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遺址的作文
⑴ 寫中國文化遺址公園的作文大全
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興盛不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徵,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時候,覺得這些方塊漢字、押韻詩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覺得傳統就是在夕陽西下時面對微風楊柳感慨萬千,就是在中秋節散坐於石凳對月當歌。就和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樣,安閑而又恬靜。
等進入學堂,我才發現傳統文化並不是這么簡單的,傳統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記憶最深處。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也就談不上什麼傳統,什麼文化了。
傳統文化並非單純的四個漢字,那是種精神上的東西,需要不斷剖析。而時人尤其是學生對她的忽視卻令人痛心,學校開設的有關選修課,無人問津;國外大興辦「XX(文豪、科學家等)年」,我們卻津津樂道於超女好男…甚至當端午節成了韓國的專利,也只是幾個人站出來捶胸頓足!傳統文化的破碎聲清晰可辨…中華文明從古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中國與「古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多麼令人驚羨!而當下,學生們都忙於在「數學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間奔波,遠古的燦爛被還給荒原,泯滅凝成陰風一片,彷彿能聽到羌笛聲嗚咽,聞到記載她的殘頁發出濃郁的霉味…我將她摟入懷中,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確切地說,是每位中華兒女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是不是該放棄所謂的「超女好男」了?我們是不是該提高警惕以防傳統文化沉入歷史了?我們是不是該…
是時候了啊,難道你沒發現,原本評論傳統文化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國》《論語心得》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掀起軒然大波!這不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表現,而影射出了時人對傳統的陌生、迷茫!
隨著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震撼我們的心靈,中華民族百餘年來的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也進入了快車道。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如何復興傳統文化也成了熱門話題,在網上我也結識了許多有志於此的同好。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是需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閱歷了無數驚濤駭浪,穿越了無數深峽險灘,其間有過許多燦爛輝煌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特點在於她歷盡危機而未消殘壯志,在於她屢經考驗而能活潑潑的生存下來。現在我至少已經有些頭緒了: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正所謂「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剔除不合時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應當根據時代特點將傳統文化賦予全新的意義和形式,共同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
⑵ 以"家鄉的遺址〃寫一篇作文
家鄉的事,可抄以回憶一下過年的襲時候在家裡做了什麼啊,有哪些特色的名俗啊,可以寫一寫。這是素材的積累過程,平時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思考,哪些事可以引起深刻的思考,意義深遠一些。例如對民俗的保護,哪些事是小時候做過的,現在不做了;或者以前從沒做過的,現在興起來了等等。要注意寫出家鄉的特點。
或者,記事就有主要人物。可以寫一下家鄉人的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然後,注意記敘文的順序,直敘、插敘、倒敘。構思好,你就可以下筆寫了。
⑶ 中國歷史遺跡作文400
中國歷史遺跡—鍾樓
古代中國的大小城池,都建有鍾樓和鼓樓。鍾樓上掛鍾,鼓樓上放置大鼓。每天黎明時分,人們敲響大鍾,打開城門;每天日落擊鼓,城門關閉。「晨鍾暮鼓」是古代百姓起居的重要信號。
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鍾樓。它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中國同類建築之冠。
看著這美麗、高貴、華麗的鍾樓,我不禁想到了一個鍾樓的傳說;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不久,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相傳地下有條暗河,河裡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所以,長安在震動。朱元璋怕了,心裡覺得不踏實,於是。便想辦法壓它。道人術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再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樓,鍾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鍾樓,並調來「天下第一名鍾」,景雲鍾前來助陣。這就是鍾樓的來歷。
在鍾樓西北方向大約1000米的位置,古老的鼓樓與鍾樓遙相對峙。鍾樓與鼓樓之間,現已開辟成一個很大的鍾鼓樓廣場,這里有噴泉、草坪、停車場、美食城,還有西安最大的地下購物廣場——「世紀金花」。來來往往的市民和遊客,不但可以在這里休閑、購物,還可以在這里游覽觀光。
鍾樓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旅遊,不分最佳季節,如果你去西安市,可以順便游覽鍾樓,所以你什麼時候去都是最佳季節。希望大家都能參觀這美麗、高貴、華麗的鍾樓!
