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聖旨台遺址

聖旨台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5 16:04:38

A. 永昌堡聖旨門巷和牌下樓的歷史記載

永昌堡,明城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永昌鎮。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後王叔果、叔呆兄弟發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闊445米,周長2366米,城牆高8米,基闊4米。用石塊斜壘,中夯土。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兩岸,井然可觀。該城牆已部分殘缺。1982年修復南北城門兩旁城垛及城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堡-概述 永昌堡牌額 永昌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在溫州市臣海區永昌鎮。是明代抗倭寨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邑人王叔果、叔杲等倡議興築,以防倭患。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闊455米,高8米,基闊4米余。周長2366米,有陸門4座,水門4座,中引渠。內外壁用塊石斜壘,中夯雜土.堡內二渠貫穿南北,可通舟揖,渠上架有數座石橋。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毀,現堡內民居櫛比,商鋪井然。除西面和東面南部城牆殘缺、東城樓早毀以及城垛被破環外,其餘尚完整。1982年以來,南北城門旁城垛、城樓已經修復。永昌堡-來歷 永昌堡環境 永昌堡的來歷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當時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場鄉民時遭焚掠。二都英橋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議集資築堡自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動工,用石塊斜壘城牆內外壁,中間夯土,城基約3.9米,高4米多。歷時一年建成。城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距445米,周長23656米,環以護城河。東南西北設陸門環海、迎川、鎮山、通市,門將砌青磚,設防有閘,門二重,城門上設譙樓。城內開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貫穿南北。上河向西開五浹:西宅、狀元、三房、西門、上倉;下河向東開五浹:撲樹、經魁、御史、板橋、聖門。上河置南水門、會秀、汫頭、左昌、世裔、北水門七橋,下河置南水門,東門、東昌、北水門四橋,造型各異,風采多姿。永昌堡建成後,為抗擊倭寇的入侵和保護當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永昌堡-文化內涵 永昌堡古城門 永昌堡位於溫州市東南約25公里的永中鎮新城村。嘉靖間王氏族人王沛、王德先後為抗倭而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率眾築永昌堡。嘉靖四十年遭台風毀,王叔杲修葺。道光間及民國時,又是修造。堡南北長757米,東西闊449米,總面積33.98萬平方米。設陸門四座,水門四座,敵樓十二座,城堞口九百零五個,外有護城河。堡內古建築包括: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王氏祖祠;萬曆二年(1574年)的布政司祠、萬曆四年(1576年)的世大夫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都堂第;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狀元第;王紹志故居及明、清民居三十座,總建築面積2.33萬平方米。牆內外壁用塊石疊砌,內填沙石。永昌堡城池堅固,多次抵禦倭寇進犯。建築保存較完整,富於地方特色,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城體內外壁由塊石斜疊砌,內填亂石灌以沙土而成。現存上渠、下渠;明代石橋14座;狀元第、都堂第、王紹志故居、上倉坦、下倉坦、王氏祖祠、世大夫祠、布政使祠、樓下派祠、青石門台和明、清民居30多座,還有為長期抗倭用作生產自救的稻田150多畝。永昌堡在明代為浙南地區文化中心,永昌堡內文化內涵豐富,名人輩出,明清以降,出現狀元1名、榜眼1名、傳臚1名、進士18名、舉人60多名,著述100多部。溫州永昌堡雄偉壯觀,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城高8米,周長2866米,堡內11座造型、色彩各異的明代石拱橋與上下二河相呼應,其狀元府、督堂第、王紹志故居等18幢明清年代古民居更襯托出城堡古色古香的韻味。素有「江南故宮」之稱的永昌博物館更為曠世一絕。永昌堡是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國防科學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汁原味的古代景觀吸引了各地的旅遊愛好者。永昌堡-歷史 永昌堡 永昌堡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甌江南岸,瀕臨東海,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永中鎮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見當年方方正正的布局。這座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約8米的石壘城牆,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如同忠實的衛士默默地堅守著,任憑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無怨無悔,堅如磐石。南北兩座城門旁還有一道水門,一大一小兩條河自南向北從永昌堡的中心橫穿而過,數不清的東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構成了水上交通網路,又為水鄉城堡增添了幾分江南的嫵媚。 堡內御史巷1號都堂第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是當時督察院僉事都御史王諍的故居,三面臨水,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人家布局」。今天我們仍可看到,都堂第的檐廊、窗欞等都按「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風「明」韻,十分簡潔明了。永昌堡像都堂第這樣的古宅還有40餘處。這里住著3000餘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別多。如今他們把這座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佔地13餘畝的祠堂利用起來,不僅辦圖書館,還開設了風情民俗室、鄉賢紀念室、抗倭築堡展覽廳、二戰革命史展覽等。這里進進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後裔。無論誰,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跡,講述先祖當年抗倭的動人故事。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溫州,經常成為海盜的襲擊目標。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間,溫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於3萬。當時溫州有一對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為保衛海防,號召鄉人進行抵抗。其間,他組織起一支千餘人的抗倭隊伍,在戰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進犯。不久之後,侄子王德從廣東解甲歸來,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隊伍,又幫助招募了千餘名戰士。他們率領的義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鬥力強,嚇得倭寇一連4年多不敢進犯溫州一帶。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時已70高齡的王沛率義兵迎戰,不幸在視察敵情時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王德為援助溫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經龍灣金嶴時遭伏擊身亡。王德犧牲後,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繼承了抗倭事業,籌集資金,建造城堡作為抗倭根據地。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昌堡。一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永昌堡-意義 永昌堡碑記 永昌堡東臨東海之濱,西倚大羅山麓,這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素有「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之稱,是座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城。 永昌堡雄偉壯觀,設施完備,城上有城堞九百零八個,城垛(空心敵台)十二座;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城內開了大小二條南北走向的河流。其布局之合理,設施之完整,為江南古堡所罕見。 城堡內基本上保存原始格局,堡內現存狀元府弟、聖旨巷、都堂弟,世大夫祠,布政使祠等古建築,是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堡不但建築雄偉壯觀,而且學風濃厚,人才輩出,歷數百年而不衰,明、清兩代列進士者13名,武狀元1名,傳臚1名,副榜4名,舉人30名,膠癢900名。近、現代又出教育學家王景甫、王曉梅,電機工程學專家王國松,戲曲學家王季思等名人。經關部門審查驗收合格批准於「省東海文化明珠」、「溫州市金海岸文化網」工程,這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屹立在東海之濱,甌江之畔,迎著絢麗的旭日大放異彩。

