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闐鎮遺址
Ⅰ 和田市在唐末叫什麼名字屬於哪裡距離昆侖山有多遠
和田,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於闐鎮,為專安西四鎮之一。地屬當吐蕃要沖。《新唐書》稱作西山城。
和田市位於位於新疆西南部,昆侖山脈北麓,浩瀚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Ⅱ 介紹精絕文化及遺址等
http://ke..com/view/324787.html?wtp=tt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歷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尼雅即為古書中的精絕古國。
《自然之友》原文
〖編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我們刊登了吳礽(音仍)驤先生寫的《河西考古之餘》一文,從考古的角度談到古代開拓西北的教訓。本期,我們再轉載生態作家沈孝輝先生發表在《北京觀察》2000年5月號上的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們二人在同一地區,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地考察,竟達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這再次向我們證明:在我國的西北,歷史上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災難,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慘痛的歷史事實。任何稍有環境生態意識的當代人,都不能對此等閑視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於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你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OO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沙埋古城的確是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魅力的故事,雖然經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和加工改編,因而出現了許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最初記載的那種警示意味。
傳說古代於闐(音田)國(今和田)的北方有一個安樂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勞落迦。某日,街頭突然出現一個裝束奇特、相貌古怪的遊方僧。曷勞落迦的國王得到稟報,居然下令說: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掘沙揚土驅逐。於是遊方僧不但化不到齋飯,反而到處遭受驅趕,只有一位禮敬佛像的忠厚長者表示關切,私下提供飲食。遊方僧對長者說,由於本城居民揚沙驅趕我,將會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我走後,上天將會降下一場沙雨將曷勞落迦湮沒,生靈滅絕。你必須及早離開。
仁慈的長者聞訊連忙四齣報信,卻無人相信,反遭譏笑污辱。長者見人們已經無可理喻,只好獨自逃生。遊方僧走後第七天夜半時分,整座城市正在夢鄉,突然,兇猛的的沙雨伴隨著狂風從天而降,傾刻之間埋沒了這個繁榮的城邦。從此,曷勞落迦變成沙山,永遠沉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沒曷勞落迦的傳說,並非全無根據、僅為弘揚佛法而憑空杜撰。這是塔里木歷史的折射。你只須抹去故事裡的神話色彩,就會發現在這個半睡半醒的傳說之夢中所蘊含的可怕的真實,以及人類破壞環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譴的真諦。事實上,它顯然是根據西域歷史上某個被風沙摧毀的綠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麼曷勞落迦究竟是絲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幾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逃離曷勞落迦的長者來到一個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榮的綠洲定居。玄奘從和闐去尼雅(古精絕國)的途中曾經訪問過媲摩,他也可能是馬可·波羅的游記中提到過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據古籍和當地人所提供的線索,在策勒縣北部的沙漠中發現了媲摩遺址,當地人稱之烏宗塔提,即「遠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絕)古城遺址(漢晉至前涼時期)
我們不妨按常理來推測一下:媲摩似應距曷勞落迦不遠,並且兩城屬於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臨近的水系,同時曷勞落迦應在媲摩地下遊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難查出,符合上述條件的古城現已發現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烏里克和園沙。
有學者認為,曷勞落迦故地應在今於田縣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漢代喀拉墩古城,方位、歷史時期、放棄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倉掩埋(北朝時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維吾爾語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邊上有兩座高達20米的紅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於田縣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從腹心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處於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於闐王國歷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無定論。
然而,喀拉墩古城歷史上並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漢晉時代的佛殿、魏晉時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勞落迦古城。同樣理由,曷勞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烏里克古城,何況它位於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離大漠的腹地。
丹丹烏里克遺址黃沙漫漫