⑷ 描寫石頭城遺址公園的作文
我的家鄉在桂平,這里有一個風景優美的龍潭森林公園.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和媽媽,表姐,小姨,外公,外婆一直到風景優美的龍潭森林公園遊玩.
到了那裡,我們的車交了門票,就高高興興地進去了.那裡的樹木長得鬱郁蔥蔥,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叢林里,小鳥在高興地歌唱著.我們的車開到了停車地點,下了車,哇!這里的空氣清新,使我全身感到無比舒暢.我們表姐一邊走路一邊聊天,我們發現了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底,放眼望去,這座山好像一片綠色的海洋.
大山用綠樹青草做衣裙,用朵朵白雲做頭巾,用清清的溪水洗臉,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山上有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小猴子在樹枝間蹦來跳去,小松鼠拖著一條蓬鬆的大尾巴在樹上玩游戲.
龍潭森林公園不僅有高高的大山,茂盛的花草樹木,清澈見底的清泉,可愛的小動物,美麗的瀑布更是壯觀,銀白色的瀑布,好象千萬縷柔軟的銀紗,飄動在山崖上,從飛瀑中噴濺出來的小水珠細如煙塵,彌漫在空氣之中,化成了蒙蒙的水霧,給山澗樹木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在瀑布注入水潭的一剎那,一朵朵白色的小浪花騰空而起,濺玉拋珠一般,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黃河落九天".
龍潭公園的溪泉清澈見底,浸在水底的鵝卵石是紅色的,可惜沒有魚,可能是水太清太涼的緣故吧.我愛風景優美,四季如畫的龍潭森林公園,更愛我的家鄉.
⑸ 描寫街子古鎮遺跡作文的開頭
十一月三日,我和同學去了一個熱鬧的地方——街子古鎮。
下車後,一抬頭,就能瞧見一座高大的石門。上面有著奇妙的花紋,襯著「西川第一天」這幾個大字。門頂上有著姿態不一的小獅子和威武的龍,使人一下子精神了許多。
走過飯店,繞過雕柱,就來到了有名的「銀杏廣場」。來到了那兒,撲入眼簾的是四棵筆直的銀杏樹。它們都直入雲天、粗壯挺拔。在它們的身上,又有無數條枝幹伸著懶腰、長著葉子,那麼多清綠的葉子,密密麻麻的交叉著,像小孩的笑臉,傻笑著。
左邊,有一座陳舊的塔,叫「字型檔塔」。它又老又舊,每層四個角上一串串銅色的鈴鐺,頂上有一把寶劍,使它這個塔神奇起來。那鈴鐺與寶劍是冰雪聰明的古人用來避邪驅鬼的。古人崇拜漢字,廢紙不想丟棄,於是把它們收集起來,裝在字型檔塔中。時間長了,紙多了,看上去像字的寶庫,因稱『字型檔塔』。我們朝下看看,看見下面用欄桿圍了起來。我覺得這個庫塔形象的說是『漢字養老院』『漢字垃圾塔』。
「銀杏廣場」的出口,有一座約兩米長的小石橋,它下面有一條小溝,溝里的水在『嘩啦啦』地唱歌。與邊上古色古香的建築相對映,有著『小橋流水人家』之詩意。
當然,過了小橋,就是買賣街了。左邊的小水溝就是橋下的水溝,清的似玉,平的像鏡,使人神清氣爽。頭向上抬抬,紅紅藍藍的招牌使想起了一句詩句:「水村山郭酒旗風。」而上面寫著「湯麻餅」、「麻婆醬」、「葉耳粑」、「蘿卜干」等特色小吃真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些老闆也不落後,爭先恐後的喊了起來:「五元兩件,三元一件。搶購促銷!」這些聲音在古鎮上空彼此起伏,好不熱鬧!我帶了三十元只花了十六元就買了四件,呵呵!
