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廟遺址
㈠ 安慶的古跡有哪些
天柱山、司空山 [安慶]、振風塔 [安慶]、迎江寺 [安慶]、三祖寺 [安慶回]、小孤山答 [安慶]、花亭湖 [安慶]、桐城文廟 [安慶]、小孤山 [安慶]……等等有很多很多
古城牆北段及西段舊址、古城牆遺址、皖口古城遺址、張四墩遺址、夫子城遺址、三城禪寺、圓照禪寺、寶善庵、關南清真寺、天主教堂及神甫樓舊址、基督教聖誕堂及教堂小樓舊址、聖教主座堂舊址、天主教同仁醫院舊址、中華聖公會天恩堂、大清萬壽宮及安徽勸業場(安徽省國民政 府)舊址、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翼王府)遺址、明狀元府讀書堂舊址、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及壁畫、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太平天國古城牆戰壕遺址、集賢關及烈士陵舊址、大清安慶內軍械所遺址、
迎江樓舊址……長江外灘公園、長風沙碑園、黃鎮紀念館、獅子山公園……
㈡ 汲冢遺址的汲城簡介
汲城歷史
戰國時期魏國所在地,魏安厘王國都所在地。秦滅六國將魏國滅除後國都廢除。
如《風俗通義》「神怪」篇中「杯弓蛇影」的故事,就出自汲城: 『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謁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
後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曰:「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維良久,顧視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鈴下,侍卒一類的人。史將鈴下,泛指官吏和侍從),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懌(喜歡,開心),由是瘳平。』
「杯弓蛇影」的故事本來是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的,但汲城村人卻把它視為汲城村人豪俠仗義、為他人著想的品格。
而汲城村的王德學、陳鳳鳴等人,更是念念不忘村裡至今仍存的淳樸民風。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祖訓,王德學、陳鳳鳴、張清文、王守典、杜金宇等人,才拿著自己的錢毫無怨言地張羅著保護、利用村裡文化資源。在盡力保護村裡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該村人還常常提到至今仍存的「鄉規民約」和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兩個好官」。
中國鄉約出自汲城
《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鄉約,也稱為藍田鄉約。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陝西的呂大鈞兄弟,在本鄉藍田實行鄉約,內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要求鄉人互相幫助,互相勸善戒惡,目的是為了使風俗淳厚。為了讓這些辦法易於實行,並且能夠持久,還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推舉約正主持其事,大家輪流擔任值月。定期聚會,記錄並賞罰善行惡行。這是民間發起的自治,由鄉民自願參與,來者亦不拒,去者不追。
但這樣的「鄉約」,其根源就在周穆王汲城。它是由姜太公家教延伸而成的。
姜太公年輕時就在汲城住,他在這里時,家教很嚴格,『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借人以牛還人馬』成為姜太公家教的重要內容。
姜太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謀略家,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但重視民眾教育,而且對其子女後代要求極為嚴厲,他十幾歲就居住在汲城,並在汲城養兒育女。後來成為亞聖的呂?和成為聖母的邑姜都是在汲城撫養成人,而姜太公的家教則在汲城世代相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汲城人。
崔瑗到汲縣當縣令時,把姜太公家教整理後寫成條幅掛在耳室的右側,後人稱為「座右銘」。崔瑗還把家教引申了「給別人做事別記住了」、「別人給自己做事別忘記了」等,並把它作為為官之道。
他的後人把這個「座右銘」誇大到2000多字,內容擴展到方方面面,從修身養性、宗教信仰,到為官經商、為人處世。
到後來呂大防把姜太公家教、崔瑗座右銘刻成碑文,引用到自己的家訓上。
呂大防,字微仲,京兆藍田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五年,宋仁宗皇?初(公元1049年)舉進士第,調馮翎主簿,歷監察御史里行。英宗時,首言紀綱賞罰未厭四方之望,議濮王稱考,是顧私恩,違公議,章累十數上。元豐初,知永興軍。神宗議彗星求言,大防陳三說九宜,累數千言。元?初(公元1086年)封汲郡公,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與范純仁同心輔政。後為章純等所構,貶死。大防著有文錄二十卷,文錄掇遺一卷,《文獻通考》並傳於世。
