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泰安大汶口遺址

泰安大汶口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8 05:37:04

Ⅰ 想知道:泰安市 從火車站到大汶口鎮怎麼坐公交

1
2
5小時39分
29公里,直達,步行17700米免費發送簡訊
火車站
1
步行167米至市委黨校
乘2
(經18站|59分鍾)
2
到明天工業園下車,步行17591米到達
大汶口鎮

還是到汽車站座大客吧

Ⅱ 山東泰安有什麼遺址

泰安大汶口遺址 地理位置: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泰安市。 年 代: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 發掘年代: 1959年。 簡 介: 大汶口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遺存,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生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意 義: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其 他:位於泰安市大汶口村南。大汶河貫穿南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在寧陽縣堡頭村西,北片在泰安市衛駕庄東。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挖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後來,考古學界將大汶口遺址及其它相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

好玩的當然是爬泰山了~
泰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僅在泰山的中軸線上就現存有各種石刻1800餘處。泰山岱廟天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 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在靈岩寺還有40尊宋代的羅漢塑像,造型突出個性,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藝和藝術表現力。
泰山風景名勝區
秦泰山刻石
徂徠山
玉皇頂
瞻魯台
日觀峰
天街
月觀峰
升仙坊
望人松
五大夫松
雲步橋
中天門
壺天閣
岱宗坊
馮玉祥墓
紅門(一天門)
高山流水亭
斗母宮
後石塢
泰山佛光
霧凇雨凇
探海石-雲海玉盤
旭日東升
桃花
扇子崖
黑龍潭
天燭峰
大觀峰
經石峪
齊長城遺址
十八盤
普照寺
碧霞祠
南天門
孔子登臨處
王母池
大汶口遺址
岳廟
其中泰山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了:
泰山以五嶽獨尊名揚天下,為中國十大名山之首。
泰山海拔1532米,在中國的群山中並不高,五嶽中比西嶽華山低近1000米,地位所以如此崇高,是地理和歷史兩方面原因促成的。
從地理上看,首先泰山為黃河下游地區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龍山文化充分說明泰山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經常發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災,在他們心裡泰山是他們生命、種族、生活的地理依託,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產生敬畏,漸漸被神話。其次,古人由於對自然界的認識狹窄,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賜,從而產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的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義,太昊少昊也被尊為太陽神。為了讓天更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敬仰和祈禱,高山是最佳的選擇,由於當時的人活動范圍有限,在他們的活動區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 「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的古人心理,泰山的這種功能更加使泰山得以神話。
從歷史上看,由於先人活動范圍和泰山在這個區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出現祭天崇拜,這種崇拜並沒有隨生產力和知識的進步消失,反而因為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禪,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
泰山地處山東中部,現代科學測定,生成於25億年前的地球造山運動,由於山前出現造山斷裂帶,所以山勢陡峭山形集中,加上周圍地勢相對較低,從而使先人對泰山產生雄大、厚重的感覺。
泰山古稱「岱山」、「岱宗」,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泰山既有風景壯麗、峰巒起伏、幽谷深壑、松柏蒼勁、瀑布流鳴、四季景色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觀,又有「 旭日東升 」 、 「 雲海玉盤 」 、「 黃河金帶 」 、「 晚霞夕照 」等十大自然奇觀,泰山主峰傲然拔地而起,環繞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嶺98座,溪谷102條,構成了群峰拱岱,氣勢磅礴的泰山山系。
俯瞰泰山,山南自東向西有東溪,中溪、西溪三條大山谷,北自東而西有大津河、天燭峰、桃花峪三條大谷,六條大山谷將泰山自然地化分成六個不規則區域,形成了泰山著名的的六大旅遊區。 「幽、曠、奧、秀、妙、麗」便是泰山神秀精髓,它既是天成,又有數千年無數勞動者的構築。
泰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觀絕妙的結合體,帝王登泰山者始於秦始皇,相繼有漢武帝、光武帝、光武帝,唐代的高宗,玄宗,武則天,宋代的真宗,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帝,都到泰山巡遊,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跡。同時,泰山又是佛、道兩教盛行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泰山自然風景和人文原因,也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漫遊泰山,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泰山擁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規模之大,精品之多,時代之久,書體之全,在國內外名山當中是無語倫比的,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泰山降水豐富,水果、動物、葯材品種繁多,在樹木方面,除泰山自然生長外,因為歷朝歷代的重視,人工種植很多,所以沿路古樹極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 30000餘株,其中有漢朝皇帝種植的漢柏6株,樹齡已達2100多年,還有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等。
從另一角度看,帝王來泰山封禪,以政治為目的,百姓來泰山,是祈求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保佑,佛道來泰山,是借泰山的名氣弘揚自己的理論,文人墨客來泰山,卻大多以游歷山水為目的。所以,他們應當是現代旅遊的先驅者,1987年泰山被確認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他們功不可沒。
泰山的文化組成,集聚了中國的古代的文化精華,是值得每個中國人親臨體驗的。那麼,這種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應該就是融合統一、吃苦耐勞、努力前進。
融合統一,泰山對佛、道、儒等各種文化的完美融合,是這種融合統一的具體體現。人民大會堂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基石用的就是泰山石,不僅僅因為泰山石的品質,還有它寓意的這種融合統一精神。
吃苦耐勞, 自強不息。泰山挑夫是這種精神的最佳代表,當你親眼目睹他們步伐時,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一步一個腳印。
努力前進,每一個親自登過泰山的人,都會深刻的體會到。
登泰山,不僅看它的雄偉壯麗,更深的是體會認識泰山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並從中受到洗禮。
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游覽。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尤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
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Ⅲ 泰安冬天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泰山:
「五嶽之首」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登泰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多碑刻、多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游覽公路,從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與車路匯合,從中天門即可乘坐游覽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桃花嶼是泰山西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西北去至界首進山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達岱頂。天燭峰步游路為泰山東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至艾窪,上達天燭勝境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乘後石塢索道達與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的很不錯。

