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清州城遺址

清州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5 15:58:15

⑴ 桶狹間之戰的詳細經過

背景
今川氏與織田家的矛盾由來已久,尾張守護代、有「尾張之虎」之稱的織田信秀,與兼任駿河、遠江兩國(今靜岡縣大部)守護的今川家,為爭奪三河、尾張兩國(相當於今愛知縣)境內的利益,經歷了多次沖突。在兩次小豆坂之戰後,有「東海道第一弓」之稱的今川義元親率大軍攻入位處今川家領地和尾張之間的三河國,不但迫使織田軍撤出三河國境,還一舉攻佔了尾張國南部的鳴海、大高(均位於今名古屋市綠區)、沓掛(豐明市沓掛町)諸城。
1552年(天文廿一年),織田信秀猝死,由長子信長繼任家督;由於部分家臣對信長繼位有所不滿,織田家內部出現裂痕。那年秋天,今川義元唆使鳴海城的山口教繼父子反叛織田信長,並引今川軍進入鳴海城,令知多郡歸屬今川氏領下。山口教繼在愛知郡內築笠寺砦,由今川方岡部元信、葛山長嘉、淺井小四郎、飯尾豐前守、三浦義就負責守備。山口教繼將鳴海城交給兒子守備,自己駐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鄉砦。不久,今川氏大將太原雪齋率兵攻入安祥城,俘虜了信長的異母兄信廣,用來交換已故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嫡男、先前遭織田家狹持的「竹千代」(即後來的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2]。
今川義元於1554年(天文廿三年)和甲斐國(今山梨縣)守護武田晴信,以及相模國(約當今神奈川縣)小田原城主北條氏康組成「甲駿相三國同盟」,斷絕了領國北面和東面的後顧之憂,開始積極籌劃向西進軍。1557年,今川義元讓出國主地位給嫡子今川氏真,不過仍在幕後掌控實權。1560年(永祿三年)五月,今川義元見織田家中政情混亂,信長岳父美濃國(今岐阜縣南部)齋藤道三又在與嫡長子義龍的內斗中被殺,使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認為時機成熟,便以「上洛」之名動員了二萬五千兵力出兵,大舉入侵尾張,對外則號稱四萬人之眾。[3]
在此以前,織田信長於1559年(永祿二年)統一了尾張國。織田信長為了對抗今川軍,便在離鳴海城20町的丹下(守備為水野忠光、山口海老丞、柘植玄蕃頭、真木與十郎、宗十郎、伴十左衛門尉)、丹下以東的善照寺(守備為佐久間信盛與其弟左京助)、南中島的小村(守備為梶川高秀)、黑末川對岸的丸根山(守備為佐久間盛重)及鷲津山(守備為織田秀敏與飯尾定宗父子)築砦,又陸續在大高城附近築起丸根砦、鷲津砦,再將鳴海城和沓掛城之間的聯系切斷,進一步孤立今川軍前線諸城通路及糧道。

