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顧況的仙游記

顧況的仙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1-17 02:16:45

『壹』 顧況戲白居易中的顧況是怎樣的人

顧況

(727—815),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字逋翁,自號華陽真逸。蘇州(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人,或說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

至德二載(757年)登進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貞元二年(786年),韓滉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時,曾召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為李泌薦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貶饒州司戶參軍。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李肇《唐國史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在貶途經蘇州時,與韋應物有詩酬唱。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揚州見到過他(《顧況詩集序》)。大歷六年(771年),任永嘉監鹽官,曾著有《仙游記》,描述飛雲江上游李庭尋上山砍樹,迷不知路,逢見祭水,內有農田、泉竹、果萊、連棟架險、300餘家。

顧況的生卒年,傳世的《瘞鶴銘》定為開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據宋代董逌、黃伯思和清人顧炎武考證,《瘞鶴銘》非顧況所作。今從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考訂,顧況於757年登第後約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後尚在人世。

顧況在《悲歌》序中說,詩乃「理亂之所經,王化之所興。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強調詩歌的思想內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詩經》作《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並效法《詩經》「小序」,取詩中首句一二字為題,標明主題。如「囝,哀閩也」,「采蠟,怨奢也」,開白居易《新樂府》「首句標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閩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閹奴,詩中揭發閩吏這一殘害人民的罪行,寫得極其沉痛。

顧況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難三首》,揭露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頗有現實意義。又如《李供奉彈箜篌歌》、《劉禪奴彈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彈箏歌》等,通過豐富生動的比喻和環境氣氛的渲染,對音樂的描繪相當出色。這些詩想像豐富,意境奇特,色彩濃郁,是後來李賀歌行的灠觴。皇甫湜《顧況詩集序》稱其「偏於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唐末詩僧貫休有《讀顧況歌行》一詩,對他的七言歌行也極為推崇。

顧況的七絕清新自然,饒有佳作。如《宿昭應》諷刺玄宗求仙。《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宮詞》寫出被禁閉深宮宮女的哀怨。《竹枝詞》是學習江南民歌之作。

顧況有《文論》一篇,立論與中唐時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當時文學思想的趨勢。他為當時詩人所撰的詩序,分別記述了陶翰、劉太真、朱放、儲光羲的事跡及詩文編集的情況,為後世提供了文學研究的資料。他的《戴氏廣異記序》,論述了唐人志怪傳奇作品如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等,說明他對當時傳奇這一新體也很重視。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曾記述顧況善畫。《新唐書‧藝文志》子部雜藝術類著錄有顧況《畫評》1卷,今佚。

有《顧逋翁詩集》4卷,輯入《唐詩百名家全集》,《華陽集》3卷,輯入《四庫全書》。《全唐詩》編錄其詩4卷,《全唐文》編錄其文3卷。事跡見《舊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

關於顧況,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間的一段軼聞: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
顧況是唐代中期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人在臨海市區巾子山上建有「逋翁亭」,就是紀念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曾經駐足臨海。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名氣大,更重要的是顧況確實到過臨海,出任新亭鹽監,並與郡城名勝巾子山結有詩緣,個中詳情容我細細道來。
顧況,別號華陽山人,晚字逋翁,祖籍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卒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幼年受佛經於其叔七覺和尚,登第前於儒學外,出入釋老二氏,且多交有聲於東南之名詩人、詩僧。後遷居蘇州海鹽橫山,故史書多稱其為海鹽人。至德二年(757年),顧況進士及第,年已33歲,終著作佐郎,從六品上。他任職新亭監年代,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從明人「中舉前」之說;現今學界一般約定在「唐至德二載(757年)登第後至建中二年(781年)或稍後入韓滉節度使幕府」的一段長達24年時間,過於漫長,深感泛泛。

