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灘遺址建設
Ⅰ 凌家灘遺址的介紹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村,距今已經有約6000年歷史,是長江下游巢版湖流域發現面權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凌家灘遺址所表現出的文化證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內涵,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1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Ⅱ 凌家灘遺址代表中國什麼時期的文化
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採納哦
Ⅲ 凌家灘遺址的歷史文化
早期凌家灘
正在發掘的含山凌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這表明中國早在5500年前就出現了城市,從而使中國城市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熱鬧的城市,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初步形成規模。這一驚人的發現意味著中國城市文明的起源遠遠早於人們過去所作的估計。,凌家灘古城展現出的失落久遠的燦爛文明,將使中華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萬年。
有巢氏
有巢氏大約生於蒙昧時代,他率領原始人走出洞穴,構木為巢,被後人尊為「中華第一人文聖祖」。有學者認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東省境內,也有人認為在山西、內蒙古等地。凌家灘遺址發現之後,一些學者根據最新的考古發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凌家灘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年代距今約5500~5300年之間。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從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眾多墓葬看,作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當時這里也正處於原始社會晚期,聚落內部已出現貧富分化,存在著貴族和貧民兩大集團,正在向階級和早期的國家演進。
「有巢氏」是遠古巢居的發明者,同時也代表著一個智慧的人類群體,甚至代表著一個歷史時代。在遠古時代,血緣氏族是人類從「原始群」轉變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基本特徵是族民對先祖充滿緬懷心理和崇拜意識。從凌家灘已經發掘的所有墓葬的隨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灘先民正具備著這樣的血緣氏族特徵。從年代上看,他們處於有巢氏時代的晚期。
Ⅳ 凌家灘遺址號稱安徽在新石器時期最重要的發現,到底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呢
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現於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出土大批精美文物,其中玉器多達1000多件,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
2007年凌家灘第五次考古發掘出土了1件用“玉石”雕刻的豬型器件,全長72厘米,重達88公斤。豬的嘴、鼻孔、眼、耳俱全,並有一對獠牙,形態十分逼真。這是目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發現最大、最重、年代最早的玉豬。
前面介紹的幾件“玉器”,可以勉勉強強把他們當作玉器啦,但是當看到這件“玉豬”時,真是瞬間凌亂了。這是玉石做的?
Ⅳ 凌家灘遺址的遺址格局
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現於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地理坐標為31°27′N、118°02′E,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遺址海拔高度6.7~26m,凌家灘遺址地理位置黃河至長江即泰山以南至長江邊的最高山峰海拔441米的太湖山南坡腳下,沿一條南北走向的土崗向南一直延伸到5公里遠的裕溪河北岸,其中遺址區域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0.8公里,遺址北部所處最高海拔約26米,向南漸低至海拔6.7米。
凌家灘遺址方圓160萬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邊際,就是以後稍晚出現的城市面積也不一定比它大。這個城市沿河而建,在這座城的四周,一條大型圍壕形成了城市與外界相隔離的護城河,用來防禦外界的侵襲。 凌家灘遺址以三個台階為界線劃分成三處功能不同的區域,具備了初級的城市規劃水平。
第一區域
第一區域是普通部落成員的居住區、庭院區,房子帶有明顯的城市規劃和精心設計的痕跡。這個區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區域
第二區域是3000平方米的紅陶土塊廣場,這里是部落首領的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的場所。考古專家認為這里是部落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也是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當時的高度文明和強勢力量。記者在廣場中間看到一個紅陶土塊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飲,經地質專家鑒定,這是中國最早的真正現代意義的水井,這說明當時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區域
第三區域是大型墓葬區,中央有一處約一米高的祭壇,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張敬國介紹說,他與台灣古玉研究專家陳啟賢先生合作,利用先進的偏光立體顯微鏡,對上百件精美的凌家灘玉器進行微痕觀察和測試,發現凌家灘人已經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術。
Ⅵ 安徽凌家灘遺址有可能該寫人類文明史嗎
根據報道,凌家灘這座淹沒了數千年的遠古遺址,雖不見於史書記載,但其透露出豐富的歷史信息,反映了當時玉石加工技術的高超先進、史前文明的高度發達,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凌家灘的這些發現及其所代表的史前文明,由此,被正式確認為「凌家灘文化」。