依筆者所見,曷勞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發現的從未見史書記載的園沙古城。園沙古城因其周圍的圓沙包而得名,城中未發現有佛殿、佛寺、佛塔之類建築。與曷勞落迦的傳說吻合。園沙古城的湮滅確與沙塵暴即環境的惡化有關。然而古城的沙化並非一夜之間形成的,這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層,最底下是淤泥蘆葦,往上漸漸存了細沙,越接近上層沙化越嚴重。考古發現,雖然園沙人蓋房、冶煉、做飯、製造生活用品,樣樣都取自胡楊,但在城周圍12公里的范圍內卻找不到一棵胡楊的殘株。情況是明顯的:過量砍伐林木,破壞了沙漠生態系統,加劇了綠洲生態的惡化。盡管園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還是個謎,但沙化不能不是諸多推測中分量最重的一個。畢竟,古城的歷史遺存已經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瑪扎塔格古戎堡(漢唐時期戎堡,瑪扎塔格原稱通聖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烏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遺址)佛塔殘跡
尋找曷勞落迦,對於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熱血沸騰的工作;然而,對於生態學家來說,曷勞落迦究竟何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來,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沙埋古城。我們只須將它們順序排列,就會得出驚人的結論:
樓蘭古城,位於古孔雀河下游,羅布泊干湖盆西岸,東距今尉犁縣縣城32O公里;
伊循遺址(即米蘭古堡),位於古米蘭河下游,距今若羌縣縣城東北80公里;
漢且末古城,位於車爾臣河下游,今且末縣縣城東北 15O公里;
精絕古城(今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尾閭,北距今民豐縣縣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園沙古城,均位於克里雅河下游,分別北距今於田縣縣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烏里克遺址距今策勒縣達馬溝鄉北90公里;
瑪利塔格古戎堡,位於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國古城,距今皮山縣城東北17O公里處……
我們只須將上述古城和古遺址標示在地圖上,並用一條虛線將其連接起來,就可以顯示出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實是令人震驚的,絲路南道及其連接的古城幾乎全部都葬身於沙漠腹地;而現代絲綢之路——公路干線及其所連接的綠洲城鎮,又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更貼近昆侖山的山前地帶。
歷史上,樓蘭曾經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伊循城也有通衢直達敦煌,而今均已被庫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變天塹,那「商胡客販,日奔西下」的動人畫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風蝕地貌並存的荒涼景觀所取代。沿著從若羌至且末的現代公路,可以見到雪峰與沙山並峙的奇觀,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涌過了公路,直撲昆侖山的腳下。從民豐到皮山長達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進逼的沙漠緊緊地擠在了昆侖山山前的洪積扇上。強烈的風蝕沙化,迫使皮山和民豐兩縣縣城二度搬遷,而策勒縣縣城則三次搬遷。古、今絲綢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遠。這一鐵的事實,對於自漢代以來沙漠與綠洲的進退形勢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變遷,已令人一目瞭然,無須再作任何闡釋。
樓蘭古城遺址(漢代樓蘭王國,公元5世紀為丁零所破)
四
所有這些曾經在絲綢之路上繁榮過、喧鬧過、驕傲過、閃爍過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連同它們創造的絢麗的文化,權力與財富、光榮與夢想,已統統被無情的流沙抹掉,竟然無一倖免!
沙漠是冷酷無情的。然而,人們在感嘆之餘,恰恰忽視了,冷酷無情的現代沙漠的製造者,正是人類自己。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古綠洲的演變,基本上遵循著不斷從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兩漢及晉代的古城多建於內陸河的下游尾閭(音驢);隋唐時代的古城,多建於中游;而宋元期間設置的古城,多位於現代綠洲的外圍。也就是說,隨著綠洲不斷從河流下游向上游節節退縮,城鎮隨之節節遷移,而荒漠則節節進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歷史,就是綠洲退縮、沙漠擴張的歷史。
將古代綠洲與現代綠洲作個比較就會發現,古人的生存環境遠比今人優越:那時候河流更長,水更豐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動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廣闊肥沃。正因為如此,故宜牧、宜農、宜採集和漁獵,成為人類社會早期的伊甸園。由漢至唐,橫貫西域的絲綢之路從興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並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匯中鑄造出了獨樹一幟的西域文明。
對於塔里木盆地古代綠洲城邦的廢棄,西域文明古國的消逝,學界有過種種推測:如戰爭破壞論、瘟疾流行論、氣候變干論,等等。其實,這些論說都缺乏歷史與科學的根據,對塔里木盆地綠洲的發展變化過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戰爭破壞了人們可以重建家園,瘟疾過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談不到廢棄。至於氣候變干論,也站不住腳。我們知道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的變遷曾經對生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在人類短暫的歷史時期,這種變化並不顯著,因為地質時期的變化以百萬年為單位計算,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不過幾千年。
古人曾誇耀的「滄海桑田」的豐功偉績,實則留下更多的卻是林草變桑田,桑田變荒漠的真實故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確曾擁有過繁茂的大森林,豐美的大草原和富饒的綠洲,而「一不留神」喪失了它們,只不過是恩格斯所說的「眨眼的瞬間」。所有這些過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綠洲中的現代維吾爾族少女。她們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歷史?她們能否守住今日的綠洲?
