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學遺址
1. 明代,清代淮安府,安東縣,北鄉四里四甲如何理解
淮安市漣水縣北鄉四大隊四組
2. 淮安府署是原址的還是防建的
仿製建設的,,現在哪有那麼多原建築。
3. 江蘇淮安府署在什麼地方淮安府衙有什麼好玩的
淮安府署是楚州歷史地位的象徵和見證,原規模宏大,有房屋600多間,分中、東、西三路,中迴路有大堂答、二堂、六科用房等,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大門外有石獅、照壁、牌坊等。歷經幾百年,古樸莊重的府衙大堂、二堂等建築仍保存完好,淮安府署的格局未變,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維修開發這一景點,拆除大、二堂周邊的廠房,將機配廠大門朝西開設,使府衙形成單獨的格局,分期分批地恢復大堂、二堂內部原有設施,使之成為淮安市的標志性的古建築,成為淮安旅遊的熱門景點。
4. 淮安府衙的建立和發展[編輯]
淮安曾長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其中元代的淮安路管轄范圍最大,後期內轄海寧州、泗州容、安東州和山陽、清河、鹽城、桃園、臨淮、盱眙、天長、虹、五河、朐山、沭陽、贛榆12縣。面積3.5萬平方公里。到清代淮安仍是江蘇省面積第一大府。
淮安府衙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當時的知府姚斌在元代沂郯萬戶府和五通廟的基礎上改建成府衙。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設立淮安府,下轄海州、邳州和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沭陽、贛榆、宿遷、睢寧9縣,治所設在山陽縣。府衙最初設在元朝的淮安路,不久被淮安衛指揮使、淮安侯華雲龍搶占。洪武三年(1370),新任淮安知府姚斌選中了上坂街北邊的五通廟和元沂、郯萬戶府,改建為淮安府的新府衙,一直沿用到清末。
5. 淮安府志是誰寫的啊,內容大致是說什麼的
《淮安文獻叢刻》目錄
( 一 ) 1.漕運通志 ( 二 ) 2.漕船志 3.王家營志
4.缽池山志 ( 三 ) 5.淮關統志 6.淮關小志 ( 四 ) 7.淮安河下志 8.河下園亭記 續編 補編 ( 五 ) 9.正德淮安府志 ( 六 )10.天啟淮安府志 ( 七 )11.乾隆淮安府志 ( 八 )12.光緒淮安府志 ( 九 )13.淮陰區鄉土史志 14.淮陰風土記 ( 十 )15.嘉靖清河縣志 16.光緒丙子清河縣志
(十一)17.續纂清河縣志 18.淮陰縣志征訪稿 (十二)19.同治重修山陰縣志 (十三)20.續纂山陰縣志 21.山陽志遺 22.淮城信今錄 (十四)23.雍正安東縣志 (十五)24.光緒安東縣志 25.萬曆帝里盱眙縣志 (十六)26.光緒盱眙縣志稿 (十七)27.康熙泗州志 28.泗州舊志輯錄 (十八)29.淮人筆記札記(上) (十九)30.淮人筆記札記(中)
(二十)31.淮人筆記札記(下)
光緒《淮安府志》是《淮安文獻叢刻》的第8輯,是歷史上的淮安府最後編修的一部貫通古今的府志,並對乾隆《淮安府志》後133年的歷史作了重點記述。這130多年正是中國從所謂「盛世」急劇衰落的過程,淮安也是體現這一過程的典型地區,其間很多歷史事件、地理變遷等對淮安乃至更廣大的范圍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志對這些重要內容均作了詳實地記錄。全志分40卷首1卷,約百萬字,在舊志中可以說是鴻篇巨著,且資料翔實,體例完備、科學、規范,堪稱良志。
6. 清代淮安府現在是哪
明朝設置淮安府,清延續,治所在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府管轄很大的面積,淮安府管轄區域:東南到鹽城、西南到洪澤、西北到邳縣、東北到連雲港,這樣一個四邊形地界。
7. 淮安府衙的簡介
淮安府署位來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源江蘇省淮安市,坐落在淮安老城淮安區東門大街,總督漕運部院以北。
淮安是兵家重地,朱元璋在這里設了四個衛(淮安、大河、邳州、寬河,後二衛後遷別處),衛指揮使多侯伯攝之。淮安衛指揮使華雲龍因功封為淮安侯,權勢尤重。他看中了淮安府衙,因這里雄踞一城之中,有類皇城大內格局。淮安府當然擰不過這位侯爺,只好搬家大吉了。洪武七年(1374)華雲龍以擅用元宮中禁物,被皇上將他從北平召回,結果死在半道上。便府衙卻一直為淮安衛占據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531 Ⅲ-234淮安府衙清江蘇省淮安市)
8. 淮安有多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啊
目前共有10處。青蓮崗遺址、明祖陵、洪澤湖大堤、周恩來故居、淮安府衙、蘇皖邊區政府舊址、文通塔、月塔、第一山題刻、泗州城遺址。
9.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9)淮安府學遺址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
10. 淮安區的名勝古跡
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地市級5處,縣級39處。國家級文內物保護容單位周恩來故居地處繁華鬧市區駙馬巷內,舉世景仰的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風景區,淮安區 是江蘇省著名的旅遊城市。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遺物陳列館、李公朴故居、劉鶚故居、吳承恩故居及墓地、關忠節公祠、梁紅玉祠堂、周阮二烈士祠、韓信紀念叢林、左忠壯公祠、徐節孝祠、汪達之墓、新安旅行團歷史陳列館、新安小學舊址、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淮安烈士陵園、役烈、大胡庄戰斗烈士紀念碑、流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橫溝農民暴動紀念地、湖心寺、河下鎮古天興觀、二帝祠、紫霄宮、龍興寺與文通塔、東岳廟、古拈花寺、古清真寺、淮安基督教福音堂、鎮淮樓、龍光閣、狀元樓與埋倭墩、金天德大銅鍾、淮安城今昔、淮安水利樞紐工程、勺湖、萬柳池、蕭湖、沈氏遂園、河下曲江園、文渠、青蓮崗文化遺址、漕運總督署、淮安府衙、淮安府學、淮安關與板閘鎮、淮陰驛、古「淮陰市」碑、山陽逼租碑、小滄洲與遠香草堂、駙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