不過,有一點專家們可以斷定,凌家灘先民已掌握陰刻線、鏤孔、線鎪、淺浮雕等多樣化玉石加工技術。無論製作工藝、設計思想還是器物類型,都代表了同時代玉文化的最高水平。甚至有專家認為,凌家灘可能會改寫人類文明史。
Ⅶ 凌家灘遺址的文物保護
1998年縣政府成了以分管縣長為組長的保護領導小組,指導凌家灘遺址版的保護工作。凌家灘遺址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權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1年,又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凌家灘遺址保護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保護委員會,由分管縣長擔任主任,相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為委員會成員,來協調遺址的保護工作。
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納入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中的100處重大遺址之一。
2003年聘請中國文物研究所,幫助做了《凌家灘遺址保護規劃》,2004年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評審。
2006年被納入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中的100處重大遺址之一。
Ⅷ 凌家灘遺址入選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了嗎
根據報道,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該規劃是國家「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進大遺址保護的指導性文件,為妥善處理大遺址保護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作了引導和指導。該規劃公布了「十三五」時期重要大遺址152處,我市凌家灘遺址成功入選。
Ⅸ 凌家灘遺址的歷史沿革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決定成立凌家灘考古發掘隊,由張敬國研究員任隊長,對凌家灘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第一次發掘就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龜、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發現一把重達4.25千克的石鏟,這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把石鏟。
1987年11月,緊接著對凌家灘遺址進行了第2次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僅玉璜的種類就達20餘種。這次發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個,發現人工構築的遺存3處,初步認定凌家灘墓葬區是一處人工營建的墓地。
1998年10月,時隔漫長的11年後,張敬國又率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3次發掘,發掘面積擴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體面貌被揭露出來,明確了第2次發掘中發現的人工構築遺存是祭壇遺跡。這次發掘揭露出祭壇1座,房屋遺跡1處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龍、玉鷹、石鑽等重要文物在內。
2000年10月張敬國又率隊對遺址進行第4次發掘,發掘面積425平方米。這次發掘面積雖不大,但成果十分豐富,除發現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還發現了玉器加作坊遺址1處,在凌家灘村內發現了大面積紅陶塊建築遺跡,和一處用紅陶塊砌成的水井。
2007年5月,時隔6年後,張敬國再次率隊對遺址進行第5次發掘,發掘面積45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4座,灰坑3個,玉器、石器作坊遺址1處,出土文物400多件。這次發掘在祭壇近頂部發現一件用玉石雕刻的豬形器,重達88公斤,堪稱新石器時代玉器之最。在玉豬的身下壓著一座疑似部落首領的大墓,墓坑內擺放隨葬品約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擺放著10多件玉璜,兩臂位置各放著10件玉鐲,胸部以下至腳部疊壓著玉鋮、石鋮、石錛、石鑿,部分部位疊壓達2至6層器物。 5次發掘合計發掘面積不過2550平方米,而通過現代航空遙感技術培訓和考古鑽探方法,測出凌家灘遺址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僅占遺址總面積的1/800,神秘而豐富的凌家灘遺址僅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數量,多達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震撼海內外。它透露出長江中下游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2014年6月,經過近兩年的發掘,考古人員發現5000年前的凌家灘先民不僅能夠製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開始稻作農業,飼養或捕獵豬、鹿、鳥禽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另外在房屋建設中,他們已懂得類似鋼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燒土,木骨撐泥牆」的建築工藝。
考古人員對遺址墓葬南側的壕溝進行發掘,最深處已有兩三米。考古人員在土層切面上,按順序標註上地層的年代,明清、唐宋、漢代、新石器。負責現場發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員朔知說,前五次發掘結束後,為弄清凌家灘先民的現實生活狀況,他們對凌家灘遺址進行大范圍的勘探後,特地選擇凌家灘遺址本身和外圍,開始四處發掘。經過近兩年的發掘,他們不僅確認了作為區域中心位置的凌家灘遺址不僅有超過40萬平方米的居住區域、長達2000米的壕溝、外圍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對凌家灘先民飲食居住、生產及環境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Ⅹ 凌家灘遺址現在對外開放了嗎
據安徽商報消息按照計劃,遺址展區將在今年五一期間首次正式對公眾開放。日前相關的媒體已經探訪凌家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