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歷史遺址
A. 歷史上晉國都城有哪些變遷
周代的晉國,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之子燮(也稱燮父)改國號為晉,稱晉侯而來的。晉國自唐叔虞始封到靜公被韓、趙、魏三氏所分,晉國滅亡,前後共歷三十八世,七百三十餘年。晉國在漫長的七百餘年裡,在哪裡建都?都城有幾處?遷徒過幾次?歷來都是有爭議的。根據歷史文獻資料,綜合不完全的考古發掘資料的研究,現對晉國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參考 。
(一)晉國都城「翼」、「曲沃'、「絳」,「故絳」和「新田'
晉國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為晉,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帶)。絳(穆侯遷絳之都城、在今曲沃縣西南二里古城遺址)。故繹(獻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趙康晉城址)。新田(景公遷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馬的晉國遺址)。共五處,其原由如下:
關於「翼'。據《史記·晉世家》:「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顧炎武《日知錄》:唐在翼城縣西南二十里。」韋昭國語註:「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記》:「翼晉君都邑也。'這是見於史籍的記載。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這個「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帶。
關於成侯遷曲沃之「曲沃。《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索隱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後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來,在聞喜上郭一帶發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銅器,在器型上都早於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器物。(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這些材料都說明晉國都城「曲沃」是今日之聞喜。
關於「絳」。《踣史》記載:穆侯居絳。有·絳山絳水,故絳城在翼城東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為漢周勃封邑。注舊志說:故址周九里十三步。這些文獻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縣西南二里,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曲沃古城遺址》。l960年4月至6月間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對古城遺址進行了鑽探發掘。1975年春天,又對古城的城牆進行了鑽探。發現古城遺址的下面是東周文化堆積層,出土物為東周時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殘片。古城遺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物是漢代的瓦的殘片,完整的器物有:雲紋圓瓦當、五銖錢和鐵犁等。同時發現古城遺址內有內城,呈方形,長寬各1500米:有外城,城牆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長約2000米,多為漢代文化堆積物。將文獻記載與今天鑽探、發掘的資料對照,現在曲沃縣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遺址,應是穆侯所居的「絳」。
關於「故絳」。據《路史》:獻公城絳徒都。顧炎武說「獻公城絳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絳州之北。註:今太平縣南25里古城址猶存。(見《山西通志·古跡考》)。即今趙康古晉城遺址。近年來,省和襄汾縣文物部門對古晉城遺址進行過多次的勘察。在遺址內發現有:內城和外城兩座。既有東周文化遺存,又有漢代文物出土。歷史上稱此為「古晉城」漢代此處為臨汾縣城。傳說遺址里有獻公的「斗雞台」。據以-七的材料,說明獻公九年城絳始都(亦稱故絳)應是今日趙康的古城遺址.
關於「新田」(亦稱「絳」)。·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於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晉國由故絳(今之趙康古晉城)遷徒到新田,仍稱「繹'。「新田」在何處?據《水經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一統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馬汾澮交會的三角地帶,!當是文獻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來,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馬多次進行文物普查,鑽探和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成就。發現了東周遺址,牛村古城遺址,平望古城遺址,台神古城遺址,白店.古城遺址,馬庄古城遺址呈王古城遺址等以及-上馬東周墓葬群。經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鍾、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設施工中又發觀了東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鑄造青銅器的陶范和鑄銅工具等珍貴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馬秦村的東周盟誓遺址里出土了約五千餘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筆書寫的文字。經過對文字的識別、研究,張頷先生寫出了《侯馬盟書》巨著。在這些盟書里,有一篇盟書載有「十又一月甲寅臘乙丑……。」經考證所反映的時間是晉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舉行的盟誓。晉定公時晉國的都城在「新田,,。《侯馬盟書》的出土,雄辯地證實了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晉國的大夫趙鞅(趙筒子)主持進行盟誓的這一歷史事實。也為「新田'在今日侯馬一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侯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侯馬文史資料 第5輯.,1992年10月.
