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黨遺址
⑴ 入黨誓詞的遺跡
在江西黎川縣檔案館中,收藏有一幀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入黨誓詞的壁畫照片,壁畫中的文字內容如下:
中國共產黨入黨誓詞
xxx於x年x月x日在此以至誠加入中國共產黨,願永久遵守下列誓詞:
遵守黨綱黨章和紀律。
絕對忠實為黨工作,永不叛黨。
保守黨的秘密。
服從黨的一切決議。
經常參加支部生活和活動。
按期交納黨費。
如有違上列各項,願受黨的嚴厲紀律制裁。
誓詞上方圖案中間有個五角星,星內為鐵錘和鐮刀;圖案兩邊分別是馬克思和列寧的頭像;圖案下方畫有「С.С.Р.」的字樣,即中國共產黨(Chinese Communist Party)簡寫。
根據壁畫內容及史料記載,該壁畫誓詞應該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也稱中央蘇區)在福建建寧活動期間所留下的。1933年11月,當時的蘇維埃閩贛省革命委員會機關從江西黎川縣的德勝關井水村遷移至福建的建寧縣城,並於12月9日,在建寧召開了閩贛省蘇維埃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閩贛省政府,其全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此後,閩贛省政府機關在建寧縣駐扎了半年之久。直到1934年6月,閩贛省機關才撤往澎湃縣。因此有理由相信,該壁畫正是中央蘇區閩贛省駐扎建寧期間,發展新黨員時留下的。
經查,該壁畫誓詞實為蘇聯布爾什維克黨的入黨誓詞。而蘇區閩贛省在此期間,暫時借用了蘇共的入黨誓詞。這種借用,也符合當時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時局形勢。
值得一提的是,此壁畫誓詞與紅軍時期的入黨誓詞,內容有所不同,與中國共產黨各個時期的入黨誓詞也有區別。
⑵ 要找一個紅色遺址,一段紅色歷史及一個黨的動人故事
抗美援朝戰爭河口遺址
河口斷橋是當年志願軍三大渡江地點之一,它記載著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毛岸英等志願軍將士的豐功偉績,是丹東地區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老同志們一致表示,通過參觀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新中國誕生和發展建立的豐功偉績感覺非常震撼,要向他們學習,繼續發揮余熱,老有所為,為構建和諧社會再做貢獻。
鴨綠江斷橋氣勢逼人地橫跨在鴨綠江上,向人們展現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也是世人的憑吊歷史、緬懷英雄烈士的游覽景點。
在這里,我們用手撫摩著當時被轟炸後的痕跡,那一段充滿熱血的紅色記憶不由浮上腦海: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即派兵入侵朝鮮,並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應朝鮮政府請求,黨中央毛主席作出英明的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從此,鴨綠江大橋便承擔起抗美援朝、支援前線的交通大動脈。11月8日,美國空軍派出百餘架B—29型轟炸機對鴨綠江大橋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三座橋墩被炸塌,至此大橋癱瘓。而中方一側殘存的四孔,被稱為斷橋,成為抗美援朝戰爭永久的歷史見證。
⑶ 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的井岡山革命遺址
茅坪是井岡山下的村莊,曾一度是湘贛邊根據地黨政軍的大本營,有各大機關的舊址。 在寧崗縣龍江河畔建有紅四軍建軍廣場,又名會師廣場,廣場前有會師橋,橋頭建立了井岡山會師紀念碑。1921年1月,紅軍轉移後,革命建築物均被燒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按原狀進行修復。為了紀念井岡山的革命烈士,在茨坪建立了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亭和革命烈士墓,並建立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新華網江西井岡山7月5日電(記者趙超)巍巍井岡山,悠悠紅土情。
5日一早,正在井岡山學習考察的優秀黨員專家暑期學習考察團成員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豐功偉績。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邀請90位榮獲全國或省部級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專業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黨員專家代表,到井岡山開展「紀念建黨90周年與發揚黨的光榮傳統」主題學習考察活動。
烈士陵園是此次學習考察活動的第一站。一進陵園,氛圍頓時變得肅穆起來。90位專家緩緩拾級而上,為革命烈士獻上花圈,向革命烈士三鞠躬。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黃仲芳為專家們上了井岡山之行的第一課——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革命能在這里點燃星星之火,靠的是井岡山精神,那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今天,無論是我們黨和國家,還是每一個人,想要干成事業,取得成就,仍然需要發揚一種精神,堅定一種理想信念。」隨著黃仲芳的講述,許多專家陷入沉思。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素莉說:「今天,我們的雙腳踏實地踩在這片紅土地上。我想,對於一名黨員知識分子來說,他所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應該是『人民』兩個字,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同人民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人民的囑托就是我們攀登科學高峰最大的動力。」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珍惜人才,愛護人才,聚集人才。與此同時,廣大知識分子和黨員專家保持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忠誠於祖國和人民,為祖國強盛、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後,考察團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這里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展現了從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發展的全過程。
