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遺址開發介紹
① 城市旅遊目的地(包括城市公園、文化遺址等)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這里是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廣富林,位於松江城西北公里,辰山塘東岸,佘山鎮廣富林村,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是上古時期東吳東部文化、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文化遺址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乃至兩漢以前,幾乎每個時代都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這樣的歷史遺跡對於上海這樣一個缺少歷史根基的城市來說,其歷史價值、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意義都十分重大。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的先民就在松江廣富林留下了生存發展的足跡。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的廣富林地區孕育了繁榮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四千年前,北方的王油坊先民遷居到廣富林,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創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廣富林文化」。 為了傳承歷史文脈,規劃佔地1平方公里的廣富林項目包含有遺址公園、文化展示區、古鎮改造區等幾大片區,周邊還設計了體現休閑、居住功能的中式院落等。 其中,規劃以考古遺址保護區為核心,凸顯農耕、生態文化,以綠地、廣場的形式,對古遺址加以原生態的保護和呈現。 廣富林遺址公園的開發建設以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古鎮原始生態肌理為目標,將結合現代城市建設理念,建成一個「水下博物館」。在遺址保護區之外,還開辟了佔地120畝的「文化展示區」。其中,廣富林遺址考古博物館將作為主體建築矗立於公園核心位置。 博物館四周將開挖河道,形成一片200多畝的水域,而博物館就在水中「漂浮」,整個館分水上觀光台和水下展廳兩部分。展廳不僅陳列出土文物,開辟廣富林發掘現場模擬展示、藏寶室等配套設施,還包括一個再現古老集鎮民風民俗的廣富林漢代集鎮模擬館,一座集中展示上海古代重要歷史人物形象及事跡的鄉賢祠。一批制陶坊、布藝坊、農耕院、書院、水上碼頭等也將在此建成,西邊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將被原址保留,形成一個具有都市農庄特色的公園。
② 旅遊資源開發的相關書籍
書名: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
圖書編號:2334338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定價:33.0
ISBN:756071867
作者:王德剛
出版日期:2007-05-10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由山東大學旅遊管理系組織編寫、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自1997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已經連續印刷了多次,發行量達數萬冊,被國內十多所高等院校確定為旅遊管理專業的指定教材,在旅遊高等教育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次修訂就是在此基礎上,一方面總結了近十年來旅遊資源開發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強調技術上的規范性,力求與已經實施的國家標準保持一致,使本書在理論上具有總結性、有高度,同時又突出其規范性和實踐性。
作為一門直接對應著實踐領域的應用性學科,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相關理論在中國旅遊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洗禮與檢驗,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術在旅遊開發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豐富了旅遊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念。
目錄:
第一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旅遊資源的概念
第二節 旅遊資源的特點
第三節 旅遊資源分類
第四節 旅遊資源評價
第二章 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旅遊資源開發概述
第二節 旅遊資源開發可行性研究
第三節 旅遊資源開發規劃
第四節 旅遊資源開發的組織實施
第三章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地文景觀類型
第二節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及其開發
第三節 山嶽型綜合旅遊地開發
第四章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水域風光類型
第二節 水域風光的旅遊功能
第三節 水域風光資源旅遊開發
第五章 天象與氣候景觀資源開發
第一節 天象與氣候旅遊資源類型
第二節 天象、氣候與旅遊的關系
第三節 天象與氣候旅遊資源的開發
第六章 生物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生物資源類型
第二節 生物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生物旅遊資源的主要功能及開發
第七章 遺址遺跡類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遺址遺跡類旅遊資源類型
第二節 遺址遺跡類旅遊資源的科學價值
第三節 遺址遺跡類資源的旅遊開發
第八章 建築與設施類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建築與設施類旅遊資源類型
第二節 建築與文化藝術
第三節 建築設施類旅遊資源的開發
第四節 園林建設與旅遊開發
第九章 旅遊商品開發
第一節 旅遊商品的概念和特性
第二節 旅遊商品的組成和分類
第三節 旅遊商品的開發
第十章 人文活動類旅遊資源開發
第一節 人文活動類旅遊資源類型
