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喇家遺址兒童

喇家遺址兒童

發布時間: 2021-01-16 03:59:02

㈠ 喇家遺址的文物保護

這座因地震和黃河洪水毀滅的史前遺址,是2002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被稱為回「東方龐貝答」。其歷史比義大利龐貝古城上溯了2000多年。
喇家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2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㈡ 喇家遺址有多少年的歷史

C.喬家文化
採納我的吧。。

㈢ 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碗面條」屬於哪種文化 B.馬家窯文化 C.喬家文化 D.王家文化

C.喬家文化

㈣ 青海喇家遺址之謎是什麼

青海省民和縣官亭盆地,范圍約20平方公里,以黃河的三級階地為主體,周圍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內有新石器與青銅時代遺址數十處,是理想的人類聚居地。

喇家遺址,就位於盆地的中部,距今4000年左右,面積20萬平方米。遺址區的田間和溝渠里,甚至泥牆上都可以發現大量陶、石、玉器的碎片,令人置身其間,彷彿進入幾千年前的世界。在時空隧道中穿行。

遺址內不但出土了豐富的遺物,而且探尋到寬大的圍村壕溝、中心廣場和幾十座窯洞式建築以及烤制食物的壁式烤爐與面條等地域性文化遺存,此外還有大量的窖穴及奠基坑、殺祭坑、墓葬等。廣場位於遺址的一片民居中間,地面平整、寬闊,有明顯的長期踩踏痕跡,在它的周圍發現腿骨被折斷的人骨及大量燃燒過的灰燼,表明這里還是當時人們進行祭祀活劫的一個重要場所,是聚落的中心。喇家遺址還出土了被譽為「黃河磬王」大石磬,長近1米,寬60多厘米,厚4厘米,與傳統所見的弓背形或曲尺形石磬不同,它的形狀仿製齊家文化流行的石刀。呈長方形,邊緣還有象徵性的刃部,稱刀形石磐。磬上有琢制的穿孔,以便於懸掛,是同時代最大的石磬。石磬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禮樂器,喇家遺址出土的大石磬,形式構成符合黃金律,有較強的美感。按照古代禮制的標准,這樣大型的磬應稱為「特磬」,是特權階層專用的樂器,只有王室和諸侯才能使用。喇家遺址出土了帶有祭祀特徵的廣場和高等級的特磬,表明它已經不是原來所認定的普通原始村寨,而是一個中心聚落乃至一個古國城堡。

喇家遺址最突出的看點是遺址東北部高地上發掘出來的數座房址。它們在形式上都是齊家文化中比較平常的居址,、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築,保存有不太高的牆壁,但與眾不同的是,在這些殘破的房址內卻發現大量的人類遺骸。特別是4號房址內,在面積只有14平方米的室內,發現人骨多達14具。人骨呈不規則姿態一組組地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側卧一旁,有的相擁而死。中心灶址處有一個成年人兩手高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像是要托起即將倒塌的房頂的樣子。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其中4個是年少的兒童,另外一個年長的成年人似在用雙手護衛著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側。頭顱聚攏在一起。在7號房址內。室內西側還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下肢骨,而上肢骨骼在門道內。在室內中部還有一副兒童骨架,也俯卧於地面上,骨架被向下壓平。室內東壁和西北角都保存了大量本為完整的陶器,皆被壓成了碎片。

最讓人震驚的是幾座房址中幾對「母子」形象。3號房址中的一對「母子」在房址的東牆邊,母親雙膝跪地,用雙手摟抱著幼兒,幼兒依偎其懷中,雙手也緊摟著母親腰部,顯示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母親臉部向上,頷部前伸,像是在向蒼天祈求生路。4號房址內的母親屈膝倚牆坐在地上。懷中緊緊抱著孩子,臉頰緊緊貼著孩子的頭,孩子同樣用雙手緊緊抱著母親的腰。7號房址中,也發現一對「母子」,位於靠近門道的地方,俯身於地,骨骼因受壓而緊貼地面,成人骨架折曲成V字形,兒童骨架位於成年人身體與手臂下面,像是大人護著小孩向屋外逃脫不及而死於室內。

經過鑒定,在房址內抱著孩子的長者都是女性,年齡都在30歲上下。最小的孩子只有2歲。3、4號房址的16人中男性只有3人,其中2人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1人年過40,屬於典型的幼弱婦孺群體。然而人骨DNA的鑒定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中兩對成年人與兒童卻並非母子關系!