經過
今川義元做了全動員,『信長公記』中是四萬五千、小瀬甫庵『信長記』中說是數萬騎,後世的資料中『甲陽軍鑒』中說是二萬余、『武功夜話』中是三萬有餘、『徳川実紀』『武徳編年集成』『総見記』等認為有四萬多、『絵本太閣記』寫作五萬余。現代史料一般根據帝國陸軍參謀本部編纂『日本戦史 桶狹間役』稱是二萬五千。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石高在七十萬石上下,因此今川家集結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當時尾張國石高五十七萬(慶長檢地),可動員的全部兵力據推估在14,000上下,甚至也有更高的推測值,約有17,000上下。
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義元先在駿河召開誓師儀式,然後兵分兩路沿東海道向三河、尾張進發,先鋒到沓掛川。13日,今川義元本隊到沓掛川,先鋒到達池田。14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引馬城,先鋒到達赤坂。15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吉田,先鋒到達御油。16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岡崎城,先鋒到達池鯉鮒(後來的知立);義元留下5,000兵力駐守岡崎城,其餘部隊攻入守軍不足400的沓掛城。
17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池鯉鮒,後進入沓掛城,先鋒越過境川,進入尾張境內。18日,今川大軍對尾張境內的鳴海城與大高城發起攻擊;織田方守軍都不足千人,不到日落前這兩個城就被攻陷。同時,今川方松平元康率軍運糧入大高城。義元於沓掛城進行夜間軍事會議,指派大將朝比奈泰朝進攻鷲津城,命令松平元康攻下丸根城,兩軍之間則有鵜殿長照率領三千人作為戰略預備隊接應;當前述駿河、三河各部與織田軍展開作戰後,義元逕率本陣5,000兵力往清洲城方向進發,同時在岡崎、池鯉鮒、今岡各地留下數千人守備,並於沓掛留下1,500人。
織田秀敏派人將今川方的行動及時報告了信長,織田信長與家老、臣下進行軍事會議,眾將大多主張堅守清洲城寨。據可信史料《信長公記》記載,信長當時只與重臣閑聊家常,最後只以:「夜深了,請各自退下。」一語結論。[4]
斥候傳信告今川義元,謂信長在清州城內帶著三個少年飲酒、跳舞,今川義元於是判定信長是束手無策而自暴自棄了。
19日清晨,織田信長命侍童擊手鼓,自舞一曲能樂謠曲「幸若舞」中的『敦盛』[5],歌詞中譯如下:
我思此世,居所不久長。
葉上白露,妖勝水中月。
金谷詠花,無常風誘花。
南樓弄月,有為雲遮月。
人間五十年,與化天比之,直如夢與幻。
一度受此生,此生本應滅。[6]
據《信長公記》記載,幾回舞畢,信長拋下樂器,穿上甲胄,吞下一碗泡飯,一躍上座騎「連錢葦毛」前往戰場。
松平元康和朝比奈泰朝開始對織田氏的丸根砦及鷲津砦亦於發動猛攻。松平元康帶兵一千,進攻鳴海城南邊、大高城東南方的丸根砦,守將佐久間盛重率僅有的四百人部隊出砦迎戰。而朝比奈泰朝則率二千人攻打丸根砦西北、由織田秀敏所扼守的鷲津砦。開戰至下午4時左右,丸根砦守將佐久間大學陣亡,佐佐隼人與千秋四郎以寡軍迎敵反被全數殲滅,戰況對織田相當不利。到了下午今川軍的先頭部隊已攻陷丸根砦及鷲津砦,也順利肅清大高城周邊的織田軍殘部,午鷲津、丸根兩砦業已被攻陷。取得階段性勝利的今川義元,於是離開沓掛城,進入大高城。
20日下午,義元乘坐著華麗貴重的轎子率領大軍行進到桶狹間休息。現代沒有「桶狹間山」這座山名,後人推測應該是沓掛城與大高城之間的中央點,該處有座標高六十四米的丘陵,離織田軍中島砦僅有三公里。
接下來不斷的有飛馬快報傳來前線戰報:朝比奈泰朝攻克鷲津;松平元康派來的信使還帶著一個木匣,裡面是佐久間大學的首級。一路上鄉里絡繹不絕的「禮者」(今川軍行軍路途上所經過的各村、庄、砦、城、縣的公關代表)已獻上勞軍拜謁進奉。這一切使得義元認為此刻織田信長應該不敢出兵,沒有繼續行軍的必要。
信長單騎和少數隨從終於到達熱田神宮前,指揮織田軍擊退今川軍的攻勢之後,再將部隊集合到善照寺前舉行誓師儀式。由於信長希望能夠達到突襲的目的,因此盡量選擇荒涼的小徑行軍以避免被今川軍的探子得知進攻,也因為如此使得到達目標的時間變的更長,等到摸近今川軍的營地時,已經是21日凌晨一時左右了。
織田軍的奇襲
1560年5月12日,織田信長親自率隊奇襲了今川軍本隊;今川義元戰死、今川軍因而敗退。[7]關於信長直搗今川軍旗本的具體過程,有以下兩種主要說法:
迂迴奇襲說(史料「甫庵信長記」、「武功夜話」):信長在善照寺砦時,接收到梁田政綱的情報,指今川義元正要從沓掛前往大高城。於是信長決定在雨中迂迴地從太子根山向桶狹間奇襲,最後斬獲義元首級。不過近代考據義元並非駐扎於山谷間。此說法已經逐漸沒落。
正面襲擊說(史料「信長公記」):此說法認為信長其實是正面朝向桶狹間山的今川軍進軍。信長認為敵軍運糧進大高城,又與我方兩處堡壘苦戰,應已疲憊不堪,當織田軍前進至山腳時,桶狹間一帶突然變天,降下驟雨冰雹,信長軍伺機前進至今川軍附近,等天氣放晴之後趁今川軍不意之際突然出現,開始展開突擊。
今川義元之死
今川義元之墓,於愛知縣豐明市,戰場遺址旁。
今川義元的死亡經過有兩種記述:
《信長公記》中記載:信長的侍騎護衛隊(馬回)中之一員——服部一忠對上今川義元,用長矛刺向義元,但遭義元反擊,被砍傷膝蓋因而右膝負傷。兩軍主將護衛隊趁亂格鬥之際,織田信長貼身護衛隊新人毛利新助也加入混戰,今川義元為毛利新助所斬殺。大將突然隕命,今川軍陣腳大亂,織田軍士氣大振,此役以大勝告終。
《改正三河後風土記》則記載毛利新助得以斬殺今川義元純屬偶然,混戰中今川義元還咬斷了毛利新助的左手手指。此時日本仍然實行類似中國戰國時代秦國的首級制;換言之想要陞官希望領賞立下威名的官兵必須用敵人的腦袋來交換。信長在突擊前下達取消首級制,被認為是一開始就瞄準了敵方大將今川義元之首級。
拂曉的時候信長在桶狹間接受毛利新助呈貢的今川義元首級後,便率軍回到了清州城。等到今川義元的腦袋被展示在清州城之後,義元的叔父蒲原宮內少輔氏政,外甥久能半忠,妹婿淺井小四郎政敏等三人亦遭處決。山口左馬介義、庵元美作守元政、吉田武藏守氏好、葛山播磨守長嘉、江勼民部少輔親氏、伊官權守、岡部甲斐守長定、滕枝伊賀守氏秋、朝北奈主計介秀詮等人也因為這場戰役而殞命。佔領鳴海城的岡部元信本死守不棄,但勢已至此,遂修書通告信長,以自己撤出鳴海城為條件,交涉請求交換將義元的首級賜回帶到駿河國安葬。信長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義元冢,執行千僧誦經法會,隆重祭祀。
5月23日,今川軍撤回駿府;松平元康則趁機占據其本家居城岡崎城,擺脫今川家的支配。