五
安迪爾是和田地區的一座偏僻的小鎮。依傍著小鎮悄悄流淌的安迪爾河如一個害羞的小女孩,行進不遠便急匆匆地一頭撲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懷抱。當地人流傳說,在安迪爾河消失處的沙漠中,步行約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經相當繁榮的城邦,不知什麼原因和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座人煙斷絕的死城。
我後來了解到,這是一處從漢晉一直延續到唐代的古城遺址。雖然安迪爾古城不可能是曷勞落迦,但是關於它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不知道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麼魔法,只見城門洞開,街市寂然,建築如新,而空無一人。遍地堆放著來自古羅馬、古印度和古中國的奇珍異寶.隨手撿上一兩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無虞。可是這些珍寶,只能供你在城內玩賞、享用,如果你想永遠據為己有,把它們帶出古城,那巨大堅固的城門就會自動關閉,同時陰雲四合,沙暴驟起,使你無法離開。當你一旦放棄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寶物放回原處,天空即刻晴朗,城門即刻大開,放你自由出入。
細細品味咀嚼,這真是一個同「沙埋曷勞落迦」一樣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許就是它的姊妹篇。誠如聖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人對自然的索取不能超過她的給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載力,否則就會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那掩埋在利比亞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內夫得沙漠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其實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曷勞落迦和安迪爾古城一樣,都向後人講述著同一個故事。
米蘭(伊循)古城遺址(唐代漢唐時代)
古代文明終因認為破壞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廢墟,現代文明也會犯同樣的錯誤,而重蹈覆轍「驚人相似的歷史覆轍」。有人稱:「西部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彷彿那遍地黃沙一夜之間都化作了滿地黃金,有的報紙竟出現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這樣聳人的標題。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商業化炒作和輿論誤導。實際上,中國的西部開發任重而道遠。中國西部不同於美國西部。美國開發西部時,那裡是生態完好的處女地;而我國今日的西部開發卻是在前人兩千多年開發基礎上的再開發,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如果不首先改善環境,償還前人的生態欠賬,並在開發的全過程將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那麼,就會像塔里木民間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樣,西部將「城門關閉」、「沙暴驟起」。那時候,我們的後代會不會再去沙丘下面尋找我們在21世紀留下的當代「曷勞落迦」,並演繹出一段新的「前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故事呢?
