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遺址有哪些
㈠ 淹城遺址的相關傳說
淹城的三道城牆,依勢而建,逶迤起伏,如三條巨龍蟠踞。三條護城河如三條彩鏈環繞其間;河內常年清波盪漾,游魚如織;城內到處綠樹成蔭、茂林修竹。古人有雲:「相望斯城之風景,莫不嘖嘖而嘆。」清康熙年間淹城重修古剎碑文雲:「淹溪古跡,曲水環圍,蒼松郁秀,頗類空山無塵絕俗之境。」清末《淹城記》雲:「泌水之樂,東山之卧,衡門之棲,釣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騁懷,極我視聽之娛耶。」淹城水滋養著城,城依著水,城水相依相戀,儼然一東方威尼斯水城,美哉!壯哉!
獨木舟
然而2500年前,這里究竟發生了什麼遠古的滄桑,除了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留下了研究、探索的隧道外,還在民間口耳相傳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據傳,紫羅城(即淹城的子城)的城牆有20多米高,氣勢十分恢宏。紫羅城中有一個高大的呈方形的建築——淹君殿,是淹君朝事和生活的地方。紫羅城中有一口金井,傳說金井中有金門檻,每當天空出現「七巧雲」的時候,井中便鼓樂聲聲,井口金光閃閃。
紫羅城中還有兩口玉井,又名玉龜井。據說淹君有一對白玉龜,是淹君的護國之寶。為了保護白玉龜,淹君特地在後花園中挖了兩口井放養。白玉龜每天生一蛋,蛋如白玉。玉龜天天生蛋,玉蛋不斷地在井底堆積,越積越多,以致井內光亮耀眼。現在井內四周的鵝卵石,傳說就是當年玉龜蛋的「化石」。 龍泉,又稱龍潭,位於外城河的東北隅。這里水面寬闊,河水清澈,深不可測。據說在河底有一深潭,村民曾用十幾米長的竹篙探底,毫無見底的跡象,所以誰也不知道這里有多深。1934年,江南大旱,百條河道乾涸,千里田地龜裂,唯獨這龍泉之水清澈如常,四鄰八鄉的百姓就是靠這龍泉之水度過了當年大旱的難關。
傳說這是因為「玉龜造河,龍女嬉水」的緣故,因而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龍泉之水東海來,萬年不枯香甜美。滋潤兩岸萬物土,全靠龍女白玉龜。」 淹城美景
在龍潭口的對岸,為淹城的外城廓。過去這里長滿了茂密的甘露,古人稱其為「甘露城頭」。甘露葉闊又長,每天早晨在甘露葉片上積聚了許多露水,它像一顆顆銀白色的珍珠,晶瑩發光,淹君的女兒百靈公主最喜歡吃甘露葉上的露水。人們傳說,百靈公主因為吃了甘露葉片上的露珠,所以越長越美麗,成了春秋的絕色佳麗。 在淹城外城的西側,南北向排列著三個高大的土墩,當地人稱其為頭墩、肚墩和腳墩。關於這三個土墩,也有非常動人的傳說故事。
傳說淹君有一個女兒,名叫百靈公主,長得如花似玉,十分美麗,是淹君的掌上明珠。百靈公主心地善良,知書達理,喜歡種桑養蠶,紡紗織布,且能歌善舞,酷愛琴棋書畫,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勤勞姑娘。
在淹城的東北部,距淹城約4華里處還有一個留城,是留王的都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騙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為東床駙馬。有一天,駙馬乘淹君外出之機,盜用百靈公主的名義,騙得了後花園的鑰匙,偷去了淹君的護國之寶——白玉龜。淹君回城後,得知白玉龜被盜,大發雷霆,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百靈公主處死,並碎屍三段,分葬頭、肚、腳三處。
淹城美景
事後,淹君弄清了事實的真相,悲痛萬分,後悔莫及。翌年春天淹君親臨百靈公主墓地,培土植樹,以示懺悔和懷念。現在的頭墩,肚墩和腳墩,即為百靈公主頭、肚、腳三個分葬地。 9:00-17:00
㈡ 淹城遺址的淹城性質
關於淹城的性質,目前根據學術界研討的成果和歷代記載可歸納為7種觀點內:1、奄族原容居於淹城一帶,後遷徙於今日的山東曲阜。2 、周成王東征時,奄人徙於江南始建淹城。3、這里曾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4、吳囚越質子處。5、季札的封邑。6、吳國早期的都城。7、吳國的軍事城堡。
2500年前,淹城到底是什麼至今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千古之謎。它除了給淹城本身增添更多的猜想外,同時也為淹城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㈢ 常州淹城遺址公園和淹城春秋樂園有什麼區別
話說遺址公園既算是公園也是博物館展覽館,而那個淹城春秋樂園是歷史景區,當然也有些玩的東西,說的還算明白不0.0
㈣ 淹城遺址公園有哪些項目
取材於春秋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以情景體驗的形式,設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靜態觀賞型項目、互動演藝性項目和體驗游樂式項目相結合。按照游覽順序,春秋樂園分為五大功能區,分別是入口服務區、諸子百家園、春秋文化演藝區、春秋主題體驗區以及春秋民俗文化區。
㈤ 淹城遺址的介紹
淹城遺址是中國東周時期城址。在江蘇省武進縣湖塘鄉淹城村。20 世紀 30年代初內,陳志良、容張風首先對淹城進行調查,1958年以來先後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銅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進行多次發掘。文獻記載及一些研究者均認為該城始於西周。經發掘證明,城始建於春秋末,戰國後廢棄,使用年代很短。這種形式的古城很罕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㈥ 常州淹城遺址的歷史記載
淹城為何方人士所居?這個問題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查閱東漢《越絕書·吳地傳》、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得知,常武地區在春秋吳國時稱延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夢壽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築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測,這里曾經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但此說缺乏足夠根據。
可惜,常州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古跡,卻基本上藏在深閨人未識,上海遊客更知之不多。據悉,常州已將這一國內外罕見的古老地面城池作為重點旅遊景區,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將耗資6.6億元,建成包括1000畝遺址保護區、3000畝森林公園、250畝入口區的淹城遺址公園。今年「十一」,包括購物步行街、仿春秋建築街的新入口東廣場建成開放,明年底,整個淹城公園將初具雛形。