⑵ 日本城堡是屬於什麼建築

1.
輪郭(りんかく)式

輪郭式城,本丸在中心,二之丸和三之丸依次包圍著本丸,組成一系列同心圓。盡管這
看起來是保衛本丸的最理想樣式,然而意外的是很少有這種樣式的城堡。這有兩點可能的
原因。首先,為了保衛本丸的狹小區域,城堡的干掘和石垣必須建得非常長。其次,修築
這種防禦工事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築城費用非常高。已被毀的靜岡城(しずおか)和田
中城(たなか)使用了這種樣式,而大阪城(おおさか)則是現存的最接近這種樣式的城
堡。

2.
連郭(れんかく)

連郭式城,本丸和二之丸並排在中心,而三之丸在外側將其圍起來。建築這種樣式的城
堡時,需要為暴露的本丸提供額外的防護。水戸城(みと)和仙台城(せんだい)是連郭
式的實例。

3.
梯子郭(はしごかく)

梯子郭只能應用於山城。在這種樣式中,本丸是城堡的最高點,二之丸和三之丸依次遞
降,形成了一個樓梯形結構。由於本丸暴露在城堡的一側,需要將其建在湖泊,河流或者
懸崖之上。會津若松城(あいずわかまつ)是梯子郭的實例,明治維新的戊辰戰爭中最慘
烈的會津之戰就發生在此。而木曽的犬山城(いぬやま)的本丸則是建在高高的懸崖上。

