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西遊記
A. 紅樓夢之魅力.1500字.跪求...
核心提示
若想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應該看《紅樓夢》;
若想認識真正的中國人,也應該看《紅樓夢》;
若想了解中國人的智慧與藝術創造能力,更應該看《紅樓夢》。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而又有點神秘的大觀園,了解一下我國最偉大的章回小說《紅樓夢》。
二百多年來,社會上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四大古典章回小說」的說法,為《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與《西游記》。將《紅樓夢》擺在最前面,中國人沒有意見,外國人也沒有異議。這說明大家一致認為《紅樓夢》代表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沒有哪一部能夠望其項背。清朝末年,讀書界流行著這么一句話:「開談不講《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將《紅樓夢》與我國的「 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並列起來,可見這部小說在他老人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高啊!
一百多年來,中國學術界有三門顯學:一是因敦煌卷子的發現而產生了「敦煌學」,二是因甲骨文的發現而產生了「甲骨學」,三是研究《紅樓夢》的學問叫「紅學」。這三門學問是世界性的,不是我們一個國家的學者在研究,而是有幾十個國家的學者在研究。《紅樓夢》的研究在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學術界都有類似於我國「《紅樓夢》學會」的民間學術組織,不定期地召開規模不等的學術研討會,我國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海外學者的《紅樓夢》研究論文集和個人專著,說明《紅樓夢》在外國人的心中,地位也是極高的。
古今中外的人如此喜歡《紅樓夢》,我們不妨追問一下,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喜歡?《紅樓夢》的魅力到底在什麼地方?
《紅樓夢》最吸引人的魅力在於:它全景式地描摹了中國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自己的心得體會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題了這樣一首詩: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這位偉大的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就擔心我們讀不懂他的作品,不能和他作心靈上的溝通。事實也確實如此,自《紅樓夢》問世以後,關於作品的主題思想的爭論一直不斷,我曾經歸納過,有36種之多。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是大家的解讀方法出了問題。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追索作者創作的指導思想呢?為什麼認定《紅樓夢》只有一種思想呢?文藝理論告訴我們:當作家高度地尊重生活,完全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來進行描述時,那麼生活本身是怎樣的豐富多彩,作品也會怎樣豐富多彩,即使作者的創作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而單一的,也不會減少作品思想內容的豐富性,這就是所謂的「作品的形象大於思想」。
魯迅眼中的《紅樓夢》 魯迅先生對《紅樓夢》思想內容的豐富性作過深刻而通俗的闡述,他在《〈絳洞花主〉小引》中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魯迅在這里譏諷和批評了經學家、道學家、流言家們不顧小說內容的事實,胡亂地猜測。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他告知人們,《紅樓夢》的思想決不是單一的,會「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每個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社會閱歷、人生道路、審美趣味等,從一個或幾個角度來提出自己對《紅樓夢》思想的看法,只要你依據著小說本身,而不是撇開小說去臆想,言之又成理,都應該是小說《紅樓夢》的思想。
王國維眼中的《紅樓夢》 當一個人所生活的家庭或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故,從榮華富貴破落到衣食無著的窘境,再看《紅樓夢》,就會對《好了歌》產生強烈的共鳴,《好了歌》就是《紅樓夢》的主要思想: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夫妻日日說恩情,夫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王國維先生關於《紅樓夢》思想的認識大概就是這樣來的。1904年,王國維發表了《紅樓夢評論》,認為《紅樓夢》是悲劇中之悲劇,揭示了人的痛苦來自於永遠不能滿足的慾望。《紅樓夢》不但真正剖析了人生痛苦的真相,還教人以解脫之道。在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解讀中,隱含了他對人生苦難的體驗、對國運衰亡的憂患以及對人民麻木樂天的慨嘆。
胡適眼中的《紅樓夢》 善於考證的一些學者在找到了能對應小說中所描寫的賈府的人和事之後,便提出了「自傳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新紅學」的胡適與俞平伯等人。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擺列了許多能夠經得起推敲的資料,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紅樓夢》是一部「將真事隱去」的小說。作者曹雪芹的家庭在南京的織造府,類似於小說所描寫的賈府。曹雪芹即是小說開端時那個深自懺悔的「我」,也就是書中甄、賈(真假)兩個寶玉的底本。胡適認為,《紅樓夢》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它只是老老實實地描寫了一個貴族家庭「坐吃山空」從而「樹倒猢猻散」的自然趨勢,是一部自然主義的傑作。那班猜謎的所謂「紅學大家」,不曉得《紅樓夢》的真正價值正在於這平淡無奇的自然主義,偏要用盡心思去替《紅樓夢》加上一層極不自然的解釋。
毛澤東眼中的《紅樓夢》 接受過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讀者對《紅樓夢》思想的認識又不同了,我們可以將這一派的觀點命名為馬克思主義紅學觀,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老人家曾經這樣說過:「怎樣才能認識封建社會呢?還是要看《紅樓夢》啊!那裡寫貪官污吏,寫了皇帝王爺,寫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隸。大地主是從小地主里冒出來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看了這本書就懂得了什麼是地主階級,什麼是封建社會,就會明白為什麼要推翻它。」又說:「把《紅樓夢》當作故事來讀,是淺層次的,而將其當作歷史來讀,是深層次的。」毛澤東主席之所以號召全國人民讀《紅樓夢》,就是因為他把這部小說當成了一部能讓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歷史教科書。
……
