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晉城白馬寺游記400字

晉城白馬寺游記4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18 06:48:47

『壹』 參觀記或游記作文 晉城白馬寺

白馬禪寺,位於晉城市市區北側五公里的白馬寺山頂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北魏司馬懿封長平候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因山頂建寺名白馬禪寺,故而更名為白馬寺山,此山主峰海拔1010米。
白馬禪寺創建年代不詳,金李俊民游白馬寺山詩曰「千年古廟映崇崗,寂寂空庭草樹荒」由於戰亂原因僅剩一座景公塔,巍然矗立,向人們昭示它的往日輝煌。
1989年冬,城區宗教局邀請五台山善財洞主持隆慧法師為城區佛教協會會長、白馬禪寺主持,並重修白馬禪寺。
1993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正式奠基,修建藏經樓,歷經十四餘年。陸續修建完成了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龍壁、伽藍殿、大毗盧殿、文殊殿、念佛堂、齋堂、文殊塔、祖師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東西配房等工程。
藏經樓於1993年修建,1994年陰歷九月十五舉行落成剪綵法會,面積有348平方米。樓下為五佛殿,供奉有雲南居士從緬甸南坎觀音寺請來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觀音像(緬甸玉)。樓上珍藏有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經。
大雄寶殿九四年動工,歷時二年,於九六年陰歷九月十五舉行落成典禮,計823平方米。殿內為橫三世佛,背後為海島觀音,兩側為文殊、普賢及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匾額是趙朴初親筆題寫,九八年舉行了開光法會,隆慧大和尚、請佛大和尚、源慧大和尚為佛像開點靈光。
天王殿243平方米,門頭有中國佛協趙朴初親筆題寫「白馬禪寺」匾額。殿內正面為彌勒菩薩,背後韋馱菩薩,兩邊四大天王。天王殿的 兩邊是鍾鼓樓,各35平方米。於九七年建成九九年九月十五舉行開光法會,隆慧大和尚、根通大和尚、慈貴大和尚為佛像開光。
大毗盧殿佔地1134平方米,是白馬禪寺最大的殿堂,殿內七重懸塑,主塑五方佛、五百羅漢、八十八佛、八十四大悲咒像、羅漢柱、五層八角亭柱、十二圓覺、二十四諸天、釋迦本身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靈山會、楞嚴會、龍華會、華嚴會、三身佛、三世佛、極樂世界、琉璃世界、藏像千手觀音、千缽文殊、密宗護法金剛、以及大型密宗金剛座等。塑像大的高三米,小的僅余寸,共一萬余尊。實屬國內罕見的工程。大殿於2000年舉行了落成典禮,寂度大和尚參加了法會,目前佛像還在緊張貼金與彩畫中,預計在2008年竣工。
毗盧殿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文殊殿各352平方米。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像及閔公道明像全是漢白玉制;文殊殿內是五方文殊分別為(聰明文殊、獅子文殊、智慧文殊、無垢文殊、孺童文殊);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士、四臂觀音、綠度佛母、雲音佛母,殿內塑像均為藏密風格。2000年陰歷九月十五舉行開光法會,隆慧大和尚、寂度大和尚與普證大和尚主持了法會。
五方文殊塔於2003年冬奠基施工,2004年農歷九月十五竣工。塔為藏式風格石質結構,須彌座台高2.7米,塔高15.6米,須彌座為全部雕刻作法,雕以寶相花、蓮花、牡丹花等,須彌座上圍以欄板、雕刻花草、望柱為獅柱。
中央為小式八棱須彌座,亦即塔座,八角為八尊護法金剛力士像,八面雕以佛教八寶,二龍戲珠等圖案,塔台以上還有五百羅漢大型像塑。塔身有五方文殊像。另高台中室,為地宮一座,裡面供有24天尊像,轉經筒。整座文殊塔巍巍壯觀、風格別致、獨樹一幟。
文殊塔東西兩側配殿各佔542平方米,配殿中段分別為伽藍殿、祖師殿。值得一提的是,白馬禪寺祖師殿供奉的是達摩祖師、慧遠祖師、能海上師三像,分別代表了禪宗、凈土宗、大般若宗祖師。
寺院門前的廣場西側是主持隆慧大和尚應僧俗四眾之請,為諸僧圓寂後有所託身所建的舍利塔,此塔亦為全部石質結構,於2005年初冬動工,2006年農歷九月十五竣工典禮。須彌座的高台中央聳立的塔為五層密檐式,中塔高9.9米,兩側塔高7.9米,塔上雕有地藏菩薩像,羅漢像,並刻有經文語,塔座圍以石燈、石獅、石像。須彌座高檯面闊18米,進深23.6米,亦為雕刻之考究作法。上面四周是古式欄板望柱,高台外有石牌坊一座,與舍利塔交相輝映,更顯庄嚴肅穆。
廣場中央有九龍壁一座,長20米,寬18米,雙面雕塑,座為須彌居樣式。頂為瓦脊斗拱樣式。
廣場南面的山上是唯一遺存的白馬禪寺古代建築「景公塔」。據說清康熙三年,甲辰三月,有一官名景文魁,慨以俸金修復早先失毀的白馬寺塔,且更盛於前,故名「景公塔」。從景公塔碑記內證實原塔是明代建築。
1999年經市委規劃局規劃,土地局認可劃撥宗教用地138.367畝