B. 請問乾隆年間聖旨的價錢(確切)

不同聖旨大不同,聖旨基本上分為賜命和誥命,單彩的聖旨一般封五品官員以下的,稱為回賜命;答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員的,稱為誥命。五品以上的聖旨顏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
清代聖旨為滿文和漢文合璧書寫。聖旨所記載的內容,多為官品職銜和事跡,以及封賜的官職等。

涉及歷史事件價值大,聖旨的價值一般從幾個方面去評定,首先年代早的肯定要比年代晚的價值高一些;其次,凡是聖旨內容上涉及到歷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的聖旨,就比一般聖旨的價值要高一些;第三,一些聖旨是皇帝的親筆,價值較高的;還有一些是當時的大書法家為皇帝代筆,也有一定書法藝術價值,它們要比翰林院編修們填寫的聖旨價值高一些。

差的只值幾千元,好的甚至可以價值數十萬.要到權威機構鑒定一下.

C. 新安縣歷史遺址改造

【南崗村遺址】
南崗村文化遺址位於新安縣城西10公里鐵門鎮東4公里的南崗村東南,北距隴海鐵路100米,南臨澗河300米,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8分3秒,北緯34度45分7秒,海拔高度為287米,遺址總面積4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5米左右。從歷次調查及遺跡遺物來看,為河南龍山文化煤山期、二里頭文化、商文化類型,遺址西北角被群眾建房覆蓋,其餘保存完好。
1955年2月,洛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派員對該遺址作了調查。1978年6月,洛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普查,採集遺物標本有石斧、石鏟、大口尊殘片、鬲足、繩紋陶罐、鼎腿、高領罐口沿、各類灰陶、黑陶,形器有直口沿、反卷口沿、高領罐口沿、圓形口沿,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蘭紋,還有圓形鼎足扁形附加堆紋鼎足、鹿口角等,存入縣文管所庫房。1984年秋,洛陽市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的復查,採集的標本存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據民國《新安縣志》記載,民國8年至10年瑞典人安特生曾在此挖掘。2001—2002年洛陽市與北京大學進行「伊洛河流域華夏文明起源環境背景研究」,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試發掘。
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包含物豐富,對研究商文化,探討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寨遺址] 高平寨遺址,位於新安縣城西7公里的高平寨村西的高台地上,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8分5秒,北緯34度46分7秒,海拔高度290米。台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台地斷崖下為群眾住宅,東部50米處為一澗河支流,310國道(原洛潼公路)從遺址北部穿過。遺址東部台地突出,西部較低平,文化層厚度1.5米左右。
遺址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以仰韶文化為主,為主要區域,北部2500餘平方米,以龍山文化為主。
該遺址的南部區域為仰韶文化,面積大,包含物豐富,雖未經試掘和發掘,但從表面可以看到許多遺跡,在遺址表面有灰土,在斷崖處暴露有灰土層、灰坑、紅燒土。灰土層厚1.5米左右,灰坑呈圓形,底部直徑2米左右,灰土、灰坑中包含許多陶器碎片及少量的石器、蚌殼、螺殼等。遺物完整器物不多見,主要有陶器、石器,陶器包括盤、盆、缽、罐、斧、尖底瓶等,絕大多數是紅陶,紋飾除素麵外,還有彩繪、線紋、劃紋、弦紋、附加堆紋等,彩繪的顏色主要用黑色,也有少數用紅色的,主要繪在口沿和腹部,紋飾圖案基本上用條紋、渦紋、圓點紋、方格紡等組成。部分陶器帶有夾砂。石器有斧、鑿、鏟、彈丸、刮削器、磨棒等,這些石器多數為磨製,少數為打制。
該遺址面積大,包含物豐富,是一處主要的古文化遺址,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夏,洛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遺址進行普查,採集了實物標本。1984年,洛陽市文物普查隊一行5人對遺址進行復查,採集了實物標本。2001年8—9月新安縣文管所配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考古發掘。

