入海陽縣,很快佔領了行村、大山所、魯古埠和鳳城等沿海村莊,並在那裡建立據點。日偽軍瘋狂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中共海陽縣委積極發動群眾,建立起青抗先、農民自衛團等抗日武裝,配合主力部隊、地方武裝狠狠打擊敵人。
1943年秋天,海陽縣趙疃村民兵負責人趙同倫從區武委會領來了兩顆地雷,他和趙守福等民兵湊在一起研究出拉線、絆線等幾種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200多個日偽軍出來搶糧後,從趙疃西大道回據點,趙同倫率領趙守福等提前在路上埋下兩顆絆雷,共炸死13個敵人。趙守福他們根據放炮打石頭的原理,很快研製出一顆「石雷」,經過試爆,效果很好。於是,他們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塊利用起來,製成各種拉雷、絆雷、滾雷。
與此同時,其他村莊的民兵,也都學會用地雷打擊日軍。文山後村於化虎曾到獨立營學習埋雷技術,並很快教會了其他民兵。同年秋的一天,他們得知行村的敵人到河崖、寨頭、小紀一帶去「掃盪」,就在敵軍回行村的必經之地——野虎嶺,埋下兩顆地雷。敵人從小紀轉回來,剛登上野虎嶺便踏響了一顆地雷,四五個日軍飛上了天空。隨後又踏響了另一顆地雷,又炸死了3個敵人,其餘的敵人急忙逃回據點,一個多月沒敢出來。
初期地雷戰的成功實踐,大大鼓舞了全縣民兵的抗日鬥志。起初,地雷戰僅在靠近敵人據點的小紀、行村、大山等區開展,後來漸及全縣,榆山、龍山、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區一些村莊的民兵,把地雷戰成功地運用到反「掃盪」中去,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埋雷技術和地雷戰術也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地雷品種由拉雷、踏雷、絆雷發展到夾子雷、梅花雷、頭發絲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標語雷、飛行雷等30多種。埋雷方法也由預埋待炸發展到飛行爆炸,由單一布雷發展到大擺地雷陣。趙疃的民兵創造了空中絆雷,專打敵人的指揮官和騎兵。大小路口、山坡、樹林、河套、瓜田、菜園、門階下、水桶底、箱子里……到處是地雷,敵人走到哪裡哪裡響。後來,敵人抓來一些老百姓,強迫他們走在前面開路。民兵們連夜發明出一種「長藤雷」,把引爆索線加長,等群眾安全走過再迅速拉火,使地雷專在敵人腳下開花。
1945年5月,盤踞在青島的日軍糾集了3000餘兵力重占盆子山區,反復進行「清剿」、「掃盪」。5月8日,行村據點的敵人偷襲趙疃。趙同倫、趙守福等預先獲取了這一情報,即率民兵在村裡擺下地雷陣。敵人闖進村北的樹林里,碰響了絆雷;轉而撲向十字街口,又踏響「箱子雷」,共斃傷日偽軍16名,炸死戰馬1匹。在盆子山區人民開展反「掃盪」的105天中,海陽民兵共配合部隊埋雷2500多顆,炸死炸傷日偽軍200多人。
海陽地雷戰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它地區的抗戰。海陽民兵不僅在海陽境內大顯身手,而且多次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若干爆炸能手,為山東地區的抗戰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七、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棗庄一帶的一支抗日武裝。該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鐵道游擊隊隊長,杜季偉任政委,王志勝為副隊長。鐵道隊揮戈於百里鐵道線上與日偽展開殊死搏鬥,令日偽聞風喪膽。這支由鐵路工人、小攤販、礦工和流浪者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捨生忘死,在鐵路線上與日軍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華的心腹之患。鐵道隊曾成功護送過劉少奇、陳毅、陳光、朱瑞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千餘名抗日將士過境。
