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洞游記
1. 據金華雙龍洞這篇游記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自己作者什麼的先後順序一條是暗線即作者多次寫到水以什麼為線
兩條線索:
明線:作者的游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
暗線:泉水流經的路線(於作者瀏覽順序相反):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 仿照記金華的雙龍洞寫一篇游記400字
沒有狂暴的風沙,就沒有壯觀的沙漠;沒有洶涌的波浪,就沒有沒有宏偉的回大海;沒有努力地奮答斗,就沒有絢麗的人生。
常言道「不經歷風雨怎能看見彩虹」,在我們生活中也同樣如此「不經歷奮斗怎能嘗到快樂」;面對困難,我們不能蜷縮在牆角瑟瑟發抖,而應該站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努力地奮斗。
別被困難所迷惑,別被困難所擊倒,別對自己喪失信心;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打不破的困難,沒有經歷不了的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努力奮鬥了,就一定是最棒的!
雛鷹在懸崖中學會翱翔;仙人掌在沙漠中努力生存,我們難道就不能在逆境中奮斗嗎?居里夫人製造鐳,萊特兄弟製造飛機,他們的成功都是白來的嗎?當然不是,他們的成功來自千百次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奮斗。古往今來,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那個沒有經過困境呢?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凡事欲其成功,必須付出代價——奮斗,奮斗並不困難,但如果你連奮斗的勇氣都沒有,那麼你只能被困難所擊倒。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奮斗,有所作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並有可能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足跡。
3. 學了記金華雙龍洞我懂得了寫游記要注意什麼
寫游記要寫清 游覽的時間及目的地 先後游覽順序,清晰的條理,寫清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希望能採納!
4. 葉聖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原文
作品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同"物"字讀音)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
其次是些石鍾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鍾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隊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4)雙龍洞游記擴展閱讀: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葉聖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後寫內洞。是按空間順序寫的。
表達了作者葉聖陶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綉河山的熱愛。
本文入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收錄為課文。這篇游記不作為課文的時候叫《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5. 《記金華的雙龍洞》這類游記課文怎麼學
小蘇老師是這樣想的。
本單元基本都是游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我要交給孩子什麼?每一篇文章作為特質,應該交給孩子什麼?
《記金華的雙龍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一條是:掌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學習抓住線索串聯全文。
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聖陶
這篇經典的游記散文,還是遵循葉老的這句來教。上周上了一節研究課,我也在想游記類文本該如何去讀呢?又該如何去教呢?本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的表達順序,一是游覽的順序,景色僅僅是景色;二是溪流的路線,景中已經有了作者的情感。今天上午聽了高子陽老師的一首詩「一棵樹遠不止一棵樹」,太精彩了,在很多人眼裡,雙龍洞僅僅雙龍洞,但是在葉老的眼中那一路的風景就如同一顆顆珍珠,葉老用「小溪流」的線條將之串聯成一條珍貴的項鏈呈現在我們面前。可見葉老之構思巧妙。這一點還是要讓學生去發現的。我們如何讓「風景不僅僅是風景」?而成為我們自己獨特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