[安樂村遺址] 安樂村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4.5公里的安樂村西的台地上,西臨澗河,北靠丘嶺,北部50米處為隴海鐵路,南與310國道隔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分5秒,北緯34度44分5秒,海拔高度為220—228米。遺址以村命名,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20米,總面積為66000平方米。現為農田,保存基本完好。
1978年,洛陽地區組織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普查。1984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新安縣文化廣播局組成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詳細普查。
該遺址未經發掘和試掘,但到處可以見暴露於地面的灰土及紅陶、灰陶碎片,在階地的斷面,暴露有10餘處灰坑,最大的口徑2米,最小的口徑0.6米。距南北大路5米處的1號灰坑,深1米,口徑2米,底徑1.5米,第一層為耕土層,厚度為0.3米;第二層為灰土層,厚度為0.4米,內有灰陶、磨光黑陶殘片,年代為龍山至商;第三層為褐土層,厚度為0.3米,內有紅陶缽殘片及褐紅尖底瓶殘片,年代為仰韶時期。
遺址的西部斷崖長300米,出河床高10米,斷崖上可見大小不一的灰坑、窖穴、紅燒土等,位於斷崖中部的一窖穴,距地表2米,口徑1.2米,底徑為1.5米,深2米,土為灰褐色,內含鹿角、獸骨、骨器及灰陶方格紋陶片、高領罐殘片。
調查中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石鏃、石刮削器、石刀,長5.5、寬2.2、背厚0.4厘米的黑色新月形細石器僅見一件。
遺址中陶器遺物較多,按時代可分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中多數為泥質紅陶,有少數粗夾砂灰褐陶,器形有陶缽、尖底瓶等,器表多為素麵,少量有彩繪紅衣、黑色或褐色的圓點條狀圖案,龍山文化陶器以灰陶為主,少量的磨光黑陶,器形有盆、平底器、鼎等,紋飾有方格紋、附加堆紡;商文化 陶器為泥質灰陶和夾砂陶,器形有高領罐、鬲、尊、盤等,紋飾有繩紋、弦紋、刻劃紋。
遺址西部斷崖處的窖穴中,遺存有獸骨若干塊,有牙齒、鹿角及骨錐,鹿角和骨錐有使用的痕跡。
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包含物豐富,對研究黃河流域原始社會的發展,探討夏商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保護單位。

[洞真觀] 洞真觀(王喬洞)位於新安縣西17.5公里的爛柯山西麓鐵門鎮玉梅村,道觀坐落於山根台地處。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35分,北緯37度45分,海拔高度350米。坐東向西,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環境優雅,是一處廟宇、石刻、壁畫共存一體,享譽豫西的道教聖地,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洞真觀創建於元大德年間,佔地約80餘畝,現存面積6000餘平方米,分為兩區,古稱上下兩院,南為洞窟區,北為建築區。
洞窟區一帶為石灰岩質,石置水中可自升,俗稱「上水石」。洞窟鑿於斷崖處,現存5窟,其中最大的為「真人王喬仙洞」,洞口狹中寬,高約3-4米,面積30平方米,洞口左側嵌有石碑一通,大元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喬仙洞兼下院洞真觀主持純和子孫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樹」碑刻一方,洞口內東壁鑲嵌元大德年間敕保道觀的皇帝聖旨碑,陰刻漢、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南北兩區現存豐題河南府爛柯山鐵斧詩碑、元成宗鐵穆耳聖旨碑、逢師一著碑、遊人題記碑及各時期重修碑記碑刻60餘通,1999年新安縣文管所對部分碑刻進行拓印整理。