很可能是兄弟四人在看到太公家教後,都曾參加意見,補充修改,然後實行的人是呂大防。
但有學者認為,真正推行並保護鄉約的,是呂大防的二哥呂大鈞。呂大鈞二十八歲中進士,曾知綿州巴西縣,後來辭官回鄉奉養父親。呂大鈞為人質厚剛正,重視禮義,沒有什麼政績可言,過人之處是在禮學上能夠行其所知,在當時備受士人推崇。呂大鈞作《鄉約》,是為了感化鄉里。
《宋史》之《呂大防傳》說,大防「與大忠及弟大臨同居,相切磋論道考禮,官昏喪祭一本於古,關中言禮學者推呂氏。嘗為鄉約,曰『凡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則書於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絕之』。」
「漢代的崔瑗在汲城重修太公廟並設壇祭祖,當時的汲城人陳全科老先生把姜太公家教整理成冊放入廟內供世人學習。呂大防去太公泉祭祖,路經汲城拜訪太公廟,在廟內把太公家教抄錄後刻碑立於長安,後傳入韓國,如今仍為韓國對人格考核的標准。在汲城,太公家教更是深入人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盡管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而太公家教一直作為人格准則而流傳至今,民國十八年汲城還沒有三聖會,以王德紹、王振東、王作棟為代表的三聖會員還制定村規民約並立碑告示。」王德學說。
為了讓記者信服,王德學還專門領記者到一戶農家。這戶農家的大門外有一通碑,那就是他們所說的「三聖碑」。
「老輩人說,我們村自姜太公那時起,就很重視村民的自我約束,直到現在,我們村還保持著淳樸的民風,村子裡多年幾乎沒有什麼刑事案件發生。」王德學說。
「有關藍田鄉約的形成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姜太公的後裔在西安立四十八姓碑,立碑後,想到姜太公故里在衛輝,就又到衛輝立了同樣的碑,當他們來到衛輝時,發現了汲城的太公家教,他們原樣寫了一份,後來還推薦給皇帝,這個碑還被傳到了韓國,韓國現在的『鄉規民約』,每年要評的『模範家庭』,都是從姜太公家教嫁接過去的。可以說,姜太公家教影響了中國千百年的淳樸民風。」王振中先生說,「姜太公家教產生之初的最大實用之處就在於,出了兩個在歷史上有影響的優秀人物:一個是他的女兒邑姜,一個是他的兒子呂?。呂?成為征戰沙場的一員大將,而邑姜因為其賢惠溫良美德,被當地老百姓譽為『聖母』。」
汲城歷史上的兩個好官
汲城是一個自古重禮儀之地,除姜太公外,歷史上有兩個好官為百姓所稱道。一位是東漢時期的崔瑗,另一位是西晉時期的王宏。
崔瑗(公元78—143年),字子玉,河北安平人,少孤卻銳志好學;精通天文、歷數和書法。
有關典籍記載:崔瑗是東漢著名學者崔?的中子,早孤,銳志好學,年四十餘,始為郡吏,後因事觸法被關東郡發於獄中。當時的獄管,精通《禮學》,每次提訊時,崔瑗都順便請教一二。不久獲釋,為度遼將軍鄧遵所徵召。但沒多久,鄧遵被誅,崔瑗因此被免職。之後車騎將軍閻顯徵召崔瑗,當時閻太後垂簾聽政,太過專權,先是令安帝廢太子為濟陰王,以北鄉侯嗣,崔瑗知道這是不合法的,並認為閻顯可能會因此招來禍害,想加以勸阻。哪知閻顯日日沉醉,不得面見,便請陳禪代為轉告,陳禪猶豫不敢說,沒多久北鄉侯死,是為順帝閻顯兄弟伏誅,崔瑗連坐被斥,於是辭歸,從此不復州郡命。所以,當大將軍梁商又徵召崔瑗,崔瑗以疾懇辭。崔瑗是寫文章的高手,尤其擅長寫書札、箴文、銘文,所著共五十七篇,那些擅長寫文章的人都自認為趕不上他。崔瑗喜歡讀書人,喜好招待賓客,為客人擺設豐盛的宴席,准備各種美味菜餚,但不過問家裡的生計。他平時只是粗茶淡飯而已。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積蓄,當時人很稱贊他的清廉。
崔瑗一生真正有意義的,是在汲城做縣令的日子,他在汲城做縣令7年,因地制宜、量情施政,其中有三件事,值得稱頌。一是帶領百姓修築了一道九里十三步長的城牆,目的在於更好地保境安民、抵禦水患。該座城垣雖然經歷了近兩千年的風雨剝蝕,至今仍有幾百米長、四五米高的殘存可以憑吊,重修東門城樓時的碑文「蓬海映輝」也被村民珍藏著,可隨時供人觀瞻。二是為了以勛德教化民眾並尊祖明志,曾積極動員縣民,在縣城東門北側建了太公廟一座。姜太公不僅是汲人,也是一位能使「少者堅、老者奮」、終有大成的人。以太公的形象昭示後人,無疑是一個十分明智的舉措。該廟經歷了四百餘年,直到北魏《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眼裡尚香火鼎盛。三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曾親率百姓開墾稻田數百頃。按《後漢書·郡國志》里的記載計算,當時汲縣所在的河內郡所轄共18個縣,一縣的平均戶數為9000左右,人口約四萬至五萬。就是說,大多數農戶都能種上幾畝新田,吃
上新收獲的大米。所以在崔縣令離任時,百姓們無不對他的政績交口「歌之」——「上天降神君,錫我慈仁父。臨民布德澤,恩惠施以序。穿溝廣灌溉,決渠作甘雨。」
西晉時期的王宏(公元?—284年),字正宗,是「建安七子」中王粲的後代。他在泰始初(265年)到汲城做官,當的是汲郡太守。當時在他管轄下的縣級單位,除汲、共、獲之外,尚有林縣、修武和朝歌等共六個,人口也有三萬七千戶之多,但他卻仍能「撫百姓如家」。按現代話來說,就是能經常走村串戶或走家串巷。凡是事關百姓生產和生活的事情,如「耕桑樹藝、屋宇阡陌,莫不躬自教示,曲盡事宜」,他都很精通。也就是說,他不但有一顆勤政愛民的心,而且還是個具有農林、建築和交通等多方面知識的專家。王太守還是一個有氣魄的人,《晉書》上說他在任五年之間,「勤恤百姓,導化有方,督勸開荒五千餘頃而熟田(指原有的耕地)常課,頃畝不減」。按前面所提到的汲郡人口粗算,全郡每戶所得新墾田平均應有十餘畝,老百姓當然會有好日子過;而「熟田常課,頃畝不減」,保證了國家的稅收,真可稱得上是強國富民的大手筆了。碰巧不兩年遇上了全國的大飢荒,「而宏郡界獨無匱乏」,於是晉武帝司馬炎發旨頒獎給宏「谷千斛」,並「布告天下,咸使聞知」;而由唐太宗李世民領銜撰寫的《晉書》,也把王宏列入到了良吏傳之中。