岱廟:
岱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東岳廟或泰山廟。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其南北長406米,東西寬237米,總面積9.6萬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 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毀,清代再次修繕。岱 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 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 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 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采 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 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徂徠山:
徂徠山,又稱龍徠山,馱來山,是泰山的姊妹山。地理坐標東經117°20′,北緯36°03′。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橫亘連綿29公里,總面積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相對高度800多米,與泰山玉皇頂的直線距離為30公里。
徂徠山,位於泰山東南20公里,新泰城西40公里處,總面積250平方公里,大小峰巒97座,游覽景點100餘處。徂徠山山勢雄偉,幽深綿延,儼然如岱宗之屏障。早在2500多年前,《詩經·魯頌》就歌頌了"徂徠之松"。
徂徠山岩石為太古界泰山雜岩,周邊地帶有灰岩出露,山體突兀峻拔,峰巒嵯峨,溝谷幽深,綿延起伏。山上奇峰怪石遍布,恣態萬千。山西、山北兩面有大汶河,南有小汶河,三面環水,山水相映。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接,山上氣溫比山下低3-6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澇泉分布廣,澗水清澈見底,四季長流。山區無工業,屬綠色農業區,無空氣、水資源、噪音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源,生態環境沒有破壞,山區空氣含氧量明顯高於周邊,是天然吸氧保健場所。1992年9月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
山區生物物種多樣,溫帶物種基本俱全,動植物種類達上千種。共有植物資源449屬789種。植被以常綠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為主,覆蓋全山,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水土保持較好,發生水土流失的小部分地區,流失程度在輕度以下。徂徠山多美松,《詩經??魯頌》稱「徂徠之松」,《水經注》記「山多松柏」,《鄒山記》載「猶有美松」。野生動物資源有狼、獾、山貓、雕、鷹、山雞、斑鳩等200餘種。物產豐富,出產大量名貴中葯材、山珍、茶葉和多種干鮮林果,其中櫻桃居全國第一的優勢地位。
徂徠山古跡眾多。據初步普查,今存寺廟3處,碑碣54塊,摩崖刻石113處,古樹名木千餘株。《詩經》、《史記》對此山有多處記載,歷史名人多有題詠,民間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吳王闔閭、孔子、漢武帝、漢光武帝、李白曾親自登臨,司馬遷也曾到達此處,汶河沿岸是春秋時魯國人才輩出之處。山上有吳王駐蹕的中軍帳,有西漢赤眉軍起義的根據地天勝寨,有北齊時的映佛崖摩崖刻石,有唐代大詩人李白與山東名士孔巢父等6人隱居處,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遺址等,歷史文物古跡豐富。
傳說:徂徠山是八仙之一張果老欲與碧霞元君只泰山比高低,倒騎驢從各地馱眾山疊在一起,後因山太高妖精眾多禍害百姓,被玉帝降罪,張一氣之下揮鞭抽之,所以成現在粗徠山。

