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遺址在河南
❶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並沒有,用鄒衡先生的話說,就是「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回法去辨認它」答。現有的古跡已經確認了在商朝之前還有一個文明,但是這究竟是不是夏朝還存在爭論。要知道,當初就有人認為商朝不存在,周朝也沒有那麼長,不過隨著殷商古跡的出現,證明了商朝的存在。相信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挖掘,夏朝的存在會被證明。
❷ 夏文化的遺址有哪些
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較為重要。
❸ 二里頭文化遺址對研究夏文化有何意義
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10月下旬,70多位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雲集「華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參加在這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形成的「意見書」中說:「建議盡早啟動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作為夏商都城遺址群,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尋找夏文化
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中國社科院二里頭工作隊的二層小樓裝扮一新,「華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隊門口豎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為其揭碑。在專家眼裡,這是一塊分量很重的石碑,因為在二里頭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下,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這里曾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被納入學者的視線。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觀點時,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孤軍奮戰,如今,此一「異說」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年屆80的鄒衡先生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二里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
二里頭: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
在皓發白首的專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顯得年輕而有活力。正是這位在世紀之交接任隊長的年輕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學理念,給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迎來了轉型和振興。這種理念著重於遺址的范圍與城市布局、城郭遺跡的尋找、禮制建築的發掘、中心遺址與周圍其他聚落的關系等。
幾年來,二里頭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廓清了遺址的實有范圍,找到了遺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還發現了宮城城垣,證實了宮城的存在。此外還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宮殿建築基址,發現一些有關遺址布局的新線索,獲得一些包括大型綠松石鑲嵌龍在內的珍貴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稱,新發現證明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說起二里頭,許宏喜歡用5個「中國之最」來形容: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頭遺址放到其出現前後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的每一項發現都牽動人心,並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還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之最出土」,對未來,許宏充滿自信,「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這一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這一變革可以用文明化、國家化或社會復雜化來概括,作為中華文明最早階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誕生肇始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一個大的分水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此時,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迅速崛起。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發現「龍圖騰」
當劉慶柱揭開紅色綢布、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復製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時,在場的70餘名專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最為精彩的一幕。
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將之命名為「中國龍」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闡釋了其中的原因:「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包括偃師在內的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二里頭遺址地處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所謂『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又是我國年代最早的『中國』即第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那麼,二里頭遺址所見的龍,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中國龍』」,杜金鵬說。
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里頭還早的龍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豬龍等,但它們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系,杜金鵬說,「從文化傳統的親緣關繫上看,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現於二里頭的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
杜金鵬說,偃師二里頭被學術界推定為夏代都城遺址,而夏王朝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個中央王朝,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文物,應該視為華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龍圖騰。
據龍的發現者許宏博士介紹,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現的。當時,它被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引起了專家學者對綠松龍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進行種種猜測。杜金鵬推測,它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而成的「龍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沖擊效果,是在宗廟祭祀典禮中使用的儀仗類器具。
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飾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專家認為,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系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5963.htm
❹ 二里頭文化是否夏代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
❺ 中國境內,到目前為止發現【確鑿】的【夏朝遺跡】沒
比較確鑿算是二里頭遺址了--此遺址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內期,考容古界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這里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遺憾的是因為缺乏文字等文明特徵物,還不能對夏的存在做有利的佐證
❻ 夏朝是否存在現在已經找到了考古證據了嗎
夏王朝的存在不容置疑,是絕對真實的事情。證據就是我們先民古老的歷史記憶,這就是我們傳世文獻中的眾多記載。雖然記憶或許會有偏差,但記憶本身是真實可靠的。