洪振海的姐夫是一位火車司機,正是這個機緣,使洪振海很快學會了開火車,並能在時速40公里的火車上上下自如。日軍侵佔棗庄後,25歲的洪振海放棄在鐵路上的偷煤營生,在一位共產黨員的介紹下,他和朋友王志勝一道加入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
洪振海在微山湖潛伏下來後,迅速在火車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報站,並派王志勝以搬運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開辦的「正泰洋行」。
秘密情報站雖然可以陸續向山裡送出了一系列情報。但洪振海感到,槍是他們最需要的。在洋行工作的王志勝,在一次裝卸日軍貨物時,意外地發現了槍支,於是他巧妙地做了記號,並迅速通知了洪振海。1939年10月的一個夜晚,當裝有槍支的火車緩緩開出車站,早已埋伏在鐵路旁的洪振海,飛身爬上火車……
就在洪振海搞槍的同時,八路軍115師的主力也開進了魯南抱犢崮山區。原在這里活動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被整編為115師蘇魯支隊,其性質也由地方武裝升級為正規部隊。
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鐵桿弟兄,在棗庄情報站的基礎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隊伍。因為主要在鐵路線上活動,洪振海將它命名為「棗庄鐵道隊」。這也許是當時中國惟一一支在鐵路上活動的游擊隊。1940年2月,蘇魯支隊正式將鐵道隊納歸直屬,同時任命洪振海為鐵道隊隊長,王志勝為副隊長,並抽調三營副教導員杜季偉任政委。
此時的鐵道隊,隊員已發展到20多人,後來鐵道隊開始向臨城方向轉移,公開打出「八路軍魯南鐵道隊」的旗號。魯南鐵道隊在臨棗線上神出鬼沒地奇襲日本侵略者,截取軍用貨物的活動,也影響了津浦路上「吃兩道線」的窮苦百姓。他們有的組織十餘人,有的組織二三十人,都自稱「鐵道隊」。規模較大者有活動在臨城南部的孫茂生部(臨南郗山鐵道隊)和活動在臨城北部的田廣瑞部(臨北鐵道隊)。這兩支鐵道隊經我地下工作者爭取,接受了中共沛滕邊縣委的領導。
1940年7月,為了有利於對這三支性質相同的武裝的統一領導和指揮,蘇魯支隊經與中共沛滕邊縣委協商,將這三支鐵道隊在微山湖東岸蔣集村合編為魯南鐵道大隊,洪振海、王志勝任正副大隊長,杜季偉任政委。同時又把臨城一帶的失業鐵路工人組織起來,編為破襲隊,負責破壞鐵路交通;把鐵路兩旁的農民組織起來,組建掩護隊,負責掩護截車掀貨物。合編後各中隊仍以分散活動為主,大隊領導多隨一中隊活動,從此魯南鐵道大隊進入大發展時期。這時台棗支線、臨棗支線及津浦鐵路韓庄至界河段,都成了鐵道隊打擊敵人截取物資經常出沒的地方。
八、潘溪渡戰斗
1941年1月初,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三旅七團等部隊,在魯西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的指揮下,以圍點打援、設伏圍殲的戰法,於鄆城西北的潘溪渡附近進行了一次殲滅戰。
潘溪渡位於山東鄆城縣城西北。日佔時期,鄆城駐日軍三十二師團1個大隊和偽軍500餘人,並在侯集常駐日軍1個小隊,偽軍2個中隊。鄆城日軍自恃武器精良,常出城對我根據地進行野蠻地燒殺搶掠。各據點的日偽軍外出一旦遭我打擊,鄆城日軍便派兵前來增援。日偽軍進攻,給抗日根據地造成很大困難。
為鞏固擴大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底,魯西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召開會議,決定採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圍殲鄆城出援之敵。
1941年1月7日夜,八路軍冒著攝氏零下十幾度的嚴寒,隱蔽開進預伏地區。戰斗的具體部署是:以魯西軍區特務營和地方游擊隊圍攻侯集據點,吸引鄆城日偽軍出兵增援,以主力七團位於侯集至鄆城間敵人必經之鹼場店地區公路兩側,布成袋形陣地,伏擊援敵。
