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散文作家

游記散文作家

發布時間: 2021-01-17 14:35:31

1. 游記散文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2. 哪位作家是寫散文和游記的

寫散文和游記的作家還是蠻多的,古代如唐代柳宗元,宋代蘇軾,清代袁宏道姚鼐等,現代劉白羽梁衡等,當代余秋雨等。

3. 什麼是游記散文

游記散文是指以記敘類文學體裁述游覽經歷的文章。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游記,顧名思義,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

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在現當代文學中,游記被賦予了歷史與人文內涵,其中以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韓晗的《大國小城》、路東的《一路東去》最為代表。

(3)游記散文作家擴展閱讀

按照中國文學的傳統,游記是古代文人游歷山川之後抒發情懷的文字。在文學作品中,雖然游記的源頭眾說紛紜,但它在文學百花園中一直綻放至今,卻是無可爭議的,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游記的寫作與其他門類的寫作一起,已經成為散文創作中的重要一支。

比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閑話》,孫伏園的《伏園游記》,郁達夫的《還鄉記》,鍾敬文的《西湖漫拾》,許地山的《上景山》,林語堂的《春日游杭記》,俞平伯的《山陰五日記游》,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等等。

當下的游記基本都寫成旅遊說明書和日程表了,基本應該不算在文學之類。說得嚴重一點,游記已經成為當下散文寫作產生的諸多文字垃圾中的主要一種了。

如果從古代的游記寫作來看,這個人肯定是個遊子,而不是一個到處瞎晃盪的人。當然,其中並不包括徐霞客等人,因為按照古代遊子的標准,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遊子,所以著名的《徐霞客游記》才被我們更多的定義為地理學方面的優秀之作,而非文學著作。

4. 游記類散文

友情是相知。當你需要的時候,我還沒有講,友人已默默來到你的身邊。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讀懂你,更會用手挽起你單薄的臂彎。因為有友情,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會感到孤單。

5. 名家游記散文

豐子愷:《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兩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煙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准。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
兩女孩和著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
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
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般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

6. 游記散文集《屐痕處處》的作者是誰

作者抄簡介】 - 屐痕處處
郁襲達夫(1896-1945年),浙江富陽人。1913年隨兄去日本,至1922年回國。他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在東京成立了創造社,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地重要力量。1926年底到上海主持創造社出版事務。1934年主持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1938年赴新加坡,輾轉香港、南洋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於蘇門答臘。

7. 中國當代名家游記散文集萃的介紹

《中國當代名家游記散文集萃》內容簡介:在轉瞬即逝的時空里,在人生無法重復的過程中,經典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對人類精神的思考,喚醒了我們曾經的期望,鼓起了我們的勇氣,不再虛度年華、懷疑未來。經典的意義更在於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變換,它依然是讀者書架上不變的風景

8. 名家山水或游記散文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並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9. 游記類散文

蘭嶺冬韻山路,像遊子的悠悠鄉愁,蜿蜒起伏。

起伏的,還有外鄉人的沖動。即使我攜著城市的喧鬧,卻終將淹沒在這無盡的崇山峻嶺之中。

一直向北,山越來越高,空氣卻越來越清新。初冬的山巒依然不肯褪去綠色的外衣,山坡上,潔白的山茶花探頭張望。或許唯有清風知道,更深的山谷里,是否還有野百合在呼吸?

心隨風動,空谷回響。

在這個可以聽見彼此心跳的世界,我的心靈,沒有理由不變得寧靜。

山坳間忽現一片空闊的稻田,白牆灰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這就是黃庄鄉的蘭嶺村。

與其說蘭嶺是一副風景優美的油畫,不如說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個色彩斑斕的舞台。湛藍湛藍的天空下,一排整齊高大、秋色染紅的水杉,挺拔地站在冬日的原野上,像守護這個山村的勇士,幾樹婀娜的綠香樟,卻像一群少女繾綣多情地依偎在它們的身邊,收割過後的田野滿是淡黃色的稻桿,似一張大大的地毯鋪向遠處,幾重青山由黛色漸變,直至淺藍,層層疊疊如舞台的幕布懸掛在天邊。

