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始得西山宴遊記主題

始得西山宴遊記主題

發布時間: 2021-01-16 22:18:12

⑴ 始得西山宴游記的過程與主旨

文章分抄兩部分。第襲一部分寫識得西山之特異前,游覽其他風景的情形,基本游覽過程都是渾渾噩噩,用來襯托下文中西山之行的與眾不同。第二部分寫識得西山,繼而排除萬難登上西山,在山頂飽覽美景,心神俱醉,靈魂與自然冥合。
此文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從游覽前的恆惴慄到游覽後的心寧神釋,與萬化冥合,作者實際通過此文闡述他走出被貶後的抑鬱的心路歷程,進而表達了自己的傲世情懷,托物言志,寓情於景,給後世的游記散文以深遠影響。

⑵ 始得西山宴遊記 字詞注釋

⑴僇(lù)人:受刑的人,即罪人,此指遭貶謫之人。僇,同「戮」,受刑辱 ⑵恆;常常⑶惴(zhuì)栗:憂懼的樣子。⑷隙:空閑。指公務之暇。⑸施施(yíyí):緩慢行走的樣子。⑹漫漫:隨意,漫無目的的樣子。⑺徒:隨從⑻窮;窮盡。⑼回溪:迂迴曲折的山溪⑽披;分開⑾傾;喝盡⑿極:至。⒀趣:同「趨」,往,赴。⒂覺;睡醒⒃因;以⒄始;初次⒅指異:指點稱異。⒆緣;沿著⒇斫(zhuó)榛(zhēn)莽:砍伐叢生的草木。(21)茅茷:長得茂盛的茅草。(23)遨;觀賞風景(24)衽(rèn)席:席子。(25)高下之勢:指山的高低之勢。(26)岈(xiā)然:山谷空闊的樣子。(27)窪然:溪谷低下的樣子。(28)垤:蟻穴邊的積土。(29)攢蹙:聚集緊接。(30)遁隱;藏匿起來(31)際:接。交會。(32)涯;邊(33)洋洋;廣大無邊的樣子(34)窮;盡頭(35)引觴:拿起酒杯。(36)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37)凝;專一(38)釋;解除束縛(39)冥合:渾然一體。(40) 向;從前(41)於是:從此。(42)志:記。(43)染溪:冉溪的別名。 柳宗元 改為愚溪。在湖南零陵縣西南。

