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游記散文
A. 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史
在「五四」以來的現代散文創作中,最早發端和得到發展的是議論性散文。
由於當時正在展開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這種說理的文字就特別發達起來,當時除有很多政治性、社會性的論文之外,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文學色彩的議論文字,象《新青年》雜志刊登的李大釗的《青春》、《今》,和陳獨秀的《偶象破壞論》、《克林德碑》就是這樣的作品。
《新青年》雜志從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起,還增設了「隨感錄」這個欄目,陸續發表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人撰寫的短小精悍的議論文字,猛烈地攻訐了封建主義的痼疾。其中,劉半農的文章,在抨擊論敵時嬉笑怒罵,寓庄於諧,極盡揶揄與誇張之能事。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重要的報刊雜志也都增設類似的欄目,在這一年12月創刊的《每周評論》和1919年 8月創刊的《新生活》,就都設有「隨感錄」的欄目。
在這類有關社會和文化思想的評論文字中,有不少都寫得生動曉暢,淋漓盡致,很有文學意味,它們的大量出現,促進了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和繁榮。
在《新青年》「隨感錄」中最精闢的文字,是由魯迅所撰寫的。
他尖銳地抨擊那些吹噓保存「國粹」的頑固派,「都是『屠殺者』」(《隨感錄五十七·屠殺者》),「沒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隨感錄四十二》),如果還要保存「國粹」,將會發生的嚴重後果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隨感錄三十六》),識見精深,啟人深思。
魯迅還發表了不少篇幅略長的議論性散文,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它所造成的腐化與愚昧,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剖析。這些作品充滿了深沉而熾熱的感情,不僅思想深刻,在藝術上也很有魅力,將議論性散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終生都撰寫這種議論性散文,作為鞭撻反動派以及舊制度、舊思想的武器,以獨創的藝術形式,廣泛地總結了有關社會與文化思想斗爭的經驗和規律。
議論性散文是魯迅的文學遺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魯迅參加奠基和開創的這種議論性散文,後來通常都被稱為「雜文」。這種文體在現代散文史和現代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時期常被稱為「美文」,它的出現和成長,對於保衛和繁榮新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證明「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它的出現稍晚於雜文,然而在後來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冰心是較早撰寫抒情性散文的作者,她的《笑》、《往事》與《寄小讀者》,奠定了她在散文創作中的地位。她經常贊頌的主題是母愛、童心和美好的大自然風光,這本身就是對於冷酷和僵化的封建倫理觀念的沖擊。她的文筆也委宛雋秀,清新明媚,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比起冰心來,葉紹鈞的散文創作更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他的散文集《劍鞘》(與俞平伯合著)和《腳步集》中那些吟味社會人生的文字,寫得謹嚴切實,樸素雋永。他在「五卅」以後的有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周作人是「五四」時期提倡抒情性散文最力的作者,他的《美文》一文對於此類散文的創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收錄於《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和《談虎集》中的抒情小品,寫得蒼勁古樸,舒徐自如,往往於淡泊之中顯出一股凌厲之氣,發生過不小的影響。但那些品賞草木蟲魚,沉溺於說理談玄的作品,卻流露出封建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
在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朱自清也是一個重要的散文作家。
他具有多種文字風格,像《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得綺麗纖穠,情景交融;《荷塘月色》和《綠》,運用對於音樂和色彩的感受,進行巧妙的比喻和聯想;《背影》卻以白描的文字,勾畫了父子離別的凄切場面;《執政府大屠殺記》則是細致曲折地描繪「三·一八」慘案的實況。
朱自清在思想和藝術上作了嚴肅認真的探索,寫出過不少出色的小品散文,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貢獻。
創造社的主將郭沫若,用一種激盪和奔騰的情調,寫出了自己在人世的坎坷,控訴社會的罪惡,傾訴內心的悲憤,《星空》、《橄欖》、《水平線下》等集子,所收入的就是這類作品。