8日零時,魯西軍區特務營對侯集據點發起圍攻。我軍故把攀牆雲梯暴露出地面,擺出拔敵據點的陣勢。同時魯西軍區「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負責人水野清夫竊聽日軍,得悉侯集敵人向鄆城告急,鄆城敵人命其堅守,即刻出動日軍1個中隊和偽軍1個大隊,汽車4輛,攜九二式步兵炮前往增援。
8日13時,鄆城出援的日偽軍,大部進入我二營伏擊區,僅剩尾隨的炮兵尚未進村。此時,一個騎馬的日軍對埋伏的我軍似有察覺,立即掉頭回竄,日軍主力停止行進,准備退出村子。敵情突變,已不能等待日軍鑽入我「口袋」再進攻,七團團長發出了攻擊信號。我輕重機槍居高臨下對敵掃射,戰士們投出的手榴彈在敵群中紛紛開花。火力掩護下,戰士們端起刺刀沖入敵群。敵人頓時陷入一片混亂,紛紛向村東野泊地里潰逃。
我軍戰士與敵人短兵相接,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潰亂中的敵人,無力招架,死傷過半,汽車均被摧毀。殘敵30餘人,倉皇逃至鹼場店東南方大堤,搶佔大堤上的一座龍王廟。我三營迅速追至大堤西側,一營也隨即前來配合,再次形成對敵人的包圍。經過一場拼殺激戰,至17時許,全殲龍王廟之敵。
當戰斗在鹼場店打響時,尚未進村的敵炮兵見主力遭到伏擊,就倉皇打了幾炮,便撤至大堤東南,沿公路向潘溪渡方向奔逃。這時,從西北包抄過來的二營立即猛撲過去,窮追不舍。搶先插入潘溪渡的旅騎兵連已切斷了敵人的退路。敵人炮兵在潘溪渡村北被圍殲,九二式步兵炮被我軍繳獲。在我圍殲敵人炮兵的戰斗臨近結束時,鄆城再次出援的日偽軍,趕到了潘溪渡南側。我嚴陣以待的旅騎兵連和二分區特務連進行阻擊,擊斃敵20餘名,殘敵敗退,撤回鄆城。
圍點打援,巧設伏兵的潘溪渡殲滅戰,共殲日軍160餘人,偽軍大隊長以下130餘人,焚毀汽車4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6挺、馬步槍190餘支。
九、利津攻堅戰
1944年,抗日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已經揭開。7月,渤海軍區遵照上級指示,為迎接全面大反攻,配合正面作戰,對敵展開了強大的夏季戰役攻勢。在夏季攻勢第一階段成功爭取了偽滅共救國軍第八團王道部反正,並拔除日偽軍據點54處,擴大了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縣邊區。
8月11日,渤海軍區乘勝北上,發起以解放利津城為中心的夏季攻勢第二階段作戰。利津城,是日偽軍伸向根據地前沿的重要據點。該城守軍為日軍一個小隊和號稱「中國皇軍」的偽華北綏靖軍第八集團軍第二十七團,這是日寇在北平通州精心培訓、裝備簇新的偽軍主力部隊,總兵力2000餘人,其中一部駐守城外圍據點。
12日夜,渤海軍區直屬團、特務營和第四軍分區部隊,兵分幾路,在夜幕掩護下,將利津城外圍之張許、侯王莊、鹽窩、單家寺等9個據點,分割包圍。到14日午夜,外圍據點均被拔除,我軍各部遂逼近利津城下。
16日晚,軍區直屬團第一營以偷襲手段炸開東門,突入城內,以一部沿城牆向兩側進擊,佔領北門及南門,另一部直撲東大街南側之偽軍第二十七團團部,將守軍全部殲滅。當晚,城西門未能突破。17日,重新調整部署,至當日14時,佔領上述據點。
17日夜,大雨如注。渤海軍區直屬團第一營冒雨向城西北角日軍據點發起進攻。在直屬團第一營猛烈攻擊下,偽軍送信詐降,候其援兵。直屬團第一營識破其計後,實施爆破和強攻。經徹夜激戰,全殲利津城守軍。
此役,共斃俘日偽軍1600餘人,繳獲大小炮14門、輕重機槍29挺、長短槍900餘支、子彈10萬余發、汽車2輛、戰馬50餘匹、糧食75萬公斤,以及其他物資。利津攻堅戰,是渤海軍區部隊首次取得對城市攻堅作戰的勝利,鞏固擴大了渤海根據地,鍛煉和提高了部隊攻堅作戰的技能。
十、魯中「反鐵壁反掃盪」大勝利
1941年11月2日,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一次中將調動5萬余日偽軍,向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等領導機關所在的魯中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盪」,企圖借絕對優勢兵力,以「鐵壁合圍」一舉殲滅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
