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十五回賞析
❶ 西游記第十五回精彩片段和賞析 謝謝
卻說行者伏侍唐僧西進,行經數日,正是那臘月寒天,朔風凜凜,滑凍凌凌,去的是些懸崖峭壁崎嶇路,迭嶺層巒險峻山。三藏在馬上,遙聞唿喇喇水聲聒耳,回頭叫:「悟空,是那裡水響?」行者道:「我記得此處叫做蛇盤山鷹愁澗,想必是澗里水響。」說不了,馬到澗邊,三藏勒韁觀看,但見:涓涓寒脈穿雲過,湛湛清波映日紅。聲搖夜雨聞幽谷,彩發朝霞眩太空。千仞浪飛噴碎玉,一泓水響吼清風。流歸萬頃煙波去,鷗鷺相忘沒釣逢。師徒兩個正然看處,只見那澗當中響一聲,鑽出一條龍來,推波掀浪,攛出崖山,就搶長老。慌得個行者丟了行李,把師父抱下馬來,回頭便走。那條龍就趕不上,把他的白馬連鞍轡一口吞下肚去,依然伏水潛蹤。行者把師父送在那高阜上坐了,卻來牽馬挑擔,止存得一擔行李,不見了馬匹。他將行李擔送到師父面前道:「師父,那孽龍也不見蹤影,只是驚走我的馬了。」三藏道:「徒弟啊,卻怎生尋得馬著么?」行者道:「放心,放心,等我去看來。」
他打個唿哨,跳在空中,火眼金睛,用手搭涼篷,四下里觀看,更不見馬的蹤跡。按落雲頭報道:「師父,我們的馬斷乎是那龍吃了,四下里再看不見。」三藏道:「徒弟呀,那廝能有多大口,卻將那匹大馬連鞍轡都吃了?想是驚張溜韁,走在那山凹之中。你再仔細看看。」行者道:「你也不知我的本事。我這雙眼,白日里常看一千里路的吉凶。象那千里之內,蜻蜓兒展翅,我也看見,何期那匹大馬,我就不見!」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裡忍得住暴燥,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么!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尋著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了。」三藏卻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裡去尋他?
只怕他暗地裡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行者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哏哏的吆喝,正難息怒,只聽得空中有人言語,叫道:
「孫大聖莫惱,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觀音菩薩差來的一路神-,特來暗中保取經者。」那長老聞言,慌忙禮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幾個?可報名來,我好點卯。」眾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各各輪流值日聽候。」
行者道:「今日先從誰起?」眾揭諦道:「丁甲、功曹、伽藍輪次。
我五方揭諦,惟金頭揭諦晝夜不離左右。」行者道:「既如此,不當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將與日值功曹和眾揭諦保守著我師父。等老孫尋那澗中的孽龍,教他還我馬來。」眾神遵令。三藏才放下心,坐在石崖之上,吩咐行者仔細,行者道:「只管寬心。」好猴王,束一束綿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著金箍鐵棒,抖擻精神,徑臨澗壑,半雲半霧的,在那水面上,高叫道:「潑泥鰍,還我馬來!還我馬來!」
❷ 西遊記第十五回和第十六回的內容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途徑蛇盤山,馬匹被鷹愁澗中之龍吞食。回觀音召出惡龍答,將其變為白馬賜給唐僧當座騎。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行到觀音禪院,老住持為謀占袈裟,欲縱火燒死唐僧師徒,悟空從天界借鑒是避火罩罩住唐僧,自己在一邊鼓風,使火燒凈禪院。黑風山的熊羆怪趁火偷走袈裟。悟空上山尋妖索要袈裟。
······································
採納哦
❸ 西遊記第13回賞析!!!和14回15回賞析!!!謝謝!