郁達夫的散文具有更大的影響,《還鄉記》、《還鄉後記》、《日記九種》等篇章,詛咒丑惡的社會,渴望真摯的情愛,坦率地剖析著內心的苦悶與憤慨,寫得清新流暢和富有激情。
他寫於30年代的《屐痕處處》、《達夫游記》等作品,則又俊秀圓潤,富有神韻和氣勢,而且還表達出憎惡黑暗現實的沉痛和憤激的感情。
以「新月派」詩人聞名的徐志摩,他的散文在20年代也產生過不小的影響。這些作品直抒胸臆,較多表達了他作為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情趣,藝術上刻意追求,注重錘煉字句,但有的內容傷於輕佻,文字也因追求辭藻的華麗而顯得過度的鋪張繁復。
「五四」以後,還興起了一種篇幅短小、更多地省略了敘事因素、同時又具有較多詩意的抒情性散文,即散文詩。
許地山的《空山靈雨》是這類創作首次較大的結集,它抒發情懷,探索哲理,既執著人生、譴責黑暗,又懷疑現世、畏懼斗爭,反映了當時某些追求進步與正義的知識分子,也有著軟弱和遁世的一面。
在這之前,魯迅的《自言自語》、郭沫若的《我的散文詩》和劉半農的《老牛》、《曉》等篇什,都是散文詩創作的最初的嘗試。至於魯迅的《野草》,更是散文詩創作中的名著。王統照當時寫的一些散文詩,也以激昂的感情打動過讀者。30年代從事散文詩創作的還有麗尼和陸蠡。
「五四」前後的散文創作,大都洋溢著反封建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大都表現出了這種傾向,主張浪漫主義的創造社作家在這方面自然表現得更鮮明和突出。
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不斷傳播和工農革命運動的逐漸高漲,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將個性解放的要求與對於社會主義的嚮往結合起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開始分化以後,堅持反封建斗爭的雜文創作依舊在前進著,1924年創刊的《語絲》(見語絲社)周刊,登載的文字就「大抵以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1925年創刊的《莽原》周刊,也是為了進行「『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繼續撕去舊社會的假面」。
除了魯迅之外,周作人和林語堂也是《語絲》的重要作者,圍繞著「三·一八」慘案等事件,他們也曾寫過一些很有思想鋒芒的雜文。但是與此同時,兩人也開始表現出妥協和自由主義的消極情緒。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許多革命作家向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左翼或進步的文學刊物都重視刊登雜文,在當時還出版過一些以登載雜文為主的刊物。
魯迅這個時期的雜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嚴密的文網,他不得不經常變換筆名,寫得較為隱晦曲折,雖是「帶著枷鎖的跳舞」(《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卻說明他運用這一武器,達到了熟練的地步。
瞿秋白最早認識到魯迅雜文的重要意義,認為在「這里反映著『五四』以來中國的思想斗爭的歷史」(《〈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對於魯迅雜文的成因、特徵和社會作用,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這一時期,他自己也寫了一些雜文,像《民族的靈魂》和《王道詩話》,就都是精粹的作品。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也寫了不少抨擊時弊的雜文。由於雜文創作在30年代的廣泛發展,從青年作者筆下涌現出不少成功的作品。
像唐弢的《推背集》、《海天集》,寫得犀利勁遒;柯靈的《市樓獨唱》,寫得簡練深切;徐懋庸的《打雜集》,寫得質朴雋永,都為戰斗的雜文創作增添了光彩。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之間,出現了一批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抒情小品作者。
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車箱社會》,洗練流暢,頗具神韻;梁遇春的《春醪集》、《淚與笑》,娓娓而談,吟味人生;
李廣田的《畫廊集》,散發出泥土的芳香,顯得絢麗而又渾厚;何其芳的《畫夢錄》,以令人眩目的色彩,勾畫著朦朧和縹緲的圖景;
陸蠡的《竹刀》,時時在美麗動人的景色中,編織著令人悲憤的故事;
吳伯簫的《羽書》,善於從生動的形象中,展開海闊天空的遐想。還有鍾敬文、靳以、麗尼、繆崇群等,也都各具自己的風格。
廣闊地反映生活的散文,是由一批著名的小說家寫出的。茅盾的《上海的大年夜》、《故鄉雜記》,以深切透闢的文筆,描寫出中國城鄉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走向蕭條和敗落的情景;
蹇先艾的《城下集》,憤懣地揭露著麻醉和墮落的社會;
魯彥的《驢子和騾子》、《旅人的心》,以憂郁的調子訴說著苦難的人生;
巴金的《旅途隨筆》、《短簡》,憤怒地詛咒黑暗和熱情地追求光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在舒徐的牧歌情調中,呈現了紛繁的社會小景;
葉紫的《夜的進行曲》、《長江輪上》,象是用皮鞭抽打著腐敗和殘暴的舊世界;
蕭紅的《商市街》和《橋》,描寫自己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時,閃爍出青春與理想的光芒;