5日,日偽軍從臨沂、費縣、蒙陰、沂水、莒縣等地,出動2萬余兵力,以所謂「全麵包圍滾推式」的「鐵壁合圍」戰法,在7架飛機、10輛坦克、數十門大炮配合下,分11路向青駝寺、孫祖、留田地區合圍,企圖一舉消滅剛剛轉移至留田一帶的中共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同時,日偽軍還在沂河沿岸的河陽、葛溝一帶預伏重兵,布成口袋陣,准備在一一五師和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向濱海地區轉移時予以殲滅。
當時,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一一五師領導機關及直屬單位共近5000人,而戰斗部隊僅一一五師特務營和山東分局警衛連。在日偽軍合圍圈迅速縮小、步步逼近的危急情況下,羅榮桓、朱瑞、陳光、蕭華和陳士榘等,於當日16時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情報和突圍方向。
黃昏後,日偽軍在留田周圍燃起堆堆篝火,以待天亮發起總攻。中共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領導機關趁機組織突圍。羅榮桓根據情報選擇突圍道路,親自率作戰科、偵察科的幾名幹部和師特務營一個連為先導,從日偽軍包圍的縫隙中騰挪閃避,迂迴穿插,接連越過三道封鎖線,於6日拂曉,沒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安全順利地跳出了合圍圈。隨後,部隊經高里再折而向西,到達距臨沂城約25公里的埠山莊。當晚,中共山東分局、省戰工會和一一五師師部等,經諸滿安全轉移至黃埠前地區。
11月12日起,日軍大「掃盪」進入「清剿」階段。日偽軍到處安設據點,修建公路,挖封鎖溝,分割根據地,並在各據點周圍布設機動重兵,一旦發現八路軍,則立即合擊,妄圖長期控制沂蒙山區。
在反「清剿」斗爭中,根據地的基層政權、地方武裝和群眾游擊小組積極配合主力部隊,展開了襲擾日軍據點、破襲公路和反偽化、反捉丁、反搶掠、反搬住日佔區等斗爭。沂南縣蘆山後、艾山後等5個村莊的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先後分散掩護了1300餘名八路軍傷病員和地方幹部。該縣橫河村婦女明德英,機智勇敢地解救被日軍追捕的一名身負重傷的八路軍戰士,並用自己的乳汁將其從昏迷中救醒,被譽為沂蒙「紅嫂」。蒙山區鞋廠女工在日軍「清剿」期間,帶著鞋料,長期居住山洞,堅持軍鞋生產。
12月初,在一一五師等部內外線密切配合打擊下,日軍被迫據守臨時據點,「清剿」計劃宣告破產。此後,山東縱隊等部開始反擊撤退之日偽軍,恢復和擴大根據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調整部署,從中國戰場抽兵南下。中共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等領導抓住有利時機,迅速調整部署,一面組織機關安全轉移,一面部署兵力尾追、截擊撤退之日偽軍。至28日,先後收復蔣庄、諸滿、大橋、馬牧池、岸堤、河陽等地,歷時50餘天的反「掃盪」作戰終告結束。
在這次反「掃盪」中,八路軍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共作戰150餘次,殲日偽軍2000餘人。
4. 呂望是誰
姜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第一位功臣,又是開齊國的始祖。他的軍事謀略和治國思想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史考,姜尚即歷史人物呂尚。《鬻子》、《六韜》、《金匱》、《搜神記》等書中,已漸對其加以神化,至《封神演義》而達於極。姜尚是什麼地方人呢?本文就姜尚故里進行一點淺探。
一、姜尚諸多名字的由來
姜尚,名牙,或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太公望。他的稱謂很多,但每一個稱謂都有一段傳奇。
究其源,姜尚是炎帝的後裔,伯夷之後,「東海上人」。《呂氏春秋·首時》雲姜尚乃「東夷之士也。」先祖被史稱為東夷人。《綱監易知錄》雲:「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 ( 今河南南陽宛縣西一帶 ) 」。故,姜尚又有了:呂尚、呂望、呂牙等稱謂。