新亭鹽監設於臨海,是唐時台州鹽遠銷處州、婺州、衢州等地正集散地,且是當時江南十大鹽監之一。顧況求知新亭監之事,最早見於唐人李綽《尚書故實》,內雲:「顧況,字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畫者王默為副知也。」新亭監始設於唐乾元年間。《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志》:「乾元元年(758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吳、越、揚、楚鹽廩「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監。歲得錢百餘萬緡(每緡1000錢),以當百餘州之賦。」知新亭位列十監之四。鹽監是管理鹽稅、鹽業的機構,長官稱「監」。新亭在臨海,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七《城務·臨海》條:「新亭監在縣東南六十里,今廢。《武烈帝廟記》:乾符二年(875年)新亭監給官莫從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台州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新亭監附於臨海縣名下,當屬臨海。又民國《臨海縣志稿》卷十三《官師·令佐·鹽監》載:新亭監官,「天寶:顧況(附李綽《尚書故實》顧況條);乾符二年:吳越莫從易;元德昭(按吳越國王錢鏐後拜為丞相)。」顧況列為新亭首任監官,唯定在「天寶」年間有誤,以《新唐書》記「乾元」為正。

新亭監約止於北宋熙寧至宣和年間,前後存在了約200年。據舊志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新塗外淤,老塗地養淡,產鹽區東移,遂修築杜瀆壩(在今杜橋鎮外塗)。宣和四年(1122年)官府設南(在黃岩)、北(在桃渚)兩監,建杜瀆鹽場,歸屬北監,張瑾為亭場巡檢,新亭鹽監至此壽終正寢。
顧況求知新亭監年代史家一直總感含糊。拙見顧況臨海之行,除上述方誌記載以外,與其存於《全唐詩》卷二六七及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中的《臨海所居》詩三首及《從剡溪到赤城》詩有內在關聯,可補充《尚書故實》所記之不足。今先舉《從剡溪到赤城》詩:

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向月閑。
夜半鶴聲殘夢里,猶疑琴曲洞房間。

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線。詩中「靈溪宿處」是說顧況從天台到臨海途中,曾夜宿靈溪附近的靈溪驛,又稱靈溪館。《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後改自東門,遂廢。唐人鄭巢有《夜泊》,詩雲:『孤吟疏雨夜,荒館亂峰前』……『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參見康熙《天台縣志》,雍正《浙江通志》)顧況稍後的大和詩人許渾也有《發靈溪館》詩:「山多水不窮,一葉似漁翁。」顧況詩中「赤城」是天台山勝景,「靈山」即天台山。靈溪驛是水陸交通交替點,上接新昌至天台的山嶺蹬道,下通扁舟暢行的始豐溪(靈江主要支流),可直達台州城西門埠。看來,顧況先游覽了天台城關的赤城山等風景,再夜宿靈溪驛站,才由水路至臨海。歷史上未見顧況有多次游天台、臨海的記載,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監上任。該詩雖未見所作時代,但讀《臨海所居》之一詩就不難理解:

此是昔年征戰地,曾經永日絕人行。
千家寂寂對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詩中「征戰地」、「絕人行」等詞,是描繪當時台州平叛袁晁起義後,百姓生靈塗炭的凄慘情景。《冊府元龜》卷一二二:「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台州賊帥李黽(即袁晁)攻陷台州,刺史史敘脫身而逃,因盡陷浙東諸州縣。」寶應二年(763年)夏袁晁兵敗被俘,11月被殺,詩正印證此事,可推知況到臨海是寶應二年末(763年)或稍後。再讀《臨海所居》之二詩:

此去臨(靈)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
不知疊幛重霞里, 更有何人渡石橋。

此時況已離開靈溪到達台州臨海,並偕好友游覽巾山,巾山有雙峰,又稱雙幘。傳說晉時皇華真人修道升天,遺幘於此,留有華胥洞、仙人床等遺跡,民間傳說此山有仙氣。唐神龍元年(705年)巾山西麓建龍興寺,十三年(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此駐錫,該寺僧思托隨鑒真「始終六渡」,才抵達日本九州。顧況向崇佛道,登此山遙望天台山,禁不住回憶起令人神往的石樑(即「石橋」)飛瀑而賦詩。
顧況何時離職新亭監?約在大歷二年(767年)前後。據《唐才子傳校箋·顧況》考,大歷前期(769~770年),況尚在蘇、湖一帶,與李泌、柳渾、皎然、陸羽等一時俊傑交遊,招為吳興人丘司議之婿;大歷中期(771~774年),在永嘉(今溫州)操辦鹽務,「為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作有《仙游記》、《釋祀篇》,建中二年(781年)入韓滉幕府為大理司直。因此,顧況在臨海任新亭監當是廣德、永泰年間(763-766年)。貞元十七年(801年),顧況寫下了著名的《嘉興監記》,文曰:「天寶末,天下兵起。乾元初,上司湊議,宜以鹽鐵之職,總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閩駱,其監十焉,嘉興為首」,「大臣奉法,為事選人,拔其賢干,升於憲署,以官原阝顯 光華之寵,趨其署者如好鳥之棲茂林。」此文正是他對曾仕新亭監和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多年從事鹽務閱歷的總結。

成語「紅葉傳情」的來歷
唐朝大詩人顧況的詩句「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里斷腸時。君疇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被後人歸納一句著名的成語「紅葉傳情」,然而這卻是詩人親身經歷的一段佳話軼事。相傳在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身在洛陽的年輕詩人顧況拾得從皇家宮女所居上陽宮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陽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紅葉,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萌動愛意的詩人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宮女取得聯系。此後顧況和這位宮女二人經常憑借紅葉傳送愛戀的心聲。不久發生唐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官兵為抵擋叛軍安祿山進行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最終失敗,顧況趁戰亂找到那位與他傳詩的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從此紅葉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傳詠至今。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也被稱作「下池軼事」在洛陽古城流傳。

『貳』 仙游記 顧況 閱讀答案

答案:
1.拒絕(反對來)——理解(自支持)——自豪
2. ①「這有什麼,凱瑟琳?就一條褲子嘛。」表明母親為是否答應兒子的要求而猶豫。②「我知道我將要輸掉這場戰爭了。」「輸掉這場戰爭」,暗示母親對兒子的固執感到無奈,產生了動搖。③「我暗暗嘆了一口氣,不情願地在舊餐桌上鋪開了那塊閃閃發亮的銀色布料。」嘆氣和鋪開布料,表明母親在行動上已開始讓步。④「一絲溫柔悄悄地潛入我那賭氣的心。…『悄悄地潛入」,表明母親逐漸包容、理解安東尼。(找對一處1分,分祈1分)
3.安東尼是一個處於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熱情、沖動。(2分)他的自立和熱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熱,過於沖動、固執,不可取。(2分)
4.營造了溫馨的氛圍,暗示母子關系的修復;引起讀者的想像,含蓄地表達了加強溝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時光這一主題。