名古屋(なごや)
名古屋城,座落在中日本最大的城市名古屋市中心,1612年為入封尾張的德川家康的九男徳川義直(とくがわよしなお)所建。義直的尾張藩是幕府的御三家之一。名古屋城反應了尾張藩的顯赫地位,外形上酷似大阪城。不幸的是在二戰中名古屋城幾乎全部被毀,現存的天守是後來用混凝土重建的。
大阪(おおさか)
大阪城是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城堡之一。1586年豐臣秀吉在一向一揆的總指揮所——石山本願寺的遺址上建成此城。1614-1615年,大阪城經歷了日本最大規模的攻城戰。大部分建築在此時被燒毀,不久之後大就被重建,卻在19世紀末的幕末動亂中,遭受了更大的破壞。今天一座重建的天守裝飾在大阪市中心的石垣和壕溝遺址上,城中有一座壯觀的博物館。
熊本(くまもと)
熊本城是日本最大最壯觀的城堡之一,黑色木料和白色灰膏相互映襯,特別引入注目。
城堡的建造者加藤清正曾經參加過侵朝戰爭,他將從明軍手中學到的攻城技巧融合到了熊
本城的設計中。雖然不如天守的落石口和牆頭釘,帶有明顯弧線的巨大的石垣那樣引人注
目,加藤清正在食物供應的小細節上也頗費心思——庭院中有
120
口井和堅果樹,城堡中
的榻榻米可以吃。現存的天守是現代重建的,但是西北角的宇都(うと)櫓卻是原跡。它
原本是宇都城的天守,後來搬遷至此。宇都櫓座落在日本最威嚴的石垣上,這段石垣緊鄰
著護城河。熊本城中還有著名的「長牆」
,是座落在坪井(つぼい)河前由木料和灰膏建成
的一段半英里長的牆。熊本城的堅固和加藤清正的遠見,在
1870
年的西南戰爭中經受住了
考驗。政府軍使用了現代武器攻打熊本城,然而城堡依然牢不可破。
掛川(かけがわ)
近年來在日本一個令人鼓舞的趨勢是,在原址上使用原先的材料重建城堡。我永遠難忘1997年我根據一個導游書的介紹,抱著能夠找到一塊石垣遺址的期待來到掛川城時,出現在眼前的是完整的天守!所以掛川城絕對值得一游,在本書的15和42也有城堡的特寫照片。
清洲(きよす)
清州城遺址被日本著名的新干線一分為二,在1/4英里外,有一座用混凝土重建的天守。原址處有座織田信長象。
高知(こうち)
座落在四國(しこく)南方,依海而建的高知城,遊人比預想的要少。天守是仿照被大火燒毀的原跡於1747年重建的,城中的家臣屋敷特別引入注目。天守外表看起來只有三層,實際上卻是六層建築。
小倉(こくら)
小倉城是細川忠興(ほそがわただおき)於1602年所建。後來毀於1837年的大火,部分重建於1839年,但是又在明治維新的動亂中被毀。現代又重建了小倉城。它的天守很奇特,第五層要比第四層大。
安土(あんつち)
織田信長修築的安土城,曾經是日本的一大奇觀,但是現在只剩下一座石垣。六年後信
長死於本能寺,安土城也被付之一炬。因此,沒有人能確信安土城到底是什麼模樣,通常
認為是一座擁有七層天守的的革命性建築,天守的最頂層為八角形,裝飾的富麗堂皇。伊
勢附近的主題公園——伊勢戰國村裡聳立著一座安土城的復製品。
江戶(えど)
作為德川將軍的居城,江戶城是日本當時最重要的城堡,現在則是東京皇宮的所在。除
了氣勢宏偉的外牆和城門,大部分建築都是不對外開放的。它的天守毀於1657年的大火。
伏見(ふしみ)
伏見城擁有曲折的歷史。1594年豐臣秀吉為了坐鎮京都而修建此城,是他特別喜愛的住所。它原本要用來接待為結束朝鮮戰爭而前來談判的中國特使,但是1596年的一場地震震垮了絕大部分建築,後來在秀吉的命令下又重修了伏見城。1600年在此發生了著名的攻城戰,鳥居元忠(とりいもとただ)死守此城,被西軍的四萬大軍包圍。1623年,伏見城被廢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建築是從其他的城堡和寺廟搬來的。伏見城「重建」於1964年,在原址的附近用混凝土修築而成,配備了各種娛樂設施,是一座重現豐臣秀吉時代的生活風貌的博物館。
岐阜(ぎふ)
岐阜城,即稻葉山城,曾經的織田信長的居城,座落在山頂上。天守是現代重建的,由
於城下町位於山腳下,賦予城下町和城堡的關系一種鮮明的印象。
彥根(ひこね)
琵琶湖畔的彥根城是日本保護最好和最有趣的城堡之一,除了大小之外,可以與姬路城媲美。現在的彥根城天守是當初井伊(いい)家族建造的,曾經在1575年被搬到大津(おおつ)
,後來又搬了回來。城中還有幾座復原如初的櫓和城門。城堡的博物館里陳列著井伊大名用過的的盔甲和其它遺物。
平戸(ひらど)
座落在平戶島上的平戶城,占據著一個有利的位置,俯視城下的港口。城堡的天守是後
來重建的,但是石垣卻是原跡。城附近有著名的的松浦(まるうら)歴史博物館,座落在
以前的大名屋敷里。