這么多未成年人,顯然不是出自同一個家庭。是臨時集中到了這些房子里,而從人骨呈現的不規則姿態上看,都是意外死亡。可見當時確實發生了某種大的災難,使得這些尋求避難的人們終於在劫難逃。

究竟是什麼災難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降臨到了這里呢?研究人員通過遺骸上覆蓋的棕紅色黏土找到了初步的答案。這些黏土形成於流水作用,都夾有較多的細小波狀沙質條帶,具有「漫洪沉積」的特徵,與當地河流泛濫時洪水帶來的堆積性質相近,是黃河泛濫的產物,由此可推斷是洪水泛濫時,洶涌的洪峰沖上河邊台地,也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里,用泥沙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全部婦女兒童。因此黃河異常洪水是喇家遺址毀滅的主要原因。

然而接下來的研究卻表明,情況卻不這么簡單,簡直是禍不單行,因為在洪水之前還發生了強烈地震以及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在喇家遺址附近,地裂縫、沙管和地面變形等古地震遺跡分布特別多,地裂縫有數十處,最大的一條寬0.5米,深1.5—2米,長約40米。覆蓋人骨的棕紅色黏土中也發現了大小不等的棕黃色粉沙團塊,也屬於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跡象。根據這些地裂縫,沙管、沙堆的形狀和分布特徵及粉沙團塊形成特點,可以肯定在洪水到來之前的幾個小時到一天的時間里地震已經將喇家人的房屋建築全部摧毀了,把村裡人都埋在裡面。而且在地勢較低的遺址南部土層里,研究人員還找到很多沙質「透鏡體」,包含齊家文化的陶、骨和玉器等殘片,屬於古山洪堆積,表明在地震之後、洪水來臨之前山洪又沖毀了部分村落。因此關於喇家遺址史前災難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就是:首先遭受地震攻擊,房倒屋塌,然後受山洪侵襲,最終到黃河異常漲水、漫上台地,將整個遺址完全淹沒。

喇家遺址的史前災難遺跡,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國外也很少見於報道,是震驚世界的考古重大發現,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它有世界末日般的壓抑氣氛,但更多的是透射出無比高尚的真情和愛心,體現了災難來臨之時,人們護佑幼小、相互友愛的情景,彰顯了一種原始的人性美。它是一幕封存了4000多年的人類悲劇。也是歷史發展的精確定格,對於探討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㈤ 喇家遺址的介紹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

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

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5)喇家遺址兒童擴展閱讀:

大河家是一處黃河渡口,位於甘肅與青海南緣邊界。街頭處有大河家集,店鋪簇擁,人馬擁擠,只有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楊樹的梢頭,十多座,遠近能看見。出集上百步,便看到不太咆哮的黃河。從這里往青海走,就可以到達民和的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曾被形容為東方的龐貝,因為考古人員在這里發掘出一處4000年前的災難現場。

1999年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考隊在喇家村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發掘,意外發現一處前所未見的有寬大環壕的齊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在清理四座齊家文化房址時,發現大量有可能是意外死亡的人類遺骸。

比如14平方米左右的4號房址,門朝北開,中心有圓形灶址,14具人骨一組組地呈不規則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心灶址處一成年人兩手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多為年少的孩童。

東牆壁下的一對母與子更令人感傷,母親倚牆跪坐地上,右手撐地,左手將一嬰兒摟抱在懷中,臉頰緊貼在嬰兒頭頂上,嬰兒雙手緊摟著母親的腰部。

北京大學環境考古學專家夏正楷教授分析認為,幾座房址內都充填有大量棕紅色黏土層,中間夾有波紋沙帶,這都是黃河洪水泛濫的產物。洶涌的洪峰沖垮了河邊台地,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婦女兒童。

而整個官亭盆地在4000-3000年前處於洪水多發期。夏先生以「東方的龐貝」來強調這次發現的意義。現在的看法是,也許是突然的地震引發了洪水,洪水來得非常兇猛,人們甚至來不及反應,滅頂之災已經降臨……

