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記錄
❶ 孔子從春秋時期就開始周遊列國了是中國對世界版圖的先創記錄嗎
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鄒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學術貢獻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❷ 哪有孟子周遊列國的記錄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 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有些人願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再回到魯國,仍舊教他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 這一回,魯定公把准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 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 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並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裡,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在後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追問: 我說孟子!!! 在哲學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應發揚人的善性,才能國治家齊。孟子還強調民為邦本的學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高見。他認為,諸侯如果施行了他這一套「民本」說以及他的治民之術,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統治者也能長治久安,達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即穩定統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間,孟子明確地強調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針對當時一些國滅家亡的事實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時期,當法家學派極力強調專制主義國君集權的情況下,孟子的這種「民本」思想是對其消極面的一個極大限制和約束。這種主張在我國兩千年封建社會里,一直成為制約君權,強調皇帝應該順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對於歷朝政治的開明,起了莫大作用。
❸ 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是哪一位
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是孔子。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專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屬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
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3)周游記錄擴展閱讀:
私學特點
私立教育經費基本為自籌,但也不排斥官方資助。早期開辦私學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學生的條件很簡單,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魏晉南北朝時,儒家私學有的要求學生兌資入學,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資給"或"饋贈"。
元代廟學多為民間捐資或集資興建、維持。歷代書院經費來源有的是政府撥給的,有的是私人籌措、捐獻的,有的則是通過"學田"自給自足。到近代,新式私學的開創者多為地方紳士或文化名人,其辦學經費多與工商業有關。
❹ 講給女生聽的故事
1、魷魚的故事
從前有個漁夫釣魚,釣到一隻魷魚。
魷魚求他:你放了我吧,求求你不要吃我。
漁夫說:好啊,那我倒要考考你幾個問題,答出來了,我就不吃你。
魷魚開心地說:你考吧你考吧!
然後漁夫就把魷魚烤了……
2、什麼是幸福
小兔子聽到小熊的提問後,也想弄清楚什麼是幸福。
於是她去問了獅子,獅子說:幸福就是你愛的人也愛著你。
她又問了獵豹子,獵豹說:幸福就是有所期待。
最後她問了大灰狼,大灰狼說: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得到答案的小兔子興沖沖地跑回家告訴媽媽。
媽媽說:其實你今天就很幸福
小兔子問:為什麼?
媽媽說:因為你到現在都還沒被吃掉啊!傻瓜!
3、企鵝的故事
有一隻企鵝,他的家離北極熊家特別遠,要是靠走的話,得走20年才能到。
有一天,企鵝在家裡呆著特別無聊,准備去找北極熊玩,與是他出門了,可是走到路的一半的時候發現自己忘記鎖門了。
這就已經走了10了,可是門還是得鎖啊,於是企鵝又走回家去鎖門。
鎖了門以後,企鵝再次出發去找北極熊,等於他花了40年才到了北極熊他們家……
然後企鵝就敲門說:「北極熊北極熊,企鵝找你玩來了!」
結果北極熊開門以後你猜他說什麼?「還是去你家玩吧~」
4、兇巴巴的狼
狼叼著牙簽大搖大擺在路上走。
小白兔攔住了他,氣鼓鼓道:「狼先生,你把我的花踩壞了!」
「滾開你這只特別美的兔子!」狼惡狠狠道,「睜大你紅寶石一樣的眼睛看清楚,我可是狼大爺!」
小白兔眨了眨眼睛,「大爺,你把我的花……」
狼打斷了她,「要不是大爺今天吃飽了……哼!」
小白兔可愛的眉頭都皺到了一起,生氣地瞪著他,「你就怎樣?」
「我就在你漂亮的長耳朵上綁一個蝴蝶結!」狼兇巴巴道。
5、女大三抱金磚
我一哥們,最近老悶悶不樂的,我就問他怎麼了?哥們說:最近談了個女朋友,年齡比他大!我說:比你大怎麼了?女大三,抱金磚啊!我問他,比你大幾歲?哥們說:七塊磚~七塊~磚~~
❺ 求翻譯: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翻譯: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內的道路,考察他做事容時的心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隱藏得了什麼呢?
原文出自於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的《論語·為政》。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部分字詞解釋:
(1)所以:所做事情的動機。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sōu):隱藏、藏匿。
(5)周遊記錄擴展閱讀:
賞析:
這句話主要講如何了解別人的問題。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隱藏得了的。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❻ 哪有孟子周遊列國的記錄
額~建來議參考《史記自》,《孟子》《戰國策》這些書上都有咯。。現在也有很多學者考究這一事件寫的書。 游歷的時間先後貌似是最大的爭議,因為《孟子》這本書沒有紀年,戰國史也比較混亂,缺乏統一準確的文獻記載,故具體時間及順序歷來多有爭議。比如是先到梁,還是先到齊;是一次游齊,還是兩次游齊。大多認為孟子游梁約在梁惠王後元十六年(前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齊約在齊宣王二年(前318年)至齊宣王八年(前312年)。總的游歷順序為梁、齊、宋、滕、魯。
❼ 姓 名 字 號都是什麼呀
1.姓:
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最初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為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者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2.名: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口從夕。古人走夜路時,彼此看不見,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義兼有名、動兩用,名詞指人的名字,動詞指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進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義。
3.字:
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
4.號:
是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系。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
(7)周遊記錄擴展閱讀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
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璜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❽ 他花25萬買無限次機票,被嘲笑20多年,如今為何航空公司頭疼了
登上更高的一層,我們可以看得更遠,在為人處事時也是如此「站得高,望得遠」,只有我們站在更開闊的角度,才能擁有更廣的格局,很多商人擁有敏銳的嗅覺以及更寬廣的胸懷,他們往往比普通人看得更遠,盡管這些人的決定會受到質疑,但結果往往證明了他們的正確。曾經就有這樣一位美國富豪,他花了25萬買了一張無限次乘坐的機票,他曾經被人嘲笑了20多年,但是如今的航空公司卻因為他的這張機票感到十分的頭疼。
「先帝選你做顧命大臣,可謂慧眼獨具。」古代的賢君能夠知人善任,用自己的獨到眼光挑選人才。「知人善任」在生活中也很重要,在生活中,機會很多,但未必人人都能發現,只有那些獨具慧眼的人,才能夠通過細節發現最大機會。很多人一直嘲笑羅斯坦先生,認為他是冤大頭,但事實上,羅斯坦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最明智的決定,他用25萬美元購買了這張機票,可以說是物盡其用。
❾ 世界上最高的人是誰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記載,世界上已知最高的人是美國人羅伯特·潘興·瓦德羅內(1918年——1940),身高容達到2米72,可惜只活了22歲,1940年7月15日,因巨人症在睡夢中過世。
其實,在鮑喜順之前,早就有一個中國巨人在歐洲和美國家喻戶曉。他就是生活在清末的巨人詹世釵(小名詹五九)。詹五九本人身高十尺三寸,按照清代的裁衣尺推算,詹五九的身高應該超過三米,但從後來的照片來看,這記載有誤,詹五九的身高不可能達到3米,但也相當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