⑶ 日本有哪些歷史上的名城

日本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江戶

日本保存最完好的櫻花城堡 姬路城

日本古代經濟發展的專巔峰 大阪城屬

具有完美防禦體系的 小田原城

文化之都 京都 奈良 大阪

古代對外口岸 博多 鹿兒島

幕府的副都 駿河

眾神開會的地方 出雲大社

⑷ 余城是那個那個省

你所說的「余城」,大概就是「扶余城」或「夫余城」吧。這是一個古代地名,故址在今吉林省農安縣(最初在吉林省吉林市,後期在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另有考證說,是在今遼寧省開原市。

以下是詳細介紹:
扶余城古城名。346年為扶余國都。公元493年,入高句麗為扶余府治所。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回師扶余時病故。當時城內上空出現飛升的黃龍,遼遂將扶余府改為黃龍府。故治在今吉林農安縣。
扶余國,又作「夫余國」等,公元前2世紀-公元494年的少數民族政權,是中國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國家。前期王城在長春市寬城區小城子村,一說吉林省吉林市,後期王城在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那裡穀物豐盛,余糧頗多。其國故城叫濊城,本屬濊貊之地。夫余統占其中的地盤,自稱是「亡人」。扶余國從前2世紀立國到494年東扶余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此外,沃沮、東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松嫩平原上有一種樹,樹上有種鹽可食用,古代部分東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們把食用這種鹽的人叫扶余。這是扶余名稱的另一解釋。
根據《後漢書·東夷列傳》(卷八十五):扶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當於今日中國吉林省。
扶余國的起源地(位於今吉林、遼寧北部)、黑龍江中部,大體以扶余王城(長春市)為中心,包括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昌圖縣、黑龍江省樺南縣,皆其國土。
扶余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滿族先祖)、西接鮮卑,方圓約兩千多里(今約的范圍)。扶余傳國世襲為:帶素王——曷思王——都頭王——夫台王——尉仇台王——簡位居王——麻余王——依慮王——依羅王——玄王——余蔚王。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東北南部的貊族開始大遷移。一部分南遷與華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與濊族接近。當時,東北共有四個古族系:東北南部為古商族(漢族)系;東北西部為東胡族系;東北東部為肅慎族系;東北中部為濊貊族系。《長春縣志》記載這一時期的長春古族多以肅慎族為主。據專家的考證,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春地區人口約有3萬左右。古代長春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後有肅慎族(肅慎南支)、扶余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長春地區從原來的單民族聚居區,發展為多民族的聚居地區。史籍《後漢書·東沃且傳》、《三國志·沿傳》都記載當時在長春一帶濊族等多個民族活動的情況。
西漢初年,扶餘人成為長春地區的主體居民。於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史稱扶余國。其前期和後期的王城就在今吉林市和長春市農安縣一帶。扶余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東漢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萬戶,總人口約20萬。
扶余國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區最早出現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是木柵城。城市形狀是圓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後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後期王城在長春市農安縣。西晉以後扶余國勢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鮮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殺,扶余國第一次滅國。第二年晉武帝派兵幫助復國。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遷到農安。470年南部高句麗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個。493年,北部勿吉族(滿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麗,其國滅亡。扶余建國600多年。農安一帶為高句麗所佔領,又統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時期,為防唐朝征討,高句麗沿遼河南起營口,北至農安修築了一道長長的土壘,史稱千里長城。