吳組緗的《黃昏》、《泰山風光》,淋漓盡致地描繪著各種世態,對於性格的勾勒尤其逼真。
在散文創作獲得豐收的時候,林語堂於1932年創辦《論語》(見論語派),1934年出版《人間世》,1935年刊印《宇宙風》,提倡離開現實斗爭的「幽默」、「性靈」和「閑適」的小品文,形成一時的風尚。
魯迅和茅盾等左翼作家,及時地批評了他有違於新文學戰斗傳統的不良傾向,並支持前進的小品文刊物《太白》的工作。
由於時代的需要,敘事性散文也在20年代應運而生,並迅速地產生了比較成熟的作品。
象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記載了十月革命後俄國的真相,以悲壯的史實、昂揚的詩意、激盪的感情和坦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清新奔放和雄渾沉著的藝術風格,表現了作者對於社會主義理想的赤誠追求,是中國出現得較早的報告文學作品。
又如反映「五卅」慘案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葉紹鈞)、《暴風雨》(茅盾)、《街血洗去後》(鄭振鐸),也都滿懷激情地描寫了這一重要和難忘的歷史場面。
敘事性散文進一步繁榮的標志,是30年代出現了大量報告文學作品。其中,柔石的《一個偉大的印象》,就是較為成功的作品,它以明麗和剛健的筆墨,寫出了在革命斗爭中錘煉出來的具有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新人。
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是他游歷歐洲的記錄,以樸素平易和真摯雋永的文字,寫出了資本主義世界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卻又肯定它在發展生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寫出了資產階級民主虛偽和殘缺的一面,卻又認為它比尚未擺脫封建專制的國民黨政權,具有無法比擬的民主,表現出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文風。他的這些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被認為是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游記格調。
這說明由於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有些游記體裁的作品發生了從側重於抒情的小品文類型,向側重於敘事的報告文學類型的轉化。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劉思慕的《歐游漫記》,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以朴實蒼勁和議論橫生的文字,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渲染出日本侵略者強兵壓境的危急氣氛,激勵了許多讀者的愛國情緒。他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報道,更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36年是報告文學的豐收年,在當時涌現出來的大量作品中,《包身工》(夏衍)和《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是尤為出色的篇章。《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以揶揄的筆墨和別致的結構,寫出了山西省的反動統治者推行「防共」措施的恐怖統治;
《包身工》則通過幾個令人戰栗的人物,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對包身工進行壓榨和蹂躪的罪行。這兩篇作品,將新聞的真實性和報告的文學性結合在一起,長期以來成為報告文學的示範性作品。
(1)中國游記散文擴展閱讀:
中國現在散文的創作演變:
從抗戰爆發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社會的動盪和時代脈搏的變化,散文創作的面貌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整個說來,這個時期散文創作的成績較之20、30年代要遜色一些,但仍然有自己的特點。首先雜文創作繼續取得了新的收獲。巴人和他周圍的一群作者曾在號稱「孤島」的上海,用雜文作武器同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走狗戰斗,著有《邊鼓集》、《橫眉集》等。
在大後方的作者中,聶紺弩的《歷史的奧秘》、《蛇與塔》,觀察犀利,分析透闢,揭露出許多封建主義的痼弊。馮雪峰的《鄉風與市風》、《跨的日子》,抨擊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造成的精神創傷,頗具哲理。
夏衍的《此時此地集》、《長途》,孟超的《未偃草》,宋雲彬的《破戒草》,秦似的《感覺的音響》,朱自清的《標准與尺度》,林默涵的《獅與龍》等雜文集,都盡了抨擊黑暗和歌頌革命的任務。
這個時期里雜文寫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書集》、《蒲劍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黃》等集子,以昂揚的激情,智慧的預見,激勵廣大讀者為民主和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
