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古遺址
A. 福建建陽
朱熹故里建陽市位於武夷山南麓,另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歷史上,特別是宋代曾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聞名於世。東鄰松溪、政和,南接建甌、順昌,西連邵武、光澤,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著稱於省。遠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繁衍、生息。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為建陽縣。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一本15穗,詔改建陽為嘉禾縣。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復名建陽縣,歷明、清及民國。民國時期,建陽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曾設於縣城。革命老區分布於9個鄉鎮77個行政村。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建陽兩度為地區行署所在地,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下轄8個鎮、3個鄉、二個街道辦事處,190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3.77萬人,面積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占人口1.5%的畲、滿、回、苗、壯、蒙、侗等21個少數民族,約5600多人。
建陽史稱朱熹、蔡元定、劉火龠 、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等「七賢過化」之鄉。與孔子齊名的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研究理學,著書立說,與蔡元定等創建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考亭也因此喻為「南閩闕里」,建陽稱為「理學之鄉」。如今每年清明節前後,遠在美日韓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後裔都會前來祭祀拜謁,他所創立的南宋理學迄今仍被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來等國推崇。宋代以來麻沙、書坊雕版印刷全國聞名,「建本」圖書遠銷海內外,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圖書之府」美稱。建陽市人傑地靈,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是建陽童遊人。13世紀,宋慈就撰寫出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此外,北宋詩人、畫家僧惠崇,宰相陳升之,明代福建第一個狀元丁顯,刻書家余象斗、熊大木,醫學家熊宗立,清代天文學家游藝等都是建陽人。建陽名勝古跡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古墓6處、古石刻3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
建陽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時,適宜動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鄉」美稱。
建陽丘陵山地面積30.58萬公頃,占總面積90.4%;耕地面積3.1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87萬公頃,草場面積2.26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2.19萬公頃,年理論載畜量3.04萬標准黃牛單位。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沃。
建陽素有「林海竹鄉」美稱,境內滿目青山,層林疊翠,森林資源居全省第四位,為全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森林面積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5.1%。林種類型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灌木林、混交林等,木材蓄積量1250萬立方米,毛竹6312.99萬根,各種林副產品如松脂、筍、香菇等十分豐富。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B. 薛城遺址的古代城址
薛國故城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古跡考》載:「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現古城址在滕縣官橋及薛城區夏庄一帶,距薛城10餘公里。故城歷經滄桑,凡2000餘年,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夏禹時,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城東南十餘公里有奚公山(今薛城區夏庄鄉境內),山上有奚公祠、奚公墓。戰國時期,古薛已是擁有6萬之家的名城。商朝時,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居邳,國自名薛(仲虺墓亦在今薛城區夏庄鄉境內)。周武王時,封任姓之後畛復國於薛,爵為侯。《路史》雲:「薛至奚仲至周隱王時,凡傳六十四世,有國一千九百餘年。」戰國初,齊國滅薛,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號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襲父封爵,仍居薛,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以「好客養士」而名聞天下,他善於用人,廣招賢士,門下有食客三千,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後來薛公田文病逝,諸子爭立,齊、魏共滅之。
薛國滅亡後,秦代設薛郡,漢以後至魏晉均設薛縣。隋代廢薛後,為滕縣領屬之地。以後,薛漸為村落,不復舊名。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
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殘存土墩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其餘地上盪然無存。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南常故城,舊志一說為建陵城,一說為建陽城。故城坐落在白茅山、寨山之陽,南常村東北方向的一片平原地帶上,一條古河沿城址東部自北南流。
關於建陵城一說,《嶧縣志·古跡考》載:「建陵城在縣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陽,漢衛綰封建陵侯即此。」但此說與文獻記載不符。《水經注》記載:「沭水,一瀆南徑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八年(前149)封衛綰為侯國。」《地名大辭典》載:「建陵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漢建陵縣位置與《地名大辭典》的記載相同。由引可見,南常故城即建陵故城的說法顯系不當。