『叄』 <<顧況戲白居易>>,從文中看,顧況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顧況,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間的一段軼聞: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顧況,別號華陽山人,晚字逋翁,祖籍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卒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幼年受佛經於其叔七覺和尚,登第前於儒學外,出入釋老二氏,且多交有聲於東南之名詩人、詩僧。後遷居蘇州海鹽橫山,故史書多稱其為海鹽人。至德二年(757年),顧況進士及第,年已33歲,終著作佐郎,從六品上。他任職新亭監年代,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從明人「中舉前」之說;現今學界一般約定在「唐至德二載(757年)登第後至建中二年(781年)或稍後入韓滉節度使幕府」的一段長達24年時間,過於漫長,深感泛泛。 新亭鹽監設於臨海,是唐時台州鹽遠銷處州、婺州、衢州等地正集散地,且是當時江南十大鹽監之一。顧況求知新亭監之事,最早見於唐人李綽《尚書故實》,內雲:「顧況,字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畫者王默為副知也。」新亭監始設於唐乾元年間。《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志》:「乾元元年(758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吳、越、揚、楚鹽廩「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監。歲得錢百餘萬緡(每緡1000錢),以當百餘州之賦。」知新亭位列十監之四。鹽監是管理鹽稅、鹽業的機構,長官稱「監」。新亭在臨海,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七《城務·臨海》條:「新亭監在縣東南六十里,今廢。《武烈帝廟記》:乾符二年(875年)新亭監給官莫從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台州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新亭監附於臨海縣名下,當屬臨海。又民國《臨海縣志稿》卷十三《官師·令佐·鹽監》載:新亭監官,「天寶:顧況(附李綽《尚書故實》顧況條);乾符二年:吳越莫從易;元德昭(按吳越國王錢鏐後拜為丞相)。」顧況列為新亭首任監官,唯定在「天寶」年間有誤,以《新唐書》記「乾元」為正。 新亭監約止於北宋熙寧至宣和年間,前後存在了約200年。據舊志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新塗外淤,老塗地養淡,產鹽區東移,遂修築杜瀆壩(在今杜橋鎮外塗)。宣和四年(1122年)官府設南(在黃岩)、北(在桃渚)兩監,建杜瀆鹽場,歸屬北監,張瑾為亭場巡檢,新亭鹽監至此壽終正寢。顧況求知新亭監年代史家一直總感含糊。拙見顧況臨海之行,除上述方誌記載以外,與其存於《全唐詩》卷二六七及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中的《臨海所居》詩三首及《從剡溪到赤城》詩有內在關聯,可補充《尚書故實》所記之不足。今先舉《從剡溪到赤城》詩: 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向月閑。夜半鶴聲殘夢里,猶疑琴曲洞房間。 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線。詩中「靈溪宿處」是說顧況從天台到臨海途中,曾夜宿靈溪附近的靈溪驛,又稱靈溪館。《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後改自東門,遂廢。唐人鄭巢有《夜泊》,詩雲:『孤吟疏雨夜,荒館亂峰前』……『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參見康熙《天台縣志》,雍正《浙江通志》)顧況稍後的大和詩人許渾也有《發靈溪館》詩:「山多水不窮,一葉似漁翁。」顧況詩中「赤城」是天台山勝景,「靈山」即天台山。靈溪驛是水陸交通交替點,上接新昌至天台的山嶺蹬道,下通扁舟暢行的始豐溪(靈江主要支流),可直達台州城西門埠。看來,顧況先游覽了天台城關的赤城山等風景,再夜宿靈溪驛站,才由水路至臨海。歷史上未見顧況有多次游天台、臨海的記載,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監上任。該詩雖未見所作時代,但讀《臨海所居》之一詩就不難理解: 此是昔年征戰地,曾經永日絕人行。千家寂寂對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詩中「征戰地」、「絕人行」等詞,是描繪當時台州平叛袁晁起義後,百姓生靈塗炭的凄慘情景。《冊府元龜》卷一二二:「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台州賊帥李黽(即袁晁)攻陷台州,刺史史敘脫身而逃,因盡陷浙東諸州縣。」寶應二年(763年)夏袁晁兵敗被俘,11月被殺,詩正印證此事,可推知況到臨海是寶應二年末(763年)或稍後。再讀《臨海所居》之二詩: 此去臨(靈)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不知疊幛重霞里, 更有何人渡石橋。 此時況已離開靈溪到達台州臨海,並偕好友游覽巾山,巾山有雙峰,又稱雙幘。傳說晉時皇華真人修道升天,遺幘於此,留有華胥洞、仙人床等遺跡,民間傳說此山有仙氣。唐神龍元年(705年)巾山西麓建龍興寺,十三年(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此駐錫,該寺僧思托隨鑒真「始終六渡」,才抵達日本九州。顧況向崇佛道,登此山遙望天台山,禁不住回憶起令人神往的石樑(即「石橋」)飛瀑而賦詩。顧況何時離職新亭監?約在大歷二年(767年)前後。據《唐才子傳校箋·顧況》考,大歷前期(769~770年),況尚在蘇、湖一帶,與李泌、柳渾、皎然、陸羽等一時俊傑交遊,招為吳興人丘司議之婿;大歷中期(771~774年),在永嘉(今溫州)操辦鹽務,「為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作有《仙游記》、《釋祀篇》,建中二年(781年)入韓滉幕府為大理司直。因此,顧況在臨海任新亭監當是廣德、永泰年間(763-766年)。貞元十七年(801年),顧況寫下了著名的《嘉興監記》,文曰:「天寶末,天下兵起。乾元初,上司湊議,宜以鹽鐵之職,總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閩駱,其監十焉,嘉興為首」,「大臣奉法,為事選人,拔其賢干,升於憲署,以官原阝顯 光華之寵,趨其署者如好鳥之棲茂林。」此文正是他對曾仕新亭監和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多年從事鹽務閱歷的總結。 成語「紅葉傳情」的來歷唐朝大詩人顧況的詩句「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里斷腸時。君疇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被後人歸納一句著名的成語「紅葉傳情」,然而這卻是詩人親身經歷的一段佳話軼事。相傳在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身在洛陽的年輕詩人顧況拾得從皇家宮女所居上陽宮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陽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紅葉,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萌動愛意的詩人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宮女取得聯系。此後顧況和這位宮女二人經常憑借紅葉傳送愛戀的心聲。不久發生唐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官兵為抵擋叛軍安祿山進行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最終失敗,顧況趁戰亂找到那位與他傳詩的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從此紅葉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傳詠至今。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也被稱作「下池軼事」在洛陽古城流傳。

