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滿井游記閱讀題及答案

滿井游記閱讀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1-16 15:17:44

⑴ 《滿井游記》中考習題

一、文學常識:
《滿井游記》作者是明代的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他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主張用平易近人的文學語言進行寫作,不必厚古薄今,人們稱他們為公安派。本文選自《袁中郎集箋校》
二、朗讀課文,完成基礎練習:
1.給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燕地寒()輒返()倩女()靧面()花朝節()呷浪()浹背()髻鬟()()廿二日()乍明()曝沙()淺鬣()偕數友()土膏()蹇者()罍() 沙礫()鮮妍()茗者()墮事()惡能()己亥()脫籠之鵠()
2.解釋下列加黑詞語。
凍風時作(起)廿二日天稍和(暖和)於時冰皮始解(融化)麥田淺鬣寸許(獸頸上的長毛)呷浪之鱗(代指魚)凡曝沙之鳥(曬)夫不能以游墮事(壞、耽誤)惡能無紀(怎麼)波色乍明(初、始)鱗浪層層(像魚鱗一樣的波紋)
3.下列句中加黑詞均屬於詞類活用現象。請分別作出具體的解釋。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泉:汲泉水 茗:煮茶 罍:端酒杯 蹇:騎驢
4.與「娟然如拭」中「然」的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項是(D)。
A.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B.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C.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 D.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5.「之」字在文言文中使用率極高,用法多樣,用作代詞、結構助詞、動詞等等。而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即用在主謂之間,使其在句中只充當一個成分,或做主語,或做賓語。下列加黑的「之」字中屬於這一用法的是(C)。
A.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C.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D.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黑詞語。
(1)乍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突然)
(2)偕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一起)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與……一起)
7.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C)
A、若脫籠之鵠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8.畫線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B)
A、飲少輒醉未百步輒返 (就)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於時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剛剛)
D、凍風時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時常)
E、風力雖尚勁遊人雖未盛 (雖然)
9.劃分朗讀節奏
①晶 晶 然|| 如 鏡 之 新 開||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於 匣 也
②如 倩 女 之 靧 面|| 而 髻 鬟 之 始 掠 也
③始 知|| 郊 田 之 外 未 始 無 春,而 城 居 者||未 之 知 也。
④夫||不 能 以 游 隳 事||而 瀟 然 於 山 石 草 木 之 間 者,惟 此 官 也。
⑤余 之 游||將 自 此 始。
11.翻譯句子:
①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溫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
②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
④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盪,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⑤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遊人雖然還不算多,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這)才知道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哇。
⑦惡能無紀?
怎麼能沒有記錄呢?
三、內容解讀: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遊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
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
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遊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緻與情致。
「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
5.從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各用一句話概括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寫北京附近早春的風沙天氣。第二段:寫滿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滿井的喜悅心情。第三段:表述了自己樂於有此閑情出遊。
8本文以什麼為線索?寫了哪些內容?
全文以出遊探春為線索,從城居不見春寫起,接著寫郊外探春,逐層寫出了郊外早春的誘人景色,最後歸結到「郊田之外未始無春」的感受。
9本文表達作者的情感與《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相比為什麼會不同?
因為《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都有抱負未酬和被貶謫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種憂愁和憤懣,而《滿井游記》的作者只是官小、職務清閑,並無被貶的遭遇,性情又比較達觀,樂於閑於山水中,所以不僅沒有憂愁,甚至為此而慶幸、自慰。
10作者在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徵來寫的?
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余寒猶厲」的「猶」字強調了嚴寒的餘威之烈。「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句中的「作」、「飛」、「走」三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寒風刺耳、沙石漫天的肅殺景象。兩句中的「寒」、「凍」也集中地表現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喪、郁悶的心情。
11「妙用襯托,起伏多姿」是本文寫景的一大特點,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說明。
如:第一段極力描寫北京氣候寒冷,是用來襯托第二段滿井風光的;用城內的「寒」襯托滿井郊野的「暖」;用城內的「凍風」「飛沙走礫」襯托滿井的水色山光、飛鳥游魚;用囚於一室「欲出不得」的煩悶襯托游於滿井山水中那種「若脫籠之鵠」的「悠然自得」的歡愉。
12本文作者寫景善用比喻,而且貼切新奇。根據提示找出相關的比喻句,然後再作簡要分析。
(1)寫水:「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分析:由春風泛起河裡的層層「鱗浪」,很自然地聯想到新打開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鏡子。這個新奇的比喻准確寫出了春天到來之時河水「清澈」的特點。波光與鏡光都給人以冷的感覺,「冷光之乍出於匣」,又極為貼切地寫出了早春水冷的特點
(2)寫山:「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分析:山巒被融雪洗後就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過髻鬟一樣。這個比喻不僅寫出積雪消融,山巒轉翠,青山顯得格外清新、嬌艷的特點,同時還極富美感,充滿神韻,真正形神兼備。
(3)寫麥田:「麥田淺鬣寸許」分析:早春二月,麥苗高約寸許,又時時在拔節,就像獸身上生長著的淺淺的鬃毛。這個比喻聯想奇特,不僅寫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麥苗的形態,而且表現出春天是生長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徵。
13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天稍和"這一特點?
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4文中寫了哪些人?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四、閱讀課文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記述了什麼內容?作者出遊的心境是怎樣的?主要寫了哪些景緻?
寫了郊遊所見所感。出遊前習慣於江南氣候而對北方的寒冷有一種壓抑感。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遊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
2.作者在這部分中重點寫了什麼?用了什麼方法?
寫山寫水是重點,運用白描的手法來刻畫。
3.文段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最後一句是作者的總括一句。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遊的肯定,並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4.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表現作者春遊滿井輕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脫寵之鵠;
⑵描寫波光的比喻句是: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⑶描寫山巒為晴雪所洗後的鮮艷明媚的比喻句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下列句子譯文不正確的是(C)
A、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譯文:高大的柳樹夾著河堤,肥沃的土地有點濕潤,一眼望去天地顯得很開闊,(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隻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譯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剛打開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C、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譯文:柳條有舒展開的,沒舒展開的,柔嫩的梢頭像一件披風披在柳樹上,麥苗出土了,剛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譯文:(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6、文中表現「閑適滿意」的一個詞語是:悠然自得。
7、「遊人雖未盛……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幾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答:修辭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鱗,「鱗」代指「魚」);從人的活動和動物的活動兩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8、用「||」給語段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⑧ ⑨
層意:第一層: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
第二層:描寫滿井的自然春色。
第三層:寫春色中人與動物的活動。
第四層: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9、指出下面比喻句子的本體和喻體,並分析一下這個比喻句的妙處。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答:本句是以物喻人,本體是「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人;喻體是「脫籠之鵠」。春天來了,局促室內的作者 來到郊外,四望郊原,一片空曠,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中的「鵠」即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情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⑵ 《滿井游記》 閱讀答案&寫作特色