(圖可能貼不上去)
參考資料:自然之友2000通訊第2期
Ⅲ 契約的古代契約
現存的漢代契約原件是在居延發現的,是居延漢簡中的一部分。因之我之為「居延漢代契約」。
居延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額濟納旗,西漢時屬於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轄區,東漢曾置張掖居延屬國。這里在兩漢時,一直是重要駐軍區,近60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採集或發掘到漢簡約有3萬余支。已公之於世的,是1930年由西北科學考察團掘得的一批,約有一萬余支。勞干先生將這批漢簡進行分類、考釋,編成《居延漢簡考釋》一書,於1943年在四川南溪石印出版。194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再版。1962年,又在台灣出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匯輯這批漢簡的圖片,一律按原簡號順序,製成圖版,並全部釋文,編成《居延漢簡甲乙編》,於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批漢簡有年號的,「起自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迄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1]簡中有十餘件契約。有年號的只有三件。最早的一件為《西漢本始元年(前73年)居延陳長子賣官絝券》,最晚的一件為《西漢建昭二年(前37年)居延歐賣裘券》[2]。其他無年號的,有賣衣物、布匹契約,有賣田地契約,還有一些廩給憑證。這批契約的數量雖不多,但卻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批契約原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有了這批契約,我們才得知漢代契約的原貌,才有可能利用這秕契約對照文獻資料,進行有關的研究。 現存的自魏晉至唐後期的契約,主要發現於新疆地區。此外,在甘肅敦煌也發現有唐代後期的契約。新疆地區出土這類契約的地點很多,我以地名契,可別為海尖契約、吐魯番契約、龜茲契約、於闐契約等。海頭在羅布泊西岸,孔雀河南岸,為漢代樓蘭舊地,魏晉時名海頭,為西域長史府駐地。本世紀初,英人斯坦因三次深入新疆、甘肅內地,盜竊文物。其中的文書部分由法人沙畹整理出版。中國學者羅振玉和王國維又據之分類、考釋、編成《流沙墜簡》一書行世。其中有一些比較完整的廩給憑證,為契約性質。年代最早者為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的遺物,最晚者為西晉建興十八年(330年)的遺物。史實是西晉在建國時期,長江流域入進東晉時期。可是此時的今甘肅中西部和新疆一帶,為原西晉涼州刺史張氏世代統治著,史稱前涼,繼續沿用「建興」年號至建興四十九年。建興十八年為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東晉咸和五年。
吐魯番地區在漢代為車師前部地。這里的高昌城為漢、 魏,晉幾個朝代的戊己校尉駐地。公元327年,涼州統治者張氏在此置高昌郡,治高昌城。其後西涼,北涼因之。公元460 年,柔然滅沮渠氏的北涼殘余政權,立闞伯周為「高昌王」。此後,張、馬、麴諸氏相繼在此稱王,史稱「高呂國」,都以高昌為都城。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滅高弓國,以其地為
西州,高昌城又為西州都督府駐地;9世紀中葉以後,這里又是「西州回鶻」 (即「高昌回鶻」)的王城。由此看來,在千餘年間,高呂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遺存很多。近數10年來,這里屢有古文書出土。1959—1975年間,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高昌古城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兩村附近清理晉——唐墓葬近400座,發現了大批古文書,這就是為中外學者矚目的《吐魯番出土文書》,現由唐長孺教授主持整理,已出版至第八冊。其中有近200件契約,種類豐富,有賣葡萄園、田地、房舍,奴婢、牲畜契約,有租田地、菜園、果樹、葡萄園契約(包括習書),有借錢物契約,有僱傭契約,還有遺囑文書等。少數尚完整,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殘損,有的只剩幾個宇。
龜茲在今庫車縣東。漢代為龜茲國,屬西域都護。唐為安西都護府和龜茲都督府駐地。於闐在今和田縣南,漢代為於闐國,亦屬西域都護。唐為於闐鎮和毗沙都督府駐地。在這兩個地區發現的古文書中,也有一些契約,時間約在唐天寶至貞元(約744—790年)之間,多為借貸契約,亦有僱傭契約. 敦煌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漢武帝時為敦煌郡,魏、晉因之,十六國前涼都於此。北魏和隋唐時期,為郡,縣治所。在今敦煌縣東南鳴沙山有石室,亦稱敦煌石窟、莫高窟、千佛洞,約在清光緒二十五六年(1899、1900年),發觀石室內有藏書,後為斯坦因和法國學者伯希和等大量盜走,今分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國家博物館。1910年,清政府把殘余部分調運北京,藏在今北京圖書館.解放後建立的敦煌文物研究院(所)等本地文化教育單位,亦收集了一些散於民間的藏書.石室藏書總數約有3萬卷左右。時代上起公元3世紀中葉,下至10世紀末。大部分文書已製成顯微膠卷,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又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一書,將敦煌石室藏書按原編號製成圖版,由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為研究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石室藏書中有一部分為契約,我稱之為敦煌契約。