北魏至唐初,東北東南部為高句麗疆域,原來的扶余故都為高句麗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麗,這時屬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轄。713年,肅慎族的後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領大祚榮的率領下,建立了渤海國,並設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設立扶余府(一度又稱為書山府、隆州府),定為國都,其下轄有扶州、仙州。後遷都「敖東城」,但扶余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經濟文化發達人口稠密,總人口已近50多萬。
925年,居住在東北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女真族強大起來,首領耶律阿保機率兵征渤海,四月圍扶余府,次年春攻下扶余府。傳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回師扶余時病故。當時城內上空出現飛升的黃龍,遼遂將扶余府改為黃龍府,並建有佛塔一座。遼國分上、中、西、南、東京等5個道,上京轄臨璜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為政治中心。而黃龍府屬東京道(今遼寧省遼陽市),統5州(益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3縣(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是遼的政治軍事重地。
在軍事上,黃龍府郡部署司統領信州(今吉林懷德縣秦家屯古城)彭聖軍書度使、憲州(今農安靠山鄉廣元店古城)懷氏軍節度使、祥州(今農安萬金塔鄉萬金塔古城)瑞聖軍節度使、益州(今農安縣小城子鄉小城於古城)觀察使、威州(今農安縣三寶鄉小城子古城)刺史。這些軍隊都駐在黃龍府附近。
黃龍府是遼金的名城。南宋名將岳飛曾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岳飛所說的黃龍府,就是今天的農安古城。
黃龍府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於遼代移民的結果,這一帶不但居住著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同族,滿族先民)、女真人、漢人,而且還有鐵驪、兀惹、突厥、黨項等少數民族。在黃龍府遼聖宗時代(983-1030)修建的佛塔至今猶存。塔高,中實、磚造、密檐式,8角13層。年久經浸蝕,塔基破壞,但仍未倒塌,說明遼代勞動人民建築技術上的卓越才能。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1953年國家曾撥款修復到10層,在修復的過程中,於塔的上部中心一小磚室中,發現銀佛2件,以及木製圓骨灰盒、骨灰布包(內有舍利子)、瓷香爐、瓷香盒、銀質小圓盤、銀質單線刻劃的銀牌佛緣各一件。1983年由國家撥款,將古塔修復如初。如今塔身每層都塑有獅子、麒麟等瑞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層各檐角都掛有風鈴,一遇風雨鏘鏘錚錚,金鐵皆鳴。
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遼代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兵攻下黃龍府。在攻打黃龍府的戰斗中,女真大將完顏婁室立下了卓越功勛、他首先斷絕了遼兵外援,控制交通要沖,並乘風縱火,督軍力戰,火燃戰靴至足而不知,一舉攻下這座軍事重鎮。完顏婁室是長春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它的家族墓地遺址至今還留在長春東南的凈月潭山南坡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代遺跡之一。
完顏婁室從古至今引起學者的關注。據《金史》、《柳邊紀略》記載:因完顏婁室攻克黃龍府有功,被封為黃龍府萬戶。以後,他又擒獲了遼國天祚帝,戰功顯赫。1130年,完顏婁室病故於軍中,終年53歲。金太宗親自派隊護送完顏婁室靈柩,歸葬於黃龍府東南的奧吉里,即今石碑嶺。
金國攻克黃龍府後,改黃龍府為濟州,置利涉軍節度使。金之所以把黃龍府改為濟州,是因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時,水深無舟,便命一人在前探導,乘赫白馬渡水,後續兵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僅及馬腹,全軍順利過江攻入黃龍府。後來,使人測所渡之處,水深不得其底,大軍無船而順利涉過,乃是天意,正合「濟州」,「涉利軍』之意,後改為隆州。金末,蒙古族興起,金為加強東北的軍事力量,於1140年,將隆州升為隆安府,這里又成為金王朝北方的軍事重鎮。遼金這兩個北方民族的國家,都曾經進入中原,用兵於長城以南甚至長江流域。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雖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1234年,蒙古族滅亡了金帝國,後來統一中國,成為元帝國。在元帝國統治期間,長春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治所在隆安府。蒙古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以後,元帝國力量的主要殘部,敗退到東北。