我們要走了,聽見商人的吶喊,聽見小河流水的旋律,比來的時候更動聽,使人心曠神怡!再見!美麗的街子古鎮。
⑹ 寫景作文我的家鄉――抗戰遺址
作文如下:
人們常說,最美不過家鄉的水,我的家鄉作文。我的家鄉雖然沒有什麼名勝古跡,也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風景如畫,景色迷人。在離我家屋後不遠有一條清澈的小河。碧綠的河面在金色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波光粼粼。小河兩旁綠樹成蔭,樹影婆娑,那些花花草草隨風搖曳,令人賞心悅目,戀戀不舍。小河裡成群的小白鵝排成一列,歡快地游來游去。岸邊三三兩兩的人們一邊洗衣服一邊聊天;夏天夥伴們在水邊嬉戲,打水仗。小河就是我們快樂的天堂。近年來,我的家鄉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狹窄的公路變得更寬闊了。一條條寬闊的水泥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川流不息的汽車在公路上飛快地駛過。
公路兩旁人來人往,一到晚上,一盞盞路燈把公路照得如同白晝。街道兩旁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房,取代了以前破爛不堪的小平房。形形色色的商店,一個個大型的超市,象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商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真是應有盡有。店裡的顧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我的家鄉最有特色的建築就是晏家廣場。廣場有一個大花園,分為里外兩層,廣場中央有三根大理石柱,最粗的石柱上刻著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晏家廣場左邊石柱上頂著一個圓圓的太陽,右邊石柱上有三顆亮晶晶的星星和一個彎彎的月亮,他們象徵著日月同輝;中間的石柱上有一匹飛奔的駿馬,高高的馬頭仰天長嘯,目不轉睛的注視著遠方,你看它渾身每個部位都搭配的那麼得當,每塊肌肉都顯得那麼有力量,胖墩墩、圓滾滾的屁股上,長長的鬃毛上往後飛揚,四隻蹄子平穩的停在空中,看起來那麼雄壯威武。這匹駿馬象徵我們晏家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繁榮蒼盛!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廣場成了人們聊天納涼的好地方。晏家廣場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晏家鎮的中央。晏家廣場是晏家人民的驕傲!由於長壽經濟大發展,我們這里的田地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接比的廠房,一座座美麗的廠房就像一座座美麗的大花園,廠房四周那一塊塊綠油油的草坪象一塊塊綠色的地毯,花壇里的花兒爭奇斗艷、吐露芬芳。晏家可謂是舊貌換新顏!晏家人民真是有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呀!
聽了我的一番介紹,你大概心動了吧,心動不如行動,請你快到我的家鄉來吧!我的家鄉比我描繪得更美麗,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篇二:我的家鄉
朋友,你到過我的家鄉――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嗎?我的家鄉東面有高大雄偉的菩提山,西面有直聳雲霄的大廈,涌斯江和芒溪河穿越整座城市。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山環水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家鄉五通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很多橋。河多,自然橋也多嘛。那雄偉壯觀的四望關大橋,如同一條鋼鐵巨龍橫卧涌斯江,連接東西兩岸,使天塹變通途。還有古老的芒溪大橋,經歷幾十年的風雨,仍是213國道的必經之路。你看那美麗的拱橋,像一條五彩繽紛的彩虹高懸天空,為五通橋增添了艷麗的色彩。那搖擺不定的吊橋更有趣,走上去搖搖欲墜,但有驚無險,還真有些刺激呢!最好玩的是樣式新穎的浮橋。它飄浮在江河碧波之上,走在上面涼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別有一番風味。此外正在修建的涌斯江大橋和震華大橋,將會讓五通橋更加聞名。河多橋多,當然船也多了。渡口仍有船隻來回擺渡方便群眾。更多的是旅遊船、快艇、腳踏遊船、水上茶館和卡拉OK船等,供人們娛樂消遣。在四望關還建設了別具一格的水榭廊亭,在亭里欣賞山湖美景更是其樂融融。白天,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陶醉;夜晚,涌斯江、芒溪河岸的燈光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猶如朵朵盛開的蓮花,光彩奪目,使人目不暇接。河、橋、船、亭,給五通橋這座小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使五通橋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家鄉盛產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榕樹又名黃桶樹,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河邊,處處都可見它的蹤影。榕樹鬱郁蔥蔥,姿態奇特,生生不息,有的甚至活了幾百年。夏天,榕樹綠陰遮日,默默地為人們撐開大傘。人們在天然傘下談天說地,道古論今,真是「送爽榕陰十里涼」呀。榕樹還能凈化空氣,不但把五通橋點綴得更加美麗,還為凈化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難怪詩人曾寫詩稱贊:「榕樹參天五通橋,凌雲煙雨岷江潮。濃妝淡抹賽西子,祖國山河第一嬌。」五通橋還盛產柑橘。十月,秋高氣爽,柑橘成熟了,一個個掛滿了枝頭,像瑪瑙、似圓球,惹人喜愛,滿山坡都是一片金黃色,真叫人賞心悅目。摘下一顆柑橘,看一看,樂了;聞一聞,醉了。剝開皮,放一瓣在嘴裡,輕輕一咬,紅色的汁水會染紅舌頭,味道甜得可口,酸得適度,那種舒服的感覺從嘴角到心裡,使人越吃越愛吃。
這就是我的家鄉――美麗富饒的五通橋。「百聞不如一見」,五湖四海的朋友們,請到我們家鄉來吧,五通橋人民會熱情地接待你!