毛澤東撰寫《井岡山的斗爭》時用過的油燈、硯台,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過的扁擔,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軍旗……每一件文物都在述說著一段崢嶸歲月,讓黨員專家們感到革命的艱苦卓絕,創業的萬般艱辛。
專門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在展館中的一張照片前站立良久。照片拍攝的是當年井岡山的一座民房,牆上用大字寫著「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
張海鵬指著這張照片對記者說:「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以貫之的。作為黨員知識分子,我們首要的身份是黨員,就是要堅定這一理想信念。我們考察團的黨員專家所在的研究領域不同,但理想信念都是一致的,就是要為人民工作和服務。」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來到井岡山,優秀黨員專家們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考察團還將參觀毛澤東和朱德故居,考察新農村建設,並在井岡山市開展咨詢服務和慰問老黨員活動。
新華網江西井岡山7月5日電(記者趙超)巍巍井岡山,悠悠紅土情。
5日一早,正在井岡山學習考察的優秀黨員專家暑期學習考察團成員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豐功偉績。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邀請90位榮獲全國或省部級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專業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黨員專家代表,到井岡山開展「紀念建黨90周年與發揚黨的光榮傳統」主題學習考察活動。
烈士陵園是此次學習考察活動的第一站。一進陵園,氛圍頓時變得肅穆起來。90位專家緩緩拾級而上,為革命烈士獻上花圈,向革命烈士三鞠躬。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黃仲芳為專家們上了井岡山之行的第一課——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革命能在這里點燃星星之火,靠的是井岡山精神,那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今天,無論是我們黨和國家,還是每一個人,想要干成事業,取得成就,仍然需要發揚一種精神,堅定一種理想信念。」隨著黃仲芳的講述,許多專家陷入沉思。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素莉說:「今天,我們的雙腳踏實地踩在這片紅土地上。我想,對於一名黨員知識分子來說,他所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應該是『人民』兩個字,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同人民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人民的囑托就是我們攀登科學高峰最大的動力。」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珍惜人才,愛護人才,聚集人才。與此同時,廣大知識分子和黨員專家保持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忠誠於祖國和人民,為祖國強盛、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後,考察團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這里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展現了從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發展的全過程。
毛澤東撰寫《井岡山的斗爭》時用過的油燈、硯台,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過的扁擔,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軍旗……每一件文物都在述說著一段崢嶸歲月,讓黨員專家們感到革命的艱苦卓絕,創業的萬般艱辛。
專門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在展館中的一張照片前站立良久。照片拍攝的是當年井岡山的一座民房,牆上用大字寫著「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
張海鵬指著這張照片對記者說:「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以貫之的。作為黨員知識分子,我們首要的身份是黨員,就是要堅定這一理想信念。我們考察團的黨員專家所在的研究領域不同,但理想信念都是一致的,就是要為人民工作和服務。」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來到井岡山,優秀黨員專家們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考察團還將參觀毛澤東和朱德故居,考察新農村建設,並在井岡山市開展咨詢服務和慰問老黨員活動。
⑷ 廬山是黨在革命歷史時期的遺跡舊址嗎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望志路106、108號(今興業路76、78號)。沿街並排兩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該樓於民國9年(1920年)夏秋間建,與左右緊鄰4幢同類房屋同時建成,屬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一部分。是為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築,外牆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該幢住宅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兄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李書城,系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李氏兄弟為該樓最早住戶。樓南路側當時尚存農田,環境頗僻。李家將兩樓內牆打通,樓梯合一,組成一家。106號樓上是李漢俊卧室,樓下客廳約18平方米。民國10年7月23日(即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在此客廳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明、陳公博、周佛海和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國燾主持。23~24日,張國燾先報告籌備經過,說明會議重要意義,提出討論的問題;旋由各地小組匯報活動情況;成立黨綱和工作決議起草委員會。