第二節 著名人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第三節 重大事件的開發利用
第四節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
第五節 旅遊節慶活動策劃與組織
第十一章 旅遊資源管理與保護
第一節 旅遊資源管理體制
第二節 我國的旅遊資源管理模式探索
第三節 旅遊資源保護
第四節 世界遺產公約與國際經驗
第十二章 旅遊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內涵
第二節 旅遊資源開發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旅遊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分析
第四節 旅遊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的對策研究
主要參考書目
③ 城村漢城遺址的旅遊簡介
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城村古漢城遺址位於市區的正南,距城關35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村漢城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199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武夷山人總是自豪的說,這里是雙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人們都知道朱熹和紫陽書院,此外就大力推薦下梅村。我卻在喝茶時知道左近有漢代閩粵王朝遺跡,一時神往。老蔣回去了,小平便租了車,又找來另一個朋友林警官,以充向導。司機小左聽得一大早冒著寒氣去古漢城,便搖頭說那裡不好玩,沒什麼可看的。早去的價值是可以不付他們認為非常不值得的部分門票。晴天清晨,大霧。建溪如溫泉般蒸騰,遠近樹葉結著霜。霧中一路前行,途經林警官工作的地方,孤獨的一片房子和農場。見古漢城路標轉進小路,霧更濃,但不一時目的地到達。
暗紅色大門,後面荒草和矮牆的影子。除了晨霧,我們該是最早來客了。四周寂靜,一條鵝卵石路延伸至遙遠的年代。今晨比昨日稍暖,霜只結在葉片邊緣,所有草木都鑲了一道白色。這城是曾助劉邦而戰的閩粵族人,因為野心而修建的小小王城,中間山丘建造宮殿,兩邊高處有瞭望台,四面環水,明顯取了守勢。然而終於城破荒敗,只剩下少許殘跡。濃霧環繞中登上宮殿台基,不見兩邊瞭望台,只看到玻璃板下幾塊古老城磚。殿堂有採暖的地熱管道,還有用這管道加熱的浴池。雖然只是小小族群,王室在戰雲之下亦未曾忘記這些舒適的享受。
宮殿之下是古井,仍然有水,可飲用,旁邊貼著檢測報告,亦屬礦物質含量可觀的「礦井水」。打上來半桶水,確有許多漂浮物,據說是甘甜的。井亭邊一塊大牌子,寫著華夏第一井。遺跡、荒草和濃霧,氣氛肅殺。陽光透過來已然極淡,公路就在不遠處,聲音也像隔絕了一般。仍然沿著鵝卵石路走出去,據說夏天這里出沒許多蛇。
按古老建築樣式,牆壁卻不是磚砌,是石子、砂土、糯米等等做成的「混凝土」牆。現代生活雖早已佔領這古老小村,卻還留得一些從前樣式的泥牆。一個角落有小戲台,空盪盪的,只有一個老者在曬太陽。見我拍照,他眼都不抬便走開去。村裡的生活顯然剛剛開始,清冽空氣盪漾著人的氣息。
城村道路狹窄鵝卵石鋪就,中間一條石板,供獨輪車通行,路邊是流經每家每戶的水渠。見到一家院子放著獨輪車,冒失的進去試推,居然能平衡。放回去才看見主人在屋頂上,忙忙的作些泥瓦活兒。林警官是輕車熟路,三繞兩繞出村而去。牌坊下幾個人曬著太陽,幾條狗懶洋洋的躺著。
④ 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簡介
九寨溝的山水形成於第四紀古冰川時期,現保存著大量第四紀古冰川遺跡。九寨溝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鈣質,湖底、湖堤、湖畔水邊均可見乳白色碳酸鈣形成的結晶體,來自雪山、森林。 秋天裡的九寨溝
九寨溝的活水泉又異常潔凈,加之梯形狀的湖泊層層過濾,其水色愈加透明,能見度高達20米。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譽為九寨溝「五絕」。水乳交融,美不勝收。九寨溝在60年代的時候是126、127兩個林場的砍伐地。1960年毛主席發出號召要支援邊遠的山區,由此由平原一帶的人們響應號召分別走進阿壩州,甘孜州及涼山州進行三線建設,也開發森林。九寨溝被砍伐了6年,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人們開的會很多,這時九寨溝得以停砍10年,生態得到了一些恢復。 文化大革命之後,1975年農牧漁業部的一個工作組對九寨溝進行了綜合考察,並得出了「九寨溝不僅蘊藏了豐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優美風景區」的結論。同年,中國林科院院長,著名的林學家吳中倫教授對九寨溝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吳教授身臨其境,感慨萬分的說:「我到過歐美數國,也從未見過這樣的奇美的自然景觀,必須好好的保護起來。」他立即上書到四川省政府、並告知省林業廳。省林業廳十分重視,立即通知南坪林業局:九寨溝200米以外才能砍伐,這是林業部門保護九寨溝最早的一個措施。1977年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隊寫入了《四川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報告》,1978年11月30日有關部門下令停止在九寨溝採伐木材。1979年兩個林場遷了出來,1980年,九寨溝自然保護處成立,遊客也越來越多。 九寨溝
一位曾游歷了世界若干名勝的英國遊客說:「九寨溝比斯里蘭卡的千尺懸瀑,幾內亞的新娘面紗,日本的日光之瀧、瑞士的日內瓦湖等名勝風景區相比,更能引人入勝。」美國跨國公司的總經理林德布雷游覽了九寨溝後,驚嘆道:「地球上有九寨溝這樣的景觀,是一大奇跡,是我們人類的一大幸運。」 20世紀70年代,一群偶爾闖入的伐木工人發現了這片仙境,伐木工人刀下留情,留下了這片森林,成為國家森林公園,1982年成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且又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7年又被納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2001年摘取「綠色環球21」桂冠,成為獲得三項國際桂冠的旅遊風景區。 2009年,瀑寬320米的諾日朗瀑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寬的瀑布,成為中國旅遊景點又一項中國之最。 1982年國務院批准九寨溝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4年成立管理局,九寨溝正式做為風景外開放。1992年12月14日,經聯合國教科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在美國新墨西哥聖菲召開的全委會第十六屆大會表決一至通過將九寨溝與黃龍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並由馬約爾頒發了證書。1997年被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2000年評為中國首批AAAA級景區,2001年2月取得「綠色環球21」證書,時至今天九寨溝和黃龍已成為擁有三項桂冠的世界級風景名勝區。九寨溝與烏鎮、麗江古城、水墨婺源、鳳凰古城、平遙、敦煌和新疆布爾津白哈巴村共同評為蜜月必去中國最美的八個小鎮。 歷史上居於南絲綢之路的驛途,各族人民在傳承和勞作之中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素有「民歌之鄉、九寨溝夏季 照片集(20張)琵琶之鄉、情歌之鄉」的美譽,白馬藏族「