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1960年編成《敦煌資料》第一輯,由中華書局出版。其中就有這部分契約,共120餘件,分為買賣、典租、僱傭、借貸和其他契約、文書五個部分。買賣契約有田地、宅舍,車牛,奴婢等契約。在這批契約中,有書年號的.有用干支紀年的。敦煌地區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曾為吐蕃所佔,至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歸於唐朝。敦煌契約中用干支紀年的部分,大約是吐蕃佔領時期的遺物。最早的一件有年號的契約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僧光鏡賒買車釧契》[3]最晚的一件為《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韓願定賣妮子契》.敦煌契約中還有部分契約式樣,即所謂「書儀」,是為人們書寫契約提供格式的.其中有「分家文書」、「放良文書」、「放妻文書」、「遺囑」等式樣。 明清和民國契約原件在中國各地都有一些。現在大多數省級以上的圖書館、博物館、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及有文科的高等院校圖書館等,或多或少都有收藏。收有千件以上契約的單位不在少數,有數十件,數百件的很多。近10年來,各縣檔案館(局)、博物館、文物管理所等,對殘存於民間的契約原件也注意收集。所收契約,明代中期以前的很少,清代前中期的也不多,道光以後至民國時期的最多.這些契約有用白紙寫的,有蓋官印的紅契,也有無官印的白契。還有部分官印契約,有的粘連契尾。
明清時期的契約數量巨大,其內容所反映的問題也很多。除一般財產關系,家庭關系外,明代官印契約、契尾上講到用契稅支援遼餉,練餉,剿餉問題,清代北京地區的契約上反映出清朝後期滿洲貴族賣地賣房給漢族商人的事,清代綏遠(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等地的契約上反映出很多蒙古人出賣或出租房地產給漢族商人的事。江南不少地區的賣地契約中 有杜賣、有活賣、有賣田骨、有賣田皮,有找價絕賣等,反映了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等復雜的土地關系。一些口岸地區的契約,反映出外國教會、外國商人恃強占田占房屋的情況。還有一些契約反映出在農村中買賣人口的情況很嚴重。 宋元時期,今寧夏、甘肅、新疆等地的西夏人,畏兀兒人和吐蕃人留下了一些契約。有用漢文寫的,亦有用民族文字寫的。有用中原王朝的年號紀年的:有用民族政權的年號紀年的,如西夏人用「天慶」年號;吐蕃人則用生屬紀年.有買賣田園,房屋、牲畜契約,也有典當契約。中國前輩學者如黃文弼。馮家異諸先生,生前做了不少這一方面的工作。
Ⅳ 開車需要五個小時,我國面積最大的村莊在哪裡
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相當於歐洲的面積,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有許多大城市,也有許多小村莊,但說到中國最大的村莊,朋友們知道是哪一個嗎?
達里雅布依與樓蘭遺址和蛟河古城一樣聞名於世,尤其在地理、歷史和考古方面,這里至今還殘存著古城遺址,詳細記錄了古絲綢之路和於闐重鎮的盛衰,你想來看看嗎?
Ⅳ 請問最神秘的樓蘭古國遺址在新疆哪個地方,樓蘭古國有多少年歷史,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曾經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現只存遺跡,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是中國古代西部的一個小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是扼絲綢之路的要沖。
最早記載「樓蘭」這一名稱的是《史記》:「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根據《史記》的描述,樓蘭人在公元前3世紀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時的樓蘭受月氏的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被匈奴所管轄。樓蘭在西漢時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
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者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線。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樓蘭古城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樓蘭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文化也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樓蘭此時已經成了西域的樂土,沙漠里的天堂。
但是,西漢王朝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中原群雄開始混戰不休,無暇顧及西域,樓蘭也漸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時,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禦的外力的侵襲?樓蘭的子民去向了何方?