「太公望」的名字又是如何演繹出來的呢?《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呂尚蓋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 ( 通『干』 ) 求周西伯 ( 文王 )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 音 chi 、無角的龍 ) ,非虎非(pi 、似熊的一種 ) 』,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 ( 北岸 ) ,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即是說,周文王姬昌的曾祖父公叔祖類,渴望有聖賢之士輔佐周室成就霸業。當姬昌與姜子牙相遇,問定鼎天下大計時,姬昌不無感慨地說「吾先君太公望你好久了。」於是姜尚又被稱作「太公望」。
日照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即:文王訪到姜尚時,尚讓姬昌背著走,到走不動為止;讓其兒子拉太公望坐的車,到不樂意拉為止。文王背著尚走了四十八步,兒子們拉著太公車走了八百零八步。尚當時向文王父子宣稱:「你周朝只能出四十八個皇帝,有八百零八年的江山」。此事雖純屬民間,但反映了姜太公的神奇及其豐功偉績。
太公望輔佐周武王 ( 姬發 ) 時,被尊稱為「師尚父。」他揮軍與諸侯會師於盟津,率兵和四方部族伐紂,戰於牧野,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此姜因「太公謀計居多」 ( 《史記·齊太公世家》 ) 。周王朝在分封宗室貴族和異姓功臣時,首先把太公望分封到齊地去就國 ( 侯爵 ) 。這或許是周王朝對姜尚的特別信任和依重,亦或是用尚之智勇來繼續擴展疆土,以達到維護周王朝統治的目的。姜尚就國後,推行一套易於融合各部落關系以開發齊地的施政方略,即:「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對齊以外的五侯九伯只要不聽從號令者,則征伐之。於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 ( 今淮南 ) ,北至無棣 ( 遼西孤竹 ) ,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 《史記·齊太公世家》 ) 。致使齊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日漸發達,後成為東方大國;能號令天下諸侯,而稱霸中原。自此,史稱姜尚為「齊太公」。而日照民間,慣稱其為「姜太公」、「姜子牙」。
二、姜尚故里之說
( 一 ) 姜尚是東夷人之說:
《呂氏春秋·首時》雲:姜尚「東夷之士也」。從考古角度來看:「聚居在今山東地區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時期的土著居民就是歷史上的東夷族人。山東地區是東夷族的發祥地」 ( 《歷史研究》 1987 第 3 期 55 頁 ) 。《後漢書·東夷傳》又雲:「東夷率皆土著。」也就是說,聚居在山東乃至周圍地區沿海土著居民,就是東夷族人。《呂氏春秋》亦載稱姜太公是「東夷之士」。
從傳說時代來看,姜尚是炎帝的後裔。《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即岐水)成,成而德異,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後炎帝被黃帝戰敗,其部族與黃帝融合(華夏炎黃子孫由此沿說),一部分發展到今山東沿海一帶成為東夷族。至堯、舜、禹時,姜氏族已成為統領「四岳」之首領。「四岳」,是官名,是四方部落或方國的大首領。在《尚書·堯典》里說「四岳」不但參政天下大事、執掌部落的軍政大權,還要推薦舜為堯的繼承人等重要事項。可見姜尚的先祖權利之大。在虞夏之際,姜尚的先祖 輔佐大禹治水、攻伐三苗、會諸侯於塗山等立下了頭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宛縣西)。由此可見,姜尚的家族是東夷的大氏族。
(二)姜尚是東海上人之說:
司馬遷的《史記·齊太公世家》載曰:「太公望呂尚者(即姜尚),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鉅,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孟子·盡心》篇里說:「太公避糾居東海之濱。」孟子(約前 372-289 年)在這里也肯定了姜太公瀕東海而居。《後漢書·東夷列傳》里說:「桀為暴虐,諸夷內叛,殷湯革命……」由此可見,象姜尚這樣一個大軍事家、大政治家,此時審時度勢,隱居東海(邊)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韜晦之計。
《西周開國功臣太公望》(盛冬鈴·《文史知識》 1986 年·第 6 期)一文里論述姜尚是東海上人是這樣說的:「可能呂氏子孫繁衍流散,其中某個支系後來遷徙到東海之濱與夷人雜居,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相當勢力的一個集團。而太公望正是這個姜姓呂氏集團的頭面人物,具有大族長的身分。所以《孟子》等書提到豪傑歸國,都把他與諸侯之子伯夷同時並舉。」由此可見,姜不但故里就在「東海上」,而且是和夷人雜居的大集團的領袖人物。這亦符合姜尚出將入相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
(三)姜尚是山東人之說
以上談了姜尚是「東夷人」、「東海上人」。那麼,何以見得是山東人呢?《說文》里雲:「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夏商周以來所說的東方正是指山東。史學界承認山東人即東夷人最早發明了弓箭,夷字,象徵著一個大個子的人(山東大漢)。可以說,齊國人對東夷人發明了弓箭是很崇尚的。東夷族人居齊魯之邦,甚至范圍還要大一些。象孟子、司馬遷所說的姜尚是「東海上人」,其本意就是指山東以東。建國以來,史學界通過對先秦文獻的研究和考古發掘,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結論。東夷族人就是山東土著民族。逄振鎬在《東夷及其史前文化試論》中說:聚居在今天的山東地區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土著居民就是歷史上的東夷族人。山東地區是東夷族的發源地(見《歷史研究》 1987 ·第三期)。《呂氏春秋·首時》肯定了姜尚是「東夷之士」,即是說姜尚是山東人,應當無可非議。
(四)姜尚是日照市人之說:
《穀梁》雲:「莒雖夷狄,猶中國也。」這里所指的「中國」,是以夏商周先秦以來的帝都為衡量標准。琅邪郡海曲縣,即今日日照東港區一帶,是在帝都正中間的最東邊,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明、清乃至以前的各代方誌學家,不知經過多少次的考證、分析、推論,才敢在志書上這樣定論:「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查方誌皆雲:太公望所出東呂鄉。東呂鄉是西漢琅邪郡海曲縣所轄的鄉。海曲縣在公元 17 年被呂母起義軍所破,此後,又先後曾隸屬於崑山縣、西海縣、莒縣、梁鄉縣。宋哲宗元二年,莒縣始置日照鎮。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鎮為日照縣。公元 1985 年日照撤縣劃市; 1989 年,又升格為地級市。古代的「東呂鄉」即今日照市東港區(原日照縣)秦樓、石臼一帶地域。為進一步研究、考證姜太公之故里,現將有關志書所載資料摘錄如下:
《後漢書·郡國志》雲:「太公望所出,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
《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水名)、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元和郡縣志》雲:「海曲故址在莒縣東百六十里」、「海曲古城有東呂鄉,太公望所出。」
《續漢郡國志》中西海縣條雲:「太公望釣於棘津,其浦今存。」《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353 頁載:「西海縣……古城在今山東日照縣西。」
光緒版《日照縣志·古跡》雲:「棘津:城東二十里,去海里許,一名姜公台。」
三、日照東呂鄉淺探
史書和志乘所雲「東呂鄉,太公望所出」。何以見得東呂鄉就是太公望所出呢?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鄉黨制」和東呂鄉的基本脈絡。