⑶ 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

柳宗元和韓愈一樣,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代表作家。他寫作的山水游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後人所重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作品,主要寫在他貶官永州時期。柳宗元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政治家,他和劉禹錫等人一起,參與了中唐時期的政治革新運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當保守派的迫害全面來始的時候,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謫居邊遠地區的生活永州現在湖南零陵,唐朝時這里被人們看成是一個蠻荒之地。周圍雖有不少的奇山異水,但是因為人跡罕至,所以沒有被人們發現。柳宗元來到這里以後,心情抑鬱,就常常用探幽尋勝,徜徉山水來自我消遣。他非常驚異地發現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連忘返,並生發為文字。他連著寫了好多篇游記,特別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成為前後連貫、脈絡相通的一組散文,被後人稱為「永州八記」。而《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八記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間隔了一條湘江。它從朝陽岩起到王茂嶺止,綿延數里之長。這篇游記它的題目就很耐人尋味。文章既然寫游西山的經過,那為什麼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游興。那他為什麼不起一個《宴遊西山記》的題目呢?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游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游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游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游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游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游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覽西山看成是游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游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游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游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自余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結束。這里並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游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游覽,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覽活動。
文章一開頭,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余」,第一人稱代詞,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殺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動中得罪了皇帝成為朝廷的罪人,被貶官到永州,所以自稱為「僇人」。「是」,指代詞,此,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里,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幾句說,這是我成為朝廷罪人以後,住在永州這個地方,常常恐懼不安。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當狀語。「隟」,空隙,閑下,空閑。這是說,每當自己政務之餘,偶有空閑的時候,到處走走、玩玩。
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兩個「而」字是連詞,用在狀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前後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中間的「地」。「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專指他的仆從。「入」,走過,穿過。「窮」,本義終極、盡頭,這里用作動詞,是尋根追源的意思。「回」,彎曲。「窮回溪」,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頭。「幽泉怪石」,這就是作者所要尋訪的自然山水。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興之濃。這里連用了三個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每個句子里邊都用一個動詞,與「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讀起來有一種運動節奏感。這三個短句又簡潔地概述了游覽過程。
下面寫平日的宴遊之樂。「到則披草而坐……覺而起,起而歸。」「披」,分開,把草撥開。「傾壺」,把壺中酒倒光。「更」,更加,進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進了一步。所以說「更」。「枕」,用作動詞,枕靠枕相濟。「相枕」是動詞「卧」的行為方式作狀語。中間加「以」,連詞,相當於「而」。「意」,內心活動,因心中有所思,於是便有所夢。這就是「意有所極」,而「夢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趨」。「覺」,夢醒,相對上句夢而言。這幾句說,到了就分開雜草坐下,倒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著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夢,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就做到那裡,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這一節寫作者置身於自然山水之間,以幽泉怪石為伴,根本無意於留戀山水景色,他尋訪山水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現實世界,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險惡處境。而我們讀這幾句的時候,是否會感到這些語句有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呢?這是作者在這里運用了頂針續麻的修辭方法(上句尾與下句頭用的是同一個字)這樣就上下勾連,連貫而下。「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有助於表現游覽者那種要有所忘懷,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它概括了一個接一個的漫遊活動,略去了無關緊要的交待性敘述,強調了這些動作的連續性和隨意性,渲染了乘興而來,漫不經心的心情。「以為凡是,皆我有也。」這是對第1段課文的總結。「以為」,認為。這兩字表明這是作者的主觀結論。而「以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內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領起第2段課文。這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的,都被我游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作者沒有看到西山、游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們從全文結構上來分析這段文字的作用。寫過去游覽的情形好像與游覽西山沒有關系。所以有人提出這段文字是否多餘?筆者認為作者先寫未得西山,再寫始得西山,這樣安排會使游覽西山的內容更加突出。這種寫法古人稱之為「反筆寫法」。反筆即陪襯的手法。現在稱之為「鋪墊」「反襯」「側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尋常。這「非同尋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狀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覽西山以後,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獨特,是過去從來未曾體驗過的。這樣的結構安排,前人曾評論說:「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盡管第1段沒有從正面入題,但和後面游覽西山在內容上是有聯系的。這第1段是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結構方面的匠心所在。

⑷ 始得西山宴遊記文言文這篇題目是什麼意思

「始」,最開始;最初。「得」,獲得,引申為發現。這里的「始得」版有最先發現的意思權。在「西山宴遊記」前面加「始得」,與文中的「發現」有關。如:「望西山,始指異之」;「然後知是山之特立」;「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等等。
林雲銘在《古文析義》卷十三中詮釋:「全在『始得』二字著筆。語語指劃如畫。千載以下,讀之如置身於其際。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隻字。」

⑸ 《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文言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文言文題目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游記。」

一、原文: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二、譯文: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

三、賞析: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四、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漢族,唐朝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⑹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的主題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主題和中心思想: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全文(節選)如下: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如下:

(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

(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

(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6)始得西山宴遊記主題擴展閱讀: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⑺ 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游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游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游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游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游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游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覽西山看成是游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游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游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游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⑻ 始得西山宴遊記翻譯

1、翻譯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

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

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

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

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2、原文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作者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