作者用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滿井春光圖:河面浮冰剛剛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鏡;山巒積雪剛剛消融,座座青山秀麗,好像晨妝少女;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鳥兒曬太陽;魚兒戲水戲浪。這些富於早春特徵的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遊人相偕出遊,作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熱鬧非凡。自然風光與人物活動相映成趣。

一幅滿井春光圖,顯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機,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達了一種輕快喜悅的心情,又流露了對自然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之情。

寫作手法:

1、關於白描:
白描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筆法極為簡練,卻又鮮明如畫。

2、關於比喻:
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返青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動,讀來妙趣橫生。

3、關於擬人:
如寫魚鳥,說它們悠然自得,洋溢著喜氣,這樣寫,增加了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至於章法上有欲揚先抑(第一段寫城中余寒,為下文寫田郊春光作鋪墊)、生動的場面描寫(遊人歡樂、喜慶的場面)等。

⑶ 閱讀《滿井游記》,完成下列問題。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


小題1:鬣 liè呷 xiā惡 wù曝 pù
小題1:蹇騎著毛驢茗煮茶喝鱗像魚鱗一樣墮毀壞
小題1: A
小題1:⑴ (山)鮮艷明麗,好像美麗的少女剛剛洗了臉梳了發髻一樣。⑵我這才指導郊外田野里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裡的人不知道這種變化罷了。
小題1:先用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原句),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 。
小題1:略