相形之下,這一時期的抒情詩與記敘散文數量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舊寫出了一些佳作。茅盾是這方面收獲最豐富的作者。他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就是激盪著時代風雲,蘊含著哲理意味的作品。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成長起來的大批作家中,也開始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像孫犁的《識字班》、《織席記》等,寫得清新樸素,優美動人,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
這一時期,由於時局的動盪和客觀形勢的急遽變化,為讀者所關心的報告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散文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樣式。
繼抗日戰爭前夕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之後,抗戰初期,又出現了梅益等主編的《上海一日》,解放區也曾出現過《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報告文學的集體著作。
抗日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作家都運用這種最具戰斗性和群眾性的文學樣式,敏捷地反映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像丘東平的《第七連》、《我們在那裡打了敗仗》,對抗戰初期硝煙彌漫的氣氛、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下級官兵的抗日要求以及敵軍的暴行等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曹白的《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敵後穿行》,寫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抗日要求,以及國民黨救亡機構的腐敗;蕭乾的《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以灑脫、秀麗的文字,反映了戰時英國的景象。
由於國民黨當局加強野蠻的書報檢查制度,揭示真實情況的報告文學曾經一度沉寂下來。抗戰勝利後,郭沫若的《南京印象》和茅盾《蘇聯見聞錄》,都是值得注意的報告文學著作。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報告文學創作始終在蓬勃地發展著,丁玲的《陝北風光》,以樸素、親切的文字反映了邊區人民的新生活、新風尚;
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和《戰地日記》,以一種簡潔和嚴峻的風格,寫出了很多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故事;
劉白羽的《環行東北》和《歷史的暴風雨》,以昂揚的激情抒寫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激烈戰斗,躍動著振奮人心的時代脈搏。
此外,《日本人的悲劇》(何其芳)、《新人的故事》(葉以群)、《鐵騎兵》(楊朔)、《陳賡將軍印象記》(荒煤)等,也是引人注意的收獲。
沙汀的《隨軍散記》,以深切感人的抒情氣息,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賀龍將軍堅韌、豪爽、誠摯、開朗和富於同情心的鮮明性格,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一時代環境中,還有不少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成長起來,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
象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我看見了八路軍》,有著生動的描繪、辛辣的諷喻和充滿鼓動力量的政論性,顯出了壯闊的氣勢;華山的《窯洞陣地戰》、《碉堡線上》,在描寫艱苦的戰斗歲月時,洋溢著質朴的泥土氣息和詼諧的樂觀主義精神。
B. 中國當代名家游記散文集萃的基本信息
出版社: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2月1日)
平裝:266頁
正文語種內: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675881X, 9787806758816
條形碼:9787806758816
商品尺容寸: 23.8 x 16.4 x 2 cm
商品重量: 358 g
品牌:內蒙古文化
ASIN:B004JKNEXC
C.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游記散文集是什麼
古代最著名的游記散文集是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
D. 求推薦幾本好看的散文,游記也可以。
廣東旅遊出版社發行的旅遊文化叢書「唐游記詩畫中國」十卷本
古今中國──用哲學思想閱讀中國。
景緻中國──用藝術眼光欣賞中國。
山水中國──用溝通心態走讀中國。
寺廟中國──用心靈感悟對話中國。
城市中國──用寬廣胸懷感知中國。
村鎮中國──用求知態度遊走中國。
人文中國──用內心世界品讀中國。
紅色中國──用革命精神宣揚中國。
大美中國──用水墨情懷旅行中國。
印記中國──用思鄉情懷聆聽中國。
古今中國:唐游記讀後感之經典名句
