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都城遺址
⑴ 1998年在河南( )市郊考古挖掘出商代初期都城遺址。
應該是選 (A) 偃師商城早於以安陽殷墟為代表的商代晚期,從中可較清晰地看到商人文化的歷史軌跡,其發現足以震驚世人。偃師市文物局專家郭宏濤說,學術界已達成共識,它是我國迄今發現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帝都。偃師二里頭夏都的廢棄,偃師商城作為商代都城的興起,是中國歷史上夏、商王朝更替的重大事件。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可作為夏、商文化的界標,國家重點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更是把這一學說作為該工程的標志性
不對··不應該是商丘,商丘是商朝繁榮的時期的都城!!
1983年春季,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在偃師縣屍鄉溝一帶發現了一座商代早期的城址,當即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其後,考古所派出了河南二隊,專門對偃師商城進行勘察、鑽探、試掘、發掘和研究。以上工作為進一步確認偃師商城的年代、性質和功能,提供了大量的證據。
一、偃師商城的形制特徵
1,牆體寬厚,城門狹窄偃師商城目前已解剖了東、西、北三面城牆,南城牆尚在進一步勘察之中。東牆有曲折,長度1600餘米,西牆長1710米,北牆1240米。城牆厚17—18米,基槽深0.6—1米,一般從黃生土層即開始起夯,夯層厚約10厘米,夯打平整,夯窩密集,排列多重疊,夯窩直徑約5厘米。
根據發掘資料的排比,牆體寬厚是商代前期四座古城的普遍特徵。山西夏縣東下馮商城南城牆,長440米,僅為偃師商城長度的三分之一,但牆體厚度已達8米許。夯層尺寸與偃師商城無異,唯夯窩直徑稍大,湖北黃陂盤龍城,面積比偃師商城小的多,而城牆牆體卻異常寬厚。鄭州商城東城牆,其長度與偃師商城相仿,但牆體厚達22米。
與寬厚城牆極不相稱的是狹窄的門洞。已發掘的西城門全長16.5米,寬度僅2.4米。東城門的發掘結果與西城門大同小異,寬度也是2.4米。
2,宮城與拱衛城組合配置偃師商城南部中央有一組宮殿建築群,周圍有800餘米長的夯土圍牆,牆厚2米,我們把它暫稱為宮城。宮城之內已發掘完四號、五號兩處宮殿建築基址。宮城的東北和西南各發現一座拱衛城,拱衛城平面亦成方形,每面長寬近200米,都有2米厚夯土圍牆。但城內的建築分布與宮城內涵判然有別。兩座拱衛城之內布滿了排房式建築,它們或許是倉莫、武庫的集中地。
3,自成一體的封閉式宮殿建築宮城內四號宮殿東西長51米,南北寬32米。正殿面闊36.5米,南北進深11.8米,前沿有四幅台階可供上下。東、西、南三面廊廡相連。南有門道,寬2.5米。五號宮殿情況復雜,其建築遺跡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建築東西長達107米,正殿東西54米,南北14.6米,四周有48塊柱礎石,平均間距2.5米。前沿下有四對狗坑,內埋狗架,相互間距2.6—3.7米,它們的有規律的分布,可能與正殿台階的位置有某種關系。正殿兩側還各有25—28米寬的北廡基址,這進一步增強了正殿的寬大宏偉。下層建築平面亦成方形,東西長約38米,南北長約42米。中間方形庭院中有水井兩眼,它的大部分建築遺跡疊壓在上層建築之下。四號宮殿與五號宮殿上下層建築遺跡,就其主要特徵來說都是一致的,即以北邊正殿為主體,東、西、南三面設廊廡的、自成一體的封閉式建築。
4,濃厚的軍事防禦色彩偃師商城的寬厚牆體和狹窄的城門,應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城南三座小城各自用夯土牆設圍,也同樣屬於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另外,西城門側旁有3—4米寬的斜坡「馬道」,一端與城牆垂直相交,一端與城內大道相通,其功能是為了便於兵士迅速登臨城頭。城外除了護城路之外,還有寬深的護城壕。
5,工程浩繁的都城排水系統東城門的路土之下,發現一處構思巧妙的石木結構的排水孔道。寬度2米,高1.5米。底用石版魚鱗狀鋪砌,與水流方向一致。兩壁用石塊壘砌,其間夾砌木柱,共同支撐上面的木蓋板或圓木,其上再鋪草泥土成為道路,因此而組成立體排水系統。根據鑽探,這條排水孔道一直向西延伸,長800餘米,直達宮城。在宮城以西的相應位置也同樣發現有這種排水孔道,全部相加長達一千餘米。此外,在四號宮殿南側,還曾發現較狹窄的石砌排水孔道,長、寬約1米,用石塊壘砌,上有蓋板。顯然是屬於宮殿自身的排水設施。