⑷ 《滿井游記》閱讀理解

《滿井游記》復習
一、文學常識:
《滿井游記》作者是明代的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他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主張用平易近人的文學語言進行寫作,不必厚古薄今,人們稱他們為公安派。本文選自《袁中郎集箋校》
二、朗讀課文,完成基礎練習:
1.給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燕地寒()輒返()倩女()靧面()花朝節()呷浪()浹背()髻鬟()()廿二日()乍明()曝沙()淺鬣()偕數友()土膏()蹇者()罍() 沙礫()鮮妍()茗者()墮事()惡能()己亥()脫籠之鵠()
2.解釋下列加黑詞語。
凍風時作(起)廿二日天稍和(暖和)於時冰皮始解(融化)麥田淺鬣寸許(獸頸上的長毛)呷浪之鱗(代指魚)凡曝沙之鳥(曬)夫不能以游墮事(壞、耽誤)惡能無紀(怎麼)波色乍明(初、始)鱗浪層層(像魚鱗一樣的波紋)
3.下列句中加黑詞均屬於詞類活用現象。請分別作出具體的解釋。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泉:汲泉水 茗:煮茶 罍:端酒杯 蹇:騎驢
4.與「娟然如拭」中「然」的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項是(D)。
A.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B.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C.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 D.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5.「之」字在文言文中使用率極高,用法多樣,用作代詞、結構助詞、動詞等等。而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即用在主謂之間,使其在句中只充當一個成分,或做主語,或做賓語。下列加黑的「之」字中屬於這一用法的是(C)。
A.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C.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D.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黑詞語。
(1)乍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突然)
(2)偕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一起)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與……一起)
7.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C)
A、若脫籠之鵠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8.畫線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B)
A、飲少輒醉未百步輒返 (就)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於時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剛剛)
D、凍風時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時常)
E、風力雖尚勁遊人雖未盛 (雖然)
9.劃分朗讀節奏
①晶 晶 然|| 如 鏡 之 新 開||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於 匣 也
②如 倩 女 之 靧 面|| 而 髻 鬟 之 始 掠 也
③始 知|| 郊 田 之 外 未 始 無 春,而 城 居 者||未 之 知 也。
④夫||不 能 以 游 隳 事||而 瀟 然 於 山 石 草 木 之 間 者,惟 此 官 也。
⑤余 之 游||將 自 此 始。
11.翻譯句子:
①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溫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
②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
④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盪,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⑤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遊人雖然還不算多,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這)才知道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哇。
⑦惡能無紀?
怎麼能沒有記錄呢?
三、內容解讀: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遊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
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
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遊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緻與情致。
「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
5.從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各用一句話概括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寫北京附近早春的風沙天氣。第二段:寫滿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滿井的喜悅心情。第三段:表述了自己樂於有此閑情出遊。
8本文以什麼為線索?寫了哪些內容?
全文以出遊探春為線索,從城居不見春寫起,接著寫郊外探春,逐層寫出了郊外早春的誘人景色,最後歸結到「郊田之外未始無春」的感受。
9本文表達作者的情感與《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相比為什麼會不同?
因為《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都有抱負未酬和被貶謫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種憂愁和憤懣,而《滿井游記》的作者只是官小、職務清閑,並無被貶的遭遇,性情又比較達觀,樂於閑於山水中,所以不僅沒有憂愁,甚至為此而慶幸、自慰。
10作者在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徵來寫的?
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余寒猶厲」的「猶」字強調了嚴寒的餘威之烈。「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句中的「作」、「飛」、「走」三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寒風刺耳、沙石漫天的肅殺景象。兩句中的「寒」、「凍」也集中地表現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喪、郁悶的心情。
11「妙用襯托,起伏多姿」是本文寫景的一大特點,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說明。
如:第一段極力描寫北京氣候寒冷,是用來襯托第二段滿井風光的;用城內的「寒」襯托滿井郊野的「暖」;用城內的「凍風」「飛沙走礫」襯托滿井的水色山光、飛鳥游魚;用囚於一室「欲出不得」的煩悶襯托游於滿井山水中那種「若脫籠之鵠」的「悠然自得」的歡愉。
12本文作者寫景善用比喻,而且貼切新奇。根據提示找出相關的比喻句,然後再作簡要分析。
(1)寫水:「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分析:由春風泛起河裡的層層「鱗浪」,很自然地聯想到新打開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鏡子。這個新奇的比喻准確寫出了春天到來之時河水「清澈」的特點。波光與鏡光都給人以冷的感覺,「冷光之乍出於匣」,又極為貼切地寫出了早春水冷的特點
(2)寫山:「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分析:山巒被融雪洗後就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過髻鬟一樣。這個比喻不僅寫出積雪消融,山巒轉翠,青山顯得格外清新、嬌艷的特點,同時還極富美感,充滿神韻,真正形神兼備。
(3)寫麥田:「麥田淺鬣寸許」分析:早春二月,麥苗高約寸許,又時時在拔節,就像獸身上生長著的淺淺的鬃毛。這個比喻聯想奇特,不僅寫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麥苗的形態,而且表現出春天是生長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徵。
13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天稍和"這一特點?
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4文中寫了哪些人?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四、閱讀課文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記述了什麼內容?作者出遊的心境是怎樣的?主要寫了哪些景緻?
寫了郊遊所見所感。出遊前習慣於江南氣候而對北方的寒冷有一種壓抑感。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遊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
2.作者在這部分中重點寫了什麼?用了什麼方法?
寫山寫水是重點,運用白描的手法來刻畫。
3.文段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最後一句是作者的總括一句。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遊的肯定,並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4.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表現作者春遊滿井輕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脫寵之鵠;
⑵描寫波光的比喻句是: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⑶描寫山巒為晴雪所洗後的鮮艷明媚的比喻句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下列句子譯文不正確的是(C)
A、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譯文:高大的柳樹夾著河堤,肥沃的土地有點濕潤,一眼望去天地顯得很開闊,(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隻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譯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剛打開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C、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譯文:柳條有舒展開的,沒舒展開的,柔嫩的梢頭像一件披風披在柳樹上,麥苗出土了,剛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譯文:(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6、文中表現「閑適滿意」的一個詞語是:悠然自得。
7、「遊人雖未盛……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幾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答:修辭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鱗,「鱗」代指「魚」);從人的活動和動物的活動兩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8、用「||」給語段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⑧ ⑨
層意:第一層: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
第二層:描寫滿井的自然春色。
第三層:寫春色中人與動物的活動。
第四層: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9、指出下面比喻句子的本體和喻體,並分析一下這個比喻句的妙處。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答:本句是以物喻人,本體是「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人;喻體是「脫籠之鵠」。春天來了,局促室內的作者 來到郊外,四望郊原,一片空曠,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中的「鵠」即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情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給你個比較完整的復習資料吧

