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紅山遺址群

紅山遺址群

發布時間: 2021-01-16 06:51:22

Ⅰ 紅山文化的代表是什麼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

Ⅱ 紅山文化遺址的玉龍有哪些特點

紅山文化遺址的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龍的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

Ⅲ 紅山文化遺址的石器有哪些特點

紅山文化的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

Ⅳ 龍山文化,紅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1928年首先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而命名。
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 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①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④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⑤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 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 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 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 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

Ⅳ 紅山文化以前統稱遠古文化,自從赤峰1971年 出土玉龍定性為紅山文化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碧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Ⅵ 紅山遺址灰坑中鋪一層石頭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個紅山遺址當中,鋪一層石頭可能是為了方便美觀,而且這個也適合我們出行。

Ⅶ 紅山背後有什麼美麗的傳說

距赤峰市區不遠處有一座山,因為山體中鉀長石的含量很高,呈現出赭紅色,因此被稱為紅山,在赤峰至今還流傳著關於它的美麗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紅山並不是紅色的,而是一座熠熠發光、變幻莫測、五顏六色的山峰。每當彩霞夕照,山體就金光閃爍,瑞氣萬千。山腳下還有偌大的一片水域直抵天邊。湖面時而平靜如妝鏡,時而波濤翻湧似雲霧,魚躍鷗翔,飛花點點,金波閃耀,再加上遍野的黃花,團團簇簇,便如仙境一般。住在天宮瑤池的西王母的九個女兒在天宮里呆得久了,覺得很寂寞,想去凡間看看走走。於是,有一天她們便偷偷地溜出南天門,踏著祥雲,來到紅山腳下,解下羅裙,一個個縱身躍入碧波之中,頓時,水面上綻開了朵朵白蓮。遠在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了九女下凡的事,大發雷霆,命令太白金星下凡,讓九女速速返回天庭。這時眾仙女已經沐浴完畢,正在梳妝,忽然看見太白金星來到,親傳王母娘娘的口諭。眾仙女抬頭一看,時間已經過午,方知大事不妙,倉促飛離,慌亂中不慎把胭脂撒落在山上。從此,五顏六色的山就變成了紅色。就在眾仙女即將返回天宮的剎那,天空烏雲滾滾,電閃雷鳴,一群天兵天將把眾仙女團團包圍。玉帝降旨,把九仙女貶入凡間。並且令九女化為石頭,永遠不許返回天宮。太白金星見此情景,也只好含淚惜別。此時,暴雨如注,一直下了九天九夜。雨過之後,九女變作九座山峰,聳立於紅山之中。而當時因雷擊過猛,迫使金湖(英金河)的水流回溯,繞山麓回環,再曲曲折折東流歸入土河。至今在赤峰一帶仍然流傳著「紅山九個頭,英金水倒流」的民謠。

赤峰意為紅色的山峰,蒙古語稱「烏蘭哈達」。赤峰這個名字就源於這座被胭脂染紅了的山峰。這座城市,為什麼會以一座山命名呢?在漫長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美麗的山水之間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而這文明之光就誕生在紅山腳下,因此人們用這座山命名了自己生活的土地——赤峰。這發源於紅山腳下的燦爛文明就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今天,生活在赤峰的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座城市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經是一個原始文明的社會。出土於紅山文化遺址的大量石制農具、彩陶和玉器,向今天的人們展示了我們祖先昔日的生存狀態。據考古學家推斷,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很可能是以農業為主,兼有游牧、漁獵、手工業等多種經濟形式。

從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涉及到先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生產工具、陶器和玉器。其中生產工具、陶器與先民們的物質生活關系密切,珍貴的玉器則與先民們的精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紅山文化遺址中的農業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其中石斧、鋤、耜、刀、鐮、石磨棒、杵、臼是主要生產工具。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徵的器物是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桂葉形石刀通體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對稱,這些都表明當時的農耕經濟已比較發達。在紅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動物的骨骼,其種類有牛、羊、豬、鹿、獐等。其中牛、羊、豬應是家畜。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過著以農業定居為主,兼顧畜牧漁獵的生活。