25~26日起草文件,27~29日討論《黨綱草案》和工作決議草案。會議討論熱烈,對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取得一致。7月30日,會議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和搜查,被迫中止。最後一天的會議改至浙江嘉興南湖一條遊船上舉行。(註:最後一天的日期未能確定,7月31日與8月1日兩說。)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和「聯合第三國際」;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確定:黨在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並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使工會避免成為其他黨派之傀儡」;還就宣傳、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對現有政黨的態度,與第三國際的聯系等問題作出相應決定。大會選舉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負責宣傳,張國燾負責組織。民國11年,李家他遷,該處為其他居民租用。民國13年增建廂房。後來樓下開設商店,解放前後為恆福昌麵坊。1951年10月,經勘查確認後辟為紀念館,名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1958年,按當年原狀修復,拆除廂房。進入大門為天井,經過6扇玻璃窗門進入會議室,室內置有長餐桌、圓凳、茶幾、椅子、兩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均按當年式樣仿製。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還設有輔助陳列室,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有三部分內容: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2.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周公館即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事處。在幽靜的上海盧灣區思南路上,沿馬路東側的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是一幢西式小樓房,為三層花園別墅,這就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事處,亦稱周公館。既然是當年黨的駐滬事處,為何又稱周公館呢?這其中有一段曲折。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共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同意。6月18日,從南京來滬的董必武果斷地說:「不讓設事處,就稱『周公館』。」意思是名義上對外宣稱是周恩來將軍的府邸,周公館因此而得名。這幢小洋房,原為法國在華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樓一底的樓房,進門就能看見藤蘿花架,看上去幽靜宜人。在綠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大塔松,在這里,周恩來接待過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1946年7月17日,周恩來在這里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到會的100多人把一間不大的客廳擠得水泄不通,許多晚到的記者不得不在門窗外、陽台上站著聽講。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在撤離時,周公館交「民主同盟」代為保管。之後,房屋被國民黨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傢具陳設全部流失。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址設紀念館,周恩來、董必武卧室等部分室內恢復原來擺設,又辟陳列室介紹當年歷史。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事處舊址內傢具陳設均為復製品。一樓是周恩來同志的公室兼卧室(北),衣架上仍然掛著當年周恩來穿戴過的咖啡色禮帽和西服,正中的公桌上擺放著《大公報》、《聯合晚報》、《華商報》等當時幾大有影響的報刊。報刊旁的文稿上完整地保留了周恩來的手跡,左側整齊地堆放著毛澤東同志於1945年寫的《論聯合政府》,眼前的一切彷彿浮現這樣的一番情景:夜已深,周恩來同志依舊在閱覽時事,伏案而書,不分晝夜的工作。三樓正中為集體宿舍,時常作為事處接待許多南來北往同志的臨時住處,1947年3月1日,國民黨當局對周公館封鎖,在此董必武同志主持了最後一次黨支部大會,並負責布置了任務。朝北即董必武同志的公室兼卧室,在三樓各居室中,屬此間光線條件最差,環境也很潮濕,工作人員曾想替董老換房間,但被他婉言謝絕。這深深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關心同志、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前院與後庭之間有座別致的小花園,花園東側的高大雪松,至今蒼峨屹立。1946年11月,事處在此為朱德同志舉行六十周歲壽辰的慶祝活動。
⑸ 為什麼大陸把國民黨黨徽都拆掉了不能作為歷史遺跡嗎
還一個黨徽,連舊城牆都給拆了,那些可是幾百年的東西啊
⑹ 中國共產黨上海建黨遺址是在俠飛路嗎
根據我在網路「中共一大會址」詞條查詢的情況: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
⑺ 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的寧夏 西吉黨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遺址
(2006年)
震湖,地處西吉縣西部山區蘇堡鄉黨家岔村。距縣城38公里,是亞洲第二大震湖。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水面南北長3110米,東西平均寬600米,水面面積達186.65萬立方米,平均水深12米,最大水深30米,畜水量1120萬立方米,湖內生長著鰱、鯉、草魚等近10種魚類。成群的野鴨、大山雀、貓頭鷹等近10種珍貴鳥類生活在這里。湖水清澈碧透,片片蘆葦隨風盪漾,四周青山環抱,青巒拔翠,幽谷深邃,構成了一幅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重水復,山環水抱,山水交融的天然圖畫。震湖流域里的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植物在22科44屬62種,流域內共有脊椎動物5綱24目49科1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紅腳隼等11種,自治區重點保護的有20種,占自治區規定的保護種類(51種)的39%。