洞真觀的整個建築區,自南而北為一中軸線,形成南北長,東西窄的格局,布局嚴緊,保存完好,建築范圍約3000平方米,分三進,前為山門,入內為三清殿,再進為官廳(二殿),後院為玉皇殿,兩側為道房。官廳東側為廂房,西側為王母殿、奶奶廟等基址。
山門是硬山式建築,三開間,內有壁畫4幅,山門與三清殿之間有一空地,中有古柏三株,其一乾枯。三清殿為觀內主要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進深三間,外圍東西長14.95米,南北寬11.1米,台基寬1米,高0.35米,殿內東西長13.7米,南北寬9.4米,高約10米,為木結構,歇山式。挑檐下一斗二拱,琉璃瓦覆面,脊飾陶獸及半浮雕牡丹,殿內立柱八根,直徑0.5米。全部結構皆用斗拱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承託了整個殿堂屋頂的重量。
三清殿內四壁繪畫24幅壁畫,壁畫除1幅脫落外,23幅顏色雖有褪落,但輪廓清晰,內容豐富,有三教合一、護法神像、山水、花鳥、人物、題款等。從一幅博古圖中咸豐十年三月銀票,可斷其繪制的年代。同時在屋架結構的樑上繪有龍、雲紋等圖案。另外,在玉皇殿的牆壁上也有繪有壁畫,未經整理。
據民國《新安老縣志》載,明成化、清乾隆、咸豐年間均重修。
洞真觀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碑刻內容豐富,壁畫藝術精湛,都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0年9月,公布為省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安函谷關遺址] 漢函谷關位於新安縣城東1華里城關鎮東關村,坐西面東,背奎樓仰八陡,挾青龍與鳳凰,南北兩山對峙,關居谷中,澗河從關南繞過,與關前澗水交匯北折東流。今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左右,更顯交通之要塞。
漢函谷關始建於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為西漢樓船將軍楊仆所建。楊仆生活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一生戎馬倥傯,南北征戰,追隨武帝開疆拓土,彈壓部族叛亂,為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楊仆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而恥為關外民,因此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東關。武帝亦好廣闊,應許,乃廢「秦關」為弘農,遷「函谷關」於新安縣城東。
漢函谷關現為1923年重修,磚石結構,分為三層,殘高15米,底部關壇高9米,南北25米,東西20米。壇下為4米寬、7米高、深18.4米的拱式東西通道,下部七層用岩石,有「一尺二寸、七寸」字樣,上部用青磚徹券,三復三券,洞東出口安裝有大門肘眼。東西門均有對聯,東門對聯「功始將梁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西門對聯「勝跡漫詢周柱始,雄關重睹漢樓船」。關額「漢函谷關」為康有為手筆。關壇上建有兩層關樓,一層為四面相通拱式門洞;二層為二門二窗。關前百米處左右仿「秦關」築有「雞鳴」、「望氣」二台,兩台間距50米,現存台高15米,夯土層厚8公分左右,包含有漢代瓦片。另外,在關一帶還發現有「關」字瓦當石刻、石磨等遺物。
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漢關就成了洛都通往長安的西大門,曾置八關都尉,以備黃巾,為洛陽八關之首,常有重兵守關。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改漢關為通洛防,大興土木予以修繕,大將賀若敦(洛陽人)為中州刺史,鎮宋關防。唐顯慶五年(660年)曾在漢關附近興建合壁宮,為供帝後游樂的別墅。「函關曉月」曾為新安八景之一。
漢函谷關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況且靈寶之秦關已沒於水中,不復存在,唯此關獨存,可謂中原地區唯一一處保存較好、價值最高的古關要塞,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軍事諸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D. 神探狄仁傑中的聖旨及上書內容

