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2009年馬家浜文化遺址發掘

2009年馬家浜文化遺址發掘

發布時間: 2021-01-16 22:41:10

⑴ 馬家浜文化遺址 好玩嗎有沒有人去過喲

那邊是紅色旅遊,不過可以去那邊吃大閘蟹

⑵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

⑶ 有哪些遺址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

⑷ 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當時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發掘,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確認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並正式定名。

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遺址分上下二層,上文化層以灰黑色粘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發掘出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陶片等。下文化層15—75厘米,為黑色粘土,發掘表明獸骨比上文化層更多,有骨鏃、骨錐、骨針、骨鑿以及石斧、礪石等。在兩層之間淤泥中還出土了30具人骨架,並有部分隨葬品,包括生產工具、飾品等。在發掘中還發現了長文形房屋遺址,南北7米,東西3米,殘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無角菱。

馬家浜文化遺址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認為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此後在嘉興地區還發掘出如「羅家角遺址」等十多個馬家浜文化遺址,並再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馬家浜文化遺址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⑸ 華夏文明的起源地在哪

黃河流域,如果確切的找一個點應該是齊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
有書為證:
《春秋》孔子 魯國
《左傳》左丘明 魯國
《公羊傳》公羊高 齊國
《穀梁傳》穀梁赤 魯國
《論語》孔子 魯國
《孟子》趙岐 魯國
《大學》曾子 魯國
《中庸》孔伋 魯國
同一時期出現的《詩經》不知道作者是誰,是由孔子編寫的。本人覺的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應該來源於民間。
200年後才出現了《離騷》
400年後才出現了《史記》《漢書》,要知道三皇五帝的傳說出自《史記》,所以說不可信。他僅僅是個傳說,是炎黃子孫對華夏文明的推崇。《黃帝內經》也一樣,出自《漢書》。
親,手寫的別忘了給個贊哦

⑹ 馬家浜文化遺址發現的水稻田是怎樣的

馬家浜文化遺址不僅有相當多的稻穀遺存

⑺ 馬家浜文化遺址只要反映了史前社會的哪一時代

馬家浜文化遺址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認為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此後在嘉興地區還發掘出如「羅家角遺址」等十多個馬家浜文化遺址,並再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⑻ 馬家浜文化的習俗