1920年12月16日20點零5分53秒,突然一聲巨響,山崩地裂,震級達8.5級,裂度達12度的海原大地震暴發了,在這次全球都有震感的地震中死傷人口234117人,造成規模巨大、數量極多的滑坡,使這一代的山川大為改觀,原來的干山枯嶺,搖身一變成了大片沼澤湖堰,地震堰塞湖星羅棋布。專家學者1965年在西吉考察時,發現有43座這樣的天然堰塞湖,如串珠狀點綴在濫泥河谷,成為乾旱黃土高原上的獨特的地震景觀。
由於震湖地震遺跡明顯,具有科學考察、旅遊觀賞、探奇探險的明顯特徵,成為西吉縣吸引遊人的另一大景觀。2003年被自治區批准為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地震局命名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當你沿著沿湖公路漫步或乘著打魚小舟和遊船在湖中暢游時,你就會看見成群的野鴨、大山雀、貓頭鷹等珍貴鳥類在周圍戲嘻。一些悠閑的垂釣者真是收獲不小,魚簍里的鰱魚、鯉魚、草魚等各種魚盡情的享受生命的最後樂趣。
震湖還孕育了一種奇特的魚種—彩鯽,這種彩鯽體扁而細長,小頭、大眼、圓肚、無須、單尾,與一般鯽魚相比個體較小,大的不過半斤,小的一兩左右。有純白、純紅、純黑、金黃或黑紫色的,也有五色俱全或雜以多種色彩的。因為只有西吉縣才有這種鯽魚,所以稱為「西吉彩鯽」。當群魚游動時,五彩繽紛的樣子宛若美麗的金魚,十分好看。奇怪的是,這種魚只生長在少數幾個堰塞湖中,並且只有在本土、本水環境中才能長期保持本身的顏色,如果換個環境,便會漸漸失去原有的顏色,所以它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都有極高。
⑻ 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地點遺址在哪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版,歷時三年半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924年在共產國際(還有美國)的幫助和撮合下國共兩黨以「黨內合作」的形式實現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將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製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 ,但他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⑼ 上海有哪些革命遺址,黨史名人故居啊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望志路106、108號(今興業路76、78號)。沿街並排兩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
該樓於民國9年(1920年)夏秋間建,與左右緊鄰4幢同類房屋同時建成,屬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一部分。是為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築,外牆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
該幢住宅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兄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李書城,系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李氏兄弟為該樓最早住戶。樓南路側當時尚存農田,環境頗僻。李家將兩樓內牆打通,樓梯合一,組成一家。106號樓上是李漢俊卧室,樓下客廳約18平方米。
民國10年7月23日(即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在此客廳舉行。
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明、陳公博、周佛海和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國燾主持。23~24日,張國燾先報告籌備經過,說明會*議重要意義,提出討論的問題;旋由各地小組匯報活動*情況;成*立黨綱和工作決議起草委*員會。25~26日起草文件,27~29日討論《黨綱草案》和工作決議草案。會*議討論熱烈,對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取得一致。7月30日,會*議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和搜*查,被*迫中止。最後一天的會*議改至浙江嘉興南湖一條遊船上舉行。(註:最後一天的日期未能確定,7月31日與8月1日兩說。)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和「聯合第三國際」;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確定:黨在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並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使工會避免成為其他黨派之傀儡」;還就宣*傳、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對現有政黨的態度,與第三國際的聯*系等問題作出相應決定。大*會選*舉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負責宣*傳,張國燾負責組*織。 民國11年,李家他遷,該處為其他居民租用。民國13年增建廂房。後來樓下開設商店,解*放前後為恆福昌麵坊。
1951年10月,經勘查確認後辟為紀*念館,名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1958年,按當年原狀修復,拆*除廂房。進入大門為天井,經過6扇玻璃窗門進入會*議室,室內置有長餐桌、圓凳、茶幾、椅子、兩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均按當年式樣仿製。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還設有輔助陳列室,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有三部分內容: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2.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⑽ 桂林的歷史
距今約一萬年前 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 屬廣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歷史--古 墓
桂林歷史--造 像
桂林歷史--石 刻
桂林歷史--遺 址
http://www.cntour.com.cn/ArticleShow1.asp?ArticleID=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