狄仁傑,生於隋大業三年,即607年(一說生於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任命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並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並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贊嘆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系,「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狄仁傑,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贊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盪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飢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庄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游說太後,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系。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E. 神探狄仁傑裡面的聖旨內容及狄仁傑上書的內容

神探狄仁傑3-30-16分30秒處來
奉天承自運,皇帝詔曰:
古來聖王治世,皆重水利,自堯舜始,而至禹,發天下之民,疏
河道,因勢導,滅水患,通江河,以利天下,此所以歷朝皆委賢
良之臣治河瀆之故也。先朝蜀之諸葛,漢之李冰皆為是。漕渠暢
則轉運利,國脈順而天下寧。然今漕運噩耗頻傳,邗溝屢發覆船
異事,致令數百萬官鹽損折,船毀人亡,甚而以致運河梗阻,鹽
運滯頓。鹽運者,雖殖貨之屬,然上連國之命脈,下牽黎庶民生
,其責之重,重乎於泰山也。循官不可輕忽,況封疆之吏乎。揚
州位在渠首,江淮樞紐,位尤重焉。因遣鳳閣鸞台平章事狄仁傑
,除江南道黜置大使兼江淮都轉運使,檢校千牛衛大將軍李元芳
,江淮督察使曾泰,工部侍郎封可言為其副,赴揚州整飭吏治,
嚴查覆船肅頓鹽務,所至之處,如朕躬親,欽此。 「旨詣狄懷英,爾志慮忠純,清心秉正,前雖因年邁致仕,然朕思慮甚然,不能自已。今特旨復爾內史職,並著江南西道黜置使。檢校千牛衛大將軍李元芳,隨朝供養,然英武神勇,屢建奇勛,朕思其功,明其志,實為棟梁之器也。今特旨仍以原職入朝,隨佐狄公。欽此!」