二、關於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和廢棄年代
在城牆牆體的多次解剖過程中,均有商代早期的鬲、豆、罐殘片出土,這表明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不會早於商代早期。
發掘西城門過程中,兩座商代早期陶器墓(MMl8、M21)打城了城門洞內側的路土。依此,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也不會晚於商代早期。這就從考古地層學上證明,偃師商城是商代早期的一座城址。
偃師商城的使用時期並不短暫。五號宮殿上下兩層建築遺跡的發掘表明,這座宮殿有著建築——使用——廢棄——再建築——再作用——再廢棄的漫長過程。從偃師商城北城牆解剖情況看,與二里岡上層相當的某段時期內,北城牆曾經作過修補。再次,宮城之北的灰土溝發掘中發現灰土堆積多達七—八米之厚。以上諸多跡象表明,偃師商城始建於商代早期,繁榮於商代二里岡時期,廢棄於二里岡上層晚期,或更遲一些。三、關於商城的性質這一學術課題目前尚在熱烈的討論之中。自漢以來歷代西毫說者,均明確指出西毫就在偃師以西的屍鄉一帶。《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條下班固自注雲:「屍鄉,殷湯所都」。
偃師商城西北幾百米的杏園村,最近有許多唐代墓誌出土,志文中多指此地為「屍鄉」、「西毫」、「毫邑」。如景龍三年(709)李延禎墓誌:「乃訪舊瘞於北邙,祔新瑩於西毫」。這些記述說明,唐代前期仍沿襲著漢人舊稱,稱這里為「西毫」、「屍鄉」故地。有的墓誌文還詳明唐偃師縣在今偃師老城,而不是偃師商城以西的新寨村。
⑵ 商朝為什麼有多個都城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復商制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1],在亳[2]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其他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
安陽殷墟博物苑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28]
安陽的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28]
⑶ 商朝的都城最終定在哪裡
在談論商朝到底有沒有的這個話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商」這個漢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商」這個漢字在象形字典中一共有四種寫法,分別是甲骨文兩種,金文兩種,其表示的意思是「比例、概率」大小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同寫法的「商」字就代表著不同的比例概率,在古文中「商」字常被用來表示成功或失敗的可能性的大小高低,同時,「商」字也可以通過不同的寫法來描述社會或國家的優劣狀態。因此,我認為「商」這個漢字就是一個意思不確定的漢字,什麼樣寫法的「商」字就表達了什麼樣的意思,「商」字的意思表達是隨著寫法的不同而不同的。
「商」這個漢字在我們今天的使用中,有交易、交換的意思,也有最初的比例概率的意思,如數學中的「商數」一詞就是除法運算的結果,除法運算就是比例運算,商數就是比例大小的結果,就是簡單的概率高低。再說,交易和交換,貨幣和物質的交易,多少貨幣可以購買多少商品,這也是一個比例大小的問題,同理交換更是如此,一個土豆可以交換一根蘿卜,而一台電視機卻可以交換一車土豆或一車蘿卜!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商」這個漢字從甲骨文到我們今天的漢字,其本意的變化是不明顯的,雖然我們今天的「商」字只有一種寫法和表示,但在不同名詞的應用中,其基本含義基本保持不變,應用的范圍明顯低於古文中的應用范圍。
商,是一個意思不確定的、變化的漢字,是一個表示比例概率大小高低的漢字!那麼,如此意思不確定的一個漢字,是否適合作為朝代名或國名呢?如果,你是古代的國王,你會選擇什麼樣意思的漢字來作為自己的國名或朝代名呢?你會選擇一個好壞捉摸不定的漢字來作為自己的國名或朝代名嗎?很顯然,自古至今,任何一個朝代或國王都不會選擇「商」這個漢字來作為自己的國名或朝代名的!不可能一個國家或一個朝代的人都是文盲,都不懂得「商」字的含義!