對於樓蘭城的消失,最盛行的說法是由絲綢之路的變遷造成。兩晉之後,絲綢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也從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古城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
也有人認為是戰爭摧毀了樓蘭城。作為重地,歷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國都曾統治樓蘭。在樓蘭城周邊的多處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種。有可能是樓蘭被佔領後,佔領者實行了屠城,然後撤離,樓蘭因此慢慢被風沙湮沒。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是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又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猜測,一為樓蘭毀於乾旱,一為樓蘭毀於洪水。持前種觀點的人認為,樓蘭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使水利設施和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3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斷水了。水資源的缺乏使得人們的衛生狀況惡化,抵抗力減弱,於是瘟疫爆發,樓蘭古城居民為了生存只得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
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國內外探險者在樓蘭古城的廢墟中不僅找到了大量珍貴的文獻,還有各種財物,看來樓蘭古城是突然間被廢棄的,但是這里卻沒有戰爭的痕跡。也許,只有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讓人不顧一切地逃離。
與此相對的猜測是樓蘭古城毀於洪水。有人認為,在1600年前羅布泊窪地及其周邊有大面積的森林,種類繁多的植被,飛禽猛獸出沒於此,生態環境與現在相差極大。這一時期,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水源充足,孔雀河與樓蘭古城平行且只有22公里左右,若是樓蘭城缺水,完全可以引孔雀河水入城。
樓蘭古國消失的真正原因是,樓蘭處於絲綢之路的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爭導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時因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的增加使屯田開荒需要大量燒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
過度的採伐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致使水土流失淤積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淺。而樓蘭古城建在高地平台上部,城外被水環繞。
樓蘭城的毀滅可能是當時某一段時期里羅布泊抬升湖水,導致水位上漲,向西蔓延樓蘭城,同時樓蘭城及周邊地殼下沉,孔雀河與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注入到樓蘭城致使樓蘭古城毀滅。
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樓蘭古城成為沙漠中的廢墟,樓蘭的燦爛文化都永遠的存在我們的追憶中……
Ⅵ 絲綢之路 從起點至玉門關遺址的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古波斯)—西亞—大秦(古羅馬)
http://ke..com/view/1239.html?wtp=tt#2
Ⅶ 和田的歷史是什麼
和田歷史悠久,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兩漢書、《魏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稱於闐。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於闐鎮,為安西四鎮之一。地當吐蕃要沖。《新唐書》稱作西山城。北宋屬喀喇汗王朝,南宋屬西遼。元代為察合台阿魯忽的封地,曾設置斡端宣慰使元帥府。明朝復稱於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0年置和闐道,和闐縣屬和闐道。1928年屬和闐行政區,1943年屬和闐督察專區。1950年屬和闐專區。1959年和闐縣改名和田縣。1977年後屬和田地區。
和田玉請看
http://ke..com/view/39713.htm
Ⅷ 春秋戰國有和田這個地方嗎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沒有記錄,也不屬於後來的秦帝國領域
和田名字的由來:
1913年置和闐縣。曾稱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異譯。一說源自於闐,於闐系古代尉遲部落名。一說系藏語,意為「玉邑」。一說為印地語「柵欄」、「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記》稱瞿薩旦那,系梵語「地乳」之意。1959年將和闐簡化為和田。
和田地域與中國的關系:
和田歷史悠久,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兩漢書、《魏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稱於闐。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於闐鎮,為安西四鎮之一。地當吐蕃要沖。《新唐書》稱作西山城。唐末五代為大寶於闐國,北宋屬喀喇汗王朝,南宋屬西遼。元代為察合台阿魯忽的封地,曾設置斡端宣慰使元帥府。明朝復稱於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0年置和闐道,和闐縣屬和闐道。1928年屬和闐行政區,1943年屬和闐督察專區。1950年屬和闐專區。1959年和闐縣改名和田縣。1977年後屬和田地區。1984年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Ⅸ 和田的古名稱什麼
1913年置和闐縣。曾稱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異譯。一說源自於闐,於闐系古代尉遲部落名。一說系藏語,意為「玉邑」。一說為印地語「柵欄」、「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記》稱瞿薩旦那,系梵語「地乳」之意。1959年將和闐簡化為和田。
和田歷史悠久,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兩漢書、《魏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稱於闐。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於闐鎮,為安西四鎮之一。地當吐蕃要沖。《新唐書》稱作西山城。唐末五代為大寶於闐國,北宋屬喀喇汗王朝,南宋屬西遼。元代為察合台阿魯忽的封地,曾設置斡端宣慰使元帥府。明朝復稱於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0年置和闐道,和闐縣屬和闐道。1928年屬和闐行政區,1943年屬和闐督察專區。1950年屬和闐專區。1959年和闐縣改名和田縣。1977年後屬和田地區。1984年和田縣析置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