F. 南京故宮的現存遺跡

南京故宮的現存遺跡有:

1、午門遺址

晚清時期明故宮午門,兩闕殘存,午門作為宮城南大門,中門只走帝後鑾駕,左右側門也只有公、侯、駙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員才准許出入。

其他品級只能走兩闕門入,兩掖門出,午門除了是官員出入之門外,還是傳達聖旨及朝廷告書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

2、奉天門遺址

奉天門始建於1366年,從午門入,過內五龍橋,便是奉天門,門內為奉天殿。奉天門遺址東西長58米,南北寬30米。

奉天門是皇帝接見大臣議事的地方,即御門聽政之所。永樂初,明成祖朱棣曾在此舉行國宴接見過渤泥國王一行。

3、東華門遺址

與西華門相對應的東華門,是現在南京明代宮城僅存的一座城門。東華門過去長期被南京冶金器材廠圈佔,成了一個垃圾堆,一般人根本無從知道。隨著東華門遺址公園的建成,大家終於可以一睹東華門的雄姿。

4、玄津橋遺址

玄津橋在中山東路逸仙橋南,為三孔石拱橋,長41.6米,寬19.1米,始建於明初時,玄津橋原橋面、橋欄兩端各有一對石獅。

明末橋兩側還建有游廊。1981年橋面改瀝青路面,橋欄用水泥補砌。玄津橋在明初為皇城西華門出入要道,跨古楊吳城壕。清代為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為元津橋。

5、西華門遺址

西安門遺址,與西安門在東西一條中軸線上。2001年,在此施工的單位無意中挖掘出西華門的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G. 雍正旨聖我有雍正年的的聖旨,不知是真還是假想鑒定一下,去什麼地方鑒定,收不收費。

文物局或文物博物館。
也可以參加電視台的鑒寶節目

H. 古代歷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聖旨由哪位帝王下發,具體內容又是什麼

古代歷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聖旨由漢朝帝王劉詢下發的,具體內容是表達了朕在無助年少時一把舊劍陪伴我成長,我不能舍棄它,希望眾大臣能幫我找到,暗示了用愛相互陪伴的妻子許平君才是我最珍貴的,所以發下聖旨表明是不會讓沒有感情只有權力慾望霍光女兒為皇後,這是不可能的事。許平君愛劉詢之心沒有任何條件,她用愛情陪伴的時光里使劉詢無比幸福溫暖。劉詢因為遇見妻子許平君生命變得完整。


由此看出劉詢是一位有擔當有聰慧才智專一的好皇帝,他們兩人都互相滋養著付出愛的人與被愛人的心靈,彼此成為生命的意義,這就是故劍情深成語典故的由來

I. 重慶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 ,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御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余城基牆垣。 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1119千米,於此注入長江。每當初夏仲秋,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盪,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山城夜景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重慶市區三面臨江,一面靠山,倚山築城,建築層疊聳起,道路盤旋而上,城市風貌十分獨特,由此形成綺麗夜景。「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為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巴」字,故有「字水」之稱。「宵燈」更映「字水」,風流占盡天下。 清人王爾鑒詩雲:「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難掩,雲流影自清。領看無盡意,天水共晶瑩。」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 觀賞山城夜景有三大去處:南岸區南山上的一棵樹觀景台和大金鷹,可謂「隔岸觀火」;鵝嶺公園上的瞰勝樓,身臨其境縱覽兩江;朝天門「兩江游」遊船,環繞揚子嘉陵,360°全方位立體飽覽山水之城。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有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和寶頂石刻三個區域。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著名的「養雞女」、「千手觀音」等石刻藝術珍品就位於大足石刻。

