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遺址
1. 急需一篇晉中革命遺址的觀後感,希望大家能幫助下謝謝
歷史使人明智。我們走過歷史的長廊,駐足觀望,一種對黨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我們參觀了武漢五大革命遺址,感慨萬分。
在我們團支書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 「五大」舊址。進入狹小的走道,牆壁上是一幅幅有關紅軍革命的圖片,將我們引入那滄桑而古老的歷史中。房間里陳列的是老一輩傑出人物的書信、報告以及手冊,其中不乏他們曾用過的衣物用品或留下的經典語錄。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當時簡陋的條件。一根竹竿,一雙草鞋,油燈,紙糊的燈籠便是一切。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工作的。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當然還有他們的驚人的毅力和不屈服的韌性也讓人深深欽佩。嚴格廉潔的作風,一絲不苟的認真工作,被敵人俘虜死守黨的秘密,不畏黑暗,不懼死亡。為了我們今天的一切,他們犧牲了自己,奉獻了一生。
參觀了陳潭秋先烈的故居。踏進紅磚青瓦的大院,一股庄嚴的氣息迎面撲來:四面是青石板、紅木漆做的各種樓閣。時光荏苒,雖然有明顯的翻新痕跡,但仍就掩映不住當年革命時期的風范;綠草如茵,樹木欣欣向榮——好一排活力而勃勃的生機!而我們中國的革命腳步,也如這蓬勃生長的樹木一樣,從未停止過向陽的奮斗,此時此刻,一種強烈的名族自豪感從我的心底升騰,令我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經過一段時間的步行,我們來到農講所。在農講所里,無論是整齊排列的桌椅,還是寫考橡膠的黑板,都給我們一種歷史沉澱所帶來的厚重感覺。紅色的磚塊是那個年代的象徵,像火,充滿著朝氣.激情,就像當年的農民運動。我們了解到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是在毛澤東同志倡議和主持下於1927年3月在武漢創辦的,是72年前風雨機會的全國「農民革命大本營「。他不僅為當時的農民運動培養了革命幹部,而且成為知道當時火熱的農民革命的重要陣地。革命熔爐煉英才,雖然學習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從這里走出的800多名學員,將農民運動的革命火種撒向全國四面八方,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地區斗爭,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喚起千百萬農民投身革命,實踐者農講所的《開學宣言》:「到鄉間,號召廣大的農民群眾起來,實行農民革命,推翻封建勢力!」短短革命史,樁樁奮斗事,件件舊事遺物,讓我們了解了革命戰爭時期學習資源的貧乏和條件的艱苦,感受到了成千上萬的優秀共產黨人尋求真理和解放的奮斗和艱辛,他們用實踐行動來闡釋自己對祖國的熱愛與對黨的忠誠,激發了我們大家在艱苦中追求成功的豪情和壯志。
隨後我們走進了毛澤東舊居,一種朴實、大氣的感覺縈繞於心,撫摸著古老的窗框,看著簡單的床鋪、被子,我就感受到了什麼叫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艱苦樸素,為人民奉獻終生。舊居雖已物是人非,但精神早已永駐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我們的參觀很快結束了,但是那激動地心情讓我們久久不能平息。這是一次精神之旅,撫摩著歷史滄桑的房屋建築。我想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謝先烈們的奮斗與犧牲,可以說是無數的英傑為我們撐起一片藍天。我們在內心提醒自己要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之中,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努力奮斗!
2. 晉中革命遺址1500字以上的觀後感我沒去過所以拜託大家啦
2010年6月22日,天氣格外晴朗,陽光分外明媚。學校基礎部的老師帶著我們四十幾位同學去革命聖地延安,深入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寶貴的延安精神。
清晨的那絲絲涼爽的風 ,似乎吹走了我們每個人的倦意。八點多的時候,我們興致勃勃地坐上了大巴車,大家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談論著延安,都掩飾不住內心的期待與激動。汽車緩緩地離開了繁華的城市,疾駛在連綿起伏、蔥郁壯麗的山巒間。看著窗外怡人的景色,我的心一點一點沉靜下來,是啊,離開了往日繁忙的學習,離開了喧鬧的都市,每個人的心彷彿得到了休憩。我盡情地享受著窗外的美景,沉醉在幽靜的大山之間。
早在中學時期,我就了解到,在楊家嶺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正是有無數革命家曾經在這里戰鬥了十三個春秋,我黨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我的腦海里出現了許許多多勇猛沖殺、不怕犧牲的革命前輩。當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時,已是下午的四點多鍾。焦灼的太陽已變得溫和起來,而在蒼松環繞,翠柏映襯下的中央大禮堂,更是散發著古樸典雅、庄嚴肅穆的魅力。「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這里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七大』使我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我耐心地聽著導游的講解,輕輕地走入了中央大禮堂,看著裡面擺放的桌椅,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大會的情景,每個共產黨人懷著憧憬的眼神,手裡拿著紙和筆,全神貫注的聽毛主席的講話……
離開了中央大禮堂,我們來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其他領導人的故居,那一間間樸素的窯洞,院子里普通的石桌,窯洞里簡陋的陳設,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偉大的領導人就是在這樣陰暗潮濕的窯洞里廢寢忘食,完成了一項項偉大的歷史使命。這是一種艱苦奮斗,不畏勞苦,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精神啊!美國記者斯特朗在她的訪問記錄中曾寫到:「黨的負責幹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憑借著微弱的燈光,長時間的工作。那裡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
望著眼前這些革命的舊址,我的內心不由得一顫一顫。就是在這種連吃穿都緊張的年代,我們的領袖卻用超乎一切的意志力,締造了中華民族的神話,贏得了全國人民的解放。而如今國家安定,民族團結,人民生活富裕的美好年代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啊!這是多少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啊!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發揚這種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但是,在我們學習生活的校園里,鋪張浪費,物質攀比的現象非常嚴重。我認為這種現象是不應該有的。在美好的大學時光中,有著許多要學的知識和技能,我們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而並非是去追求物質的享受。我們常常抱怨琴房的琴不好,琴房不夠用等等,但想想我們的老師,他們在學生時代時,學校的基礎設施遠不如現在,更不必說有練習三角琴的機會,也不可能去網上搜資料……就是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他們卻挖掘出了個人無限的潛力,成為了有才華的藝術家。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所以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這種艱苦奮斗的作風,提高學習效率,全方位的提高自我。
參觀完楊家嶺,我們又去了棗園革命遺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每一次的感動,每一次的震驚,讓我徹底地了解並學習到了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行為的宗旨。我們這些青年學生要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就必須繼續和發揚延安精神,認真學好我們的專業和文化課知識,積累自己的社會經驗,汲取各方面的知識和營養,把自己變成一個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努力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優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