『肆』 南雁盪山的歷史沿革

南雁開發始於唐代中期,盛於五代、兩宋。唐宗室李皋任溫州長史時,曾作《游南雁盪山》詩。五代時高僧願齊結茅其間。吳越王錢氏「因建普照道場,盡以平陽一鄉之賦贍之」。北宋時建會文閣,後稱會文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一時人文薈萃。據史料記載,人文景觀僅就古建築而言,就有13古剎、18庵、12院、3亭8堂、2洞2樓、1廟1壇。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歷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
明人蔡芳《南雁盪山記》載:「東甌雁盪,為天下名山。山有二,其南在平陽者出名尤蚤(早)……」南雁盪山開發史最早可追溯到1580多年前的南朝劉宋時期,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曾經過平陽縣嶺門山(撰有《游嶺門山詩》),並游覽了現屬南雁盪山五大景區內的赤岩山。清人張綦毋有詩記其事:「謝公遺跡想追攀,何處堪乘興往還。梔子花開樓石渡,甘蕉林滿赤岩山。」
到了771年(唐大歷六年),溫州李庭等人入山砍柴迷路,發現一處世外桃源式的地方。唐代詩人顧況在《仙游記》中有詳細描述。明人姜准據該文中「約在甌閩之間」等句,指出當為南雁盪山。唐人吳畦、李皋、路應、吳璋、薛正明等有相關詩文作品傳世。
五代時期是南雁盪山正式開發之始。據《方輿勝覽》所載,高僧願齊「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盪,天晴則鍾梵相聞。杖錫往訪,喜曰:『此山水盡處,龍雁所居,豈非西域書所謂諾詎羅震旦雁盪龍湫者耶?』結茅其間。」吳越王錢俶資助他在南雁盪山建造普照道場等十八座庵寺,還劃出平陽一縣賦稅供其使用。願齊也就成了南雁盪山開山祖師。
到宋代,陳經正、陳經邦兄弟創辦會文書院,文風大盛。南雁盪山也逐漸成為儒、釋、道三教薈萃之地。張九成、王十朋、朱熹等名人都曾慕名來訪,並留下題詠。
從元明至清初漫長的歲月里,由於戰患、遷界等多種原因,南雁盪山遭冷落。直至清末光緒(清德宗年號,1875~1908)年間,「南雁主人」陳少文帶頭重建會文書院,後又建成棣萼世輝樓。仙姑洞與觀音洞寺觀建築也經過整修。順溪景區也得到進一步開發。從此,南雁盪山又開始復興。
1918年,周喟總結了前人成果,編纂的《南雁盪山志》刊出,詳細介紹了南雁盪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掌故。南雁盪山的影響力得到了擴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南雁盪山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人民的喜愛。1985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將南雁盪山風景名勝區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後又將南雁盪山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推薦候選單位上報國務院。1989年5月,國務院在審批雁盪山總體規劃時明確指出,雁盪山風景名勝區由北雁盪、中雁盪和南雁盪三大景區組成,同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改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8月,南雁盪山順利通過國家旅遊局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級評定。