如今這處遺址已經建成了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我們可以在兩處房址的現場看到4000年前的那場災難來臨時每個人臉上絕望的表情。除了災難現場,大眾談論最多的是這里保存下來的一碗面條。

在此之前,按照常識,我們認為中國的面條只有2000歲上下的年齡,而喇家遺址,將它的年齡又增加了2000年。

㈥ 喇家遺址的旅遊參考

門票信息
旺季門票價格:40元
開放時間
旺季開放時間:9:00-17:00
適宜旅遊方式
考古、獵奇、探險
旅遊提示
喇家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建成開放;目前喇家遺址1號保護展示館對外開放。 可乘計程車前往景區。

㈦ 見證發現之旅中那個抱著孩子的骷髏是誰

村民,好像並不是孩子的親屬

㈧ 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民和縣官廳盆地喇家遺址參選了什麼考古

甘青地區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齊家文化是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特殊階段,是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近年喇家遺址發掘,取得豐碩成果,推動了齊家文化研究,對於探索黃河上游古代文明,有著積極的學術意義。
喇家遺址最引人注目的是災難遺跡,這在過去已經發掘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地中,還未有過,是一個前所未見,又饒有興味的新課題。多學科合作找到了地震和洪災的證據,揭示了災難的原因。齊家文化的多學科研究做得並不多,而喇家遺址做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不僅在災難探尋上,在其它方面也有多項工作,有的還取得了明顯成果。比如植物考古,浮選出粟、黍,印證了黃河流域耐旱作物,而苜蓿系首次發現,可能是人類種植牧草的新證據。

㈨ 喇家遺址怎麼樣

這個地方不是正式開放的博物館,以前在中央電視台的一個紀錄片裡面看到一部關於喇家遺址的片子,一直對這個地方就很感興趣,這次十一假期去循化順路來的這里。到了一看才發現大門緊鎖,剛好碰到一個當地人也是想來看這個,很好心的幫忙去尋找管理員,似乎管理員還不太願意來開門,後來大家一起去懇求半天才來開了門讓我們進來。遺址有2個館,各有一個大坑,裡面出土的陶器是復製品了,骨骸還是原本的。可以看到很出名的那個媽媽摟著孩子的遺骨。

㈩ 喇家遺址的文物價值

這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珍貴文物,對於研究西北地區先民的居住環境、玉文化的發展、4000年前中國的災難現象和探討史前文明歷程具有重要價值。
喇家遺址的聚落布局以及發現的豐富的文化遺物,對研究齊家文化的社會形態乃至中國文明的起源等課題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遺骸線粒體古DNA研究,線粒體DNA分析表明喇家遺址的14個個體具有較近的母系親緣關系。但同一房址中不同線粒體單倍型的發現排除了該遺址為母系氏族的可能。喇家個體的單倍型類群均為亞洲特異的類型。單倍型類群的分析顯示喇家古代人群與現代漢族人群及藏緬語系人群均有較近的親緣關系。這一研究結果與人類學歷史相一致。
題圖是2002年11月22日在青海喇家遺址拍攝的出土時的面條。根據有關專家的鑒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狀遺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條。由於喇家遺址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這是迄今最早的面條遺存。青海民和喇家遺址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災難遺址。2002年發掘中,在20號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條狀遺物。據發掘該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紹,當時出土時,紅陶碗倒扣於地面上,碗里積滿了泥土,在揭開陶碗時,發現碗里原來存有遺物,直觀看來,像是面條狀的食物。但是已經風化,只有像蟬翼一樣薄薄的表皮尚存,不過面條的捲曲纏繞的原狀還依然保持著一定形態。面條全部附著在後來滲進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來,陶碗倒扣,因此有條件保存下來。(發表在2005年10月份的Nature雜志上)
但是,關於喇家面條的真實成分,有學者對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小米由於缺乏麵筋蛋白,不適於用傳統拉伸方法製作面條。前人的研究存在諸多問題。 參見 葛威,劉莉,陳星燦等 著 《小米能否製作面條的實驗研究:兼論喇家面條的成分》載《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及Wei Ge, Li Liu, Xingcan Chen 等在2011年Archaeometry第1期的文章CAN NOODLES BE MADE FROM MILLET?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OODLE MANUFACTURE TOGETHER WITH STARCH GRAIN ANALYSES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