農業生產是馬家浜文化居民定居生活的基礎。在圩墩發現1件殘木鏟,僅存鏟身,兩面削成扁平狀,刃部較薄,應是掘土工具。收獲用的石刀數量較少,而且製作也較粗糙。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羅家角、草鞋山和崧澤遺址下層都發現稻穀,經鑒定有秈稻和粳稻兩種。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同時,在羅家角遺址還發現有秈稻。從粳、秈稻粒的數量比例分析,當時秈稻的種植比粳稻要發達。同時,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漁獵經濟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發現的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在馬家浜、崧澤、圩墩等遺址的下層,都有大量的獸骨堆積。如馬家浜有的獸骨堆積厚達二三十厘米。圩墩的野生動物骨頭經過鑒定,有梅花鹿、四不像、野豬、獐、貉、蟹獴和鳥類、草龜、黿、鯽魚等。其中,梅花鹿、四不像和野豬的數量較多。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石器的磨製技術較高,器類以(石奔)為主,體型較厚,有孔石斧大都呈舌形,體也較厚。這種磨製精緻的磷、斧,主要應是加工木器的工具。在圩墩遺址發現有鏟、喇叭形器等木器。在喇叭形器的下端,還有暗紅色或黑色並略帶光澤的塗料。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均為手制。一般陶色不甚純正。器表以素麵的為多,紋飾有堆紋、弦紋、鏤孔、圓窩紋、刻點紋、繩紋、籃紋等。主要器形有釜、鼎、豆、罐、瓮、盆、缽、盉等。還出土有陶質爐、箅、三足壺形器等為其他文化所未見的器物。大都火候不高,陶質較軟,制陶技術還處於較低的階段。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系緯線起花的羅紋織物,密度是每平方厘米經線約10根,緯線羅紋部約26--28根,地部13--t4根。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還有羅紋邊組織。這是中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採集和漁獵經濟在馬家浜氏族部落的生產活動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各遺址發現的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一些地點有大量的獸骨堆積,其中馬家浜遺址有的獸骨堆積厚達二三十厘米。圩墩遺址出土的野生動物骨頭已經過鑒定,有梅花鹿、四不像、野豬、獐、貉、蟹、蚝等,此外還有各種鳥類和草魚、黿、鯽魚之類水生動物。有的遺址還發現了野生的桃、杏梅的果實和菱角,這些都是人們採集和漁獵活動的例證。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的馬家浜文化早期堆積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馬家浜文化的手工業生產發展不平衡,石器製作技術和葛麻紡織技術水平較高,而制陶業的發展尚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考古發現的陶器有釜、鼎、豆、罐、瓮、盆、缽、盉等,還出土了陶質的爐、箅、三足長尾鳥形陶壺。這些陶器均為手制,主要是夾砂陶器,泥質陶器很少,一般陶色不甚純正,器表以素麵不加裝飾的為多,沒有彩陶。大部分陶器火候不高。爐箅的出現,是馬家浜文化的一大發明;寬檐陶釜則是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塊、玉環、玉鐲等裝飾品。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由10個柱洞圍成的近圓形的房基殘跡,面積約6平方米。在馬家浜遺址發現的是長方形房基,面積約20平方米,其東、西兩側各保存柱洞5個,南面一側有柱洞3個。上述兩地房屋的柱洞中,有的還殘存木柱或在洞底墊有朽木板。這種木板與柱礎的作用相似。圩墩遺址出土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邱城遺址發現的居住面用砂土、小礫石、陶片、貝殼和骨渣等混合築成,還在居住區內挖小型溝道,附近有石築的長條形公共燒火溝。
在馬家浜、圩墩、草鞋山等地共發現墓葬200多座。多為單人俯身葬,也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側身葬等,多數頭向北。在草鞋山和圩墩墓地,還發現有幾座同性合葬墓,同一墓內的死者年齡相近。在草鞋山有些死者頭骨用釜、缽、盆、豆等陶器覆蓋,有的把頭骨另放在陶器內。隨葬器物一般都很少,主要是日用陶器。草鞋山的106座墓中,有25座無隨葬品,其他的有1-4件,最多的為1座成年女性墓,有9件。隨葬品大都是1件食器,或食器和炊器各1件。食器以豆為多,其次為缽,也有罐、盆、杯等,炊器以釜為多,或用鼎代釜。用生產工具隨葬的只有2座墓,各放1件石斧。有的墓還隨葬玉塊、玉環、玉鐲等裝飾品以及鹿角、獸牙、蚌殼等。一般認為,馬家浜文化處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上述同性合葬墓的出現,大體是這個階段在葬俗上的一種反映(見中國古代墓葬制度)。 有人認為,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持此意見者把河姆渡遺址第3、4層定為河姆渡文化,將其第2層歸屬馬家浜文化,並認為由地層疊壓和器物演變上,這兩種文化是先後承襲發展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河姆渡遺址第1~4層均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則另有來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見者指出,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與河姆渡遺址第2層的年代大體相當,而分屬於兩個考古學文化,存在相互影響交流的關系。例如,河姆渡遺址第2層的泥質外紅里黑陶、牛鼻形耳的罐等,與馬家浜文化的有相似之處,是河姆渡文化晚期受馬家浜文化影響的結果;同時,在河姆渡遺址還發現一件作為馬家浜文化代表性陶器的殘寬檐釜,明顯是在馬家浜文化影響下產生的。
馬家浜文化的圩墩遺址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相比較,器物的差別是主要的,但也有部分近似的器物,例如扁平穿孔石鋤、有孔石斧、扁足釜形鼎、斂口矮圈足豆、單耳罐和帶流圈足罐等,這說明了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另外,曾在江蘇北部淮安青蓮崗遺址發現有個別的寬檐釜,當是在馬家浜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至於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草鞋山遺址第7層發現6座墓葬,頭向、葬式與疊壓在其下的第8、9層馬家浜文化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質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澤文化的特點,因此,有的意見把這層作為馬家浜文化向崧澤文化過渡的例證。通過普遍發現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的上下層疊壓關系,以及從整體上分析這兩種文化遺存的內涵,可以確定從馬家浜文化演變發展成為崧澤文化。

⑼ 從馬家浜文化遺址中可以發現哪些信息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⑽ 太湖流域源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馬家浜文化是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我國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

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

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

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

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