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種村落遺址類型文化
❶ 半坡聚落遺址是什麼農耕文化的代表
半坡聚落遺址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類型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也就是北方農內耕文化的代表。
容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5萬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❷ 迄今為止長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會村落遺址是在哪始建於什麼朝代
【石家河文化遺址】我國南方最大的村落遺址
石家河文化遺址 位於天門市石河鎮近郊的石河土城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始建於新石器時代
❸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由哪些部分組成,有什麼特點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組成。僅居住區就內已發現容房屋46座,從發掘資料看,當時的建築技術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這說明當時人們已較重視聚落的選址。半坡人已能確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著一定的方向,如墓坑與墓葬的方向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絕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區以北。他們一定是有了確定方向的方法。日出東、日落西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❹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有哪些特點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那裡接近水源,土壤狀況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❺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坐落在什麼地方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就坐落在一塊面臨滻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回,再向南橫亘著答雄偉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滻河裡流著清澈的河水。人們在這里勞動生產,安居樂業,過著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❻ 後人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有哪些發現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就坐落在一塊面臨滻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橫亘著雄偉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滻河裡流著清澈的河水。人們在這里勞動生產,安居樂業,過著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這個遺址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組成。僅居住區就已發現房屋46座,從發掘資料看,當時的建築技術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這說明當時人們已較重視聚落的選址。半坡人已能確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著一定的方向,如墓坑與墓葬的方向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絕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區以北。他們一定是有了確定方向的方法。日出東、日落西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臨潼姜塞遺址約5.5萬平方米,居住區中心為大廣場,周圍地勢稍高,分布著一群群建築群,每組建築群又以一大型房屋為主,所有房屋門朝廣場。居住區周圍挖有深、寬各2米的壕溝,留有通道。村落布局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知識水平。
❼ 聚落的遺址界定
在考古學研究中,所謂聚落實際上是指聚落遺址。但是,聚落遺址與考古學上的古文化遺址則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一方面,有些古文化遺址如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或者古戰場遺址等根本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聚落遺址;另一方面,即就是一般的古文化遺址,也不一定能夠等同於聚落遺址。因為這些古文化遺址雖可能是聚落所在地,但具體情況往往也會有所區別。有的古文化遺址可能只代表一個聚落遺址,而有的古文化遺址則可能代表早晚不同的幾個聚落遺址。前者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它表明歷史上人類僅在一個時期內活動於該遺址,遺址中所有的文化遺存都屬於這一時期的,都是構成這一時期聚落的基本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遺址就等於聚落遺址。後者則不大容易理解和把握,它所揭示的情況則是歷史上人類在若干不同時期都曾活動於該遺址,盡管有時各時期聚落位置變動較小,有時變動較大,但從考古學遺址的角度來說,只要在空間上連成一片就可算是一個古文化遺址。