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姆渡遺址
A. 河姆渡的遺址位於哪兒 黃河還是長江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在長江內下游的長江口。
河姆渡遺容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1983年,國務院公布河姆渡遺址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6月,入選浙江省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1)和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坐標范圍東經120至121度,北緯29至30度,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30′。
遺址公園開放時間:
4月-10月: 8:30-17:00(16:30起停止進場)
講解服務時間:8:30-11:00,13:30-16:00
11月-3月:8:30-16:30(16:00起停止進場)
講解服務時間:8:30-11:00,13:00-15:50
門票價格:免票。
B. 良渚遺址和河姆渡哪個早
河姆渡遺址早於渚遺址。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
河姆渡遺址分為四個文化層,第四文化層約7000—6500年前,第三文化層約6500—6000年前,第二文化層約6000—5500年前,第一文化層約5500—5000年前。
(2)和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遺址特點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
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木構建築遺跡是沿小山坡旱扇形分形,很有規律。是幢干欄式的建築一一底層架空帶有前廊過道的長屋。約有數間,其中大的長23米左右,深約7米,前廊深1.3米。
該建築是用一排排樁木打人土中為屋基,在木樁間架設地梁,上面鋪設地板,距地約一米高;並由基座中間一根約3米的中柱,2.6米左右高的後檐和稍矮的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檁等許多木構件均是用榫卯結點屋頂則是採用席箔等物蓋在椽上而成
C. 列舉半坡遺址與河姆渡遺址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來都處於新石器時期源,都使用的是磨製石器。
區別:
1、自然環境不同
半坡遺址位於北方黃河流域,氣候乾燥,河流較少,河姆渡遺址位於南方長江流域,氣候濕潤,河網密布。
2、主要農作物不同
半坡遺址農作物是粟,河姆渡遺址農作物是水稻。
3、建築形式不同
半坡遺址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遺址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
4、陶器外形不同
半坡遺址彩陶,河姆渡遺址黑陶。
5、歷史時間不同
半坡遺址距今五六千年,河姆渡遺址距今七千多年。
D.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一處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此後的兩次發掘發現遺址包含4個疊壓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等遺跡,出土了夾炭黑陶等遺物和大量動植物遺存和栽培稻穀,一時轟動學術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考古》雜志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發現地建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
(4)和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共發現61餘種動物的遺骸,主要見於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這些遺骸多因古人食用後丟棄而較為破碎。其中,無脊椎動物3種,脊椎動物58種,脊椎動物中以哺乳類為最多,此外還包含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在遺址中發現的豬和狗為馴養動物。
在發現的豬標本中,少年個體和成年個體佔到90%,且第一期發現的陶豬身體比例介於野豬和現代家豬之間,證明當時已有養豬食肉的行為。遺址中出土的狗標本和狼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在居住區發現了疑似狗糞,證明當時已馴養狗。
此外,發現較多的水牛標本,說明當時也有可能馴養水牛。其餘動物為捕獵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紅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種。據研究,這些物種遺骸應當是本地所產。
E.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的功能是什麼
骨耜功能是翻地,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
1、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
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來),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
發掘地點:浙江省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
發現及發掘時間:1973年發現並首次發掘,1977年進行第二次發掘。
距今歷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其發達的農業文化,為研究古代農業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文化類型及承繼關系:與馬家浜同屬於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但目前未發現其後繼文化。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
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內涵豐富,具有十分鮮明的區域特徵,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為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器型有釜、罐、杯、盤、缽等,陶器表面常有繩紋、刻劃紋。陶器上刻畫的圖案寫實性強,手法誇張,想像豐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雙燕比翼齊飛,小狗飽食後小息等。
河姆渡人已經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玉製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
河姆渡人並不滿足於對這種裝飾類物品的追求,他們還發明了吹奏、打擊樂器的發明,在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些吹奏、打擊樂器有骨哨、陶損和木筒等,其中出土的骨哨已達5孔,音樂工作者以此仿製的雞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聲音階。
F.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房屋的特點、原因、作用。及其他歷史題
1.半坡房屋屬於半地穴式建築,北方寒冷,因地制宜,保暖,防止野獸攻擊版;河姆渡房屋屬於桿欄式權建築,南方水汽潮濕,避隔雨水,防止潮氣、野獸攻擊。
2.非洲、南美洲,兩河文明、蘇美爾文明、雅典文明、瑪雅文明、巴比倫文明
3.泰國
4.鑒真和尚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G.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考古發現共同反映了一個什麼歷史現象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共同特點是反映的是農耕文化,都處於新石器時期,都使用的是磨製石器
H.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房屋結構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不同點: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半坡部落位於黃河流域,而河姆渡部落位於長江內流域;房屋的結構容不同,前者為半地穴式房屋,後者為干欄式房屋.糧食作物不同,半坡部落主要種植粟,而河姆渡部落主要種植水稻.
能推測出他們開始了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已經能夠在一定的地區長期活動。我們發現的河姆渡人與半坡人的房屋就說明了這一點。定居的生活又促進了人們對農業技術的改進和提高。
I.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相同點
1.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我國人類遺址
2.都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
3.都從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
J.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分別位於什麼大河流域
河姆渡遺址位於長江流域,半坡遺址位於黃河流域。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前6000年。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滻河所屬水系是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灞河的支流。
(10)和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1、長江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幹流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共11個省級行政區(八省二市一區),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全長6300餘公里,比黃河長8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孫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2、黃河
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