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⑴ 簡述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文化的類型、特徵
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就是馬家濱文化馬家浜文化分布馬家浜文化因浙江嘉興縣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包括浙江吳興邱城、桐鄉羅家角、江蘇吳縣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遺址。墓葬盛行俯身葬,有些屍身頭骨用陶器覆蓋。
馬家浜文化簡介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省古遺址調查中在江陰護城河北岸發現一處古文化遺址。遺址面積東西長近300米,南北大部疊壓在黃淤土之下,己暴露的最寬處約30米,文化層距地表深約1米左右。遺址西部發現紅燒土塊和墓葬。出土有石斧、石錛和表面施紅色綵衣的紅砂陶鼎以及陶缽等遺物,屬於馬家浜文化。而後來在江陰石庄鄉高城墩也出土有紅陶鼎足、紅陶殘片等馬家浜文化的遺物,這些都證明了6000多年以前的江陰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原始聚落。馬家浜文化時期,江陰的原始先民處在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這個時期,先民們開始使用磨製石器,開辟農田,種植水稻,並燒制陶器,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家畜飼養和魚獵的經濟生活。江陰地處濱江,草木豐茂、氣候溫暖濕潤,先民大多選擇在高爽的崗地上營建旁屋,周圍有水塘、河流等水源。當時用來蓋房子主要是竹、木、草和泥巴。擋風避雨的家有了,先民門也開始定居下來。當時的先民已開始了最早的男耕女織。水稻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出現。男人們不只是捕魚打獵,而是開始用經過簡單打磨後的石斧,石錛等原始農具種植水稻,而女人們除了採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也開始學會利用野生葛纖維紡紗織布,做成衣裳,到後來崧澤文化的遺存江陰周庄龍爪墩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就證明先民們已掌握了最原始的織布技術。而這個時期,作為農業的副業,家畜飼養業也開始出現了,先民們開始飼養豬、狗和水牛。制陶業是當時婦女從事的一項重要手工藝,她們用手制的方法,燒製成夾砂陶和泥,下面生火,用來燒煮食物。當時的陶器製作還較原始,火候較低,陶器表面大多素麵,極少裝飾。編輯本段馬家浜文化的特產馬家浜文化時期,先民們已製造出玉(),呈圓形,周邊有一缺口,用以夾在耳邊作為婦女的裝飾,稍晚又出現了玉璜。玉磺呈半環形,兩端各鑽有小孔,可系繩掛於胸前作為飾品,可以推測,那個時候,先民們已有了一種朦朧的愛美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