關於建陽城一說,《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注釋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可查見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今南常故城附近。由此可見,南常故城可視為春秋時期的常(嘗)邑。從今地名上看,故城南、北部有南常、前後北常等村,似皆以此城位置而定。《續山東考古錄》載:「建陽縣城在(縣)西微北四十五里,俗稱『建陵城』。」《地名大辭典》載:「建陽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嶧縣西。」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建陽城位置相同。因此,此城應是西漢時期建陽縣城所在地。
西周時期,區境內出現奚、常兩個城邑。 奚邑在今區境北部的奚村一帶,常邑在今南常、沙溝一帶,二邑隸屬於薛國。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之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時所謂薛公。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嘗君為謚號,時稱「薛文」,或者尊稱「薛公」(參見《史記》)。
其謚號得之,應是「孟」是庶子之長,(伯,嫡子之長。)孟嘗君是田嬰的小妾所生,妾生之子為庶子,「嘗」、「常」古之通用,概於孟嘗君早年被封於古薛城之南的常邑有關,「君」當時是對有威望的人的尊稱。
故常邑是薛之下邑,是戰國田文父子時薛國南面的一個城市。因為當初靖郭君田嬰首先在薛國城內大修原薛國宗廟太廟,即原奚仲廟,並又補立自己的田氏宗廟於此,作為新的太廟;而孟嘗君又把齊國的宗廟之祭器遷於此,也即立薛城為田氏父子的「國都」,而其附城奚、常,只能稱邑。見於「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春秋左傳。庄公二十八年》)
大凡奚邑也不能夠稱城的原因,就在於此。由於薛國的太廟,奚仲廟早立於薛國城內,除了祭祀薛祖奚仲之外,還是頒布及其實施宗法制度、占卜、求巫的場所。奚公山上的奚公祠,或車服祠,作為墓前的祭祀祠,只有祭祀奚仲之功能。
安陽故城
故城遺址在今鄒塢鎮北安陽村北,為西漢新陽國遺址。《漢書·地理志》載:「新陽,侯國,隸屬於東海郡。」《嶧縣志·疆域考》載:「新陽國,鴻嘉二年封,故城在西北四十里,今安陽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西漢之新陽國地理位置與上述記載相符合。
故城地處台型高地,長寬各約200餘米,呈正方形,東、西、南三面牆基比較明顯,有的地段竟高出地表4至5米,系由黃土夯築而成。故城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故城西北不遠為墓山,山之陽古墓成群,這處較大的墓群與新陽故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古臨城遺址
古臨城遺址已無考,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載:「(臨城)縣南七十里,臨山西,周四里。」相傳臨城為臨王官家所築,可臨王為何時代人也無可考證。現北臨城是否臨城故址亦無所考,僅考明洪武二年設臨城驛,驛址在今北臨城小學院內,由此可知,北臨城最晚也建在明代以前。北臨城北有鳳凰台遺址,這「鳳凰台」很可能是「烽火台」的訛名。根據現有考證推測,如果今北臨城不是臨城故城遺址,那麼,臨城故城遺址也不會離此太遠。
C. 建陽區的旅遊
南平市建陽區名勝古跡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古墓6處、古石刻3處。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答保護單位2處(唐-元代建窯遺址、宋代朱熹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代將口窯址、宋代宋慈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
D.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市
朱熹故里建陽市位於武夷山南麓,另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歷史上,特別是宋代曾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聞名於世。東鄰松溪、政和,南接建甌、順昌,西連邵武、光澤,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著稱於省。遠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繁衍、生息。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為建陽縣。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一本15穗,詔改建陽為嘉禾縣。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復名建陽縣,歷明、清及民國。民國時期,建陽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曾設於縣城。革命老區分布於9個鄉鎮77個行政村。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建陽兩度為地區行署所在地,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下轄8個鎮、3個鄉、二個街道辦事處,190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3.77萬人,面積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占人口1.5%的畲、滿、回、苗、壯、蒙、侗等21個少數民族,約5600多人。
建陽史稱朱熹、蔡元定、劉火龠 、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等「七賢過化」之鄉。與孔子齊名的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研究理學,著書立說,與蔡元定等創建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考亭也因此喻為「南閩闕里」,建陽稱為「理學之鄉」。如今每年清明節前後,遠在美日韓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後裔都會前來祭祀拜謁,他所創立的南宋理學迄今仍被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來等國推崇。宋代以來麻沙、書坊雕版印刷全國聞名,「建本」圖書遠銷海內外,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圖書之府」美稱。建陽市人傑地靈,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是建陽童遊人。13世紀,宋慈就撰寫出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此外,北宋詩人、畫家僧惠崇,宰相陳升之,明代福建第一個狀元丁顯,刻書家余象斗、熊大木,醫學家熊宗立,清代天文學家游藝等都是建陽人。建陽名勝古跡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古墓6處、古石刻3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
建陽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時,適宜動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鄉」美稱。
建陽丘陵山地面積30.58萬公頃,占總面積90.4%;耕地面積3.1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87萬公頃,草場面積2.26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2.19萬公頃,年理論載畜量3.04萬標准黃牛單位。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沃。