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
唐僧與幾隨從騎馬西行,路過雙叉嶺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被虎魔王部下生擒。那幾個妖王商量著如何吃他們,但因山君的話,而留下了唐僧其餘幾人均被食吃。
唐僧被嚇得不輕,這是一位老公公救了唐僧,後唐僧得知此人乃是太白金星。謝過後,唐僧又上路了,途中遇見一位獵戶,殺死了老想吃唐僧的老虎。唐僧來到獵戶家,為他死去的父親誦經,得到眾人感謝。待他行至兩界山,忽聽喊聲如雷:「我師父來也!」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叫喊者正孫悟空,悟空告知唐僧他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只因犯了誑上之罪,被佛祖壓於此處。悟空求唐僧將他救出。待他出來後,便拜了唐僧為師。
途中遇一老虎,悟空將他打死後把它做成衣服穿上。夜間,師徒二人來到一座院子在此屋中休息。不料卻遇強盜,悟空將他們亂棒打死之後,唐僧很生氣責怪悟空,悟空受不住此氣縱雲離開唐僧。觀音授唐僧緊箍咒,悟空接受龍王勸告,重來保護唐僧,戴上了緊箍咒,表示不再違背師徒諾言。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
師徒二人途徑一座蛇盤山,馬匹在行走過程中被鷹愁澗中的小白龍吞食。唐僧見自己的馬匹被妖所食,很傷心落下了眼淚。悟空見了心煩便告訴唐僧自己會將馬匹找出。悟空在岸上脫口大罵,引得小白龍出來,那龍見自己打不過悟空又逃回了水中不肯再出來。
悟空見此很著急,卻無計可施,想去找觀音菩薩。觀音派來揭諦告知悟空二人此龍乃是觀世音給唐僧的坐騎。白龍聽了變為了白馬給唐僧騎座。
(3)西遊記第十五回賞析擴展閱讀: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
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正在行雲駕霧途中,四人突然跌落雲端,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這時,老黿來迎,馱唐僧四人於河中,問所託之事如何。
❹ 西遊記第十五回讀後感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內容:
書有千百種,數萬種,俗話說:「好讀書,讀好書」。
那麼下面我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都知道讀哪些書呢?」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那你們喜歡讀書嗎?當然,我知道你們都喜歡讀書,我也和你們一樣,都喜歡讀書。我最喜歡的書是《西遊記》,無論讀多少遍,我都百讀不膩。
在兒時,讀西遊,記憶便是那五彩斑斕的五彩糖,那天空中形狀不一的大白雲,還有那精彩連篇的故事`……是孫悟空花果山稱王時的一聲大笑,是他在龍宮借寶時的一串水花,是他大鬧天宮時的一道英姿。在兒時的記憶里,滿腦都是那個孫悟空的放盪不羈,是他的頑皮機智,是他的英勇善戰。
至於那唐僧的愚昧無能,多次冤枉了孫悟空。豬八戒好吃懶做,經常讓妖精把師父抓去、沙和尚的木訥少言,缺少了大家的默契,全部成了孫猴子光環旁的綠葉,點綴著他那齊天大聖的形象。
再長大時,再讀西遊,記憶化作了一陣堅韌的黃沙,是沙悟凈雙肩那厚厚的老繭,是豬無能深夜望月是臉上的一抹神傷,是孫悟空那頭上的金箍。狂烈的北風呼呼地吹,吹不亂那唐三藏的頭發,動搖不了那白龍馬的意志力。
現在,再讀西遊,我看到了聖人佛祖的背後,也有無盡的黑暗,那原先個個富有幽默感的人,在成佛之後,個個都成了面目無情的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知以後,那師徒四人還會經歷多少磨難,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❺ 西遊記第15回的人物,人物特點
西遊抄記第15回的人物:襲唐僧,孫悟空,小白龍,觀音。
人物特點:
唐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
悟空:嫉惡如仇,英勇無畏。取經路上艱難險阻,斬妖除魔,不畏邪惡,堅決與之斗爭到底。
白龍馬:沉穩,耐得住性子。在取經途中,他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多,需要被喂被遛,和普通馬沒啥區別。
(5)西遊記第十五回賞析擴展閱讀:
第15回的大意:
師徒繼續前行,途經蛇盤山,唐僧的馬匹被鷹愁澗中待罪苦度時光的西海龍王之子吃掉了。觀音趕來,將它變成白馬,隨唐僧取經。
悟空經觀音指點,願皈依佛門,日夜等待取經人。玄奘路經五行山,揭起如來的壓帖,救出悟空,為他取名孫行者。師徒同行,夜宿農舍,一道白光中,唐僧的白馬消失,悟空尋到鷹愁澗,與小白龍惡戰,不曾取勝。夜間,三強盜來打劫農舍,悟空打死全部匪徒,唐僧責他殺生,悟空賭氣離開師父。
❻ 西遊記第十五回感悟
感悟:此次唐僧與悟空間的關系有些生分,畢竟不是同一種類型的人,這次唐僧失馬便可看出其師徒二人間的間隙已生,師徒二人互不了解,為以後的事埋下了伏筆。
