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銅廠遺址
㈠ 古代煉銅是什麼時期發現的
從考古發掘的結果及考古遺址來看:
(1)彩陶馬家窯型(甘肅東鄉林家,1977年):青銅刀一件
(2)彩陶馬廠型(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1975年):青銅刀一件
上述數量雖少,卻是中國考古出土最早的青銅製品
(3)齊家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甘肅青海一帶):銅制相關遺品已經比較多,經成份分析,約以紅銅、含鉛青銅及含錫青銅為主
(4)龍山文化 (公元前3000年~1080年,山東、山西、河北、河南):亦有大量銅制遺品出土,成份上均屬紅銅、青銅並用
總而言之,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基本上已經是銅石並用的時代,只是當時對於青銅合金的冶煉技術,還未能成熟地掌握。換句話說從夏王朝(傳說)→商 朝(信史),應該還有「紅銅藝術」(合金成份較少)→「青銅藝術」(合金冶煉之表現)的階段。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
可與秦兵馬俑媲美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銅礦採掘、冶煉遺址。 據測定,這個古礦採掘、治煉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一百餘年。同時連續採掘冶煉了十三個世紀(從西周到東漢)。
古礦冶遺址位於大冶縣大冶湖畔。1973年深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礦工在這里進行露天采礦,當電鏟剝離到四十米深處時,出現了密如蛛網,迷宮般神奇的古代礦井,於是一場規模巨大的考古發掘便揭開序幕。
目前清理出來的古礦井,面積約有兩平方公里,當時地下二十米至六十米幾乎全被掏空,地面上的爐渣堆積如山。估計先後冶煉了八至十萬噸銅。
古礦冶遺址可勾勒出一幅氣勢磅薄的采礦圖:四百多座豎井、斜井與上面的條平巷縱橫交錯,層層迭壓;礦井內整木鑿成的排水槽蜿蜒連綿,四通八達;一根根圓木棰接或搭接成固定的方框,支護著中壁,提升礦石用的木製絞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
㈡ 古代煉銅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考古發掘的結果及考古遺址來看:
(1)彩陶馬家窯型(甘肅東鄉林家,1977年):青銅刀一件
(2)彩陶馬廠型(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1975年):青銅刀一件
上述數量雖少,卻是中國考古出土最早的青銅製品
(3)齊家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甘肅青海一帶):銅制相關遺品已經比較多,經成份分析,約以紅銅、含鉛青銅及含錫青銅為主
(4)龍山文化
(公元前3000年~1080年,山東、山西、河北、河南):亦有大量銅制遺品出土,成份上均屬紅銅、青銅並用
總而言之,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基本上已經是銅石並用的時代,只是當時對於青銅合金的冶煉技術,還未能成熟地掌握。換句話說從夏王朝(傳說)→商
朝(信史),應該還有「紅銅藝術」(合金成份較少)→「青銅藝術」(合金冶煉之表現)的階段。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
可與秦兵馬俑媲美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銅礦採掘、冶煉遺址。
據測定,這個古礦採掘、治煉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一百餘年。同時連續採掘冶煉了十三個世紀(從西周到東漢)。
古礦冶遺址位於大冶縣大冶湖畔。1973年深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礦工在這里進行露天采礦,當電鏟剝離到四十米深處時,出現了密如蛛網,迷宮般神奇的古代礦井,於是一場規模巨大的考古發掘便揭開序幕。
目前清理出來的古礦井,面積約有兩平方公里,當時地下二十米至六十米幾乎全被掏空,地面上的爐渣堆積如山。估計先後冶煉了八至十萬噸銅。
古礦冶遺址可勾勒出一幅氣勢磅薄的采礦圖:四百多座豎井、斜井與上面的條平巷縱橫交錯,層層迭壓;礦井內整木鑿成的排水槽蜿蜒連綿,四通八達;一根根圓木棰接或搭接成固定的方框,支護著中壁,提升礦石用的木製絞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
㈢ 我國最早治煉銅的時代是
傳說中,黃帝建樹了叱吒風雲的「開國偉業」,並初奠國家雛形。開創科技文化發明之紀元———研造軍用指南車;同風後研製兵法;發明采銅冶金術。
銅的發現使用技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土最早的鑄造銅刀,是中國4800年以前生產的。龍山文化時期已能人工冶煉紅銅和銅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
從文獻來看:
《史記.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漢書.郊祀志》:「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黃帝內傳》:「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
《管子.五行篇》:「蚩尤受盧山之金。」
《左傳.魯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墨子.耕柱》:「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乙卜於若之龜。」
雖然可以溯及到黃帝、蚩尤、夏朝…,但均屬於傳說的歷史時代,故難以得到學術的徵信。
從考古遺址來看:
(1)彩陶馬家窯型(甘肅東鄉林家,1977年):青銅刀一件
(2)彩陶馬廠型(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1975年):青銅刀一件
上述數量雖少,卻是中國考古出土最早的青銅製品
(3)齊家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甘肅青海一帶):銅制相關遺品已經比較多,經成份分析,約以紅銅、含鉛青銅及含錫青銅為主
(4)龍山文化 (公元前3000年~1080年,山東、山西、河北、河南):亦有大量銅制遺品出土,成份上均屬紅銅、青銅並用
總而言之,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基本上已經是銅石並用的時代,只是當時對於青銅合金的冶煉技術,還未能成熟地掌握。換句話說從夏王朝(傳說)→商 朝(信史),應該還有「紅銅藝術」(合金成份較少)→「青銅藝術」(合金冶煉之表現)的階段。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
可與秦兵馬俑媲美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銅礦採掘、冶煉遺址。 據測定,這個古礦採掘、治煉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一百餘年。同時連續採掘冶煉了十三個世紀(從西周到東漢)。
古礦冶遺址位於大冶縣大冶湖畔。1973年深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礦工在這里進行露天采礦,當電鏟剝離到四十米深處時,出現了密如蛛網,迷宮般神奇的古代礦井,於是一場規模巨大的考古發掘便揭開序幕。
目前清理出來的古礦井,面積約有兩平方公里,當時地下二十米至六十米幾乎全被掏空,地面上的爐渣堆積如山。估計先後冶煉了八至十萬噸銅。
古礦冶遺址可勾勒出一幅氣勢磅薄的采礦圖:四百多座豎井、斜井與上面的條平巷縱橫交錯,層層迭壓;礦井內整木鑿成的排水槽蜿蜒連綿,四通八達;一根根圓木棰接或搭接成固定的方框,支護著中壁,提升礦石用的木製絞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