建陽素有「林海竹鄉」美稱,境內滿目青山,層林疊翠,森林資源居全省第四位,為全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森林面積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5.1%。林種類型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灌木林、混交林等,木材蓄積量1250萬立方米,毛竹6312.99萬根,各種林副產品如松脂、筍、香菇等十分豐富。
E. 建陽區的歷史沿革
漢朝建安八年(年),賀齊進兵建安,十年(205年)轉討上饒,分上饒地及建安之桐鄉置建平縣;賀齊為削弱建安縣地方勢力,將桐鄉劃入建平縣。建平立縣後,屬會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 建平縣地域包括上饒部分地(即今鉛山縣)、建安縣桐鄉和崇安。 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間(207~220年),分會稽南部都尉為建安郡,建平縣改屬建安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縣,鉛山招善、鵝湖二鄉劃屬邵武,而旌孝等鄉仍屬建平。
晉朝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二郡。同時,因建平縣與荊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縣為建陽縣。 轄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陽。
及至南朝,建陽仍屬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屬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齊屬江州,梁屬東揚州,陳初屬閩州(治今福州),後屬豐州(治今福州)。
隋朝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安郡為縣,建陽並入建安縣,屬泉州(治今福州)。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四年復置建陽縣,建陽縣屬建州。八年,建州屬泉州都督府,建陽縣並入建安縣。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復置建陽縣。 唐末,旌孝等鄉劃入弋陽縣設鉛山場(鉛山場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為縣)。
五代梁、唐,建陽皆屬建州。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王以建州為鎮安軍(後改鎮武軍),建陽縣屬鎮安軍(後屬鎮武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陽縣屬永安軍(治今建甌,不久改忠義軍)。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為建寧軍,建陽縣屬建寧軍。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陽縣西北鄉的崇安場升為崇安縣;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陽之上梅、下梅、會仙(赤石)、黃村、周村、將村(以上三里屬今星村、黃村一帶)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陽之東南(今童游鄉東南面及宸前東面一帶)並入甌寧縣;元豐五年(1082年),分建陽從政(非以後建陽境內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屬今五夫鄉田尾、古亭、茅廠等地)、豐陽(興田)、節和(黎源、澄滸一帶)、建平(黎源、澄滸)、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甌寧縣將建陽東南一些鄉村歸還建陽。
南宋紹興二十二(1152年),建寧軍升為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縣之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更名嘉禾縣。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嘉禾縣屬建寧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縣復名建陽縣。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寧路復稱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
清代建陽縣屬延建邵道建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民國二年,改延建邵道為北路道,建陽縣屬北路道。民國3年改北路道為建安道,建陽縣屬建安道。民國14年廢道。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起義,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建陽縣屬延建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陽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在浦城)。民國24年,建陽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專員公署由浦城遷至建陽。縣名沿襲清朝。
民國29年(1940年),又分建陽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粵城)、大渚、井前、楊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從建甌分出升為水吉縣。
民國30年(1941年),將崇安縣星村鎮(同建陽縣長坪鄉接壤的)施家坪、源頭一帶(共288畝),劃歸建陽縣管轄。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陽屬於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建甌)。
1950年9月專署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秋,邵武縣水北區清平鄉將坑上、藪上、西演、李家坡、黃竹樓、徐竹塘、邱家漈與下坪,劃歸黃坑區九峰鄉管轄;斗米嶺、泥洋、王壩溪、(里外)對田、(里外)大竹欄、三板橋與倒水,劃歸黃坑區桂林鄉管轄,共15個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戶。
1956年6月建陽專署撤銷,成立南平專署,建陽縣屬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6年,水吉撤銷縣制,將所屬一區(治所水吉)、五區(治所鄭墩)、六區(治所漳墩)三個區及二區的下墘、黃地、嶺頭、陳地、侖尾等5個鄉,三區的回龍、壠下、滸洲、馬嵐、澄溪與南頭等6個鄉,四區的小湖、貴源、大湖、馬坑、東魯與鴻庇等6個鄉劃與建陽,置回龍區、鄭墩區、小湖區及水吉鎮。
1967年2月,邵武縣胡書公社屯上大隊劃出4個生產隊給建陽界首大隊管轄。
1968年5月設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建陽縣屬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7月南平地革會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陽縣屬建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9年1月行政公署遷南平(今延平區),建陽縣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陽區成立。
F. 建陽的古玩批發市場在哪裡
我只知道在我家這里有個古玩文化創意園
G. 福建建陽市市名的來歷
考亭書院遺址:
位於建陽市城區西南三公里處.號稱宋代5大書院之一
白塔山風景區內:
為建陽道教名容山,位於建陽與武夷山紅河大峽谷生態旅遊區交界
處,海拔
1553米..山上的道觀已有千年歷史.推薦你去逛逛..
