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都遺址
A. 左權民歌的溯源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她東依太行、中條山脈,西南兩側瀕臨黃河,成「表裡山河」之勢,一向是中原門戶。特殊的地理形勢,使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她的歷史源遠而流長。
上古時期,1962年發現的芮城西侯度遺址表明,遠在18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外,舊石器時代的丁村人遺址、許家窯人遺址、峙峪人遺址等等,在山西境內發現有二百餘處。繼舊石器之後的新石器時代,發現有母系氏族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的龍山文化遺址千處以上。 三代時,古稱「河東」的山西南部,是黃帝和堯、舜、禹建都、活動的地方。相傳黃帝曾先後與蚩尤、炎帝戰於「坂泉之野」,據沈括《夢溪筆談》,坂泉在今山西省鹽城附近,錢穆《國史大綱》亦采此說。「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的傳說,也流傳甚廣,文明的薪火一直在這里延綿著。
悠遠的歷史,積淀出豐厚的文化,作為漢族民間藝術形式的山西民歌,也是蔚為大觀。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據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
山西民歌歷史悠久。堯天舜日之下就有見於文字的,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擊壤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歌》)。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所收集的《魏風》、《唐風》共十九篇,大部分產生於山西,其中的《伐檀》、《碩鼠》、《綢繆》諸篇,至今仍然膾炙人口,顯示出相當的成就。
山西民歌地方特色鮮明,藝術風格迥異。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各地民歌也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大致上,可以分為晉南、晉東南、晉北和晉中四個音樂色彩區。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樸;晉北河曲、保德、偏關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以憨直、潑辣、樸素的抒情見長;晉南的民歌時代氣息濃郁,感情熱烈;晉中祁縣、太谷,壽陽、太原地區的民歌,則靈活自由、富於變化。
B. 永濟市一樓一湖一名峰,兩城兩台兩隱居,三寺三館三故里指的都是什麼
兩城是 蒲州古城 古城 已經申報文化遺產
鸛雀樓 伍姓湖 五老峰
兩台是 堯王台 和 ?
三故里是 柳宗元 楊貴妃故里首陽 扁鵲故里清華
三寺是 普救寺 萬固寺 棲岩寺
還有很多古跡
五老峰 永濟市東南中條山上。
萬固寺 永濟市區西南13公里中條山腰。
棲岩寺塔好跡或 永濟市區西南20公里中條山巔。
普救寺 永濟市西北12公里土崗上。
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永濟市西南15公里蒲州古城西門外。
蒲津渡遺址—唐 黃河鐵牛 蒲津渡原是唐代黃河的著名渡口,建有浮橋。1969年在該遺址黃河岸邊清理出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 (724年) 的鐵牛、鐵人各四尊,鐵山兩座等文物。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永濟市蒲州鎮。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墓 永濟市蒲州鎮。
明禮部尚書張四維墓 永濟市蒲州鎮。
古庄遺址 永濟市蒲州鎮。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永濟市韓陽鎮。
延祚寺梭羅樹 永濟市郭李鄉孫常村。
王官谷瀑布 永濟市清華鄉中條山麓。
葯王廟 永濟市清華鎮。
扁鵲墓 永濟市清華鎮。
清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州明 永濟市清華鎮。
元八卦戲台 永濟市董村,俗稱董村戲台。
漢墓群 永濟市趙柏鄉小朝村和高市村。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永濟市張營鄉有舜帝村。
獨頭友伍遺址 永濟市首陽鄉。
二賢祠遺址 永濟市首陽鄉。
夷齊墓 永濟市首陽鄉 傳商末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死於此。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永濟市首陽鄉。
吳雯墓 永濟市任陽鄉東姚溫村。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永濟市任陽鄉東姚溫村。
C. 中國建城最早城市
這個有爭議,一說凌家灘,距今約5500年,在長江、淮河之間的巢湖流域,有大型宮殿和神廟建築,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也初具規模,該遺址應該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
資料出處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4/01239924992s.shtml
另一說陶寺,《史記》中曾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記載,由於這些都邑都處在山西西南部,因此,中國較早的城市都應該位於晉南。
2002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正式啟動,陶寺遺址被確定為項目的子課題—「聚落反映社會結構」。 兩年來,課題組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鑽探與重要遺跡的發掘,共鑽探32萬平方米,發掘1511平方米。
2002年發現並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大型倉儲區。其中發掘出的中期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3年,又發現並確認了中期小城內的祭祀區大型圓體夯土建築和早中期宮殿核心建築區的北出人口。尤其是大型圓體夯土建築,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建築形狀奇特,規模宏大,是目前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建築之一。
經過多年較大規模的發掘,陶寺遺址出土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文字、城址、宮殿區、王陵、銅器、陶禮器、觀象台等等,堪稱我國迄今為止最典型、最全面的發現。從聚落形態的角度來看,高規格的宮殿建築、宗教建築和與天文歷法有關的建築設施,應當是「王都」級聚落所具有的標志性的建築。顯然,陶寺已具備了早期文明化社會所具備的一些基本要素,應該說它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規模最大、顯現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
資料出處《回望山西/華夏之根》,可參看http://www.daynews.com.cn/mag6/20051011/ca428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