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堂游記
1. 住在美國家庭里 他們帶我去教堂禮拜 我該怎麼辦
美國是個很尊重人權的國家,特別的美國的家庭,他們不會強迫你做不願意做的事。你是中國人,不信他們的教他們自然也會理解。你可以先跟他們去做一次禮拜以後再告訴他們你的信仰跟他們不一樣。以後自然就不會再叫你去了。
2. 朋友把我帶到美國教堂。裡面坐著幾個人再用英語講些什麼。我在發呆。我想問下如何學習英語和聽力藉助這個
不要躲在一邊,要溶入到他們中間去。剛開始時你可能是有很多聽不懂,說不出。但這很正常,你本來就知道的少,就是來學習的。勇敢地試著去表達,聽不明白的可以要他們再復述一遍。
3. 美國人周末到教堂禮拜都幹啥呀
做禮拜的基本程序就是:禱告---唱詩---發言/作見證。有時還會有聚餐~
4. 在美國有一座黑人教堂的牆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一個
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 作文
世界上有那麼多葉子,可絕不可能有兩片一模一樣的。在這個世界上,我也是獨一無二的。我有我獨特的優點,讓我來一一講給你們聽吧!
我的最大優點是美術很好。在我眼裡,美術對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特長之一。一天,我在三a畫室里畫畫,我們老師要帶我們去富迪三友舉行畫畫比賽。當時我信心十足,我們來到比賽現場,細心、仔細地選了一盆鐵樹坐在地上畫起來了。我認認真真地用鉛筆畫好了,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又用彩色粉筆給它畫上顏色。畫好後我就交給了老師,老師再交給評委評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當我看見我的畫得了二等獎時,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這是我第一作文http://www.zuowenwang.net/次拿二等獎。我為我自己感到驕傲。
今天我觀看了《生之愛》後感觸很深。在《生之愛》中有一棵小草長在稻田裡,看了一下四周想模仿大樹,可是它做不到。它決定要模仿別人的優點,可每次模仿都沒成功,它十分傷心。在一段美妙的音樂中,它看到一朵美麗的玫瑰花。它看見自己的葉子和玫瑰花的葉子一模一樣,因此它十分高興看到自己的優點。原來自己是一朵美麗的玫瑰花,於是它不怕任何困難昂首挺胸努力奮斗,最後它終於開出了美麗的玫瑰花。
看完這個視頻,讓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以及自身的優點,我決心繼續努力,把這個優點發揚光大,做一個最優秀,最獨特的自己!
5. 索菲亞教堂游記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我的家距離聖索菲亞教堂非常近,大約200米,我時常經過那裡,廣場上慕名而來的遊人可多了,大部分是南方的遊客,人們都紛紛照相留念,更有趣的是,教堂的廣場還有一群小鴿子在飛來飛去,遊客買來鴿糧餵食給它們,夏天人們在廣場周圍休息娛樂,輪滑,當然我也很喜歡在那裡玩。
哈爾濱索菲亞教堂又稱為聖·索菲亞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它有著濃郁的歐洲風情。 索菲亞教堂是中國最大的拜占庭式建築教堂。高53.35米,面積721平方米。是由一座主樓,四座尖聳的側樓,全樓都是拱形門窗。最有名的是主樓樓頂,像一個綠色的洋蔥頭,側樓樓頂像四個未打開的大帳篷。給人以安祥、幸福寧靜感,整個樓是用清水紅磚砌成的。它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現在變成了棕紅色,讓人產生無限的滄桑之感。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的隨軍教堂。1912年改建成磚木結構教堂。1923年9月,聖·索菲亞教堂易地現址進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羅斯建築師克亞西科夫設計,歷時九年,1932年落成。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整修後的教堂稱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
6. 約克大教堂的附:游記
冬天,再次從旅館出來的時候天色已經略微暗了下來,我們再次走到民俗博物館,繼續北上就看見了Firefax House。據說是保存的最好的一棟典型的「Town House」,可惜內部正在清潔,六個星期之內不對外開放,裡面的管理員非常好心的問我們是不是願意只參觀一半,我覺得不夠盡興就蜿蜒謝絕了。繼續望北走,在約克的正北部就是鼎鼎大名的YORKMINSTER 大教堂。我們知道,英國是新教占優勢的國家。早在16世紀,享利八世就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創設英國國教,亦稱「聖公會」。其宗教事由坎特伯雷和約克兩個大主教分領。北英格蘭14個主教區的任命及典禮均由約克大主教主持。它的座堂就是明斯特大教堂。由此也可見這座大教堂非同凡響的地位。明斯特大教堂由1220年始建,直到1474年才算大功告成。它是英國中世紀最大的教堂,長約160米,寬76米,建築平面幾乎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它的西立面有兩座王冠似的雙塔,中心還有一座高65米的四方塔。入內參觀更見其規模恢宏,深邃高曠,足以
引起教徒們對上帝的敬佩。這座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以廣泛採用尖拱、飛扶壁和修長花窗為特點。在英國,哥特式流行了幾百年,風格上先後又有早期英國式、裝飾式和垂直式三種變化。明斯特大教堂建築期歷時250多年,正好反映出哥特式這三種風格的轉變,是研究英國建築史一個難得的好例子。它的翼廊是結構厚重的早期英國式,中殿是精雕細琢的裝飾式,最後建成的聖所(祭壇和唱詩班所在處)則是堂內空間最為高曠的垂直式。這三種風格結合的天衣無縫,和諧完美的組成了一個宏偉壯麗的建築整體。在教堂的底部,還挖掘出羅馬時期和諾曼人時期的教堂原址,現在被小心的保護起來並作為博物館對遊人開放。教堂大廳的宏偉另我震撼不已,可惜的是已入夜,沒能欣賞到英國教堂最具魅力的藝術品---彩色玻璃鑲窗。而且錯過了EVEN SONG的時間。所以決定第二天還要再來一趟,一通亂照之後,開始尋找晚餐的地方。
7. 美國有那幾所很著名的大教堂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Peter and St.Paul)又稱華盛頓大教堂,俗稱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巴洛克建築的傑作。它建於1408年,是立唯一的長方形的哥特式大教堂。立陶宛著名的主教、詩人瓦蘭裘斯葬於教堂內。後來不斷改建,直到1655年俄瑞戰爭開始才告結束,200年間,教堂的外型和構造逐漸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及巴洛克建築特色。教堂塔樓高41.9米,內設有9個祭壇。1895年升格成為主教堂。 . . .