東平湖: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東平湖,三面環山,景色優美,素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物古跡遍布。湖東岸是水滸英雄頭領宋江攻打東平府城駐地,有後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後代墓葬地,有稱為東平古八景之一的「黃石懸崖」。西岸有我國古代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故道,有水滸英雄晁蓋等好漢初聚地司里山,有國家森林公園臘山,有明朝萬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將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楚霸王」墓地,有風景秀麗的鏵山景點,有北齊名僧安道一書寫的洪頂山摩崖刻經。湖東南方有宋朝時東平郡太守劉敞修建的樂郊池亭遺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泛舟梁山泊,登上樂郊池亭曾寫道:「樂郊何所樂?所樂從公游……有山在其東,有水出逶迤。有台以臨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欄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紅隨四時。」「樂郊池亭」是當時一處公園,歐陽修到公園遊玩數日發出感想。在樂郊有何樂呢?樂就到此地來遊玩,可見在古代東平湖就是一處遊玩的好去處。東平湖水下還淹埋著隋代建築清水石橋,由於黃河決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無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據考證,此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橋長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趙州橋還早5年,唐代詩人高適看到此橋之後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橋水橫流」的詩句。據記載:石橋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沒的。
東平湖中的小島叫「土山島」,島呈橢圓形,據說歷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設有重兵把守,歷代都是軍事要塞,更是水滸傳中水滸英雄出沒之地,傳說「智取生辰綱」之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個水滸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也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於此島,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於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寺內原有口大鍾,與東平府院內的大鍾合稱為「姊妹鍾」,撞擊其中一個,另一口大鍾則應聲而和。現如今寺院已毀,僅存鍾架、殘垣、斷碑。島上還留有「洄源亭」遺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所建。建成之後,他曾邀請濮陽太守、魯郡太守、濟南太守、濟陽太守一同來洄源亭飲酒賞景,他們看到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東平湖譽為「小洞庭」,吟詩作對中蘇源明這樣說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裊裊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意思是說船隨纖繩駛進「小洞庭」,輕柔的風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雲連著岸邊的絕壁形成一幅壯觀的圖畫。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東平湖(梁山泊),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須月出波光凈,卧聽漁家盪槳聲」的美好詩句。
東平湖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韓愈、白居易、李商隱、辛棄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東平湖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遺存水域,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這部書中的開頭語就寫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蛟龍」,當年的蓼兒窪就是現在的東平湖。水滸英雄戰官軍、仗義疏財,殺富濟貧、都曾在這片水域中出沒,幾百年過去了,雖不見當年水兵廝殺場景,但是有關水滸英雄,梁山泊好漢的故事傳說,至今還在當地廣為流傳。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滸傳中的古戰場,今日的東平湖便是旅遊觀光好去處,當遊客劃水槳,乘舟艇觀賞湖光山色的同時,可聯想到八百年前水泊舊觀,體味出當年梁山好漢泛舟之意趣。