在這種情況下,古文化遺址就不同於聚落遺址,古文化遺址涵蓋的內容則大於聚落遺址。所以,在聚落考古研究中,還涉及聚落遺址的界定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勢必會對聚落考古研究造成較大的混亂,制約和影響聚落考古學的發展。關於聚落遺址的界定,早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嚴文明先生還就此進行了一些總結性的論述。對聚落遺址的界定,首先必須建立在古文化遺址分期研究的基礎上,其中也包括聚落形態的演變。如果沒有文化遺址的分期研究,要界定聚落遺址顯然是不大可能的。其次,在文化遺址分期的基礎上,通過文化特徵比較進一步確認該文化遺址不同時期遺存在時間方面的關系。原因在於一個古文化遺址的不同時期文化遺存在時間上有時可能是連續的,有時卻是不連續的。如果不同時段上的文化特徵存在著明顯的繼承性,則說明其間在時間上可能是連續的;如果不同時段上的文化特徵差異顯著,相去甚遠,就說明其間在時間上可能是不連續的。前者可能代表同一社會群體在該文化遺址居留,但居留的時間相對較長,期間社會群體本身可能發生過一些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可能也會波及到包括聚落在內的早晚期文化特徵的某些變化,如聚落的改建或擴大等情況。但只要聚落形態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明顯的質變,那還是應當作為一個聚落遺址看待。而這種同一聚落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變化,是可以通過地層學方法觀察以及文化特徵的比較分析辨別出來的。後者則因時間上和文化特徵上的不連續,它們分別所代表的聚落自然也是不連續的,這說明該古文化遺址的形成過程中曾先後有不同時期的社會群體在此居留。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古文化遺址則就包含有若干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群體所營建的聚落遺址,必須加以區分。
再次,對聚落遺址區域包括生產區的界定,除考慮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及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外,還可以參考同時期聚落遺址的分布密度來確定。即同時期兩個相鄰聚落遺址的中間距離可能就是它們各自活動的最大區域范圍。國外學者提出的遺址區域分析法雖在理論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關標准如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遺址區域范圍內所有資源可以供養人口比例的最大臨界點等,往往難以確定,可操作性不強。
不過,人類活動及其發展往往是極為復雜的。有時,一些聚落特別是城鎮類聚落,其形態變化與聚落使用者的變化常常會出現不整合的現象。這是因為這些聚落被新的人群佔領或僅僅更換了統治者時,原有的房屋建築等往往會繼續沿用一個時期,而後才開始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造,有時甚至僅進行局部改造而不徹底改變聚落的基本形態。在研究夏商周時期的遷都現象及政權更替時的城址時,應當充分估計到這種現象存在的可能性。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佔領者在佔領過程中及開始佔領後即肆意毀壞原有建築、繼而又大興土木的情況存在。
❽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房屋可以分為幾類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其中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l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之間,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開始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
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馬家窯文化遺址
❾ 我國原始社會古村落遺址有哪些
我國的原始社會遺址如下:
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四川巫山龍骨坡(前200萬年)
安徽繁昌人字洞(前200萬年)
山西芮城西侯渡(前180萬年)
雲南楚雄元謀人(前170萬年)
河北陽原小長梁、東谷蛇(前100萬年)
四川古藺石屏野貓洞
以上,在地質學上屬更新世早期。
陝西藍田人(前100萬年)
南京市郊區「南京人」(前六十二萬年至五十八萬年)
北京周口店人(前505萬年)
山西芮城河
河南南召雲陽
河北鄖縣梅鋪
大冶石龍頭
安徽和縣陶店
貴族黔西觀音洞
遼寧營口金牛山
本溪廟後山
以上地質年代屬更新世中期(前五十萬年至三十萬年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特徵:以打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過著採集和狩獵生活。
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
廣東陽春獨石子
遼寧營口金牛山人(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陝西大荔甜水溝人(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山西襄汾丁村(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山西陽高許家窖人(從猿人到早期智人過渡)
廣東曲江馬壩人(典型的早期智人)
貴州相梓岩灰洞
湖北長陽下丁家(典型的早期智人)
遼寧喀左鴿子洞
四川資陽縣黃鱔溪
雲南富源大河鄉茨托村(早期智人)