4、詞句注釋

1) 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通「戮」,恥辱。

2)是州:這個州,指永州。

3)恆:常常。

4)惴慄:恐懼不安。惴,恐懼。栗,發抖。此意為害怕政敵落井下石。

5)其:如果,連詞。

6) 隟:指空閑時間。

7)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

8)漫漫而游:無拘無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樣子。

9) 日:每日,時間名詞作狀語。

10)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類的人,指愛好游覽的人。

11)窮:走到盡頭。

12) 回溪:曲折溪流。

13) 幽泉:深僻的泉水。

14) 無遠不到: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

15) 披草:分開草。披,用手分開。

16) 傾壺:倒盡壺里的酒。傾,倒出來。

17) 更相:互相。

18)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相同的樂趣。所極,所嚮往的境界。極,至,嚮往。

19) 覺:睡醒。

20) 以為:認為。

21) 異態:奇特的形狀。

22) 未始:未曾。

23) 怪特:奇異特別。

24)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25) 法華:指法華寺,在原零陵縣城東山之上。

(8)始得西山宴遊記主題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

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二、賞析

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三、文言信息

(一)通假字  

1、自余為僇人(通「戮」,引申為有罪)  

2、夢亦同趣.(通「趨」,往,赴) 

(二)古今異義

1、漫漫而游(古義:沒有目的;今義:(時間、地方)長而無邊的樣子)

2、無遠不到(古義:無論;今義:沒有)  

3、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古義:凡是、這(個);今義:總括某個范圍內的一切)

4、故為之文以志 (古義:記;今義:志氣、志向。)

5、是歲元和四年也 ( 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

(三)一詞多義

1、窮

窮窮回溪(動詞,走到盡頭)

窮山之高而止(動詞,走到盡頭)

而不知其所窮(名詞,盡頭)

2、夢

夢卧而夢(動詞,做夢)

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3、始

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

始指異之(副詞,才)

游於是乎始(動詞,開始)

四、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

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

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朴,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為幼時的盲目、為政時期的附會時尚和貶官後的自覺三個階段。

他在長安應舉和為政時期,曾與文暢等出入官場文壇的僧侶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名家人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的關系,並極力稱贊那些與自己同時代人的那種「服勤聖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⑼ 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被貶永州後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心態以及其高潔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懷。

原文節選: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譯文: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出處:《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9)始得西山宴遊記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⑽ 《始得西山宴遊記》主題是什麼

這篇游記主要是寫游山感受,以舒抑鬱,並不著意於描寫山水。它構思精深,而結構平常,重在寫意。實質上,這是作者貶謫永州後遨遊山水的一個思想小結,主題是探索一條真正遣悶舒懷的道路。因此文章一開頭就明確交代自己貶謫永州,心情壓抑,亦即說明自己遊山玩水的目的原為遣悶排憂。接著便概括敘述游西山前的遨遊情形,然後著重記敘宴遊西山的經過和樂趣。顯然,這樣依先後順序記述的結構是一般的,也自然,但其實質是在對比兩種遨遊的特點和收獲。以前的遨遊是無遠不到地搜幽索怪,追求醉夢以獲一時忘憂,滿足於「皆我有也」。但思想上沒有自覺地領會、思索山水的真正美妙動人的所在,因而「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夢中和醒時的心情一樣,不獲真正遣悶。游西山則不同。雖然從發現西山到渡水登山時,目的依舊,但當攀登高峰之後,俯視四下,仰望天外,看到「尺寸千里」,「四望如一」,感到胸襟開闊,目光遠大,這才懂得「是山之特立」,真正體會到西山的美妙所在和游山的真正樂趣,那就是「悠然乎與顥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游」,在於恆久不懈的精神和寬廣無限的胸襟,亦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獲得這樣的高尚樂趣,作者真正陶醉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一切個人的抑鬱煩悶都消除了,思想真正自由,心情十分舒暢。因此作者覺悟到「向之未始游」,也可見其主旨在說明思想收獲。而其藝術特點則可謂「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獲得山水樂趣的真諦所在,也就不注意山水形態的奇麗壯美,所以寫意而不描物。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