『伍』 在文中,顧況是怎樣的人

顧況 唐代詩人。字逋翁。蘇州(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人,或說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載(757)登進士第。建中二年(781)至貞元二年(786),韓滉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時,曾召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為李泌薦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貶饒州司戶參軍。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李肇《唐國史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在貶途經蘇州時,與韋應物有詩酬唱。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揚州見到過他(《顧況詩集序》)。顧況的生卒年,傳世的《瘞鶴銘》定為開元十三年(725)至元和九年(814),但據宋代董逌、黃伯思和清人顧炎武考證,《瘞鶴銘》非顧況所作。今從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考訂,顧況於757年登第後約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後尚在人世。 顧況在《悲歌》序中說,詩乃「理亂之所經,王化之所興。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犟調詩歌的思想內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詩經》作《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並效法《詩經》「小序」,取詩中首句一二字為題,標明主題。如「囝,哀閩也」,「采蠟,怨奢也」,開白居易《新樂府》「首句標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閩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閹奴,詩中揭發閩吏這一殘害人民的罪行,寫得極其沉痛。 顧況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難三首》,揭露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頗有現實意義。又如《李供奉彈箜篌歌》、《劉禪奴彈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彈箏歌》等,通過豐富生動的比喻和環境氣氛的渲染,對音樂的描繪相當出色。這些詩想像豐富,意境奇特,色彩濃郁,是後來李賀歌行的灠觴。皇甫湜《顧況詩集序》稱其「偏於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唐末詩僧貫休有《讀顧況歌行》一詩,對他的七言歌行也極為推崇。 顧況的七絕清新自然,饒有佳作。如《宿昭應》諷刺玄宗求仙。《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宮詞》寫出被禁閉深宮宮女的哀怨。《竹枝詞》是學習江南民歌之作。 顧況有《文論》一篇,立論與中唐時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當時文學思想的趨勢。他為當時詩人所撰的詩序,分別記述了陶翰、劉太真、朱放、儲光羲的事跡及詩文編集的情況,為後世提供了文學研究的資料。他的《戴氏廣異記序》,論述了唐人志怪傳奇作品如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等,說明他對當時傳奇這一新體也很重視。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曾記述顧況善畫。《新唐書?藝文志》子部雜藝術類著錄有顧況《畫評》1卷,今佚。 有《顧逋翁詩集》4卷,輯入《唐詩百名家全集》,《華陽集》3卷,輯入《四庫全書》。《全唐詩》編錄其詩4卷,《全唐文》編錄其文3卷。事跡見《舊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 關於顧況,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間的一段軼聞: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顧況是唐代中期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人在臨海市區巾子山上建有「逋翁亭」,就是紀念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曾經駐足臨海。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名氣大,更重要的是顧況確實到過臨海,出任新亭鹽監,並與郡城名勝巾子山結有詩緣,個中詳情容我細細道來。 顧況,別號華陽山人,晚字逋翁,祖籍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卒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幼年受佛經於其叔七覺和尚,登第前於儒學外,出入釋老二氏,且多交有聲於東南之名詩人、詩僧。後遷居蘇州海鹽橫山,故史書多稱其為海鹽人。至德二年(757年),顧況進士及第,年已33歲,終著作佐郎,從六品上。他任職新亭監年代,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從明人「中舉前」之說;現今學界一般約定在「唐至德二載(757年)登第後至建中二年(781年)或稍後入韓滉節度使幕府」的一段長達24年時間,過於漫長,深感泛泛。 