明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穎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率師20萬北伐」。同年六月,由於納哈出的投降而結束了這場戰爭。「初,納哈出兵分為三營:一曰榆林深處,一曰養鵝庄,一曰龍安一禿河。」其中的「龍安」即今農安,「一禿河」即伊通河。當時投降的納哈出部下20餘萬人,「羊馬驢駝輜重亘百餘里」。
平定東北以後的明帝國,設立奴兒干都司,在長春地區設置了隸屬奴兒干都司的亦東河衛和亦速河衛,地址就是現在的伊通河和飲馬河流域。
明帝國雖然在長春附近設立了軍政機構,但並沒有改變原有的民族居住狀況。從12世紀蒙古族由西北向東南移居開始,直到18世紀中葉為止,除去蒙古部族之間的爭奪之外,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
當滿族勢力在東北興起時,蒙古族郭爾羅斯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投降了後金並參加了反明戰爭,因此其部族的首領在1636年被封為札薩克輔國公。所以在長春設治以前,這里是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軍於1644年入關以後,著手修築東北的柳條邊(簡稱柳邊或稱柳條邊牆、條子邊等)。這里所說的柳條邊牆是指在邊牆外有溝,引滿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邊。邊牆高3尺,寬3尺。牆上栽種3行柳樹,以阻行人,因此稱之為柳條邊或柳邊、邊牆。柳條邊有老邊、新邊之分。老邊建於清初(順治年間),曾在遼河流域修築了一條東起鳳凰城,經開原到山海關的邊牆,全長1900餘里,名為「盛京邊牆」。因其修築時間較早,也叫老邊。新邊是指吉林省境內的柳條邊。據《盛京通志》記載:「東自吉林北界,西抵開原縣威遠堡邊門,長690餘里,遮羅奉天北境,插柳結繩,以定內外之柳條邊,亦名新邊。」
「老邊」自東向西設邊門16個。「新邊」自南向北設邊門4個。它主要指布爾圖庫邊門、克爾素邊門、伊通河邊門、法特哈邊門。
除邊門以外,還隨邊牆的走向設有許多邊台。新邊的頭合在今吉林地區舒蘭縣法持鄉東10里處的頭台村,而法特哈門是二台,以松花江為天然屏障,過江後在長春地區九台縣境內接著是三台、四台(今上河灣鎮四台村)、五台(今上河灣鎮五台村)、六台(今六台鄉六台村)、七台(城子街七台村)、八台(今葦子溝鄉腰八台附近)、下九台(今九台鎮)。清朝對新邊採取從一台排到十台,然後再重復從一台排到九台,稱上十台、下九台。飲馬河台也叫頭台,在今放牛溝鄉荊家村飲馬河頭台屯。二台在今放牛溝鄉腰站村二台屯。在九台縣境內共有邊台達9處,全長262華里。
從九台縣放牛溝鄉任家屯村北雙項子向西南走去,柳條邊就出了九台縣境,進入長春郊區三道鎮四合村東南盛家崗子和雙陽區泉眼鄉崗子村後屯交界處。這是進入長春市郊的一個邊台(後台屯),向南一華里到西邊屯、凈月鄉小河台(第二個邊台)。過幸福鄉的靠邊吳屯、新立城鄉的靠邊孫、靠邊王到邢家台徑直向南進入今新立城水庫。在樂山鄉同永春鄉交界點的東面(今新立城水庫內)向西南轉向處,即新邊的伊通邊門舊址。在長春郊區范圍內有柳條邊的一個邊門——伊通邊門、三個邊合、全長80華里。總計柳條邊在長春地區為342華里,路經九台縣、雙陽縣和長春市。清代柳條邊每個邊台設台丁150名至200名,台廠是「由漢人入籍人充之,種地免稅」,俗稱「邊台人」。邊台並不像墩台與烽火台一類的土檯子,而是柳條邊區域性的行政管理機構駐地。經過修築清代的柳條邊,進一步明確了的長春市,以及農安、德惠和九台幣的部分鄉鎮都處於邊外(新邊以西),是屬於郭爾羅斯前旗的土地。
清軍入關並在北京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以後,為鎮壓漢族人民的反抗,從順治朝開始就不斷有一批批「罪犯」及其家屬被流放到東北。當時流放的地點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條邊沿邊的各個門、台。舊志中有:「有流人居邊門,父子葺破屋以棲,嘗大雪,老者僵卧,其子暈絕屍旁……詢所苦,知初從關內來者。」由此可知300多年前就有清代人流入到這里。但在清初,流入還是比較少的。
到了康熙朝,鄭成功的繼承者遭到清帝國的鎮壓,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的叛亂,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員、軍人及其家屬、近親,被押送到東北。其中包括閩、浙、魯等沿海省份和慎、黔、湘、桂、粵等省的民人。
明清交替之際,沙俄勢力達到了黑龍江上游的中國邊境地區。在平定「三藩」之後的1682年春,康熙皇帝東巡到達船廠和大烏喇虞村等地,開始策劃反擊侵略者的邊境戰爭。
