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石山遺址
❶ 全國人口最多的幾個縣是人口各多少
截至2018年8月15日,全國人口最多的10個縣(包括縣級市)和人口分別為普寧市(247.27萬)、臨泉縣(230萬)、晉江市(209.2萬)、桂平市(201.65萬)、沭陽縣(197萬)、博白縣(185.98萬)、高州市(179萬)、潁上縣(177.9萬)、太和縣(176萬)、固始縣(174萬)。
1、普寧市 247.27萬
廣東省轄縣級市,揭陽市代管,面積:1620平方公里,247.27萬。中國工業百強縣,經濟總量位居廣東各縣之首。旅遊景點有:德安里、百二丘田、南方梅園、普寧八一紀念館、善德梅海、、盤龍灣溫泉度假村、普寧廣場等。
2、臨泉縣 230萬
人口數為「安徽第一大縣」,人口:230萬,面積:1839平方公里。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中國綠色名縣等榮譽。旅遊景點有:沈子國遺址、鮦陽古郡、劉鄧大軍匯合留念碑等。
3、晉江市 209.2萬
福建省綜合實力最強的縣市,中國工業百強縣,面積721.7平方公里,人口:209.2萬。旅遊景點有:安平橋、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草庵寺、衙口、八仙山公園等。
4、桂平市 201.65萬
廣西第一人口大縣,面積4074平方公里,人口:201.65萬。廣西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中國西部百強縣。旅遊景點:西山風景名勝區、大藤峽、太平天國起義遺址、龍潭國家森林公園、白石洞天、羅叢岩等。
5、沭陽縣 197萬
沭陽縣是江蘇省直管試點縣之一,面積2298平方公里,人口197萬。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旅遊景點有: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普善寺、圓覺禪林、沭陽縣南湖公園等。
6、博白縣 185.98萬
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面積3835平方公里,人口:185.98萬。旅遊景點有:溫羅溫泉旅遊度假區、宴石山風景名勝區、千鶴島、王力故居等。
7、高州市 179萬
廣東省轄縣級市,面積:3276平方公里,人口:179萬。全國水果第一縣(市),著名景點:冼太廟、寶光塔、高州水庫、緬茄樹、觀山、根子貢園、仙人洞等。
8、潁上縣 177.9萬
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面積:1859平方公里,人口177.9萬。旅遊景點有:八里河風景區、五里湖生態濕地公園、迪溝生態景區、淮上公園等。
9、太和縣 176萬
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76萬。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旅遊景點有: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鏡湖公園、太和溫泉度假村、櫻桃園等。
10、固始縣 174萬
河南省直管縣,面積:2916平方公里,人口:174萬。中國書法之鄉,中原第一僑鄉。旅遊景點有:西九華山、安山、華陽湖、妙高寺、陳氏將軍祠、華夏根親文化園等。
❷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怎麼樣
是國內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但遠沒有半坡等文明出名,不知道為什麼。博物館免費開放,人很少,人走在鋼化玻璃上面就可以看到腳下的墓葬、灰坑、壕溝、陶窯等遺跡,以及陶器、石器、貝器和骨器等文物。很贊的參觀方式,而且有助於文物保管。
❸ 福建閩侯的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要不要門票票價多少一周中有沒有閉館的時間
不要門票,但是解說是要收費的。博物館已經開放了,隨時都可以去,當然晚上除外
❹ 中國燕州市是在哪個省份
現代中國沒有燕州這個省份、城市。
歷史上的燕州:
1、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恆州東部、幽州北部置燕州。燕州治在今昌平區東南沙河鎮辛力庄。孝昌元年(525)杜洛周兵變於燕州。上谷,「恆代以北郡縣盡為丘墟」。燕州廢。
燕州治在今昌平區東南沙河鎮辛力庄。孝昌元年(525)杜洛周兵變於燕州。上谷,「恆代以北郡縣盡為丘墟」。燕州廢。
2、唐初置燕州,寄治幽州城內(今北京市區西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徙幽州北桃谷山(今昌平區東境桃峪口附近)。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歸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燕州。建中二年(781年)廢入幽都縣。
3、唐貞觀三年(629年) 設置。按《潯州府志》載是因有燕石山而得名,州治設在武林縣(今廣西平南縣武林鎮)。貞觀七年(633年),將燕州東遷65里到寧風(今廣西藤縣地),改名為泰州。
八年(634年)復稱燕州,隸屬嶺南道。貞觀十八年(644年)燕州撤銷。燕州自設置到裁撤共15年。曾管轄武林、隋建、陽建、秦川、寧風五縣。
(4)縣石山遺址擴展閱讀
電視劇中的燕州:
1、燕州市是電視劇《人民檢察官》虛構出來的一個省份,現如今中國並不存在這個省份。
《人民檢察官》是浙江永樂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反腐涉案劇,由程力棟、英寧、詹成霖執導,殷桃、於震、於榮光、黃海冰領銜主演。
該劇以真實案例為基礎,講述了燕都市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公訴處與犯罪分子鬥智斗勇的故事 ,講述了燕州市人平易近稽察院反貪局、公訴處與立功份子鬥智斗勇的故事。該劇放棄了所有文娛元素,緊跟「反腐」熱門,以貿易模式來運作主旋律題材。
2、燕州市同時也是電視劇《歸去來》虛構出來的一個城市,劇中王志文飾演的書望是書澈父親,燕州市副市長,最後由於受賄被捕入獄。
《歸去來》該劇講述蕭清、書澈、繆瑩、寧鳴、成然和綠卡等人因為家庭、理想、愛情等種種原因相聚美國,成為藤校精英後,從象牙塔走向社會,一步步完成蛻變的故事。
❺ 福州昊石山的資料