新亭鹽監設於臨海,是唐時台州鹽遠銷處州、婺州、衢州等地正集散地,且是當時江南十大鹽監之一。顧況求知新亭監之事,最早見於唐人李綽《尚書故實》,內雲:「顧況,字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畫者王默為副知也。」新亭監始設於唐乾元年間。《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志》:「乾元元年(758),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吳、越、揚、楚鹽廩「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監。歲得錢百餘萬緡(每緡1000錢),以當百餘州之賦。」知新亭位列十監之四。鹽監是管理鹽稅、鹽業的機構,長官稱「監」。新亭在臨海,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七《城務·臨海》條:「新亭監在縣東南六十里,今廢。《武烈帝廟記》:乾符二年(875)新亭監給官莫從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台州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新亭監附於臨海縣名下,當屬臨海。又民國《臨海縣志稿》卷十三《官師·令佐·鹽監》載:新亭監官,「天寶:顧況(附李綽《尚書故實》顧況條);乾符二年:吳越莫從易;元德昭(按吳越國王錢鏐後拜為丞相)。」顧況列為新亭首任監官,唯定在「天寶」年間有誤,以《新唐書》記「乾元」為正。 新亭監約止於北宋熙寧至宣和年間,前後存在了約200年。據舊志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新塗外淤,老塗地養淡,產鹽區東移,遂修築杜瀆壩(在今杜橋鎮外塗)。宣和四年(1122年)官府設南(在黃岩)、北(在桃渚)兩監,建杜瀆鹽場,歸屬北監,張瑾為亭場巡檢,新亭鹽監至此壽終正寢。 顧況求知新亭監年代史家一直總感含糊。拙見顧況臨海之行,除上述方誌記載以外,與其存於《全唐詩》卷二六七及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中的《臨海所居》詩三首及《從剡溪到赤城》詩有內在關聯,可補充《尚書故實》所記之不足。今先舉《從剡溪到赤城》詩: 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向月閑。 夜半鶴聲殘夢里,猶疑琴曲洞房間。 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線。詩中「靈溪宿處」是說顧況從天台到臨海途中,曾夜宿靈溪附近的靈溪驛,又稱靈溪館。《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後改自東門,遂廢。唐人鄭巢有《夜泊》,詩雲:『孤吟疏雨夜,荒館亂峰前』……『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參見康熙《天台縣志》,雍正《浙江通志》)顧況稍後的大和詩人許渾也有《發靈溪館》詩:「山多水不窮,一葉似漁翁。」顧況詩中「赤城」是天台山勝景,「靈山」即天台山。靈溪驛是水陸交通交替點,上接新昌至天台的山嶺蹬道,下通扁舟暢行的始豐溪(靈江主要支流),可直達台州城西門埠。看來,顧況先游覽了天台城關的赤城山等風景,再夜宿靈溪驛站,才由水路至臨海。歷史上未見顧況有多次游天台、臨海的記載,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監上任。該詩雖未見所作時代,但讀《臨海所居》之一詩就不難理解: 此是昔年征戰地,曾經永日絕人行。 千家寂寂對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詩中「征戰地」、「絕人行」等詞,是描繪當時台州平叛袁晁起義後,百姓生靈塗炭的凄慘情景。《冊府元龜》卷一二二:「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台州賊帥李黽(即袁晁)攻陷台州,刺史史敘脫身而逃,因盡陷浙東諸州縣。」寶應二年(763年)夏袁晁兵敗被俘,11月被殺,詩正印證此事,可推知況到臨海是寶應二年末(763年)或稍後。再讀《臨海所居》之二詩: 此去臨(靈)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 不知疊幛重霞里, 更有何人渡石橋。 此時況已離開靈溪到達台州臨海,並偕好友游覽巾山,巾山有雙峰,又稱雙幘。傳說晉時皇華真人修道升天,遺幘於此,留有華胥洞、仙人床等遺跡,民間傳說此山有仙氣。唐神龍元年(705年)巾山西麓建龍興寺,十三年(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此駐錫,該寺僧思托隨鑒真「始終六渡」,才抵達日本九洲。顧況向崇佛道,登此山遙望天台山,禁不 住回憶起令人神往的石樑(即「石橋」)飛瀑而賦詩。 顧況何時離職新亭監?約在大歷二年(767年)前後。據《唐才子傳校箋·顧況》考,大歷前期(769~770年),況尚在蘇、湖一帶,與李泌、柳渾、皎然、陸羽等一時俊傑交遊,招為吳興人丘司議之婿;大歷中期(771~774年),在永嘉(今溫州)操辦鹽務,「為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作有《仙游記》、《釋祀篇》,建中二年(781)入韓氵晃 幕府為大理司直。因此,顧況在臨海任新亭監當是廣德、永泰年間(763-766)。貞元十七年(801),顧況寫下了著名的《嘉興監記》,文曰:「天寶末,天下兵起。乾元初,上司湊議,宜以鹽鐵之職,總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閩駱,其監十焉,嘉興為首」,「大臣奉法,為事選人,拔其賢干,升於憲署,以官原阝顯 光華之寵,趨其署者如好鳥之棲茂林。」此文正是他對曾仕新亭監和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多年從事鹽務閱歷的總結。