概括:這回寫的是悟空剛和唐僧上路唐僧的腳力白馬就被躲在蛇盤山鷹愁澗的玉龍給吃了,後來悟空與其大戰得知其來路,請來觀音收復了此龍,做了唐僧的腳力。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6)西遊記第十五回賞析擴展閱讀:
這個故事顯然表現了這樣的思想:要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要完成一種偉大的事業,定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而且必須戰勝這些困難。西天取經本身還包括四十一個小故事。絕大部分裡面出現了作怪的妖精。
這些妖精來歷雖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阻撓取經事業的進行。它們之中有許多其實是自然災害的幻化,但當它們化身成為妖魔,在戰斗中作為邪惡勢力的一方而出現,本身就獲得了社會的意義。
吳承恩所著力描寫的是西天路上每一場具體的戰斗,是孫悟空如何在與阻撓取經的邪惡勢力作斗爭中取得勝利。總起來看,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幻想的情節,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民克服困難、勇敢前進的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摧毀社會上一切邪惡勢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願望和信心。
❼ 西遊記第十五回的主要內容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師徒二人途徑一座蛇盤山,馬匹在行走過程中被鷹愁澗中的小白龍吞食。唐僧見自己的馬匹被妖所食,很傷心落下了眼淚。悟空見了心煩便告訴唐僧自己會將馬匹找出。悟空在岸上脫口大罵,引得小白龍出來,那龍見自己打不過悟空又逃回了水中不肯再出來。悟空見此很著急,卻無計可施,想去找觀音菩薩。觀音派來揭諦告知悟空二人此龍乃是觀世音給唐僧的坐騎。白龍聽了變為了白馬給唐僧騎座。
(7)西遊記第十五回賞析擴展閱讀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 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斗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 ——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 ——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 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 ——《法國大網路全書》
參考資料西遊記-網路
❽ 西遊記15回讀後感
第十四回讀後感:心猿規正,六賊無蹤。劉伯欽送唐僧到兩屆山,救出了孫悟空,師徒別劉伯欽西行。途中寄宿遇見六個山賊(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代表人的六種感官享受),悟空殺死六賊,唐僧責怪悟空殺人,於是悟空撇下唐僧。唐僧獨自前行遇見菩薩,傳授緊箍咒。孫悟空則來到東海,龍王講述張良與黃石公圯橋進履的故事,悟空於是回轉,找到唐僧。唐僧騙悟空帶上咒,控制住悟空並告知其為菩薩教的咒。於是孫悟空死心跟從唐僧繼續上路。讀後感:悟空名悟空,不生不死,金睛鐵骨,能力超大,並可滅除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但依然是脾氣大,任用暴力目無權威,還要教育、還要約束、還要經歷修行領會。十五回的讀後感:這回寫的是悟空剛和唐僧上路唐僧的腳力白馬就被躲在蛇盤山鷹愁澗的玉龍給吃了 後來悟空與其大戰得知其來路 請來觀音收復了此龍 做了唐僧的腳力感受 此次唐僧與悟空間的關系有些生分 畢竟不是同一種類型的人 這次唐僧失馬便可看出其師徒二人間的間隙已生 師徒二人互不了解 為以後的事埋下了伏筆讀後感是讀過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以後的感想(多指書面的)。亦指讀完作品後寫下的心得體會或評論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❾ 西遊記第15回讀後感50到100字
成為第1位粉絲
想必《西遊記》這部小說大家一定都看過了吧?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老師或者家長講過這個故事吧?我早看過這本書,這次「讀書節」我又翻出來看了一遍。哇噻!重讀《西遊記》,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想。
我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想要問問大家:《西遊記》在西天取經過程中主要人物有哪幾位?這些人物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讓誰「下崗」?選誰當先進合適?是否需要增加什麼人物?