建陽莒口西山:
有古城牆,古練兵場,宋理宗摩崖石刻,朱熹建的書院,還有絕美的風景.推薦
庵山森林公園:建陽第一名山..
朱熹陵園:
座落建陽市黃坑鎮後塘村大村谷。
宋慈墓:
座落在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旁
明代五層白塔:
位於書坊覆船山上
建窯遺址:
宋代八大窯口之一,著名的黑釉,位於水吉鎮
宋代雕版印刷:
書坊鄉,現存書林門,積墨池.
聖跡寺:
千年古剎,位於莒口佛跡嶺.
還有很多很多啊..就先推薦這些吧..~建陽其實有許多許多值得一去的古跡的.畢竟有一千八百年的建縣史啊..
H. 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跡是哪個呢
閩越水鎮
(一)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應當屬福州市閩越水鎮,當人這只是之一,松溪縣也是古縣之一,歷史悠久。
考古發現證明,大約在5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已經廣泛分布在閩江、汀江、九龍江、晉江流域和邊海島嶼地區。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時代的文化比較,既有一些相同點,又有明顯的地差異。
松溪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始置東平縣,屬建安郡。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裁並郡縣,撤東平縣改名東平鄉。從南北朝至隋唐均屬建安縣。
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東平鄉屬吳越國處州龍泉縣。
五代晉天福五年(940年),閩富沙王建安鎮安軍節度使王延政奪吳越國之東平鄉大部地方,於天福六年立為松源鎮。
五代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滅閩,松源鎮屬南唐永安軍。
五代周廣順元年(951年)即南唐保大九年,南唐政權升松源鎮為松源縣,縣治設今舊縣鄉政府所在地,屬南唐忠義軍。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宋滅南唐,遷縣治於今址,改名松溪縣,屬福建道建州。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屬兩浙西南路建州。
雍熙二年(985年),屬福建路建州。
隆興元年(1163年),屬福建路建寧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江浙行中書省建寧路。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屬福建行中書省建寧路。
至正十八年(1358年),屬福建行中書省建寧分省。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稱布政使司建寧府。
南明福王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松溪縣曾改名嵩溪縣。
順治三年十一月十四日(1646年12月31日),清兵進駐松溪縣城,復名松溪縣,屬福建省延建邵道建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福建省劃分為4個道,松溪縣屬福建省北路道。
民國三年(1914年)北路道改稱建安道,道公署均駐南平。 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革命軍入閩,次年2月成立松溪縣政府,直屬福建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22年)11月,福建一度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松溪縣屬延建省。翌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松溪縣復直屬福建省。
民國二十三年(1923年)7月,省縣之間設立行政督察區,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松溪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四年(1924年)10月,改稱第三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公署均駐浦城,
民國二十七年8月(1938年)遷建陽)。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4日),松溪縣解放,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第一行政督察區改稱建甌專區,9月,改名建陽專區。
1956年3月撤銷建陽專區,松溪縣屬南平專區。
1959年7月1日劃歸福安專區。
1960年2月1日,松溪、政和兩縣合並,稱松政縣,縣治設松溪城關,仍屬福安專區。
1962年8月2日恢復松溪、政和兩縣建制。
1970年7月1日再度與政和縣合並,復屬南平專區(1971年6月,改稱建陽地區)。
1975年3月15日再次恢復松溪、政和兩縣建制,仍屬建陽地區(1989年1月又改為南平地區)。
I. 福建建陽市的古跡
考亭書院遺址:
位於建陽市城區西南三公里處.號稱宋代5大書院之一
白塔山風版景區:
為建陽道權教名山,位於建陽與武夷山紅河大峽谷生態旅遊區交界 處,海拔 1553米..山上的道觀已有千年歷史.推薦你去逛逛..
建陽莒口西山:
有古城牆,古練兵場,宋理宗摩崖石刻,朱熹建的書院,還有絕美的風景.推薦
庵山森林公園:建陽第一名山..
朱熹陵園:
座落建陽市黃坑鎮後塘村大村谷。
宋慈墓:
座落在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旁
明代五層白塔:
位於書坊覆船山上
建窯遺址:
宋代八大窯口之一,著名的黑釉,位於水吉鎮
宋代雕版印刷:
書坊鄉,現存書林門,積墨池.
聖跡寺:
千年古剎,位於莒口佛跡嶺.
還有很多很多啊..就先推薦這些吧..~建陽其實有許多許多值得一去的古跡的.畢竟有一千八百年的建縣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