1668年由一位叫做尼古拉的貴族捐資修建,以教堂內的2000多幅浮雕等巴洛克式的華麗裝飾聞名。1677-1685年義大利雕塑家彼得和喬瓦尼負責教堂內的大部分內部裝修,其未完成的工作由雕塑家普蘭茨什庫斯和卡濟米拉斯共同完成。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重建於19世紀後期,原址為布爾諾的城堡,由舊教堂改建而成。這個教堂的傳奇故事起源於中午11點的鍾聲,公元1645年瑞典軍隊前來攻打布爾諾,瑞典將軍宣稱如果不能在中午以前佔領整個城市的話,就會撤兵,沒想到11點整,正當瑞典軍隊要爬越教堂圍牆時,教堂鍾聲響起,居然不多不少敲了12下,瑞典將軍以為已經12點了,便遵守他的諾言撤兵,免去一場兵戎之禍,一直延續至今,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每到上午11點就會鍾敲12下。如果要居高臨下欣賞布爾諾市景,可以爬124個階梯登上教堂塔頂。進入教堂的欣賞重點是教堂正面的彩色玻璃,以及另一面的壯觀管風琴。是美國聖公會大教堂,向全國人民開放,就此意義而不屬於任何教派,表現出美國基督教的「泛化」傾向,這一點從美國「感恩節」的演變也可見一斑。
美國實行政教分離,原不打算建立國家教堂。1893年在奮興佈道運動促進下,美國人宗教虔誠性普遍上升。在此形勢下,國會一改初衷通過法案,在哥倫比亞特區建立大教堂,「作為刺激宗教、教育和慈善的學校」。在決定教堂建築風格時,負責該工程的主教制教會主教亨利·耶茨力排眾議,堅持採用哥特式風格。自1907年該教堂奠基起,歷時83年,到1990年竣工。
教堂完全是英國哥特式結構,用大理石建造巨大穹頂,配以長柱尖頂、卷形花邊、各種浮雕、怪獸滴水咀,鑲有各種彩色玻璃。該堂比例勻稱,線條明細,令人叫絕。人們入內頓感其神聖庄嚴。大堂旁另建兒童小教堂,大門上雕有各類新奇動物,相對低矮的圓頂給人以舒適、親切之感,與大堂形成鮮明對照。該堂建在原聖阿爾巴教堂地基上。在奠基典禮時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親臨,有一萬多全國各地來的群眾參加。1912 年後陸續交付使用。威爾遜總統、二次大戰時的國務卿賀爾及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的遺骨均葬於此堂;艾森豪威爾總統的葬禮、里根和布希總統的就職禮拜儀式也在此舉行。
著名的馬丁·路德·金也為此教堂增色不少,馬丁·路德·金(1929~1968)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牧師,1954年起參加美國有色人種協會,積極反對種族隔離制度。1957年被選為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主席,在南方21個主要城市組織集會,發動黑人爭取公民權利,1963年8月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織了一次25萬人的集會,反對種族歧視,要求種族平等。1964年迫使約翰遜總統簽署民權法案。一貫主張非暴力主義。但仍多次被捕入獄。馬丁·路德·金獲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3月組織「貧民進軍」,途經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時被種族主義分子槍殺。馬丁·路德·金在遇難前一周曾在此佈道。在美國人心目中,該堂地位非同一般,不愧為國家教堂之稱。
8. 美國人通常什麼時候去教堂
每天都去,尤其是星期日和(聖誕節12月24日晚上)(復活節是每年的春分後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後的第50天就是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少月15日那是必須去教堂的)
9. 為什麼很多美國人經常去教堂
基督之國,上帝眷顧的國度。這是美國人自己認為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回受到上帝眷顧,所答以是例外的,無論如何,美國都不會失敗。不過好像目前的金融危機讓美國人失去了精神支柱,竟然開始反華了,原因是黑格爾曾經說過,中國是一切例外的例外,而且目前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確實是最為輝煌耀眼。呵呵~~
10. 美國基督教的教堂,我可以進去參觀/拍照/走動么
當然可以,別說是美國,全世界的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