⑺ 遺址保護的作文 800字
美麗的洛陽,這是個歷史悠久、風景誘人的大都市。它地處河南省西部,古稱豫州,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城市。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興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二十億世紀起,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名,有「花都」的美譽。 洛陽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其中龍門石窟最為著名,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稱「伊闕」,這里山河壯麗,風景優美,石窟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崖壁上,長達一公里之餘。他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合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世界各地的人都來此觀光旅遊,引得遊人如潮。 其次就是白馬寺了,它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乃佛教傳入我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景區。 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是洛陽的一絕。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賞花是洛陽人民的古老習俗。自古以來,洛陽牡丹就以品種繁多,花色絕倫而名揚天下。天下無雙艷,人間第一香」稱譽牡丹,實不為過。牡丹乃花中之王,雍容華麗,色艷香妍,冠壓群花,盛開在暮春。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歐陽修稱贊「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因此有「花中之王」「萬花一品」諸多美稱。唐代詩人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
⑻ 描寫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 作文
尋找文化之根——訪廣富林遺址
頭頂灰白的天空,翻過塵土飛揚的馬路,我們終於可以停下腳步,注視屬於松江的根。
——題記
樹因有根才顯得鬱郁蔥蔥,顯得枝繁葉茂;花因有根才熬過風霜雨雪,熬過花落花開;草因有根才沖破層層黑暗,沖破岩石大地。我們生存的這一片松江古城底下,同樣也埋藏了深深的根,那就是廣富林遺址。它跨過世紀,穿越秋冬,安靜地沉思於華夏大地的一角。
初春的日子,我與同學乘車前往松江新城的廣富林,我懷著幾縷新奇和神秘的渴望走進這充滿文化積淀的遺址。一邊和同學在其中漫步,一邊聽導游娓娓地介紹廣富林。廣富林原稱黃甫林、廣福林古代屬於華亭谷范疇,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發現並已證實:這是一處歷史大跨越的聖土,幾千年以來,廣富林地區一直沒有斷過人煙,先民們在今天的廣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撈魚蝦、種地耕田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先民們因洪澇遷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區域作為最終的棲息之地,於是這處田園水鄉就成了他們的生長之地。這一文化遺存的發現超越了零星分布在該地區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寶,成為松江的驕傲!
想知道廣富林遺址的發現歷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1958年,當地農民開掘河道時,發現了大批古代遺物。1961年9月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探明遺址為2層。上層面積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紡輪、陶餅、帶紋飾、硬陶和帶釉陶等,系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下層面積7000平方米,有灰坑1個,墓葬2座。通過考古和挖掘,初步證實了廣富林地區是一處相當有價值的考古寶地,為診斷松江悠久的歷史奠定了基礎。
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探和小規模的發掘,首次發現了一類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遺存,推測出廣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鎮輪廓。
2008年,隨著這一帶的規劃建設,廣富林遺址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發掘面積5000餘平方米,開探方196個,為上海目前規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現場。從遺址發掘出大量極具考古價值的遺存,其中東周時期的青銅鼎殘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發現,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時器時代末期考古學文化譜的空白,為研究環太湖地區提供出新的材料。
無意中目光瞥向手錶,發現時間已然過半。我和同學們來到晚明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陳子龍墓,它於1987年9月,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墓地1300餘平方米。松柏環繞,鬱郁蔥蔥;碑亭墓室,庄嚴肅穆。入口處辟有3米寬甬道,石牌坊作墓門,高6。7米,牌坊正中由著名書法家李一氓書「明陳子龍墓」。過牌坊甬道,緩步三級,為小平台,北側新建3。3米高、2。7米闊的碑牆,嵌有著名書法家、學者顧廷龍先生撰書的《陳子龍事略》石四方,陳子龍畫象石一方,古樸端莊。過小平台,再步四級,為墓前大平台。墓室為三穴磚砌券頂,坐東向西。
面對這歷史名人的墓碑,我內心不禁感慨萬千。不僅有對廣富林文化的贊嘆,更飽含了對陳子龍烈士的欽佩!
