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
Ⅰ 商朝的時候有甲骨文出土,夏朝有沒有出土的文物
夏朝有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那裡有出土的石器、青銅器、刀具、錐、爵等文物。這些文物為夏朝的存在與研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座古老又歷史悠久的王朝,存在著很多神秘的故事,近些年來,人們在考古研究中,不斷地探索這個古老的王朝。
一、二里頭遺址夏朝是中國歷史書上的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大約存在於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區二里頭遺址中,考古研究者發現了大型宮殿、墓葬和很多出土的文物,這些東西從側面揭示出來了夏朝的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面貌,也為後世研究下查的存在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關於夏朝的地下考古工作仍在二里頭遺址中進行。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對夏朝有著什麼樣的印象呢?歡迎在評論區裡面留言。
Ⅱ 夏朝多少年歷史
夏朝約建抄於公元前21世紀.
至於其所存在的時間,歷史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431年,有的說是471年.
其主要原因是夏朝建立後,至夏後相時,東夷的後羿攻入了夏都,殺掉了後相,成為夏代的一個帝王.後羿代夏後,不僅沒有改革自太康以來的弊端,而是仍象以前的夏王那樣沉迷於打獵喝酒和美女,因此其家臣寒浞趁後羿不備,殺掉了後羿,成為夏朝的帝王.而原夏後相的妻子從狗洞逃跑後到了娘家有虞氏那兒生下兒子少康.少康先是在外公的部落里當放牛娃以躲避後羿和寒浞的追殺,長大後,開始積蓄力量,最終藉助有虞氏的勢力打敗了寒浞,夏朝復國,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復國後,進一步掃清寒浞的勢力,滅掉了寒浞的兩個兒子的封國過國和澆國.
夏朝因為有這段歷史,有的把它分成兩段,前段從大禹至夏後相,後段從少康至履癸(即夏桀),後羿寒浞代夏不算是夏朝,因此夏朝就是431年了;但是有人認為,後羿和寒浞雖不是夏朝帝統的人物,但他們也是夏王,也還是夏朝,因此夏朝就是471年了.
Ⅲ 二里頭遺址出土神秘文物,形似現代工業產品,具體是什麼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神秘文物,特別像現在的齒輪形狀,所以有點像工業產品。
Ⅳ 甲骨文的發現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葯店買回一劑中葯,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葯品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
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葯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王懿榮也因此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4)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擴展閱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
甲骨文是中華民族文化載體的淵源鼻祖。它的發現,不但對研究我國的古文字學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研究書法藝術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後代人也正是從祖先創造的甲骨文中得到繼承與發展,進而產生了西周青銅銘文、秦篆、漢隸楷書等書體。
Ⅳ 記錄了夏朝文化,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里有些什麼
夏朝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王朝,想要修復或者是描繪夏朝的歷史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二里頭夏都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裡面有很多值得我們期待的地方,比如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將在世人面前展現。
博物館外觀設計和內部裝修突出了銅和土的元素。整個博物館用做舊的紫銅作為外觀主要材料,中央大廳的銅屋頂設計為自底部向上張開的「大喇叭」,和青銅爵的造型神似。博物館外圍及內部局部裝修採用全手工夯土牆工藝,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夯土單體建築。在這些單土建築的裡面,有許多保存下來的青銅瓷器等等。
Ⅵ 二里頭遺址晚期的文化層出土了哪些文物
二里頭遺址晚期的文化層還有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專陶塑的龜、豬、羊屬頭以及陶器上刻畫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Ⅶ 河洛文化的文物古跡
二里崗 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市發現了屬於商代早期的二里崗遺址,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工作證實,二里崗遺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規模巨大的城牆、數量眾多的宮殿建築遺址,有重要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還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銅禮器的出土。這就說明該遺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應該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之一。80年代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陽山電廠基本建設時,在偃師縣城和塔庄一帶發現了一座保存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
此後,考古發現了這座城址的宮城遺址及其中多座宮殿建築遺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牆與范圍,發掘了城門遺址、庫房遺址和一些手工業遺址,清理了同時期的若干墓葬。通過對這些豐富考古資料的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古學研究,證明偃師商城遺址與鄭州商城遺址同樣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而且偃師商城還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保存著宮城與郭城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問題,從而使安陽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源頭。 二里頭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找到了早於安陽殷墟商代遺址、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大型建築遺址。其後,這里又發現了數十座大型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工作者全面發掘了其中的第一、二號大型建築遺址及其它宮殿建築遺址。研究表明,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遺址。除此之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圍繞這一大型夯土建築群遺址的圍牆遺跡,初步研究確認這是宮殿建築群周圍的宮城遺跡。在二里頭遺址范圍之內還發現了制銅手工業作坊遺址、貴族墓葬、重要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證實,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二里頭遺址,不但早於安陽殷墟遺址,也早於鄭州商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據此,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不但是一處重要的、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址,還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遺址,即歷史文獻所說的「夏墟」。正是由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但確定了夏代後期的都城遺址,而且使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為突出。
Ⅷ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掘出哪些歷史建築
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已持續了四十多年,遺址內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跡有宮殿建築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銅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遺址的中部發現有3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群。
其中,最大的兩座已正式發掘。宏偉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根據出土的遺跡現象,可以將1號宮殿建築基址的主殿復原成一個「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數百平方米的廣庭。基址四周有迴廊。大門位於南牆的中部,其間有3條通道。這樣的宮殿建築只有掌握了大量勞動力的統治者才能建成。
墓葬
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墓葬,已有數百座之多,但大部分為中小型墓,規模較大者只有1座,位於2號宮殿夯土基址的北部正中。中、小型墓葬規模雖然不大,但隨葬品十分豐富,其中也不乏精品。
作坊
二里頭遺址清理的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清理出大量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製品。其中青銅爵、青銅斝形制古樸莊重,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用合范法鑄造。這些青銅器的鑄造,標志著中國青銅器鑄造進入了新紀元。這里出土的青銅器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文物
遺址中還出土數件鑲嵌綠松石的獸面銅牌飾,製作精美,表現出了極其熟練的鑲嵌技術,是中國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其他銅器還有生產工具刀、錛、鑿等;武器戈、戚、鏃等;樂器鈴等。二里頭遺址的玉器數量豐富,風格獨具,器形有圭、璋、琮、鉞、刀和柄形飾等,多為禮器。
Ⅸ 西安十三朝古都是哪十三朝
西周、秦、西漢、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1、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
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
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
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2、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
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
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3、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 ,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於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同年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覆滅。
西漢的政治制度多沿襲秦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國制,而此時的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
西漢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隨著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西漢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4、新朝
新朝(8年—23年),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
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玄建立玄漢政權。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為是「偽君子」。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後世亦是按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有所改變。
5、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建立東漢並開創了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後期太後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藉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並土地。
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