在懷疑古代的趨勢最為嚴重的時候,夏商兩代都受到了極大的質疑,他們懷疑這兩個朝代是否真的存在。同時,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兩個王朝的存在也不認識。我們想說的是,西方歷史學家和中國歷史學家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西方歷史學家比我們更依賴考古學。中國史學界對所傳文獻的關注度更高。然而,西方史學界並沒有大量的文獻流傳。他們更多地依靠考古發現來構建歷史譜系。
❼ 夏朝的考古發掘與文化遺址
夏朝的遺址集中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處,學界稱「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最早於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發現,1956年發掘洛達廟遺址的時候,人們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稱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起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以後,發現二里頭遺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將這種類型的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於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當時出土的遺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陽東干溝村附近又曾幾次發現這種文化的墓葬與灰坑。這個遺址的晚期堆積中發現有青銅小刀和青銅錐,器形和鑄造工藝都很原始。從地層關繫上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這種文化的年代晚於人們熟悉的河南龍山文化,又早於商代,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很快,在洛陽偃師灰咀和二里頭、鄭州洛達廟、鞏義稍砦、澠池鹿寺、陝縣七里鋪等地都發現了這類古文化遺存。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洛陽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碳14測定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紀。考古界遂把這種文化定名為二里頭文化,並做為夏文化的主要討論內容。
20世紀80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陝西省東部各地都有發現,已達100多處。這些遺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宮殿建築、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銅器冶鑄、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銅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❽ 二里頭文化是否夏代遺址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於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屬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屬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屬青銅和宮殿文化。學術界對二里頭遺址有兩種看法,目前尚無定論:一種認為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
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10月下旬,70多位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雲集「華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參加在這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形成的「意見書」中說:「建議盡早啟動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作為夏商都城遺址群,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尋找夏文化
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中國社科院二里頭工作隊的二層小樓裝扮一新,「華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隊門口豎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為其揭碑。在專家眼裡,這是一塊分量很重的石碑,因為在二里頭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下,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這里曾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二里頭文化遺址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被納入學者的視線。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觀點時,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孤軍奮戰,如今,此一「異說」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年屆80的鄒衡先生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二里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
二里頭: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
在皓發白首的專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顯得年輕而有活力。正是這位在世紀之交接任隊長的年輕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學理念,給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迎來了轉型和振興。這種理念著重於遺址的范圍與城市布局、城郭遺跡的尋找、禮制建築的發掘、中心遺址與周圍其他聚落的關系等。
幾年來,二里頭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廓清了遺址的實有范圍,找到了遺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還發現了宮城城垣,證實了宮城的存在。此外還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宮殿建築基址,發現一些有關遺址布局的新線索,獲得一些包括大型綠松石鑲嵌龍在內的珍貴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稱,新發現證明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說起二里頭,許宏喜歡用5個「中國之最」來形容: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頭遺址放到其出現前後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的每一項發現都牽動人心,並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還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之最出土」,對未來,許宏充滿自信,「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這一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這一變革可以用文明化、國家化或社會復雜化來概括,作為中華文明最早階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誕生肇始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一個大的分水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此時,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迅速崛起。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❾ 夏朝的文明遺址……
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村位於伊、洛二水之間,距離洛陽市約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是夏代都城遺址。1959年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銅器如刀、爵、鈴等,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青銅器。第三期文化層中發現兩處大型宮殿夯土台基。其中西邊一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闊8間、進深3間的宮殿基址,四周環以廊廡。在遺址東南部還發現大面積鑄銅、制陶作坊遺址。該處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的考古界出現了新的興奮點。殷墟曾震驚世界,二里頭也將引領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權以後,為便利於政治統治,將天下分為九州,洛陽就是當時的豫州。禹將都城定在陽城(今河南登封),與洛陽相距不過百里,所以洛陽也屬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的兒子)統治時期將都城遷到了洛陽。關於這一點史書里記載,「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尋阝,據歷史學家考證,就在今洛陽市偃師的二里頭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繼位以後,由於太康貪圖享樂,不務朝政,整日只知游獵玩耍,導致東夷部的後異乘機反叛,並攻佔了夏的都城斟尋阝,趕走了太康,一度奪取了夏王朝的統治權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太康失國以後,與弟弟仲康一起逃往東方,不久很快死去。仲康的兒子相依靠其它東方諸侯殘存發展,處境困難,最後在相的兒子少康時才又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在中國歷史上又稱「少康復國」。少康恢復夏王朝統治以後,夏朝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活動區域以伊洛一帶的河南地為中心,東通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長灘,所有夏、夷諸部的眾多邦國均都臣服於夏的統治。