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遼河的航運辦法,派遣「吉林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門、伊爾門河口,驗視水勢。到迫使侵略者簽訂尼布越條約為止的幾年中,伊通河上的航運相當繁忙。大批糧食和軍用物資,通過這條水道,運往雅克薩前線。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沿線居民,流人出身的水手和造船工匠,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相關史料: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載,「(夫余)國之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謂亡人,抑有似也。」《後漢書·東夷傳》則明言夫余所居「本濊地也」。夫余與濊之關系,前已論及。唯言其者老自稱古之亡人,因東明出自索離,後人乃附會「古之亡人」系指東明而言。事實卻不是如此,史籍雖未載述東明出走所帶的人數,但決不會舉族而至,正確的理解應為:東明既非孤身一人,但隨員亦不會太多,顯然,他們不能代表夫余全族的來源。耆老自謂古之亡人,是指全族而言,絕不是僅指東明等王族而言。《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又記濊族「其著老舊自謂與槁離同種」,而實際上扶餘人來自於北夷的索離人於貝爾加湖逃至東北地區而別建國家。而索離人為濊族的北支。
夫余,史籍中又作「夫徐」、「扶徐」、等。夫余之名最早見於《史記》和《漢書》。據《史記·貨殖列傳》雲:「夫燕,……北鄰烏桓、夫余,東給濊貊、朝鮮、真番之利。」《漢書·地理志》作:「北隙烏桓、夫余,東賈真番之利。」《後漢書·抱婁傳》雲:抱婁「自漢興以後,臣屬夫余。」由此可見,夫余的建國大約是在西漢建立的前後,亦即公元前三世紀左右。
關於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國,亦可以從它的建國傳說中得到印證。《論衡·吉驗篇》載,「北夷索離國王侍蟬有娠,王欲殺之。脾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泅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借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國焉」。東明建立夫余國的傳說,在《三國志·魏志·烏桓鮮卑東夷傳》劉宋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和《後漢書·東夷傳》中亦有類似的記載。所不同的是:把「真離」,《魏略》寫作「真離」,《後漢書》則寫成「索離」,把「掩溉水」,《魏略》寫作「施掩水」而已。從這個傳說中,可以推知,夫余即起源於北夷素離國,是紊離國的王族東明逃難到夫余之地後建立的國家。
索離國王的隨身婢女懷孕了,國王要殺死她,婢女說:「有一團象雞蛋那樣大的氣體,從天上掉下來,所以我懷孕了。國王因此沒殺死她。後來她生了個孩子,被迫扔到了豬圈裡,豬用嘴巴向孩子哈氣,孩子被移致馬廄中,馬又向孩子哈氣,所以孩子能不死。而國王卻迷惑地以為這孩子是上帝的兒子,於是就叫他母親收養他,並給他取了個名字叫「東明」,經常叫他去放馬。東明善於射箭,國王怕他奪了自己的江山,於是想殺掉他。東明便逃跑了,向南逃到掩施水邊,用弓拍打水面,魚鱉便浮出水面架成橋,東明才得渡過河去。他過河後魚鱉散去,追兵便不能過河了。東明就在夫余國建都稱王。
原文:
槁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曰:「有氣如雞子,從天來下,故我有娠。」後生子,捐之豬圈中,豬以喙噓之;徙至馬櫪中馬復以氣噓之。故得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東明。常令牧馬。東明善射,王恐其奪己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記》)
《三國志·夫余傳》載,「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抱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有的人認為夫余的前期王城應該在今吉林省農安附近。多數人則根據「作城柵皆員」等文獻記載和最新考古發現,認為應該在今吉林市附近等。
考證:扶余城必須是山城面臨平原,扶余城靠近扶余川。高句麗是山地民系。近些年已經證實扶余城在遼寧省開原市古城。

⑸ 清洲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上黨山城來
是座巨大的城堡(周源圍4.2公里,高4米,面積547000 坪),完全由石塊壘成。有可供觀光的傳統村舍並有傳統的器皿出售。
2.古代印刷博物館
該博物館是修建在以前興德寺遺址上,這個寺廟保存有世上最古老的金屬印製的書籍。博物館展示有多種關於印刷方面的秘籍,如於1377年印製的「直指心體要節」(佛經),比古騰堡的聖經早了75年。於197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重點文物。
3. 清州市動物園
於1997年7月1日對遊客開放。動物園有老虎、美洲豹、鹿和許多其它動物,包括由鳥取市贈送的日本猴。
4.俗離山
韓國最負盛名的國家公園之一。俗離山具有韓國山脈的典型特徵,山頂皆為岩石。全年都會有攀登者至此游覽。山腳下的法住寺有高達33米的巨大佛像。
5.水安堡溫泉
它是韓國最有名的溫泉。溫泉不僅面積大而且療效好,可以治療各種皮膚病。冬天還可在此滑雪。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