⑤ 從旅遊體驗角度說明應該如何開發利用良渚古城遺址
從旅遊體驗角度說明應該如何開發利用良渚古城遺址紅燜羊肉扶我
⑥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包含哪些內容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②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⑦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價值及開發意義是什麼
不僅產生了客觀的經濟效益,也教育著人們記住歷史,熱愛祖國 當然不要忘了在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共同財富,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從中受益
⑧ 對歷史古跡類旅遊資源應如何開發與利用
對旅遊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文物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文物古跡周圍辦工廠,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築等等,直接威脅著文物的保護。2.短視行為導致文物被破壞的惡果。某些旅遊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文物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了文物古跡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旅遊部門為了提高文物古跡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使其長期為旅遊服務,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確實對文物採取了一系列維修與保護措施。但由於有關人員文物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而是對文物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將其弄成一個大怪物,名為保護,實為破壞。4.旅遊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文物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5.遊客對文物的破壞,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跡受到浸蝕,特別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跡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旅遊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可嚴重損壞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於長時期中大量遊人的攀登,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城磚連遭高密度遊人的腳踏手推,出現了嚴重的凹陷松動。凡遊客所到之處,都存在著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塗的現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盜取文物古跡的部件,此等野蠻行徑,嚴重地危害著文物古跡的保護。四、搞好文物保護、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既可吸引遊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遊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文化,並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遊的目的,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旅遊的發展,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於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遊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誇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們保護文物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為旅遊服務,邊用邊保,採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要達到如此境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遊事業的長遠規劃。各地政府部門和各旅遊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文物對發展旅遊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制定本地區旅遊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旅遊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以指導旅遊區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2、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如對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應派專人負責,對旅遊區內的文物古跡要經常或定期檢查,從旅遊區的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等等。3、文物部門與旅遊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系。4、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超負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損,因此,對客流量應嚴格控制。5、嚴防遊客的有意破壞。在遊客進入旅遊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並引起不良後果者,應採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⑨ 旅遊開發與自然遺跡的保護