少康以後,夏朝幾世均不在洛陽建都,至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統治時期才又定都於斟尋阝。這一點(史記·吳起列傳)是這樣記載的:「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顯然就是洛陽所處的位置。
總的來看,夏朝主要活動中心在洛陽,亦即史書記載的斟尋阝。然而幾千年過去了,斟尋阝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為人們難以尋覓的歷史遺跡,我們根據史書記載的地理方位,判斷夏代的斟尋阝就在我們洛陽。由於長期以來缺乏考古資料的證明,不少人對此表示懷疑,直到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徐旭率隊來豫西作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市偃師縣城區西南9公里處的二里頭村南高地上發現了沉睡幾千年的夏都斟尋阝,這一點才成為不爭的事實。研究表明,洛陽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個帝王統治時期曾是都城,為夏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二里頭遺址包括偃師二里頭,圪擋頭和四角樓三個自然村,總面積400萬平方米,堆積著四期文化層。經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內容豐富。宮殿、陵寢、房屋、道路、水井多有發現,並且還發現了當時的鑄銅遺址,發現了原始的青銅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說明我國青銅文化的歷史在夏代已經相當成熟,同時也說明洛陽是我國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二里頭晚期的文化層還出土了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陶塑的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刻劃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從二里頭遺址的灰坑中發現了許多埋葬的奴隸,其形狀各異,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縛,有的身首異處。他們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隸主的酷刑而喪生,或因當時奴隸制時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當時奴隸主統治的慘忍。夏代奴隸主暴虐無道的統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廣大奴隸的拚命反抗,他們憤怒地詛咒夏朝的奴隸主統治,甘願與其同歸於盡。在當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東部的商族興起,在其首領商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的統治,夏朝經歷了四百七十餘年歷史以後終於滅亡。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從此進入學者的視線,中國考古學界由此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
此後,中國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❿ 龍山文化與夏文化的關聯
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而以伊洛河平原、洛陽地區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近日在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上這樣說。
這一觀點得到了百餘名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同,並達成共識:河洛文化生成在中原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初步發展時期,起著主源、主導和核心作用,文字、禮器、青銅冶鑄、都城以及河圖洛書,都是河洛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
夏商都城均在河洛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大量甲骨的出土,證明了殷墟屬於商代晚期都城,也證實了史書中有關商代歷史的記載基本可信。此後,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市發現了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二里崗,在洛陽偃師發現了又一座保存較好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偃師商城,兩座都城遺址的相繼發現與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問題,從而使安陽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源頭。
半個世紀前,考古學家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找到了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遺址,它早於安陽殷墟、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又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遺址,即「夏墟」。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確定了夏代後期的都城遺址,使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為突出。
龍山文化是「母體」
劉慶柱說,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當今中國范圍之內,各地沒有比夏商對以後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王國。尋找直接產生夏商王國文明的考古學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而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
近年來學術界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中,由於遼西紅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發現,一種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區、「多元」學說比較流行,而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性作用卻被忽視。
對此,劉慶柱認為,近年來不斷發現的考古新資料說明,夏文化產生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也就是說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土生土長」的考古學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對中原地區、河洛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因此,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源頭來說,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從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延續性。中原文化如果從河南裴李崗文化算起,已綿延 8000 年之久。它從一開始就踏著強健的步伐走來,中間雖經歷了時盛時衰的曲折過程,但始終沒有中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河南龍山文化以至三代的夏、商、周文化,以及秦漢及其以後,各朝代文化始終延續發展。即使鮮卑族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蒙古族的大元帝國在中原建立政權,不僅沒有使中原文化中斷,反而使他們自身受到漢化。在優勝劣汰的自然原則支配下,使他們不得不改變自己,自覺接受中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只有中原文化始終自成體系,向來不曾被異化、被中斷。這一點,在中國所有地域文化中恐怕是最為突出的。再以龍山文化為例,與中原龍山文化時代大體相同的考古學文化有:海岱地區的龍山文化、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江漢地區的石家河文化等。這三個地區的古文化,從發掘資料的實際情況看,它的水平與中原的龍山文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三個地區的古文化最後有的徹底中斷,有的走向低谷。如海岱地區的龍山文化,它的繼承者是岳石文化,其文化水平明顯地衰退;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是我國東南地區最燦爛的一支文化,但是它的歸宿不知所終,成為學術界不能理解的謎團。石家河文化最後融入中原龍山文化之內。在中原龍山文化的基礎上,出現了堯舜聯邦王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以上這些情況就有力地說明中原文化它呈現出來的極強的生命延續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