商朝的標志,一是甲骨文,二是殷墟!讓我們先來看看殷墟遺址是如何得到確定的?
以下內容節選於網路(黑體字是本人簡評):
1、據《尚書》、《史記》、《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該王朝延續了近500年,是具備疆域國家形態的中國上古歷史的開端。
簡評:《尚書》,已經被證明造假。《竹書紀年》,歷來被很多史學家們認為可信度很低,不足以作為史學依據。只有《史記》是被學界公認的信史。但在我們對於秦朝歷史的研究中,已經通過許多歷史銘文的解讀,證明《史記》中的記載也是
⑷ 商朝建立時的都城在哪裡現在有是哪裡
商朝建立時的都城在亳,在現在的商丘。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在黃河下游一帶繁衍。商朝確立統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內。《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遷於囂、河亶甲自囂遷於相、。《史記》記載祖乙遷邢(河北邢台),遷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4)商朝都城遺址擴展閱讀
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其他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安陽的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⑸ 商朝的都城在哪裡
殷(今河南省安陽市)。
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元號。
中國傳統歷史學關於商朝的詳細文獻記載資料多來自於其一千年後的記錄,主要有東周的《竹書紀年》和《尚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5)商朝都城遺址擴展閱讀: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學術界對此看法比較一致[2]。安陽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
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蠻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⑹ 考古發現的商代都城遺址有哪些
主要有鄭州商代遺址 鄭州商代遺址 中國商代中期都城遺址。在河南省鄭州市版城內及郊外,總面權積約 25 平方公里。遺址發現於1950年。1952年10月至1953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崗一帶先後兩次發掘,發現了很多重要的商代遺跡和遺物,並命名為商代二里崗期文化。1955年秋在商代遺址中部的白家莊,發現商代夯土層。經沿著夯土的走向鑽探調查,在今鄭州老城及北關一帶,發現了長方形的商代城垣,一般稱為鄭州商城。此後,河南省文物部門多次進行發掘。經考古發掘證明,該城早於安陽殷墟。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⑺ 商朝都城最後怎麼成了廢墟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專小屯村一帶,距今巳屬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殷墟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東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公元前十四世紀,商朝第二十位國王盤庚將其都城從"奄",即現在的山東曲阜,搬遷到風景秀麗、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現在的安陽小屯村一帶。直至商朝滅亡,"溉"作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此地也被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逐漸淪為廢墟,被人們冠之於"殷墟"的稱謂。
⑻ 殷墟是哪個朝代的都城遺址它之所以成為都城與哪個歷史事件有關
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遺址,它之所以成為都城與盤庚遷殷有關。
介紹:商朝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前後經歷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盤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君王。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恫嚇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遷殷後,「行湯之政」,政局才穩定下來,社會經濟和文化也隨之迅速發展,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殷朝。
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裡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1961年,殷墟成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3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⑼ 商朝有幾個都城
小武~2007-12-04 前後順序是什麼啊 ? 補充: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滿意答案(∩_∩)O絕戀4級2007-12-04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所謂「前」指的是從殷的始祖契到成湯滅夏建立商朝的時期,又稱「先商」時期。所謂「後」就是從成湯滅夏建國到周人滅商,歷史的商朝就指這段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人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五次遷徙。 --商人之所以稱為商,就是因為他們首先被封在商地而得名。 --成湯以前的八次大遷徙是:1、契由商遷到蕃,蕃在今日的山東滕縣。2、契子昭明遷到砥石,其地在今河北省隆堯、柏鄉、寧晉一帶。3、昭明再遷到商。4、相土一度將商人遷到泰山下。5、又遷回商丘。6、遷於殷。7、復歸於商丘。8、湯遷於亳,今河南偃師最為可能。 --後五次遷都:1、仲丁遷敖,即河南滎陽境內。2、河亶甲遷相,今河南內黃縣。3、祖乙遷於邢,今河南溫縣東沁水之南。4、祖乙遷於庇,今山東西部。5、南庚遷於奄,即今山東曲阜。 --盤庚遷殷 ,今河南安陽小屯,不在其「前八後五」中。 由此可見,滅夏而取而代之的商朝真正可以稱之為「都城」的一共是亳,敖,相,邢,庇,奄,殷這7個地方。
⑽ 商朝商都城的變遷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因契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建內立的王朝稱為「商」;容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又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相對於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立商朝。經歷17代31王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