鄉黨制的建制始自西周。《周禮·地官》雲:「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 ;五州為鄉,使之相賓。」由此而知,周制是以五百家為黨,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司馬遷說姜太公是東海上人,但司馬遷生於漢時,漢時的鄉領一千五百至兩千戶。由此來看,當時的「東呂鄉」所轄人口(家)數,與現在鄉的大小數相差不大。由此推論,「太公望所出」的「東呂鄉」即今東港區「東港(邊)上」的秦樓、石臼一帶地域。
為了進一步證實姜尚所出確是東呂鄉,筆者又對各種版本的《日照縣志》及《莒州志》、《沂州府志》、《膠州志》等方誌進行了比較;對清代日照名士丁愷曾所著的《望奎樓遺稿·西海征》等史籍進行了分析。其結論是:地域清楚,記敘趨一致——日照古時的東呂鄉,太公望所出,有棘津、姜公台,明萬曆年(公元 1537 — 1619 年)間,嘗有故跡可考。秦樓街道的馮家溝村即「太公望所出」的故里,張家台即當年姜太公垂釣的姜公台,台上曾置姜公祠。
清代學者丁愷曾有詩描繪姜公祠:「……征之班馬符節似,即今釣魚猶有台。曾讀邑乘見遺詩,鷹揚有像雙白眉。此祠尚留神宗末,何年瓦竄坦墉( rong ,在此指牆)圮( pi ,指毀壞)。」因年代久遠,蹋圮失修,姜公祠只保持到明神宗萬曆年間。
四、日照的龍山文化與姜尚的關系
近年來,人們對山東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發掘和研究都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給予山東的龍山文化很高的評價,認為山東龍山文化具有中國文明發展史的典型性,是光輝燦爛的東夷史前文化,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日照市的龍山文化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龍山文化,那麼與姜尚及其故里又有什麼關系呢?下面就考古發掘的史前文化來略抒這方面管見。
日照市自三十年代始首先在兩城鎮發掘了豐富的龍山文化,後又在東港峪和堯王城發掘了內涵豐富的龍山文化遺址,繼而又在崮河崖發掘了岳石文化遺址。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正好是日照龍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基本上確立了父權制。日照的龍山文化正好過渡到古文明的開始。
龍山文化形成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 2800 — 1800 年,而日照的兩城、東海峪等龍山文化的形成年代為公元前 2400 — 2000 年。這一時期正是形成夏文化的時期,也是東夷最強盛、最活躍的時期。有的專家查閱了夏以來的外交史,發現幾乎全部與東夷族和四方部族有關,可見東夷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有的學者推算過,這個時期在中原是、堯、舜、禹的時代,在東夷則是少吳、有虞氏的時期。姜尚的先祖掌四岳。從日照的龍山文化年代上看,其時代基本上與兩大派系活動的中後期相吻合。即是說,從日照的東海峪、兩城龍山文化形成年代來看,正好是姜尚的先祖在這里生息繁衍、發展鼎盛的時期。
從制陶業來看,東海峪和兩城出土的陶器從製作術到造形工藝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兩個遺址中都以黑陶為主,磨光黑陶占較大比例,陶色純正,質地細膩,油光放亮。薄胎高柄杯,胎薄如蛋殼質堅如石,20多厘米高而重不過50克,並外刻纖細精緻的花紋和鏤孔,被譽為高柄蛋殼陶,堪稱我國史前社會陶藝珍品。兩城、東港峪的制陶業,代表了東夷族的陶業藝術。文獻《韓非子·難一》有這樣的記載:「東夷之陶者器苦窳(音 yu ,指器具惡劣),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周禮·考工記》亦雲:「有虞氏尚陶。」《世本·作篇》雲:「舜始陶,夏臣昆吾更增加也。」有虞氏尚陶是整個東夷族在堯舜禹時代尚陶的縮影。二、三十年前,楊向奎先生就指出有虞氏乃至整個東夷族尚陶。時至今日,已經在兩城、東港峪龍山文化遺址得到印證。那麼,姜尚的故里不是由此也得到了印證嗎?