現在社會上對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旅遊的關系認識比較模糊,一些在旅遊方面參與決策的同志,對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文化內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決策部門把自然文化遺產單純當作旅遊資源去開發。這是個錯誤的認識。我始終堅持遺產不等於旅遊資源的觀點。比如黃山,從旅遊部門或旅遊角度看,黃山是重要游覽地,可稱之為旅遊資源。但作為政府,要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這樣去看。黃山作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科研、教育、游覽等功能,旅遊只是其中一項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可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
我國現有的風景名勝區,80%左右唐宋時代就很有名氣了,許多名山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內涵。這些風景名勝屬於保護性的遺產,而不是經濟開發性的資產;是社會公眾的資產,而不是屬於少數人特權獨享的遺產。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門有的人覺得講保護就是限制發展,而沒有意識到保護是發展的前提條件。風景區的保護,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風景區內進行破壞性的經濟開發,使風景區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以便帶動區外的經濟發展。保護和發展並不矛盾。最好的保護,將會帶來最大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要達到「保護」和「發展」的雙重目的,我認為「功能分區,協調發展」是個好辦法。「山上游,山下住」,這就叫功能分區。把旅遊的服務設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自然文化遺產,讓人游覽。許多國家的「國家公園法」規定實行分區制,就是這個道理。我國在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黃龍,它叫「溝內游,溝外住」。區內的自然景觀保護得很好,區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好。
九寨溝沒有執行「溝內游,溝外住」,而是溝內游,溝內住,把賓館建在溝內,結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溝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還去看什麼?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自然風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是我國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黃山受到的破壞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三化」使它的風景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嚴重下降。「三化」表現之一是建星級賓館。這種賓館每個人佔有的空間大,用的水多,消耗的電多,所需的服務人員多,產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築體量大了,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
錯誤的指導思想造成的最嚴重後果有兩方面,一是錯位開發,二是超載開發。錯位開發即搞錯了地方,把應該放在風景區外的旅遊服務基地建在了區內,把應該放在山下的東西弄到了山頂。泰山現在已經搞起了三條索道,山頂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築密度已經達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條索道還沒動工,就有很多院士、專家、教授反對,因為它破壞自然景觀。可反了20多年,卻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兩條。解放以來泰安市的歷次發展規劃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城不上山,城不壓山,山城一體」。可是現在正不斷地向上擴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純粹的經濟觀點。為了賺錢,不惜糟踏自然環境,違背客觀規律。
目前世界文化遺產面臨四大威脅:國際戰爭、地區沖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眾旅遊和旅遊開發。這里所說的失控的旅遊,主要指「人滿為患」。我則認為在我國的自然景區「屋滿為患」更為嚴重。「人滿」還好些,淡季到了,人就會少。人走了,草還會生長出來。可是鋼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裡,不僅破壞了原來的生物棲息地,而且想拆也沒有那麼容易
⑩ 要開發古代絲綢之路的旅遊業,為什麼新疆的樓蘭遺址不能作為沿途景點
古時的樓蘭城已完全變為一片廢墟,要知道現在的社會屬於商業性的社會,發展旅遊業的人完全是從純商業的角度考慮的,有幾個旅遊者是真正做學問的?人家遊客花了大筆錢去看一堆廢墟甚至連廢墟都沒有,未免會失望,看過圓明園吧,大家什麼感想,圓明園大家至少還帶著點愛國主義思想看呢,因為距離我們畢竟不很遙遠,而樓蘭呢,除了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還能為我們留下什麼,畢竟年代有點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