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祠遺址
㈠ 秦國在什麼位置原來的地圖
位置
秦人始居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周王室東遷之後,秦人才逐步東進,歷經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終於征服了關中。此後,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
這一區域位於當時華夏文明區的最西端。司馬遷說秦國是「僻在雍州」 ,唐代杜佑則說「關中寓內西偏」。現代學者說秦國是「於稱雄諸侯中獨僻居住於西北。」 外國歷史學者也描述說:「秦遠處於華夏大家庭之西,孤立於其他各國之外」 。
秦國的北、西、南三面都沒有強敵。秦的西方是廣漠的半乾旱草原,散布著一些落後的部落,華夏各國稱之為「戎」。秦自非子受封之後,一直在與諸戎爭斗不止。秦人的著名首領秦仲甚至為戎所殺。平王東遷之後,秦人逾隴山向東方關中發展。
當時關中諸戎雜處,秦人實際上是從諸戎手中逐步奪取土地。至秦穆公時,秦人基本上佔領了整個關中,繼之東進受阻,遂戮力西向開拓疆土,於是「西戎八國服於秦」。在這以後戎人已經無法構成對秦國的真正威脅。
(1)五帝祠遺址擴展閱讀
起源考古
「清華簡」研究顯示,秦並非出自西戎。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為秦人來自東方而成於西方,是商末戰亂時西遷的華夏族一支。在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出了一塊銘文,上面記載秦王族是黃帝之後。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秦人與戎人進行了長久慘烈的拉鋸戰,兩個部族無論是民族性還是文化都格格不入。
考古人員發現,秦與戎兩個部族的遺址出土的文物風格迥然不同,秦文化主要來自周文化,而戎人的文化則來自寺窪文化。研究人員還發現:秦人與戎人的居住地犬牙交錯,對峙分布。秦人主要居住在西漢水上游兩岸開闊的川塬和平緩的台地上,而戎人則多居住在西漢水下游或者支流的山谷地帶。
在西漢水流域還發現了兩座城池,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點之一。從遺址和文物當中就可以看出兩個部族斗爭的殘酷性。兩個部族平時各自住在各自的生活區,相互提防與征戰。專家還發現了一個早期秦人貴族的墳墓,墓主的腦袋被戎人的箭擊得粉碎,可見當時斗爭的慘烈。
根據《山海經.海內西經》:秦與周均是黃帝後裔。秦人以華夏自居,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比如:秦靈公於公元前422年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秦人信仰昆侖西王母和女媧等中原神話體系中的神祗,歷來就有四帝崇拜(黃帝、炎帝、伏羲、少昊)。
《史記·封禪書》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漢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之神[5],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即少昊,五方上帝之一。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
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其牲駵駒、黃牛、羝羊各三。」《說文》:「嬴,帝少氏之姓也。」《左傳》講得很清楚,封魯的奄國之地又稱做「少昊之虛」。秦庄公被戎狄殺害之後,他的兒子世父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
而且秦景公大墓的發掘也證明了秦人乃華夏族,其中一個編磬上銘文「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帝顓頊號高陽,黃帝的孫子,這跟《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通過「徠民」政策,從山東六國招引了大量到達地廣人稀的秦國。
更何況秦地的大部分地區本為周人的地盤,上面原本生活著許多周人。秦地是後來才被西戎佔領的,所以,秦國自然也會有不少周人後裔。比如:秦文公時代打敗戎人「收周余民」及後來佔有西周故地。也就是說周人才是秦國故地的土著民族,而戎人是外來者。
在上古時期那個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年代西戎人要遷往秦地實屬不易,所以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戎人是秦地的主體民族。所以說秦為戎是極其錯誤的,更何況秦人和戎人從來不視對方為己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