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長城游記
『壹』 臨海古長城游記,按三個景點來寫
六點四十分,我們從黃龍集散中心出發,大約三個半小時後到達臨海。在車上最愛張艾嘉認識了一個可愛的六歲小mm丹丹,車上她問了一個讓最愛張艾嘉暈翻的問題,「蔡叔叔,你去相親過嗎?」,最愛張艾嘉反問你知道什麼是相親,她居然答「勇敢找愛情、相親才會贏」,看來現在浙江台的「相親才會贏」節目深入人心啊,連六歲的孩子都知道了。題外話,權當一笑。
到臨海我們參觀了第一個景點東湖。資料記載,東湖開鑿於北宋,湖面平波十頃,亭台如畫,中懸洲渚,堤隔橋連,春風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或漫步其伺,或 少憩亭榭,或登樓眺望,或湖中弄槳,興致油然而生。古人題聯雲:「好山好水,出東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
最愛張艾嘉參觀東湖下來,感覺東湖不大,亭台樓閣倒還是有那麼一點古代的味道的,裡面有假山假石,有種古代園林的感覺。看看那天我們游東湖的照片吧。
浙江台州臨海東湖,位於臨海市區,以緊臨台州古城牆東側而得名,原為城北白雲、山宮數溪匯合處。宋熙寧四年(1071),郡守錢暄開鑿為湖。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湖分前湖和後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閣。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後稱「樵雲閣」。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亭閣三層,飛檐八出,高瓴流瓦,翹角滴翠,氣度宏偉,構造精巧,為全湖覽勝之佳處,古今游者留下頗多詩詞對聯,如「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九曲湖橋東側有 「半勾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中。後湖樵雲洲上原有榮祿祠、文昌閣、逢源樓等。今尚寸逢源亭,長石平架,護以欄板.橋孔溝通東後湖與西後湖之水,意為左右逢源。西後湖北側又有一洲渚,廣約0.6公頃,1983年辟為「兒童公園」。
臨海東湖公園是一個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環抱的山水環境,這同風水思想中的理想環境是一致的。又如黃岩九峰公園,選址在黃岩東郊1.5公里處,由文筆、華蓋、靈台、靈鷲、接引、寶鼎、雙闕、卧龍、翠屏9座山峰環抱,形成幽深峽谷。溪澗潺潺,從中而出;曲折回繞,往外流出。
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遠來往之通衙;選勝落村,藉參差之深樹。村莊眺野,城市便家。利用天然環境,且山環水繞,幽曲有情,以自然山水及其空間合為追求的理想環境,這與風水所追求的理想環境觀極為一致
關於臨海古長城的介紹
長城依著清山蜿蜒而進,全長6000多米,現存5000米。東起攬勝門, 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於山岩陡峭間直抵靈江東 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矯若巨龍,雄偉 壯觀,尤以北部最峻,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神俱肖,人稱 「江南八達嶺」。沿途各類城堡、城門、城樓獨具特色,使人覺得她是多麼的雄偉,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和勇氣。同時,古長城又帶有她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出江南清秀、柔美的特點,更增添了她的魅力。
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 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牆,創造性地 加蓋了二層中空敵台、遺存之今,戚、譚隨後奉調薊州,修 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 海築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 敵台,源自臨海。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共 同點頗多,實為北國長城之「師范」和「藍本」,遂稱江南長 城。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有「江南八達嶺」之稱的臨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會同台州知府譚綸改造了臨海古城牆的結構,將其加高加厚,並創造性地修築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台,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策應閩浙沿海守防,屢敗倭寇九戰九捷,洗雪國恥,揚眉吐氣,大振國威。後來,由於北方長城防務的需要,朝廷特將戚繼光、譚綸調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今存薊鎮、昌鎮、宣府、大同、山西等鎮的長城,都是按他的規劃設計加以改進增築加強過的。為了滿足他改建北方長城的需要,特抽調了曾經參加改建臨海城牆的三千「江東子弟兵」充任領工、監理和技術指導。
現在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古北口、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處長城的雄姿,均是經戚繼光改進之後所留下來的。可以說,臨海古城牆堪稱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范」和「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