傳說時代的少嗥(少昊),名鷙,一號金天氏,東夷族首領,以鳥為圖騰。《淮南子·本經篇》載:「堯之時,十日並出」,「堯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鳥盡死。」這或許是有九個崇向太陽的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被羿打敗了。而東海峪中層出土的龍山文化就有「鷙鳥形足鼎」,兩城遺址里亦有象等腰三角形足或鳥頭足鼎。這說明,生活在日照沿海的姜尚先祖們很可能是鳥圖騰部落,最起碼也與少昊鷙和鳥圖騰部落有著密切的關系。
兩城出土的石器,大都磨製非常精緻,刃口鋒利,用的是管制鑽孔法制孔。出土的玉器很精緻,有扁平鑽孔斧,扁形長方形錛,上面還有不同圖案的面文。這充分反映了先人們高超的琢玉技術。這說明,日照的龍山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期,四千年前的日照早已處於文明時代的前夜。聚居在日照沿海一帶的姜太公先祖們,是創建日照古文明的始祖。
在東海峪遺址里,還發掘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大汶口文化末期的夯築技術。這一建築技術開了我國建築史上的先河。《文史知識》 1987 年 10 期轉載了張學海先生的有關論述說:「在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以至商文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東方文化的影響。如河南龍山文化的夯築城堡,二里頭文化的夯築宮殿基,都是東方技術向西傳播結出的碩果。」前已探討過,姜太公先祖的某一支遷徒到河南,而從河南夏文化的發掘來看,也正好與姜太公先祖的某一支把夯築技術傳播到河南相吻合。居住日照的姜太公先祖,是夯築技術的最早發明者。
在東海峪以西八公里處的崮河崖又發掘了岳石文化遺址。從發掘出的大量文物來看,是繼兩城、東海峪以後的文化,形成年代在公元前十九至十六世紀期間。從出土的幾件「伯鬲」來看,可能形成的時代還要下延。此「伯鬲」可能是商朝中後期萊侯之物。其它文物從形成的年代看正好是夏朝至商朝的中期。這期間正是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帝武乙(康丁之子)。《後漢書,東夷傳》載:武丁(盤庚的弟弟小乙之子,商王)時「東夷盛,分遷淮岱,漸居中土。」說明商朝後期東夷族對華夏族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到了帝乙即位時(帝乙之子帝即是商紂王),還屢屢攻伐東夷。這期間正是姜尚在日照成長到成熟的階段。從以上考古文獻資料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東夷族文化對姜尚的影響是相當關鍵的,是造就象姜尚這樣叱吒風雲、文武全才傳奇人物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時勢和文化氛圍。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先秦以來的文獻考證和對日照史前文化的對照分析,姜尚故里是山東省日照是毋庸置疑的。日照對姜尚的成長具備以下幾個要素:其一,先祖是東夷名門望族,是創造東夷族文化的重要部落,是日照乃至山東舉足輕重的大部落,大酋長;其二,在東夷先進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使他具有安邦興國的雄才大略;其三,在殷紂王暴虐時期,有利於磨煉姜太公的意志;其五,有大量的先秦文獻和方誌可考,又有考古發掘的大量史前文化可佐證。可以說日照市不僅是姜尚土生土長的故里,同時又是創造和發展了光輝燦爛的東夷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5. 日照 奎山街道屬於什麼市區
奎山街道屬於山東省日照市,日照經濟開發區。
奎山街道:
山東省日照市日照經濟開回發區下轄街道,位答於日照城區南4千米,東距日照港8千米,204國道縱貫中部,兗(州)石(臼所)鐵路穿越境內。截止2019年11月,奎山街道下轄45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1958年建奎山公社,1963年改稱奎山區,1971年復稱奎山公社,1985年更名奎山區,1995年改為奎山街道。
(5)崮河崖遺址擴展閱讀
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
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1年,2010年4月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規劃管理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12萬。先後成功爭創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級低碳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全國汽車產業(零部件)示範基地等國家級牌子。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11月,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北京路、奎山2個街道,86個行政村(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