肥城牛山:
牛山又名金牛山、郁蔥山。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新城北15公里。北鄰濟南市長清區,橫跨老城鎮、王瓜店鎮各一部,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總面積19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 24米。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縣志》載:「金牛山在城(指老縣城)西北,其東北麓距城三里,蜿蜒而西距城十里、二十里不等,俗呼牛山。宋真宗東巡臨幸賜名郁蔥山。翠柏千嶂,流泉百疊,為肥邑第一名勝。山之中峪距城八里,初入山為文昌峰,有文昌閣在焉。不一里一高崗當路,是為印山。由印山沿溪北行,不一里為資聖院。院西高亢處為同川書院。下有牛山洞,深遠不可測,相傳與陶山通。又西為龍沼,亦名五龍池。東北有泉,自山嶺而下,所謂落石泉也,適當資聖院之後。西北為獐猴崖,上有老鷹石,屹然如鷹立。西嶺為穆柯寨,又名木頭塔。俗傳為黃巢負隅所,然不可考。其西有石曰仙人石,又西曰迎仙石,如人舉袂相揖狀;寨之西南麓為大紅澗、小紅澗,土石皆赤。大紅澗之北曰小寨山,山西麓有石高數丈,
四面各丈余,紅黑色,擊之作金鐵聲,三小石支其下,名垛子石。小寨山南有石,如老翁形,面目酷肖,長髯垂胸,是為老叟峰。東南里許為黑龍潭,發源於山後雲山,至此陡起瀑布數十丈,奔流之聲可聞數里;小寨山之西為紅山頭,其上多土少石,色赤,故曰紅山,與陶山東崦之小泰山相連,此皆山之陽也。山之北為雲山,在穆柯寨後,前有大剎曰回佛寺,山陰為書堂峪,與長清接壤。而山之東北麓窈然而深者為櫻桃峪,距城最近。乃全山之勝概焉。」現牛山仍存牛山寺大殿、八角琉璃井、文昌閣、牛山洞、櫻桃峪等勝景。主峰穆柯寨建有寨牆,並分東、西、南、北寨門。寨內西半部房屋舊址殘存。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在此設立牛山林場。至1995年,林地面積發展到1.58萬畝。主要樹種有赤松、油松、黑松,並引進火炬松、濕地松等優良品種。如今,山上山下鬱郁蔥蔥,秀麗宜人。清乾隆癸丑科進士,歷官陝西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唐仲冕曾寫《牛山疊翠》詩曰:「煙林彌望與峰齊,捫葛緣崖徑欲迷。才歷深坳層嶂轉,輒登危石翠嵐低。斜陽爛映霞千樹,空岫寒生月半圭。共坐蒼茫獨怊悵,縈懷更在郁蔥西。」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村南,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架庄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布范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該遺址面積達8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一般2~4米,清理出墓葬189座,出土房址14座、灰坑120多個,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2000件,還有精緻的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等。 大汶口遺址的意義:豐富的文化遺存,顯示出它與中原仰韶文化有顯著差別,反映了一種新的獨特的文化類型。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證明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它不僅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為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淅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且對研究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地理位置
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新泰蓮花山
蓮花山東西錦延15公里,南北兼跨新泰、萊蕪兩市,大小山脈十餘條,主峰海拔994米。景區面積17平方公里,山頂以水為界,南麓屬新泰,北麓為萊蕪。有公交車直達,交通十分便利。蓮花山因漢武帝訪仙到此,在山頂建「迎仙宮」,故又稱宮山。有三十六山頭,七十二深谷之稱。主要山頭有新甫山、萬丈崖、雞鳴山、天竺峰、香爐山、蓮花尖。因群山拱圍蓮花,尖狀如蓮花,所以叫蓮花山。