《古今中國》是旅遊文化叢書「唐游記詩畫中國」十卷中的第一冊(1.古今中國;2.景緻中國;3.山水中國;4.寺廟中國;5.城市中國;6.村鎮中國;7.人文中國;8.紅色中國;9.大美中國;10.印記中國。每冊300P,全彩精裝,定價498元/套),於2018年11月由廣東旅遊出版社發行,作者為唐長泉。現將部分經典名句摘抄如下:
1.作者通過細致、深入、質朴的平民文化視角用心書寫,以抒發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情懷,讓讀者更加全面、深入了解美麗中國。
2.語言輕松詼諧,巧妙借鑒文人墨客寫作風格,如徐弘祖著作《徐霞客游記》、現代旅遊經典名作,用現代人的思維進行思考。
3.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行,面對浩瀚的大自然,或許你能感悟到什麼,或許你只是匆匆過客,但過程值得你用心體會,因為它將成為你人生中的一段最美好的回憶。
4.游完中國要花多少年?隨心游,6到8年,2000多天。如果是坐高鐵、飛機、開車呢?3年,或5載。如果是徒步呢?10年,或更長。如果是慢游呢?20年,或一輩子。於是我帶著夢想、循著文人墨客的情懷上路,計劃在自己有生之年游完祖國大好河山。
5.為什麼寺廟偏好建在深山幽谷中?原來是古人為了躲避戰爭等災害,遠離紅塵是非之地,加上好的空氣能幫助自己修行。
6.為什麼中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均與山湖有關聯?《白蛇傳》裡面的西湖斷橋相會、《牛郎織女》與河南魯峰山、《梁山伯與祝英台》裡面的坐遊船求學、《阿詩瑪》與雲南石林。動人的故事總是借美麗的山水更加動人。
7.人為何看了五嶽還要去黃山,黃山歸來還要繼續登山?因為人骨子裡都嚮往大自然,喜歡在名山大川中感悟自己的渺小,認知自己,喜歡拿自然作戰場,喜歡陶醉在山水之間,遠拋煩惱塵世。
8.旅行就像喝一杯咖啡,色香味俱全,且耐品茗,喝完之後還可以半睡半醒看世界。
9.旅行到底能帶給自己什麼?我告訴他旅行帶給自己是「健康、放鬆、思考、感悟、定位、收獲」。因為人在繁忙的工作中,種種壓力讓自己的生活感到疲憊,趁周末和假期抽空走走,本來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當然要好好地自我放鬆,以保持旅行過程中的身心平衡,所以周末假期的旅行要納入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就像精神食糧,支撐和伴隨著自己度過最痛苦的日子。
10.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去那裡的目的是什麼?起初,認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來的目的就是欣賞美景、品嘗美食,旅行結束還得回到工作的地方。隨著歲月的變遷,這種觀點發生了改變,我不僅來觀看景點,還要把最美的東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大家。
11.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兒女演繹著一幕幕壯麗輝煌的篇章,有些隨著變革繼續傳承,有些則在消失。
12.高潮時,學會分享經驗;低潮時,用心品味人生;頭腦清醒時,多做一些有挑戰的事;心情低落時,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13.成功的起點是不了解,而不是拒絕,再難不要放棄。你用觀望的時間,造就了別人的成功。
14.朋友不在乎多,只在乎關鍵時能挺身幫忙的有多少;人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理解,只要心中坦盪;人不一定要才華橫溢,只求身體健康能勞動。人一旦老去,一切問題還得留給後人處理。
……
E. 中國古代著名的游記或散文有哪些
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勃 《滕王閣序》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蘇軾《石鍾山記》曾國藩《石鍾山考異》 《馬可·波羅游記》全書共四卷,問世後被大量翻譯、出版,成為中世紀最暢銷、影響歐洲人最大的游記著作.《馬可·波羅游記》直接或間接地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系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事實已經證實,《馬可·波羅游記》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積極的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始得西山宴遊記》: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粟.其巢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伊本·白圖泰游記》: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於1346年(至正六年)來中國游歷,考察中國風土民情.白圖泰先後訪問過泉州、廣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後,白圖泰將他的游歷筆錄成書——《伊本·白圖泰游記》.這部旅行家筆錄,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成為中世紀地理、歷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價值極高的著作,被許多學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要資料.