㈦ 淹城遺址的文化特色
淹城遺址美景
淹城遺址保護利用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物質性地復原某些古跡,而在於使遺址、遺跡所反映的某些文化和文明能夠在當代人群的情感中有所關注和認識。從上述意義看,淹城遺址是春秋時期吳文化的重要標志。 從生態價值講,針對目前城市的發展,在淹城遺址公園恢復原有植物群落體系 ,是具有積極的生態意義的。
此外,對推動地方旅遊事業的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從而導致社會對本地區文化產業的普遍認同,提高地區的知名度和使當地民眾由此產生較深厚的心理歸屬感和自豪感,加強地域凝聚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淹城遺址土堆
淹城四周1公里范圍內,原有大小土墩數百座,現僅剩70餘座。土墩高15~7米,直徑大多在25~30米之間,亦有小到15米,大到45米左右的。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著三個高大的土墩,俗稱「頭墩」、「肚墩」、「腳墩」。「頭墩」和「腳墩」高近10米,佔地約2畝。對城內外的這些土墩,以往說法不一,或認為是軍事設施,或認為是墓葬,亦有人認為是可能與高台建築有關。為了摸清這些土墩的性質,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對城外的幹家墩和城內的頭墩進行了考古發掘。幹家墩堆積共分五層,第三層、四層和五層上分別清理出4座墓葬,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40餘件;「頭墩」揭示出一東西長20米,南北寬6米的大型積炭墓,墓中棺槨葬具均已朽盡,唯朱紅漆皮依稀可辨。隨葬器物集中在墓室的西端,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等近300件。這是同時期同類型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表明墓主的身份很高。通過考古發掘,證明淹城城內外的這些土墩為西周至春秋時期江蘇南部地區流行的土墩墓。城內為一墩一墓,可能為貴族墓葬;城外為一墩多墓,可能是平民的家族墓葬。淹城遺址的概貌可以用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來概括:「里羅城,外羅城,中間方形紫羅城;內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餘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內河壩,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壩,獨木舟渡古無壩。」 建國以來,淹城遺址先後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有些堪稱「國寶」。這些文物,有的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有的紋飾繁麗,工藝精湛;有的器形奇特、十分罕見,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有:獨木舟
在淹城內城河中,先後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和4.2米的兩條獨木舟,分別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還有兩條收藏於武進淹城博物館,其中一條長7.45米的獨木舟,經碳14測定,距今約280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淹城出土的獨木舟有梭形和平頭平尾形兩種,所用木材為楠木、櫧木和柏木。 青銅器:
淹城先後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匚也、簋、鉤、鼎、劍、箭鏃、鍤等。紋飾有蟠螭紋、雲雷紋、鉤連紋、連珠紋、鋸齒紋、魚鱗紋等。淹城出土的青銅器,製作方法一般為兩范、三范合鑄,製作工藝獨特,造型輕盈、靈秀、飄逸,具有鮮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
這些珍貴的文物為我們提供了更好地認識春秋歷史的實物資料。獨木舟的出土不僅表明了當時的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有可能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荒地,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且為提供更多的剩餘產品創造了條件。青銅器的發現,反映了中國江南地區青銅時代生產發展的水平。
㈧ 淹城遺址公園有哪些項目
淹城遺址公園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展覽館
淹城春秋樂園可以說是人工游樂場,和恐龍園、嬉戲谷差不多
㈨ 淹城的介紹和歷史
淹城,春秋戰國時復期制三城三河地面城池,現為中國古代春秋淹城遺址。在春秋淹城遺址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
春秋淹城遺址(即淹城),考古證實距今已有2700餘年歷史,是國內保存最完整、形制最獨特的春秋地面城池遺址。其「三城三河」的建築形制世界獨一。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其體量適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記載吻合。遺址內出土珍貴文物千餘件,包括4條獨木舟、20餘件青銅器和大量原始青瓷器、陶器。1988年,淹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榮獲聯合國環境可持續發展項目金獎。
㈩ 春秋淹城有哪些歷史
春秋淹城是春秋時期所築至今保存完好的地面城池遺址,又稱淹城遺址。春專秋淹城位於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屬區,景區核心部分——春秋淹城遺址,佔地300公頃,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考古確認為春秋時期所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是中國目前春秋時期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