蓮花山山峰突兀,穿雲摩天,氣勢磅礴,巍然壯觀,山中危岩嶙峋,溝壑縱橫,奇石幽洞,高瀑險潭比比皆是,可謂移步換景。山中松青柏翠,花木繁茂,風景絢麗,歷史文化遺跡豐富,著名的「宮山夕照」和即將落成的百米巨型觀音像,山頂湖泊——南海,將成為萊蕪乃至山東的特有景觀。「萊蕪山水大觀園、齊魯第一觀世音」蓮花山是名副其實的具生態和費文化旅遊亮點。蓮花山現已修建6米寬公路10華里,築登山台階3000米。有蓮梗峪、魔幻峪、天瀑峪、白雲嶺構成三大景區,共120餘個景點。它以其優美的環境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並逐步發展成為佛家聖地,現有較完整的歷代碑刻150多面,歷代石刻200多處,現存古建築遺址有雲谷寺、行宮、太平庵、高泉寺、王禪寺、八 封殿、甘露堂等。雲谷寺是規模最大的古建群體,主體建築大殿、三佛殿氣勢雄偉,十分壯觀。蓮花山省級森林公園主要林種為風景林和防護林,現有古樹名木120餘株,主要旅遊景點60多處。分為六大旅遊景區:行宮景區、太平庵景區、雲谷寺景區、北天門景區、響鈴碑景區、魔子坊景區。有三條主要游覽線路:中路主要景點有漢武行宮、補天石、看天石、雲門、古柏一株、十八盤、南天門、快活二里、雲谷飛瀑、聖水瓶、兩山排闥、五大夫松、雲谷寺、紅雲洞、白雲洞、興雲洞、對松山、北天門、東高峰、西高峰;西路主要景點有初入佳境、老漢推車、風動石、通天河、太公石、姊妹松、奇觀、太平庵、青龍潭、五雲澗、一線天、水簾洞、子母泉;東路是盤山公路,直達主峰西高峰,時而盤旋於懸崖峭壁之上,時而穿行於茂密的森林之中,自然景色變幻無窮,讓人心曠神怡。
蓮梗峪,因山峪彎曲似梗而托起山頂之蓮花而得名。谷中飛瀑流泉,野花成片,鳥兒成群,別有天地。洗心池意為洗心絕塵,開始步入佛門凈地之意,為進山第一景。蓮花門,上刻蓮花圖案,下刻漢字「門」,別有意味;群獅出山,龜探頭,徑書岩,護法門神等怪石惟妙生動。淌銀嶺,光亮如白銀下涌,氣勢壯偉。玉女潭,傳說漢武帝女兒小玉慕此潭幽靜而在此沐浴,潭中石壁上有天然少女裸體浴像。玉女飛瀑高約二十米。飛花碎玉雄奇中透出柔美。繼續前行,路有兩門:一曰「愛情門」,二曰「財福門」,游者任選其一,只走一門,昭示一種人生哲理,意為「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耐人尋味。天門,威赫聳立,氣勢壯美,門內青翠欲滴,如夢如幻,給人以無限遐想,激發人們進門一睹為快之慾望。天門瀑高掛山腰,飛流直下,碎玉疊珠,景色十分誘人。瀑下有巨石,曰「瀑流砥柱」,經千年沖擊,光滑潔白,使人蒙生啟迪。沿階而上是龍王廟,有三潭三瀑,真乃三瀑成串,三潭連珠,人勞累頓消,而興致盎然。而紅石灣和紅石瀑則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說漢武帝駐蹕蓮花山「行宮」,其女兒小玉迷戀山色到處遊玩,這一天在「千年榆」上甩鞦韆,因山風大,小女的一隻綉花紅鞋刮落到此,後來這里石頭變成紅色,所以叫紅石灣。據說在吉祥的日子,若站在紅石瀑下,有德之人能從瀑布幻影中看到小玉美麗的倩影。古碑峪,有一摩崖古碑,因日久年遠,字跡模糊難辨,誠待有識之士進山破譯。據說這里是懸空寺遺址。懸空寺的故事尤為神往。傳說古寺中有一老道,伴有二童,有一天老道找道友下棋回寺,見一白凈小孩與二童玩耍,後老道問二童小孩是誰,道童均答不知,老道囑二童:小孩再來時偷偷在他身上栓根紅線,明日老道順線找去發現是一千年人參,已能幻化人形。老道挖出回寺燉上,去約道友共來品嘗,結果二道童因鍋內人參奇香難忍,一嘗而不可收,當聞聽師傅回來,害怕受責,將剩餘人參連湯潑掉,整座寺廟立即騰空飛升而去。此為懸空寺的來歷。只有打米的古石臼在遺址的石樑上,默默等待至今……
登天梯,過蓮花飛瀑,即達蓮花南海。稱雄山東第一高山湖泊,斗山頂巨型觀音雕像,而稱之為「南海」,南海面積16400平方米,總蓄水量18萬立方,山頂藍天、白雲、綠樹、觀音、寺廟倒映湖中,構成蓮花山特有的湖光山色,匯水上劃船、垂釣、游泳等娛樂於一體;觀「宮山夕照」、「雷達雄姿」於一處,集蓮花村休閑、度假於一村,此,何等悠哉樂哉! 登蓮花頂萊蕪新泰盡收眼底,走凌雲路,參觀魯中高山雷達,看蓮花山前飛機升降。屆時你將體味到「無限風光」的真切含意。
白雲嶺景區:白雲嶺,因山嶺白岩成片如白雲而得名。這里地勢平緩而深厚,但石景不少,有名的石奶奶,據傳說附近村民有人拜石為乾娘,能為人消災祛病,可能此時石能集天地之精華,聚日月之靈氣所致。海豹問天,惟妙惟肖,極具韻味。古猿望天,山頂有巨石隆起,酷似古猿猴,似在望天,若有所思,極為逼真。天瀑峪景區:其著名的是「凍凍台」瀑布,瀑布長約300多米,夏天山洪暴發,似銀河倒掛,瀑流從天而降,又象一巨龍出山,擺頭擺尾,吞雲吐霧,咆哮翻滾,以劈山撼岳之勢沖出蓮花山,著實駭人心魄。冬天瀑流化作晶瑩奪目的冰凌,銀光寒影,放眼望去似鑲嵌蓮花山中的天鏡,十分奇異而壯美。蓮花山古幽神奇,蓮花山美妙旖旎。

