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牆遺址
⑴ 元大都城牆遺址的文物保護
1957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古跡保護單位。
1989年9月北京市朝陽區政府於健安東路西端北側立有《元大都城垣遺址》碑一座,碑高2.5米,寬4米,厚1米。碑面東向刻有600餘字的《大都賦》;碑面西向刻有《元大都城垣遺址》碑銘,碑文簡要介紹了元大都城牆七百餘年滄桑變遷。
位於北土城東路南側的城垣遺址已辟為公園,名「旭芳園」。園內植樹六千餘株,鋪設花紋甬道,建有以種植各種海棠為主的園林景點,取名「海棠花溪」。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現在的北京還有金都和元大都的遺址嗎
金中都城是以現在廣安門為中心周長37里的正方形城池,現在廣安門東側立有一個金中都遺址的青銅標志。
現在的豐台區三路居鳳凰嘴村為城西南牆角,牆體殘高3米,綿亘約百餘米,牆南面的水渠應為金代護城河遺跡。此為金中都遺址較大的一處。
元朝時的元大都遺址只能看到土城牆了,現在在學院路能看到元大都的西城牆,元大都的北城牆在現在地鐵10號線的沿線,從西土城到芍葯居附近。西土城、北土城那裡都有元朝的土城牆遺址,況且象健德門、安貞門、光熙門還都是元大都城門的名字。
故宮附近絕對沒有金、元的皇城遺址,一個是金中都離故宮較遠,金中都基本是在現在二環的外邊,故宮始建於明永樂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那時的朱棣和明朝的大臣比較的迷信,想要鎮住元朝的龍脈,所以基本上是把元大都都給拆了,故宮後邊的景山也沒有那麼高,景山原是元朝皇宮的中心,朱棣為修建故宮而拆了元朝的皇城,和故宮的護城河挖掘的土所堆砌起來現在的景山。
明時期的皇宮和現在的故宮范圍是一樣的,清朝的多爾袞和順治也想把明故宮拆了,但是那個時候國力不允許,並且他們也捨不得把這么龐大、威嚴的宮殿拆除從建,只能是在乾隆時期在景山上陸續建了萬春亭等5坐亭子,以此來鎮住明朝的龍脈。但是明清時期的皇城包括現在的景山公園,現在的地安門就是明清時期皇城的北門。
⑶ 元大都城牆遺址的建築結構
肅清門和健德門的瓮城土牆,還部分殘存於地面之上。從肅清門和光熙門基址的鑽探情況表明:城門的地基夯築的很堅固,城門建築是被火所焚毀的;大量的木炭屑和燒土的堆積層證明,城門建築可能仍為唐宋以來的「過梁式」木構門洞。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樓。城外部等距離地建有加強防禦的「馬面」(凸出於城牆外部的墩台,宋代稱為「馬面」,明清則稱為墩台。),其外再繞以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部寬達24米。為了加固城牆,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豎柱)和「絍木」(橫木)。城牆的收分很大,根據已發掘的城牆的收分推算,它的基寬、高和頂寬的比例為3:2:1。為加強防禦,又在大都城的十一個城門建造了瓮城和吊橋。
⑷ 元大都遺址的簡介
地理位置: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北京市。年 代:公元1267年~公元1368年。發掘年代:1964年。簡 介: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舊城的內城及其以北部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長方形,城牆全部夯築而成,四面辟有城門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宮城組成。全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長6700米,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宮城在皇城的偏東部,全城的規劃設計,均以漢族統治者建都的思想為主導,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內發現有城門、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遺址等遺跡,出土物以瓷器為主。意 義:元大都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結構及風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⑸ 元大都城牆遺址的遺址原貌
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於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大都城周長為28600米,東城牆長7590米,西城牆長7600米,北城牆長6730米,南城牆長6680米,面積約50餘平方公里,設11座城門。東面的三座城門為光熙門(今和平里東,俗稱「廣西門」)、崇仁門(今東直門)、齊化門(今朝陽門);南面的三座城門為文明門(今東單南)、麗正門(今天安門南)、順承門(今西單南);西面的三座城門為平則門(今阜成門)、和義門(今西直門)、肅清門(今學院南路西端,俗稱「小西門」);北面兩座城門為健德門(今德勝門小關)、安貞門(今安定門小關)。
⑹ 元大都的現存遺跡
元大都土城現存北段、西段城牆遺跡,以及護城河(小月河)。現被開辟為元大都遺址公園。肅清門瓮城土牆南半部遺跡也清晰可見。