曇石山這座5000年前原始部落的遺址,被認定為先秦閩族文化的發源地,具有中國東南沿海鮮明的古文化特徵。該遺址自1954年被偶然發現,從而揭開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因而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國務院將曇石山文化遺址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一走進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這句話,正是曇石山文化的最好寫照。曇石山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以閩侯曇石山遺址為代表,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連接閩台兩省,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
曇石山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社會晚期文化——「曇石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福建省唯一經過多次正式考古發掘、積累資料最豐富、開展研究最多、並得到國內外公認的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基地,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學術研究中獨占鰲頭。
曇石山文化遺址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後,其規模將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❻ 福州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可以提供石山人文歷史發展的一些線索,用以印證某些問題的存在現象。
不過,在經歷了元明清至今大起大落的歷史演變後,是否還能保持元山文化特徵,令人信心不足。
❼ 有關福建閩侯縣甘蔗鎮恆心村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問題……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EA%BC%CA%AF%C9%BD%D2%C5%D6%B7&z=0
❽ 曇石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哪些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發現於一座墓葬中的「中華第一燈」,是一盞陶燈,放在墓主人頭頂,類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長明燈」,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另一座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其中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就是說後世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可以證明,日本文化不僅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發現了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是我國最早的上釉技術。
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還發現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為全國罕見。
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然是被埋時掙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
在這座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在這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另外,還發現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溝、陶窯等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上層為青銅器時代遺存。遺址中的獸骨,經鑒定種屬有熊、鹿、犀牛、印度象、葉猴等,由此推測,當時閩江下游流域氣溫要比現在炎熱濕潤,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
曇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及手工勞動。遠古時代這里是海灣地帶,是海洋和河流的匯合處,曇石山人以捕魚撈蝦、拾采貝殼生物為主,遺址中發現的貝殼有蜆、魁蛤、耳螺、牡蠣、血蚶等,從而證實當時閩江入海口就在曇石山一帶。
遺址發現的陶器種類繁多,有最早用於烹飪的鼎,儲藏用的罐、壺,洗濯的盆,飲食的碗、盤、簋、豆、缽、杯之類,表明他們已經具備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特徵,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始公社生活。
曇石山文化遺存與台灣島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鳳鼻山、圓山、芝山岩等文化遺址存具有諸多共同的特徵,證明在數千年前,閩台兩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來,台灣的文化直接受著曇石山等大陸文化的影響,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大陸曇石山文化先民橫渡台灣海峽而創造的。
❾ 日本人是福建人後代科學家的研究,和歷史證據給出了什麼答案
根據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幾乎沒有多少原住民的,而之所以現在會擁有如此多的人口,要得益於古時候大量的移民。不過這里就有疑問了:這些移民到底來自於哪些地方?而現代日本人又主要是誰的後代呢?很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猜測,不過在這之中獲得較多認同,倒是一個與我國有關的論調,那就是日本人很有可能是福建人的後代。
我國在明朝時期,就派出了福建36姓前往琉球,與當地人進行了通婚融合。而在清朝末年,慘被滅國的琉球人又被迫與日本人融合。所以這么來看,說現代日本人是福建人後代的理由,倒真的占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