⑸ 滿井游記相關練習

1、花朝節(zhāo):舊時以陰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說這一天為百花生日。
目的是回點名答寫作時間。

2、燕地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用原文詞語回答)

高柳: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山: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

麥田:淺露寸許。

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3、欲揚先抑
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⑹ 滿井游記原文及翻譯練習題以及課程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颳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裡,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後,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遊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⑺ 閱讀《滿井游記》完成下面各題。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

1、①肥沃;②開始發出亮光;③天晴後的積雪;④安,哪
2、①好像是從籠中沖出去的天鵝;
②喝用泉水煮的茶的,舉起酒杯唱歌的,穿著盛裝而騎驢的女子。
3、①水;清澈
②山;明媚亮麗
4、早春;生機勃勃

⑻ 閱讀《滿井游記》一文(節選),完成題目。(共12分)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


小題1:①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魚(每小題0.5分,共2分)
小題1:①「曝沙之鳥」;「呷專浪之鱗」;「毛羽鱗鬣之屬間」;「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間」
(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鏡」;「悠然自得」;「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1分,任答一例即可)
小題1: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城 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變化罷了(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譯正確2分,整體表達流暢1分,共3分)。
小題1:水(春水)(1分)凍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小題1:找到相應內容(1分),分析如何體現(2分)。(共3分)
示例:「若脫籠之鵠」可以體現「瀟然」,因為這一句表現了作者目睹美景後心情愉快,舉止如鳥兒脫籠一般無拘無束與「瀟然」一詞很吻合。
體現「瀟然」的內容有:遊人活動、動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