「崔瑗的政績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張衡,張衡的成就有些也與崔瑗有關。」王德學說,「崔瑗和張衡不但是好友,而且同年出生,他們在很多領域都相互學習,共同研究,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就是在崔瑗的協助下完成的,他們不但是愛民如子、勤耕桑藝的好官,同時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為人師表。崔瑗在汲任縣令的七年間,帶領當地百姓開墾農田數千頃,在汲修城牆長九里十三步,寬五十餘米,並挖有護城河寬三十米深五米。就在崔瑗准備修城之時,恰逢他的好友張衡從河北返鄉路經汲城,和崔瑗久別重逢,徹夜長談,並決定留汲參與修城,在張衡的協助下,汲城牆修建得雄偉壯觀,在凹陷和凸出處修有數十處?望台即望將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後來近兩千年的戰亂防禦起了極其重要的實戰價值。」
㈢ 世界七大遺址是那幾個
一、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絕大多數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這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開羅及尼羅河上游西岸吉薩等地。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壯觀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塊雕薹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信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
二、宙斯是希臘眾神之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部份奧運項目就曾經在此舉行。遺址位於希臘西岸奧林比亞(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 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Pheidias負責。神殿是以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頂則使用大理石興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條約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撐著,神殿的面積達41.1米乘107.75米
三、法洛斯燈塔興 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與別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卓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位置:在埃及(Egypt)的亞歷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Pharos)上。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鑒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法洛斯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四、與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傳說呢?
空中花園位於Euphrates河東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國之
一巴比倫中。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
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五、阿提密斯是希臘的狩獵女神,阿拉伯人稱她Lat,埃及人稱她依西斯(Isis),而羅馬人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臘阿提密絲女神深受敬仰,因此興建了七大奇觀之一阿提密絲神殿。
提密斯神殿遺址估計位於古城愛菲索斯(Ephesus)中,約在土耳其的Izmir (Smyrna)南面50公里。
六、羅得斯島巨像是十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因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間便倒下了,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實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羅得斯島聯邦和馬爾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發生了一場戰爭,戰勝的羅得斯島聯邦得到大批戰利品,為了記念這場勝仗,他們便變賣戰利品來建造羅得斯島巨像..