上述關於《紅樓夢》的思想,僅是見仁見智觀點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觀點都以小說的內容為依據,而不是捕風捉影的瞎說,因此,都站得住腳,都屬於小說的思想。可以這樣說,《紅樓夢》是一部哲學著作,是一部歷史文獻,是一本博物志,是關於某一時期的風俗記錄。毫不誇張地說,《紅樓夢》是中國十八世紀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你可以由此了解到彼時的各個階層的服飾、飲食、禮儀等日常生活,了解到繪畫、演戲、吟詠詩歌等藝術活動,了解到園林建築、莊稼種植、工藝製作的過程。
《紅樓夢》生動而逼真地表現出了中國人的心理、中國人的性格與中國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高明的情節構建手法
小說是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來表現生活的,故事又是由人的行動來構成的,而人的行動則由人的動機與人的性格決定的。因此,小說家的主要任務是寫人。若能刻畫出生活中人的真正心理、真正性格,就是一部好小說。
為什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名列《紅樓夢》之後?其原因就在於它們描寫人的水平遠不如前者高明。《三國演義》、《水滸傳》所寫的人物大都與生活中的真人有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品性比起生活中的人要簡單得多,即如《三國演義》,仁者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了極頂;義者則能在兩軍的生死決戰中放走敵酋;智者更是無與倫比,料事如神,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勇者在長坂坡一聲斷喝,竟能使敵兵倒退數里,並嚇死敵將。這樣的描寫無疑加入了作家許多想像的成分。《西遊記》屬於神魔小說,其人物自然與生活中的真人距離更遠。《紅樓夢》不是這樣,書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其音容笑貌、舉手投足、所思所想,無一不是生活化的。不僅如此,這些真人屬於真正的中國人,只有中國人才會那樣想、那樣做,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說說林黛玉。自從母親(賈敏)去世以後,黛玉在家「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兄弟姊妹扶持」,於是投奔外祖母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心理上的自卑造成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言行極為小心謹慎。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飯,她婉言謝絕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這既表明了對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禮節,說明她待人接物處處留心;再如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讓她東坐,因料定那是賈政之位,是絕不應該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在賈母房中吃飯時,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讓了一番,直到賈母做了解釋,她才肯入座。這又不是一般寄人籬下的女孩子能做得到的,只有在中國上層社會家庭中經過長期禮教的大家閨秀才能有這樣的行為。自卑的心理與體弱多病的生理,造成了她極度敏感的性格,常常在一些別人看來平常的事情中受到很深的傷害……庚辰本眉批道:「此書如此等文章多多不能枚舉,機括神思自從天分而有。其毛錐寫人口氣傳神攝魄處,怎不令人拍案稱奇叫絕。」
再說賈寶玉。賈寶玉一出世,家庭就給他安排好了一條通往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道路,這也是所有中國封建貴族給其子孫安排的所謂「正道」,但由於他從小被賈母驕縱,一直「在內幃廝混」,很少與外界交往,因此沒有像賈珍、賈璉那樣沾染那麼多惡習,正規的封建教育也接受得不多,還保持著一顆比較純潔的童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內部勾心鬥角和腐朽糜爛的生活,深感厭惡,覺得這種人生道路毫無意義。於是,對於作為仕途敲門磚的「四書五經 」沒有興趣,倒愛閱讀《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張揚人性的書籍。 他鄙夷那些熱衷於功名利祿之人,自然被家長們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深感絕望的父親賈政氣憤得竟要把他打死。他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是沒有幸福可言,心中常充滿著悒鬱與悲涼。他的這份痛苦只有在和女孩子的交往中、在她們清純的笑聲中才能得到緩解。他由衷地感嘆道:「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然而,在細密地觀察了一些事情後,他發現,女孩兒也並非人人都是一樣的可親可愛。幾乎所有的人都能為了眼前或未來的功名利祿做出害人的勾當。他徹底地絕望了,覺得這紅塵世界就是一個骯臟的糞坑。於是,決然地出家,去尋找那能讓心靈不受污染的凈土。
小說真實而生動地摹畫了像黛玉、寶玉這樣生活於中國古代上流社會的貴族青年,那麼,下層的中國人在小說中又是什麼樣的呢?
曹雪芹對市井小民的刻畫一樣入木三分。第二十四回寫賈芸為了謀求一份差事,想給鳳姐送些禮,便到舅舅卜世仁那裡想賒幾兩冰片麝香,卻吃了吝嗇舅舅的一個閉門羹,只好起身告辭。卜世仁便虛讓了一下:「你吃了飯去吧——」誰知他娘子卻把此話當了真,反應強烈:
「你又糊塗了!說著沒有米,這里買了半斤面來下給你吃,這會子還裝胖呢。留下外甥挨餓不成?」卜世仁道:「再買半斤來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兒:「銀姐,往對門王奶奶家去問:有錢借幾十個,明兒就送了來的。」
明明是對窮外甥下逐客令,卻在埋怨丈夫中表現出「心疼外甥」;明明是不讓外甥在家裡吃飯,卻虛情假意地要借錢買面。她把逐客令表達得如此婉轉而又極富暗示性,其口吻放在賈府上層人身上自然不合適,就是放在見慣了世面、吃飯不成問題的丫鬟奴僕身上也不合適,只適合城市底層中哪些不富裕的市民。
……
說到這里,我們不能不對曹雪芹產生萬分的崇敬之情,不能不為中華民族有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家而感到驕傲,不能不為我們古代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這樣的高度而自豪。那麼,曹雪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什麼樣的家庭和什麼樣的時代培養了這么一位曠世奇才?
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使曹雪芹的社會閱歷極其豐富,觀察歷史與人生的眼光寬廣而深遠
《紅樓夢》講述的雖然是以一個家族的生活為中心的故事,但是它所涉及的內容是極其寬廣的,作者站在他所在時代的頂峰,審察社會的運行規律,體味各色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紅樓夢》給予我們的決不僅僅是故事帶來的美感,而是讓我們對人類的發展歷史、對社會與家庭的盛衰變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對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
盡管書中沒有多少內容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