『陸』 行路難的作者簡介

顧況(727—815),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字逋翁,自號華陽真逸。漢族,蘇州人。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號「華陽真逸」。他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人.至德二載(757年)登進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貞元二年(786年)﹐韓滉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時﹐曾召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為李泌薦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貶饒州司戶參軍。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李肇《唐國史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在貶途經蘇州時﹐與韋應物有詩酬唱。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揚州見到過他(《顧況詩集序》)。大歷六年(771年),任永嘉監鹽官,曾著有《仙游記》,描述飛雲江上游李庭尋上山砍樹,迷不知路,逢見祭水,內有農田、泉竹、果萊、連棟架險、300餘家。顧況的生卒年﹐傳世的《瘞鶴銘》定為開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據宋代董逌﹑黃伯思和清人顧炎武考證﹐《瘞鶴銘》非顧況所作。今從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考訂﹐顧況於757年登第後約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後尚在人世。 顧況在《悲歌》序中說﹐詩乃「理亂之所經﹐王化之所興。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強調詩歌的思想內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詩經》作《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並效法《詩經》「小序」﹐取詩中首句一二字為題﹐標明主題。如「囝﹐哀閩也」﹐「采蠟﹐怨奢也」﹐開白居易《新樂府》「首句標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閩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閹奴﹐詩中揭發閩吏這一殘害人民的罪行﹐寫得極其沉痛。 顧況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難三首》﹐揭露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頗有現實意義。又如《李供奉彈箜篌歌》﹑《劉禪奴彈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彈箏歌》等﹐通過豐富生動的比喻和環境氣氛的渲染﹐對音樂的描繪相當出色。這些詩想像豐富﹐意境奇特﹐色彩濃郁﹐是後來李賀歌行的灠觴。皇甫湜《顧況詩集序》稱其「偏於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唐末詩僧貫休有《讀顧況歌行》一詩﹐對他的七言歌行也極為推崇。 顧況的七絕清新自然﹐饒有佳作。如《宿昭應》諷刺玄宗求仙。《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宮詞》寫出被禁閉深宮宮女的哀怨。《竹枝詞》是學習江南民歌之作。 顧況有《文論》一篇﹐立論與中唐時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當時文學思想的趨勢。他為當時詩人所撰的詩序﹐分別記述了陶翰﹑劉太真﹑朱放﹑儲光羲的事跡及詩文編集的情況﹐為後世提供了文學研究的資料。他的《戴氏廣異記序》﹐論述了唐人志怪傳奇作品如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等﹐說明他對當時傳奇這一新體也很重視。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曾記述顧況善畫。《新唐書稠螂志》子部雜藝術類著錄有顧況《畫評》1卷﹐今佚。 有《顧逋翁詩集》4卷﹐輯入《唐詩百名家全集》﹐《華陽集》3卷﹐輯入《四庫全書》。《全唐詩》編錄其詩4卷﹐《全唐文》編錄其文3卷。事跡見《舊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