J. 古埃及遺跡有什麼(具體)

1.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於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當時,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一個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設計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地點在薩卡拉。但喬賽爾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滿意,覺得不夠庄嚴雄偉。於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又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這就成了現在仍可見到的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則用圍牆圍了起來。第4王朝第一個國王斯涅弗魯時,建造了三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座金字塔在麥杜門,原為一個層級金字塔。後來將各層階梯填平,成為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其後,他又命人在達淑爾為其建造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但由於設計上的誤差,建到一半時發現角度太大,不得不改變角度,從而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或稱彎曲形金字塔。對此,斯涅弗魯當然不滿意,於是他又命人在達淑爾建造了另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可以說,斯涅弗魯時期是從層級金字塔向真正角錐體金字塔轉變的時期。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國王(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奧普斯)時修建的,其建築師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選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羅河西岸的基澤。該金字塔高146.5米,每邊邊長約為230米。據說該金字塔用了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墓室原建在塔底,後又在塔內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離地面13米處,呈三角形,從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勻地散開,不致將通道口壓垮。
據希羅多德說,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時間,頭10年是修築運石頭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後20年用於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萬人。
在胡夫的金字塔旁,還有該王朝的哈佛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夫林)和孟卡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麥凱林努斯)兩個國王的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不遠處有該國王的一個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高20米左右,長50米左右,用一整塊石頭雕成,據說其面部是按哈佛拉的像雕成的。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者。
在這些金字塔四周,還仆伏著許多貴族的馬斯塔巴,這象徵性地反映了君主專制對其臣屬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代埃及國王為什麼要將墳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呢?這有兩種說法。傳統認為,這種墳墓形式是埃及王陵形式自然發展的結果,即從前王朝的畫墓,到早王朝的馬斯塔巴,到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最後發展成角錐體的金字塔。英國學者愛德華茲在其《金字塔》一書中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認為,金字塔的修建,與古埃及的宗教崇拜有關。因為,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升天,而層級金字塔的階梯就是國王靈魂上天的天梯。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發現的大木船,也是用作運載國王靈魂升天的;而角錐體的金字塔則象徵了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金字塔的四條棱線就形似太陽的光芒。他認為,斯涅弗魯時期是這兩種不同的宗教觀念的轉換時期。
古埃及的金字塔現存約80座,起自第3王朝,止於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採用了岩墓的形式)。它們分布於孟斐斯附近尼羅河西岸。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耗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君主專制的實力。希羅多德和狄奧多拉都記載說,人民對修建金字塔滿懷憤怒,甚至可能爆發過人民起義。第5王朝就可能是在人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無怪乎新王朝更加依賴神權勢力來維護其統治。
古王國的衰落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末期,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王權更加依賴神權勢力和地方貴族。國王們把越來越多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財富給予神廟和地方貴族,豁免神廟的賦稅,使神廟和地方貴族的勢力更加膨脹,而王權更加速了衰落。第6王朝國王培比二世的長期統治(據說他六歲登基為王,活了一百多歲)後,古王國的統一局面終於不能維持,君主專制也不復存在。第7王朝時,埃及陷入分裂混亂局面。據曼涅托殘篇23所記,第7王朝的70個王只統治了70天(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是同時並立,而非互相承襲的);而據其殘篇24,則為5個國王統治了75天。殘篇記載的混亂和分歧反映了當時實際局面的混亂。從第7王朝起,埃及實已小國林立,幾乎一個諾姆就成了一個小國家。每個諾馬爾赫都感到自己是不再受制於人的獨立王國的國王,是自己獨立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往往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稱號之中。為了擴大自己統治的地盤,他們彼此爭戰不已,使局勢更為混亂。