⑺ 元大都城牆遺址的介紹
元大都城牆遺址(The relic of the urban walls of Da (in Yuan Dynasty))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和朝陽區,由若干段東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牆遺址組成,屬於元代古遺址。東起北京市土角樓西側服裝學院以東673米處,西至昌平路,全長6730米。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於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因其全部用土夯築而成,又名土城。現遺址為元大都北城牆,城牆歷經700餘年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至今區域內尚存的遺跡有大小豁口九處。土城遺跡高低不等,東段最高6~7米,西段最低2米;基寬不一,約20~26米。元大都城牆的建築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嚴謹的規劃設計,成為研究元代建築和元代城市營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發展史重要的實物數據。1957年被公布為北京市市級文物古跡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⑻ 元大都遺址公園在什麼地方
北京,橫跨海淀區、朝陽區,西起海淀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內折向東經馬甸容、祁家豁子。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呈狹長帶狀,全長9公里,公園中「薊門煙樹」、「大都建典」、「古垣新韻」、「大都盛典」和「龍澤魚躍」五大節點把朝陽段和海淀段連接起來,從西到東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城市700多年的發展脈絡。
(8)元大都城牆遺址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雙都巡幸
「雙都巡幸」景區是公園的最西端,在建德門橋東側。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正式在燕京設立都城,並改名為「中 都」,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又將其地位提升稱為「大都」。
當時在草原上有另一個政治中心為開平府,稱為「上都」。這種兩都 並立,是元代政治統治的特點之一。
2、薊門煙樹
指的西直門以北的元大都城牆遺址西段,這段城牆為夯土構建,元末明軍攻陷大都後,將元大都北側城牆南移5里,薊門煙樹所指一段城牆遂遭荒廢,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樹木生長,遂稱薊門煙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⑼ 元大都城牆歷史
元大都城牆遺址是元代大都城的外郭城牆遺址,主要以土夯築,俗稱土城。
城牆始建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順帝至正十九年為加強防禦,又在大都城的十一個城門建造了瓮城和吊橋。明朝建立後,在原來元代城牆的基礎上,用磚包砌起來,並將元代的北城南移1千米,重新建築明城牆。因此,元代的北城牆和西城牆的北段保存了下來。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為了加固城牆,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豎柱)和「紝柱」(橫木)。元大都城牆的建築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嚴謹的規劃設計,成為研究元代建築和元代城市營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發展史重要的實物數據。
⑽ 請教北京的朋友 元大都城牆的問題
這位朋友您好,您看到的的確舊址北京元大都城牆的遺址。畢竟從營建元大都(1267年)到現在時間已經很久了,元城牆又是夯土造的,沒有城磚,所以歷經風吹雨打造成牆體剝落,加之先前人們保護文物的意識不高,都是元大都城牆沒有完好保存的原因。現在保留的城牆是原來的西段和北段的一部分。遺跡堆土距城下地面2.7-7米不等,基寬20餘米。
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西起學院南路明光村,這里築了個城台,作為起點的標志,同時防止水土流失。這應該算是比較高的部分。還有就是「薊門煙樹」碑的地方也還比較高。(薊門煙樹是燕京八景之一,可惜現僅存石碑。)
今遺址尚存約12公里,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的遺跡,是規模最大、最能反映元大都城市規模、布局、方位的重要歷史遺跡。國家為了保護它,修了元大都城牆遺址公園,植樹木花卉、清理河道,改善環境。於是乎,成了您現在看到的樣子。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