⑼ 滿井游記 的閱讀答案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又字無學,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公 袁宏道
滿井游記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ā)堤(dī),土膏(gāo)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lín)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xiá)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 (liè) 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墮 (huī) 事,瀟(xiāo)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hài)之二月也。
編輯本段譯文
滿井游記 編輯本段文章主題
記敘了作者游歷滿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自由的嚮往和希望在公事之餘能夠繼續出遊的美好願望。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和愉悅,輕松的感情!還有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棄。
一、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甦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二、你能從本文描寫中再找出幾例運用比喻嗎
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你能從文中再找出幾例嗎?結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比喻句的用法,體會其恰切生動的表達效果。 文中這樣的比喻句還有幾處,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三、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並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體會它在結構或語氣上的作用,並作一些古今對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內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關系,可譯為「以」。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還常用,如「四海之內」「國門之外」。) 脫籠之鵠 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如「驚弓之鳥」「一丘之貉」。以上兩種,也都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但主要起結構作用。)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這種用法現在已不用。)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一、 學習本文,應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並結合完成課後練習,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教學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二、 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遊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託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可將本文與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閱讀。 三、 組織一次春遊,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 解詞 。
編輯本段有關資料
一、公安派(胡小偉)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後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曆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於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於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於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於箴銘後》),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於心,寓於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後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於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棗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展觀與創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雲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盪」,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後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選自《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讀袁宏道《滿井游記》(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製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滿井游記》可算其代表作,我們試對此文作一粗淺分析。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名為「游記」,下筆不寫游,而寫不得游,宕開一筆,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遊的關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筆鋒一轉,進入游記實寫。交代了時間:廿二日,地點:滿井。滿井系北京東北郊的地名,據《帝京景物略》記載:「該地有一古井,……並高於地,泉高於井,四時不落。」 簡捷而准確地點明游記的時間地點後,作者便由遠及近,由面及點,層次分明地記游: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這是滿井鳥瞰。只用十二個字,就凝練、灑脫、富於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來。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籠子中飛出來的天鵝。寥寥數語,完成了面的描繪,即移步換形,以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東鱗西爪地點染滿井的秀麗風光: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始寫水;繼寫山;後寫田野。三組優美的特寫鏡頭,勾魂攝魄地凸現了早春二月獨有的特點。作者一方面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真切觀察,抓住了最能體現早春生機盎然特點的景物:河面浮冰剛剛溶化;山巒積雪剛剛消融;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藉助於遣詞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這些景物的個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個「始」字,使時間性更加鮮明,柳條將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點,不會是暮春的景物。這些特徵性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猶未盡,更給這些景物一些生動、貼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觸、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境、出匣寶劍;座座青山秀麗得好像晨妝少女。正寫側寫並用,辭采藻飾渲染,「如剝蕉心,愈剝愈出」,明媚秀麗的滿井如在目前。 唐朝張彥遠《論畫體》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於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滿井游記》便符合這種藝術辯證法。他不是把滿井春景纖毫畢露地一一羅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只用山、水、田野三個點,與「一望空闊」的面結合,便盡形盡致地寫活了初春的滿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脫籠之鵠」。 隨後,作者寫出了移情入景的神來之筆: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真是珠排字字圓!袁宏道的山水游記善於把人的感情與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則採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無形的情思化為有形的景物,這就是黑格爾講的:「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靈的定性納入自然物里。」(《美學》)清代江《彥沖畫柳燕》詩說的:「柳葉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本無質不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詩錄》)以有形狀無形,曲徑通幽。《滿井游記》中「毛羽鱗鬣」的「喜氣」,曲折、巧妙而韻味十足地表達了作者對春景的欣慕喜悅之情。這也是一種誇飾手法。王充《論衡·感虛》說:「瓠藝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極寫音樂的魅力;「曝沙之鳥,呷浪之鱗」的喜氣,更顯出春光的和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無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鏡,映出作者,映出時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記恰如他任性而發、狂放不羈的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猻入籠中」,「世人莫道烏紗好,君獨垂頭思豐草。」(《述內》)《滿井游記》是他晚年之作,寫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其時,他在禮部作官,雖然官務清閑,不像當吳中縣令時「苦瘦苦忙」「進退狼狽」,但污濁的官場仍使他嘗盡百暖百寒、乍陰乍陽的人間惡趣。春在溪頭芥菜花,當他偶見嫩柳迎風、魚翔淺底的青山綠水時,他彷彿恍然大悟:人間不是沒有春光,人生不是沒有樂趣!在游記的最後,他便直抒感興: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說中郎的文章「出自靈竅,吐於慧舌,寫於穎,蕭蕭泠泠皆足以盪滌塵情,消除熱惱。」甚至說袁中郎晚年之作「無一篇不警策」。這或許愛屋及烏,有過譽之嫌。但《滿井游記》的確當得起「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贊語,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山水小品。