2.獅身人面像

如果不游覽一下金字塔[1],就不能說是到過了埃及。從開羅西行數公里,來到吉薩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築奇跡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東側,便是獅身人面像,它以誘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遊客。胡夫的聖旨: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來這里巡視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發現採石場上還留下一塊巨石。胡夫當即命令石匠們,按照他的臉型,雕一座獅身人面像。石工們冒著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細刻,終於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臉長五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上刻著「庫伯拉」(即cobra:眼鏡蛇)聖蛇浮雕,下頜有帝王的標志--下垂的長須。一隻耳朵,有二米多長。「怪物」--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頭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兒的嗎?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獅身人面像的鼻子被拿破崙給炸掉了,所以現在不管怎麼看都是會很別扭,也有人曾想過修繕,但由於技術和修繕後的效果都不敢保證,所以有現在的樣子。

3.聖書體象形文字:俗稱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由圖形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構成。
它是最早的文字形式,書寫正規,圖畫性強,使用時間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紀。

4.木乃伊

它是指長久保存的古埃及人屍體,這些屍體能保存數千年是因為它們經過特別的處理。首先,古埃及人清除屍體的內臟,然後用特製的葯物浸制這些內臟,再把鹽和香料塗在屍首上,以吸干屍體上的水份;最後用長布條把屍體包裹起來,屍體便不會腐爛。製造木乃伊的人是古埃及的祭司,祭司除了把屍體製成木乃伊外,還需祭祀神明及為法老在墓穴、紀念碑和廟宇的牆上刻上「神碑體」。古埃及人喜歡把木乃伊放入人形的棺木內,而這個藏有木乃伊的棺木僧被埋葬在墓穴中。考古學家在現今的埃及各地發掘出很多木乃伊。這些發現有助我們認識古埃及人的面貌及文明,亦能幫助我們研究古埃及人保存屍體的方法。

5. 紙草

古埃及人除了發明了犁、汲水器和渠道外,還於約公元前2600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由蘆葦製成的紙。古埃及人制紙的過程非常簡單,他們首先會在尼羅河邊割下蘆葦,跟著把切成一片片的蘆葦放進水裡,然後將濕透的蘆葦片橫直重疊壓平成一塊塊,風干後便成紙。古埃及人除發現紙外,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用蘆葦的莖來造寫字的筆和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來製成墨水的民族。

6.數學

古埃及人是最先懂得用手掌和前臂來量度距離的人群之一。最初,他們利用手指來計算數目,其後又創造了一種數字:
|=1
||=2
|||=3
||=4
||
|||=5
||
|||=6
|||
||||=7
|||
||||=8
||||
|||=9
|||
|||

7.天文學和歷法

古埃及擁有相當水準的天文學知識,他們通過觀測太陽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稱「索卜烏德」,意思是水上之星)的運行制定歷法,即科普特歷。古埃及人將一年定為365天,每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剩餘5天作為節日。古埃及使用太陽歷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這種日歷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差不多。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個季節,每季4個月,他們還發明了水鍾及日晷(即以太陽的倒影來計時)這兩種計時器,把每天分為24小時。考古學發現古埃及人了解許多星座,如天鵝座、牧夫座、仙後座、獵戶座、天蠍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團等。另外,古埃及人還把黃道恆星和星座分為36組,在歷法中加入旬星,一旬為10天,這與中國農歷的旬的概念類似。旬星概念至少是在埃及第三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由於古埃及文化有顯著的星神崇拜,天文學觀測和記錄由祭司負責。每年夏天,當天狼星黎明前升起之時,尼羅河就開始泛濫,因此古埃及人認為天狼星是掌管聖河尼羅河的神只,因此他們建造神殿,祭祀天狼星。另外也有人認為金字塔是用來觀測天狼星而建造的。通過對天狼星准確的觀測,埃及人確定一年(天狼年,即一種恆星年)的長度為365.25天,與現在的計算長度相當接近。古埃及人賦予太陽濃重的宗教色彩,代表太陽的神只就有數種,其中最重要的有拉和阿頓等,很多法老都以自己是拉或者阿頓的代表來統治埃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