你想知道我的想法嗎?聽我一一道來:大家都知道,西天取經過程中主要人物有五位: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你可能要問,白龍馬也算得上一個人物?當然算,它是小白龍的化身嘛。唐僧與他們之間是師徒關系,也可以說是領導和部下的關系。你覺得是不是應該讓他們這群人當中有人「下崗」呢?那你讓誰「下崗」?豬八戒?沙和尚……我卻認為他們「一個蘿卜一個坑」,少了誰都不成。因為只有他們幾個人的長處、性格拼加起來,才能優勢互補,實現西天取經的目標。
不相信由我為你細說一番: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孫悟空雖然犯過天條,但他神通廣大,而且通妖性,與妖魔打交道熟門熟路,他還會騰雲駕霧,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一路上可以幫助唐僧降妖除魔;豬八戒雖然有點好吃懶做、貪心好色、撥弄是非的毛病,但他最通人性,有七情六慾,懂得愛恨情仇,正是因為他這一點,與人打交道,上下左右聯絡,方方面面調和,這些就不成問題了;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後勤,不好出風頭。像孫悟空、豬八戒,剛被唐僧收服時,不是三番五次地鬧著要回花果山,要回高老莊嗎?可沙僧卻一直默默無聞地挑著擔、背著行李;小白龍心甘情願變成馴服的馬匹,當一個交通工具。好了,聽我把他們的性格、長短一一道完之後,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團隊的成員一個也不能少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先進人物選誰?你願不願意學習孫悟空呢?我想大家看他沿途降妖伏魔的過人本領和不畏強暴、戰勝困難的頑強精神,一定都很佩服他吧!而我不想讓小孩子們以他為榜樣。你看他出世那會,大鬧天宮,大鬧地府,大鬧龍宮……這么多罪名,那麼多劣跡,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呀!他呀,取經途中還幾次要回花果山呢,要不是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緊箍咒控制住他,還不知會鬧出什麼事來呢。人們常說:「看了《西遊記》,到老不成器。」我覺得這對孫悟空來講也不公道,不能把他看扁了。雖然孫悟空有時玩皮搗蛋,猴性難改,多次逃回花果山,但畢竟最後還不都回來啦!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妖猴歸正到名副其實的「齊天大聖」,既有唐僧的開導作用,更有他自己的覺悟。在西天取經過程中,論貢獻應數他最大。在我看來,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選先進人物,他們幾個都能當選,只是稱號不同而已。
如果說要再添個人物與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經的話,你會選個什麼樣的人呢?我想,最好是不要添加了,省得畫蛇添足,節外生枝。要不然就增加一個女性。這個女性要懂醫術,要有武功。因為,西天取經路途遙遠,艱苦卓絕,難免會遇上一些傷病,有了醫生,師傅、師兄受了傷、有了病就可以及時治療呀;讓她會武功,是在危急關頭總得自衛吧。而我為什麼把她說為女性呢?俗話說:「男女搭配,幹事不累。」你可不要以為我僅僅是在搞笑,其實這話是有它的科學道理呢。人的大腦分為左半腦和右半腦,左半腦長於抽象思維,右半腦則長於形象思維,兩種思維搭配起來可以取長補短。男性的左半腦一般開發得比較好,他們習慣於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就是哲學思維,就愛講理。女性的右半腦一般會開發得比較好,她們習慣於形象思維。形象思維就是憑感覺啦。所以,我覺得在這群和尚里邊再增加一個女性比較妥當,更不易受妖精那些外表形象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