Ⅳ 想知道: 泰安市 從泰安泰山站到大汶口遺址博物館怎麼坐公交

公交好像不直達
建議坐客車
好運

Ⅳ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

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

Ⅵ 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有北京故宮、兵馬俑、長城、平遙古城、大足石刻。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4、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5、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

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Ⅶ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省

大汶口文化遺址抄位於我國山東省。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於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

汶口遺址平面范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大汶口遺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 。

(7)泰安大汶口遺址擴展閱讀:

大汶口遺址與大汶口文化的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這支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和蘇皖兩省鄰近山東的地區,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紀至前二十四世紀之間。由於它的發現,使這個地區的史前歷史,從龍山時期上推了大約兩千年 。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Ⅷ 五嶽是哪五嶽

五嶽分別是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三山五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世界道教聖地。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俗語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8)泰安大汶口遺址擴展閱讀

五嶽的名稱,始見於《周禮·大宗伯》和《周禮·大司樂》,至《史記》明確說岱宗(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高(嵩山)這五個大山。

《爾雅》說: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把黃河南面的華山,西面的吳山(即岳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南),東面的泰山(即岱宗),北面的恆山,長江南面的衡山,視為五嶽。鄭玄注《周禮·大司樂》採用此說法。

同是《爾雅》,又有第二種說法: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在今安徽潛山市)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高為中嶽。鄭玄注《周禮·大宗伯》採用此說法。

邵晉涵《爾雅正義》說:冀州之霍山,與泰、衡、華、恆,唐虞之五嶽也;華、岳、泰、恆、衡,周之五嶽也;泰、衡、華、恆、嵩高,漢初相承之五嶽也,泰、華、霍、恆、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嶽也。金鶚《求古錄札記》則認為:岱、衡、華、恆、霍太,唐虞夏之五嶽也;岱、衡、華、恆、嵩高,殷之五嶽也;岱、衡、華、恆、吳岳,周之五嶽也。

Ⅸ 象的古文字是什麼樣子的

在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一把名為「軒轅劍」的寶劍,而且黃帝時代連冶銅的專技術也很低,屬更沒有冶鐵技術。但在史籍中,的確記載黃帝有一把寶劍,《山海經·中山二經》說「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且在王嘉《拾遺記》中記載「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黃帝伐蚩尤,陳兵於此。地掘深百尺,猶未及泉,惟見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練石為銅,銅色青而利。」,然而卻並沒有提及劍的名稱。
所以劍究竟長啥樣子誰也不確定~
這里一些資料可供參考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