賞析
文章的開頭就不俗,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作者在文中是寫春遊,但一開頭卻寫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現的是早春時節那將舒未舒的柳條和如淺鬣寸許的麥苗,但開頭卻大寫氣候惡劣,「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在這種氣候下,即使有心去郊遊也無法成行:「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遊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了這樣兩個作用:其一,是用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後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田郊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當然,結論之外又有深意,它實際上是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於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如沒有第一段的飛砂走礫、枯坐一室,這個創作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出作者「不拘格套」「發人所不能發」的創作主張。這段文字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於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隨筆寫來、興之所至的性靈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於常規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遊,這中間沒有過渡性的語句,顯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緒的跳躍。「二十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遊日期、春遊地點及行走路線,顯得干凈利落。下面即進入對滿井春色的正面描繪。作者描繪的步驟是按遊人的觀賞習慣由遠及近、由面及點。作者先寫遠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如脫籠之鵠」。這是對郊外早春的總體印象,也是對滿井一帶的泛寫和縱覽。作者雖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現。正因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會變得滋潤,但春天畢竟才剛剛開始,所以又是「微潤」。同樣地,正因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視線無遮無攔,才會「一望空闊」。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於此可見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脫籠之鵠」來形容他乍見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奮和擺脫了城中局促的歡欣,也顯得生動傳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為一體。下面,轉入近景的描繪,作者選擇三組優美的鏡頭來表現早春二月滿井一帶的旖旎風光。首先寫水:「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始解」與「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又暗示河冰已經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於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徵。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准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顏色、溫度的。寫山時,作者則又變換手法,用擬人的方法來表現。春天來了,山上的積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說積雪消融,而說「山巒為晴雪所洗」。積雪由被動地消融變為主動地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也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這種擬人手法不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這個變化過程,而且也使積雪和山峰在擬人的手法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充滿春的氣息。寫田野,則抓住柳條和麥苗,柳條是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我們讀後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致和比喻的生動准確。「將舒未舒」和「淺鬣寸許」,不但准確地寫出了柳條和麥苗在早春二月時的形狀,而且也把它們時時變化著的動態表現了出來。時時在吐芽,這才會將舒未舒;時時在拔節,這才會像獸身上不時生長著的鬣毛。這樣的比喻更能體現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向上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徵。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山水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論畫體》)也就是說畫山水時要「以少總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看來,袁宏道是深諳此道的。他寫滿井之春,並沒有全面地去細描密繪,而是抓住水、山、田野這三組鏡頭,通過冰皮、水波、山巒、晴雪、柳條、麥苗這幾個典型事物來以點帶面,從內在氣質上把滿井初春的氣息寫活了。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寫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必須把「人的心靈的定性納入大自然物理」(《美學》),讓山水景物都帶上作者的主觀感情,成為王國維所稱贊的「有我之境」。袁宏道在這篇游記中就是這樣做的。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遊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於春光中的喜氣。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禽鳥的歡叫,春風的鼓盪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分不清孰賓孰主了。
編輯本段習題精選
一、選擇題
1、加粗字注音有誤的兩組是(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浹背jiā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飛砂走礫shuò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脫籠之鵠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毛羽鱗鬣liè 2、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兩項是( ) A.飲少輒醉 未百步輒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於時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凍風時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E.風力雖尚勁 遊人雖未盛 3、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 ) A.若脫籠之鵠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二、問答思考題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 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緻與情致。 5.從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參考答案
一、 1、A B 2、B C 3、D 二、 1.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遊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遊玩的喜悅之情的。 2.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 3.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遊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4.「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 5.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