大幕開啟,待人來秀。

山鄉別樣的浪漫在田埂徘徊,低溫凍不住泥土的氣息,稻花之香會彌漫在寒風凌冽的日子。陽光普照大地,也照射在每個人行走的路上。真的很想把自己裸露在溫暖的陽光下,感受暖流從心尖上流過,慢慢傳導至全身的興奮與驚喜。

等待中,炊煙伴著黃昏升起,夕陽斜映,晚霞無盡,柴木味的清香飄得很遠。一道長長的雲霧停在山嵐之間,分不清是煙還是霧,陽光為它鑲上了耀眼的金邊,細膩而璀璨。山鄉的霧非常純美,錯愕中彷彿進入夢幻世界。

霧靄朦朧,歌聲乍起。

熟悉的兒歌遠遠的傳來,我看見一個牧童牽著水牛,踩著夕陽從溪邊走過。那時,我的思緒也像這淙淙的流水一樣。這是一個遙遠的夢,相似的場景,相似的歌聲,而我,早在許多年前已還給了故鄉。

也許是冥冥中早已安排,我會遇見蘭嶺,並從落日的余暉里發現,故鄉的舊夢就懸掛在這熟悉的枝椏上,其實一直在時間里,沒有遠去。

時間永遠是公平的,它不因纏綿而放慢自己的腳步。時間又是自我的,它會隨我的心靈而停留。

即使,霞光已經變淡,黑雲開始壘起,我也一定還能尋找到冬日的溫情。

它躲藏在冬雨里了。我感受到它獨特的韻味,細細的雨絲飄落在房頂,頃刻間便濺起滿世界的煙霧。它滋潤著這一片桑田,把天空對大地的情義盡情地抒發,悄無聲息地洗滌了浮塵濁氣,為來年、也為乾渴的心靈灑遍甘霖。

等你,在雨中。

它躲藏在微風里了。我不敢肯定,但屋後的竹林,瑟瑟作響,似情人的私語在彷徨。風在吹向竹林,竹葉卻一片未落,是誰都會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微風是愛情的信差,傳遞著默默的情愫,掀開了隱藏在山鄉最偏僻的童話故事。

我在窗前,聽風訴說。

它躲藏在星光里了。我在這曠夜的田埂上漫步,卻屢屢仰望深沉的天空。我突然懂了,是城市的霓虹遮住了星光的行走,只有在這淳樸的村莊,才能如此清晰地看見蒼茫浩瀚中的如鉤新月,滿天閃爍的繁星。我始終相信,有星光,就會有浪漫;有浪漫,就會有溫情。

心,如星光開放。

楓葉枕夢,霜覆如雪。

當我還在做著甜美的夢,月色已被酣睡中的山村吸引,落地為霜。凌晨的野外,曲折有致的小路和茫茫的稻田上,隨處可見晶瑩潔凈的霜花。冷霜曉露勾勒出一個靜謐、幽雅的境界,讓我陶醉,也讓我生出幾分對流年的嘆息和生命的感慨。不經意的淡淡情愁,在山村的舊巷裡拂過。幾番輪回里,有人在痴痴守護著鉛華洗盡的滿庭芬芳。

陌上相思,紅顏依舊。

清晨顫動,一隻鳥兒啄醒了初冬的秘密。它乘著遠山的晨嵐而來,從綽綽樹影間飛過,歡快的鳴唱,驅走了料峭的寒意。忙著趕早市的農民,騎著摩托,突突的行駛在公路上,打破了山鄉田園夢幻般的寂靜,直至很遠,很遠。雖然不能選擇季節,但有時候,匆忙的生活也可以在冬意正濃的時刻,迎接到第一縷陽光。正如這鳥兒一路風塵,穿越了千里荒曠,不知疲倦地趕赴這場心靈之約。

面朝東方,像鳥兒一樣飛翔。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