《希臘游記》:在旅行家沙尼亞斯巴(Pausanias)的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
F. 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游記、散文、詩歌
莫 高 窟
1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山海經》記,「舜逐三苗於三危」。可見它是華夏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分不清界線。那場戰斗怎麼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
但浩浩盪盪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
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么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
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和尚來到這里。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
枝錫杖,雲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
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
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
三危金光之跡,後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
時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
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
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
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和尚發願完畢,兩方
光焰俱黯,蒼然幕色壓著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
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上自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獨築,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從此,
這個山巒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當聲。
工匠中隱潛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前代藝術家的遺留,又給後代藝術家以默默
的滋養。於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
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2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里,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像的將來,還只能是
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
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里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
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疊連聲地喊著:「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
呼親人。國內遊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遊客,在苦苦央
求門衛,開方便之門。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
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只得一次次對著
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
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
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抻。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戰
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
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著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
轉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
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
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
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
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
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乾脆就丟棄自己,
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因此,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
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看,側耳聽聽,總算,我的思路
稍見頭緒。
白天看了些什麼,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
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戰
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
當工匠們正在這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
明喝的不知是什麼酒,這里流盪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麼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
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
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盪漾,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兇狠,工匠們不會
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著,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
一些更驚人的東西;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
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
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盪,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
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
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
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
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
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
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麼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才是人,這才是
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
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
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
這么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駕馭哪些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餘威未息,只是由熾熱走向溫煦,由
狂放漸趨沉著。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盪胸襟;
終於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
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體氣氛,已難於找尋。洞窟外面,辛棄疾、陸
游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絕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
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頹勢,被理學的層雲,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
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
……
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據說把
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六十華里。我只不信,六十華里的路途對我輕而易
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著了,
也沒有什麼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與別處的小山一樣。
3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尋莫高窟的底蘊,盡管毫無自信。
遊客各種各樣。有的排著隊,在靜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有的捧著畫具,在
洞窟里臨摹;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幾句,與身旁的夥伴輕聲討論著學術課題。他
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對著同一個拍攝對象,選擇著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確實有著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讓不同的
遊客攝取。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一切偉大的藝術,都
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都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
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遊客們在觀看壁畫,
也在觀看自己。於是,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
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僅僅為了聽佛教故事,那麼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如果僅
僅為了學繪畫技法,那麼它就吸引不了那麼多普通的遊客。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
化,那麼它至多隻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
奇得多。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
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
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
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
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
它的洗禮和熏陶。
這個儀式如此宏大,如此廣。甚至,沒有沙漠,也沒有莫高窟,沒有敦煌。儀
式從海港的起點已經開始,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在一個個夜風中的賬篷
里,在一具具潔白的遺骨中,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流過太多眼淚的眼睛,已被
風沙磨鈍,但是不要緊,迎面走來從那裡回來的朝拜者,雙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
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潛意識中蘊藏。蘊
藏又變作遺傳,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盪盪。為什麼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里擷取了
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會么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里帶走一些線條,
就能風靡世界畫壇?只是儀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層的蘊藏。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
法沒有多大用處,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於全身心地朝拜過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紀初
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這里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或許,人
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美的宗教?
4
離開敦煌後,我又到別處旅行。
我到過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那裡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維機敏的講解員把
佛教故事與今天的新聞、行為規范聯系起來,講了一門古怪的道德課程。聽講者會
心微笑,時露愧色。我還到過一個山水勝處,奇峰競秀,美不勝收。一個導游指著
幾座略似人體的山峰,講著一個個貞節故事,如畫的山水立時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聽講者滿懷興趣,撲於船頭,細細指認。
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
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麼時候,哪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家,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
斯與歌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產生,
刻劃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不管怎麼說,這塊土地上應該重新會聚那場人馬喧騰、載歌載舞的遊行。
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余秋雨《文化苦旅》
G. 求中國古代散文文言文,像山水游記類、寫人敘事類、寫景抒情類的文章
文言文文章最經典的是《古文觀止》,我們初,高中,大學的範文95%以上出於此書,共選漢代至明代222篇經典文章。都是學習古文所必需的。
你可以下載「電驢」,然後在「電驢」上搜索《古文觀止》,不但有《古文觀止》文章,而且還有《古文觀止》的全部文章的MP3的原文朗誦,我已經下載過了,很實用。
H. 中國當代名家游記散文集萃的介紹
《中國當代名家游記散文集萃》內容簡介:在轉瞬即逝的時空里,在人生無法重復的過程中,經典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對人類精神的思考,喚醒了我們曾經的期望,鼓起了我們的勇氣,不再虛度年華、懷疑未來。經典的意義更在於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變換,它依然是讀者書架上不變的風景。
I. 中國現當代文學散文的發展歷程
中國近現代散文發展歷程如下:
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其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
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
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
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
(9)中國游記散文擴展閱讀:
散文發展歷程:
先秦時期: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兩漢時期: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唐宋時期: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明代時期: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時期: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