以上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距今約十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雲南麗江木家橋人
黑龍江呼瑪十八站
吉林安圖明月鎮人
內蒙烏審旗薩拉烏蘇沿岸
寧夏寧武水洞溝
山東新泰鳥珠台新泰人
山西朔縣峙峪
貴州普定穿洞人
河南安陽小南海
河北陽原虎頭梁
安徽泗洪下草灣人
山西沁水下川
內蒙呼和浩特大窯
四川漢源富林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
廣西柳江通天岩
青海可可西里
西藏定日蘇熱、申扎雄梅
台灣台南左鎮、台東長濱
以上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開始,距今前三萬至一萬年,同屬晚期智人。
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期遺址
陝西大荔沙苑
河南許昌靈井
山西懷仁鵝毛口
山西沁水下川
封開黃岩洞
江西萬年仙人洞
廣西南寧豹子頭
哈爾濱顧鄉屯
滿洲里扎賚諾爾
廣西武鳴
洞庭湖區人工培植水稻遺址
湖南城頭山古城遺址及水稻田、祭壇遺址
以上地質上屬全新世,距今前一萬年至七八千年。北方新石器時代遺址(前六千年至二千年)
磁山、裴李崗文化遺址(武安西和新鄭西北)遍布武安以南和河南中部(前六千年至五千年)
北辛庄、大汶口文化遺址(前五千四百年至二千五百年)。在山東滕縣東南和泰安縣南,其文化遺存的堆積可分為三期,後期約為公元前4550至4350年間,與磁山文化基本是同一時期。前二千五百年以後,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前六千年左右),在陝西華縣。
大地灣文化遺址(前五千八百年至五千四百年),在甘肅秦安縣。分布在渭水流域及漢水上游。
以上均早於仰韶文化,在上述幾處遺址中已發現了穀物,人們已掌握了種植、飼養、漁獵,制陶術及編織技術,早於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遺址(前五千年至三千年)屬黃帝族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跡,地區較廣泛,代表性較強,是考古學上的重要時期。
仰韶在河南澠池。以此為代表的文化遺址遍布於豫、陝、晉、冀等省以及東至魯西北,北至河套,西至寧夏隴西,南至鄂西北,分為半坡(西安)、廟底溝(三門峽)、西壬村(山西芮城)、王灣(洛陽)、大河村(鄭州)、後崗、大司空樹(安陽)等類型。
其中:後崗文化下層屬炎帝族文化,上層為小屯文化,屬商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村古城遺址(約四五千年前)
馬家窖文化遺址(前3300-2050年)
馬家窯在甘肅臨洮,以此為代表,包括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種類型。主要分布於東起甘肅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廓和青海河湟地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分支,又名甘肅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遺址(前2900-1900年)屬夏文化。
以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為代表,分布於山東、蘇北、皖北、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及遼東半島南端、鄂西北、河套東北隅等地。分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以安陽後崗為代表的河南龍山,以城子崖、日照為代表的山西龍山文化(典型的龍山文化),以長安客省庄為代表的陝西龍山文化,以襄汾陶寺為代表的陶寺型龍山文化五種類型
齊家文化遺址(前二千年左右)
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為代表,分布於東起甘肅涇渭,西抵青海河、湟,南至甘南白龍江流域,北入內蒙阿拉善。上承馬家窯文化,晚期進入青銅時代早期,約與中原夏朝同時。
紅山文化遺址(前3500年左右)
以內蒙赤峰市東北紅山後遺址為代表,分布於內蒙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相對時間與中原仰韶文化大致相當。
南方新石器時代遺址(前五千年至二千年)
青蓮崗(江蘇淮安東北),青蓮崗遺址在江蘇淮安東北,北陰陽營文化(南京市南大校內)(前五千四百年至三千年),以此為代表廣泛分布在江蘇淮河下游和寧鎮地區以及安徽東南部。
西藏昌都卡若和拉薩市北郊曲貢村遺址(前五千五至四千年)。
四川廣漢月亮灣三星堆古蜀國文化遺址(還在發掘中)(前三千年至一千年)
江川李家山、昆明晉寧石寨山戰國,西漢時期古滇文化遺址(前二百年左右)
昆明官渡區羊甫頭戰國時期滇王國文化遺址(正在發掘中)(前五百年左右)
大溪文化(前四千四百年至三千三百年)
以四川巫山大溪遺址為代表分布於東至湖北江陵、公安,南至湖南澧水流域,洞庭湖北岸,北抵漢水中游等地。
屈家嶺文化(前三千五百年至前二千六百年)
以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為代表,分布於湖北江漢平原至河南南陽盆地。
河姆渡文化(前五千年至前三千三百年)
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分布於寧波紹興平原的東部,越海東達舟山群島。
馬家濱、崧澤文化(前五千年至四千年)
以浙江嘉興馬家濱遺址為代表,分布於錢塘江以北,西北至常州一帶太湖流域。舊稱江南青蓮崗文化。後發展為上海青浦縣東的崧澤文化,其後,又發展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前三千三百年至二千三百年)
以浙江餘杭良渚鎮遺址為代表,分布於太湖流域及寧波、紹興平原西部,舊稱杭州灣龍山文化。
其他原始文化:
普遍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以南,越海至台灣、海南島。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起,延續時間較長,各地文化面貌亦各不相同。
❿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