不知不覺中,和同學游覽的時間所剩不多。我與同學向北走向在一座座小院,領略到各種式樣的裝飾品不同的風貌。再往前走是延伸公園的新建石橋,大多是復古的環龍橋,石橋大多是圓拱形,上面鋪就石板,重塑了當年古鎮的風貌。寬敞的路面上還有一座座橫跨的過路樓,烘托出廣富林的意蘊與不凡。這些跨樓造地很是奇偉,似有廊橋樓的特色,卻又有了一份自然的超越;似有竹門樓的婉約,卻又多了一絲剛毅……是的廣富林作為松江的一個區域,創造了松江歷史最悠久的神話。
是什麼讓胡楊「活了三百年不倒,死了三百年不朽」?是什麼讓黃山上的松「飛檐走壁」?是根,是在地下伸開無數手臂趴著泥土的根;是用細微的管道努力允吸著露水的根。
松江之根,我們的根。華夏存根,根扎華夏兒女!
⑼ 關於遺跡的作文(500字)
國慶大假,我來到成都遊玩,參觀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一進大門,我呆住了,眼前一派生氣,綠的樹,綠的竹,還有一簇簇鮮艷的花,耳邊回盪著鳥兒婉轉清脆的鳴叫。看,花從里時而成雙成對地飛出兩只彩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詩句:「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沿著小路繼續走,兩邊是青青的翠竹和正在拔節的竹筍,恰是一道美景。接著到了草堂舊址,據了解杜甫在此住了近四年,留下了240餘首古詩,比如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等著名詩作就是在此寫成的。
來到水檻,站在水檻上。聽著樹梢和竹葉發出的沙沙聲;聞著那竹子淡淡的幽芳;看著水檻下那一泓碧水;摸著,那斑駁的木攔,置身於這靜謐的環境,使我聯想到當年杜甫一定也是經常在此憑欄遠眺,吟詩垂釣。
跟爸爸往前走,便可以看到四層塔狀的「一覽亭」。塔里都是賣紀念品的,一把把精緻的綸羽扇,一片片銅制的書簽,一雙雙牛骨做的小花鞋,一塊塊奇異的小石頭,真是太精美了!登上「一覽亭」的最頂部,把草堂盡收眼底,橋、湖、花、樹、竹,還有遊人留下的倩影渾然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大型假山造型。那崢嶸的巒峰,險峻的峭壁,深幽的溝壑,飛瀉的清泉,真是匠心獨運,巧奪天工,令人叫絕。
; ; ; ;然後,來到工部祠,據了解得知,杜甫曾是朝廷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取名為工部祠。工部祠古樸、簡潔、庄嚴,內有三尊塑像,正中是杜甫的,左右兩邊分別是陸游和黃庭堅的。在工部祠的院子里,種有臘梅、桂花、茶花等,為工部祠增添了幾分幽雅。兩棵羅漢松分別在台階下,聽說有兩百多歲了。這兩株參天古松如巨傘濃蔭蔽日,如衛士堅守陣地,十分引人注目。只是未到時候,臘梅還沒開,想必隆冬一到,花朵綻放,冰清玉潔,香氣沁人心脾。詩聖杜甫不也像梅花、蒼松,一生飽經風霜憂國憂民,高風亮節嗎?
最後,欣賞了著名的「少陵草堂」碑亭,已是夕陽西下了。
一片天,一席風,一抹晚霞,一絲清泉,一座涼亭,一副好心情。
啊,風景怡人的杜甫草堂喲!
⑽ 玉門關的遺跡作文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
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2013年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將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