七、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隻馬拉著一架古代雙輛戰車.此墓廟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廟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墓廟的其中一邊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毛索洛斯墓廟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毛索洛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毛索洛斯墓廟的資料,令我們對毛索洛斯墓廟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㈣ 有一些寺廟的遺址,竟然沒有一座佛像,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這是一座紀念解放軍烈士修建的祠堂,裡面沒有佛像,當年戰亂時期由於解放軍保護當地村民,全部壯烈犧牲,一共是24名解放軍。一位華僑為了報答解放軍的救命之恩,自己花錢建了這一座寺廟。用來對他們的紀念!
因此,這座寺廟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他們相信解放軍是保家衛國的,也是他們當地人心中的偶像,所以說這座寺廟裡面不是佛像,而是保衛家園的解放軍。現在的這座寺廟已經成了非常有名的旅遊景點,每年來的人都是慕名未來的。都是為了能夠敬仰一下當年犧牲的解放軍!
所以說這座寺廟沒有一座佛像,當地人們只是為了紀念解放軍而建立的。
㈤ 安微省亳州市有哪些歷史遺跡!!
"曹操運兵道":曹操地下運兵道,位於亳州市老城區地下,以大禹首為中心,向四內面延伸,分別通容達城外。運兵道始建於東漢末年,相傳為曹操所建。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布局奧妙,規模宏大,目前已發現長近八千米,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㈥ 世界上最著名的10大文化遺址是什麼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絕大多數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這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開羅及尼羅河上游西岸吉薩等地.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
2、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臘眾神之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部份奧運項目就曾經在此舉行.遺址位於希臘西岸奧林比亞(Olympia)的古城中.
3、法洛斯燈塔
法洛斯燈塔興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與別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卓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4、巴比倫空中花園:
與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傳說呢?
5、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臘的狩獵女神,阿拉伯人稱她Lat,埃及人稱她依西斯(Isis),而羅馬人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臘阿提密絲女神深受敬仰,因此興建了七大奇觀之一阿提密絲神殿.
6、羅得斯島巨像:
羅得斯島巨像是十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因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間便倒下了,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實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羅得斯島聯邦和馬爾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發生了一場戰爭,戰勝的羅得斯島聯邦得到大批戰利品,為了記念這場勝仗,他們便變賣戰利品來建造羅得斯島巨像.
7、毛索洛斯墓廟:
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隻馬拉著一架古代雙輛戰
8、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馬其頓 (Macedonian) 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古城--亞歷山卓 (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
9、秦始皇兵馬俑: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10、中國萬里長城:
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㈦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1、醉翁亭
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潺,林茂深秀。
午間時分的醉翁亭,在陽光的襯托下,熠熠生輝,古樸優雅,給人一種智者陷入沉思之中的奇妙之感。
㈧ 穆桂英掛帥的穆柯寨遺址
穆桂英掛帥的穆柯寨遺址在:
穆柯寨在山東省肥城市。穆柯寨位於山上,地形十分陡峭。附近百姓家家戶戶都知道穆桂英的故事。
㈨ 丹東市古廟遺址分布
古廟的遺址,不太清楚,但是丹東地圖中帶廟的地址都在上圖中了,請採納,謝謝!
㈩ 安山寺的寺廟歷史
安山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原名安山湧泉寺(因寺旁有涌回珠泉而故名)。寺前有千答年夫妻銀杏樹兩棵、數人可摟、樹冠如蓋、根深葉茂。此地享有「安山春秀」之稱。 明清三次重修,乃東魯佛教聖地。原寺院規模宏大壯觀、僧伽數佰、佛事頻繁、香火縈繞、音鼓聲不絕於耳。後經戰亂,寺院舊址幾乎殆盡。 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弘揚民族佛教文化,保護文化遺產。2003年泗水聖源酒店捐資200萬元進行重修。重修後的安山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寮房,又新建了蓮花池、放生池與桃花曲水、蒼松翠柏、千年銀杏、聖源度假村渾然一體,一派勝景。 安山寺佛教活動場所經魯宗函2005[67]號文批准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