紅山文化遺址中的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兩種,其中泥質陶的數量略多於夾砂陶。陶器的形態多樣,用途不一,罐、盆、缽、瓮種類齊全。陶器紋飾有壓紋、劃紋、附加堆紋、彩繪花紋。其中,壓印的「之」字形紋是最具紅山文化特色的紋飾。

在這些文物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玉器。紅山文化玉器不僅數量多,而且玉質好,品類多,工藝水平高。這些出土的玉器可大體分為四大類:一為斧、鑿、鏟、棒等工具;二為龍、豬龍、虎、龜等動物形象玉器;三為環、鐲、管等裝飾品;四為璧、鉞、璜、箍形器、勾雲形玉佩等禮儀用品。其中,玉龍、勾雲形玉佩可謂紅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紅山玉雕龍是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出土的。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製作最精美的龍型玉器。由此學術界認為,它是中國最早的龍圖騰,也許我們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就由此而來。專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紅山先民陪葬或祭祀的器物以玉為主,以陶器為輔。可見,當時的先民已將玉器作為禮器使用。因此崇玉、愛玉、唯玉獨尊,也就成了紅山文化的重要特徵,這對後來的商周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80年代,紅山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遼寧省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及喀左縣分別發現了牛河梁遺址和東山嘴遺址。這是紅山文化的一次延伸。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西部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牛河梁主山樑的中心部位。在連綿起伏約50平方公里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它們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其中女神廟遺址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神廟址。廟內的女神塑像,最小的也有真人大小。這些塑像在體形上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別,有的還鑲嵌有圓形玉片的眼睛,似乎當時人的頭腦里已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神統意識,反映出當時社會上已存在著等級差別。在積石冢石棺內還出土了一批紅山文化玉器,這使得輝煌的紅山文化玉雕群最終得以確認。人們在距牛梁河遺址僅三四十公里的喀左縣又發現了東山嘴遺址。它是除牛河梁遺址以外,又—處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性遺址。

東山嘴遺址面積約24000平方米,中心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築基址。基址總體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這種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群址,在新石器時代還屬首例。而且多處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說明這里曾是一處當時人們從事祭祀等活動的場所。東山嘴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的一處宗教祭祀遺址,對中華文明起源、原始宗教、建築和藝術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它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制農具、彩陶用品和精美的玉器以及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等遺址的發掘,讓今天的人們知道六千年前,在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的紅山腳下,曾存在著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的傳說找到了實物依據,而且還將中華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Ⅷ 紅山文化是什麼時期的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的。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版,在鄰近地權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

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8)紅山遺址群擴展閱讀:

經濟狀況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

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

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Ⅸ 紅山文化遺址的簡介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抄位於遼寧省西部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距機場130公里,距碼頭250公里,距朝陽市115公里,遺址佔地50平方公里。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已有5500年的歷史。早在5000多年以前,這里就曾經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文明社會,它的發現將中華民族文明史又推前了1000多年,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自1983年發掘以來,已發現女神廟一座,大型祭禮平台一個,積石家群20餘處,並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女神廟位居諸多遺址中心,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半地穴式建築構成,多室在北,為廟址主體,第13號積石空,建築規模宏大,外形酷似「金字塔」。在十多年發掘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泥塑、陶器等,及其精美。其中的彩繪泥塑女神頭像最為精湛,造型古樸、形態生動、栩栩如生,為海內外孤品。「龍」作為遠古族徽的圖騰標志,始終也沒有考古發現。遺址出土的龍形玉飾,才以確鑿的考古材料證實了「龍」的起源。

Ⅹ 紅山文化的出土文物

1、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

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

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現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2、紅山文化陶器

紅山文化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陶器,1935年首次發現於遼寧赤峰紅山,故名。主要分布在遼寧西部一帶。

陶器中有細泥的彩陶和帶篦紋、劃紋的粗陶。彩陶紋飾,以勾連式三角紋和菱形紋最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彩陶的製法、質地、部分器形與花紋,同仰韶文化彩陶相近似。

3、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

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

4、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

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

5、紅山文化陶匜

此展品為紅山文化文物。長15.6厘米。匜是先人用來倒水用的工具,該件陶匜器型小巧,胎厚而堅實,通體深紅。

外壁點綴不規則圓形小坑,內壁光素無紋。匜口沿處呈U形凹槽,以方便倒水。現收藏於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陶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女神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玉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玉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陶匜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