B. 淶源縣的歷史文化
淶源縣的歷史文化:
人文歷史
早在晚清時期淶源縣就已將反清滅洋大旗插上了回白石山巔;抗日戰答爭的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淶源人民為保家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黃土嶺戰役,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就在這里被擊斃,成為中國抗日史中輝煌的戰役之一;淶源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獻身故事已廣為流傳;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大夫,為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並以身殉職,1939年10月在淶源縣孫家莊為傷員施行手術的小廟依然保存完好。
方言俚語
淶源方言屬北方方言河北次方言。由於地形復雜其語言差異較大,可大致分為四個區片:縣城語片、王安鎮主片、銀坊語片、東團堡語片,各語片內部也有差異。
民間藝術
淶源梆子
窗花
文化遺址
中石器時代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
紂王城
C. 河北省來源県在那離天津多遠有何風景點
淶源縣是隸屬河北省保定市的一個縣,位於河北省保定地區西北部,太行山北端,取淶水源頭之意。
天津到來源駕車路線全程約271.3公里。
景點推薦:
中石器時代遺址
拒馬源中石器時代遺址,在拒馬源北側台地上(農業局北側)。文化層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燒骨、燒果核、紅褐色素麵陶片、黑褐色素麵陶片、陶支架、碳等。據測定這處遺址距今9000±100多年,這一時期屬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時期,人們還過著狩獵、採集生活。這一發現,將人類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拒馬河南岸,文化層內包含物有石鏟、紅陶泥質磨光缽口沿、紅陶夾沙劃紋陶片、黑陶夾沙素麵陶片等,屬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約6000年,農業、家畜飼養、漁獵、制陶技術都已發達,婚姻已由「群婚」發展為「對偶婚」,這里就是一個氏族部落的遺址。
紂王城
商周時期,人口逐漸增多,居落遺址相應增多,面積及文化層堆積也較為豐富,已發現的遺址大都分布在拒馬河及其支流沿岸,如下北頭先商時期遺址、甲村商代遺址、三甲村商代遺址。三甲村商代遺址,即為史載「紂王城」遺址。《河北通志稿》記:"紂王城,在淶源縣東十五里,清統志相傳紂派比干築,此中有比干廟,清畿輔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載與出土文物相合,此處當屬「紂王城」無異。
東龍虎西周陶窯遺址,證明東龍虎的制陶業始於西周時期。
構造峰林
白石山最重要的地質遺跡之一。登上白石山頂,映入眼簾的是奇峰林立,峭崖深谷,險峻壯觀,山峰上奇石百態,光怪陸離,峰叢如迷陣,到底有多少山峰,至今也沒人能數清楚,籠統的說,大約100多座,每平方公里40多座。
D.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
介子推,重耳(獻公子)微臣。周晉(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雲,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據《韓詩外傳》,謂重耳亡時,頭須(一作里鳧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被圍,介於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重耳返國,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此說顯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對其母說:「身欲隱,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如是,豈有自作詩而懸書宮門之事,當是介子推從者所為。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文公曾派人多方尋找,並以綿上之田封給介子推,故綿山亦稱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晉文公燒死,尚待進一步考證。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忠義之士;多少文人墨客、達官顯宦,登臨題詠,寓興抒懷,抒發對介子的懷戀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詩雲:「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詞堂幽。晉國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名更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邱。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頭。」對介子的憐惜敬仰,對君主的怨懟忿詈,具蘊之於胸次,發之於筆墨。在介山,有「思煙台」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據縣志引《山堂肆考》,文公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國,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相傳火禁不嚴,就會有風電之變,這便是我國數千年來寒食節的由來。在三晉歷代,人們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以妥介子在天之靈。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宋王當《春秋臣傳》為介子推立傳;民國《介休縣志》、雍正《山西通志》[也為介子推立傳;胡春霖《山西名賢輯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類》。
君主詔封晉爵,人民祀之誠矣,這種矛盾現象涉及對介子推如何評價的問題。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捨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E. 淶源縣歷史古跡
1、拒馬源抄中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拒馬源北側台地上,文化層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燒骨、燒果核、紅褐色素麵陶片、黑褐色素麵陶片、陶支架、碳等。據測定這處遺址距今9000±100多年,這一時期屬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時期,人們還過著狩獵、採集生活。這一發現,將人類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2、南屯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拒馬河南岸,文化層內包含物有石鏟、紅陶泥質磨光缽口沿、紅陶夾沙劃紋陶片、黑陶夾沙素麵陶片等,屬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約6000年,農業、家畜飼養、漁獵、制陶技術都已發達,婚姻已由"群婚"發展為"對偶婚",這里就是一個氏族部落的遺址。
3、紂王城
商周時期,人口逐漸增多,居落遺址相應增多,面積及文化層堆積也較為豐富,已發現的遺址大都分布在拒馬河及其支流沿岸,如下北頭先商時期遺址、甲村商代遺址、三甲村商代遺址。
三甲村商代遺址,即為史載"紂王城"遺址。《河北通志稿》記:"紂王城,在淶源縣東十五里,清統志相傳紂派比干築,此中有比干廟,清畿輔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載與出土文物相合,此處當屬「紂王城」無異。
F. 晉國都城變遷
1、周公誅滅來唐,成王封叔虞於源唐
2、唐叔子燮(又稱「燮父」),徙居晉水,國號亦改為晉
3、晉孝侯時,遷翼(今山西翼城縣)
4、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5、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把晉君封於端氏。
6、趙肅侯遷晉君到屯留,最終滅亡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