『貳』 晉城白馬寺森林公園感受

到處都是現在新修的東西,沒有古樸的氣息,去旅遊是不合適。如果是去燒香,還可以

『叄』 晉城白馬寺太行明珠海洋世界參觀作文400字

「五一」節來了,我素有登山的愛好,於是便與兩三夥伴徒步去游覽市郊的白馬寺山。

「白馬寺山」是一個很別扭的名字。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為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為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為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你說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點別扭嗎?

這座山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難道他本來沒有名字嗎?不然,這座山原來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馬山。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澤州志》記載:「司馬山,城北十里。」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縣北十里。魏司馬懿封長平侯,嘗登此山。」又引《風土記》「司馬山在晉城」、《初學記》「晉代祠此,因以為名」。這里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三國魏的司馬懿被封為長平侯,曾登過這座山;第二,司馬氏建立晉朝,做了皇帝,人們於是為皇帝的祖宗司馬懿在這座山上建了祠廟,當時這座山就被叫做司馬山了。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既然司馬山的名字在晉代就有了,又見於《風土記》、《初學記》這些古代著名的文獻典籍,明萬曆《澤州志》和清雍正《澤州府志》又有明確記載,為什麼現在這座山不叫做司馬山,而別出心裁地用了「白馬寺山」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太深奧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為什麼要叫「白馬寺山」,完全可以不問,但寫文章是比較嚴謹的事,卻不能草率,因此我在這里要聲明一點,既然這座山本來的名字叫做司馬山,又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在以下的敘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馬寺山」這個別扭的名字,而直接寫作司馬山了。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著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裡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個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個長著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么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別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卻不能不談,因為這座雕塑標志著所謂「白馬寺山」的文化呀!在晉城,曾經盛傳著「南有孔子回車,北有白馬拖韁」這樣兩句話,「孔子回車」不必說了,晉城人幾乎家喻戶曉,「白馬拖韁」卻令人費解。於是一些有心人便圍繞著「白馬拖韁」這個詞望文生義,附會出許多關於「白馬王子」的民間傳說故事來,說得煞有介事,繪聲繪色。然而,這些所謂「民間傳說故事」一看就知道並非來自民間,而是現代文人的即興創作。因為「白馬王子」一詞是舶來品,不是國產,難以混入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難以對「白馬拖韁」作出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釋。那麼「白馬」究竟為何在此「拖韁」,其中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文獻了。

明代成化年間編修的《山西通志》說:「白馬寺在澤州城東北十里司馬山上,因白馬馱經過此,故以名寺。」這兒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白馬拖韁」,而是「白馬馱經」。「馱經」一詞,經過口耳相傳,逐漸訛為「拖韁」,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卻不知道因此誤了多少人。說真的,「拖韁」拖得習慣了,一下子要改為「馱經」,還真是轉不過彎來。話又說回來了,轉得過彎來也好,轉不過彎來也罷,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樣,不由你不轉。等你轉過彎來,再來看這一座被稱作白馬的雕塑,它正高昂著那古怪的鳥頭在拖韁呢,根本沒有一點「馱經」的意味,你說可笑不!

近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了白馬寺。歷史上的白馬寺應該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明萬曆《澤州志》只記了「城北司馬山,國朝建」幾個字,清雍正《澤州府志》也只寫了「在城北十里司馬山,明建」的字樣。晉城的青蓮寺、碧落寺在古代都很有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人題詠和碑記,而白馬寺卻除了方誌中這些極其簡短的記述之外,再難找到任何有關的文獻了。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侵華日軍用大炮對准了這座小寺,歷來在寺內養尊處優的釋迦摩尼、觀音大士、地藏菩薩及其十八羅漢諸佛,眼睜睜地看著這座小寺和自己的塑像化成了一片可憐的焦土,那被芸芸眾生稱作「無邊」的佛法卻怎麼也施展不出來。可恨的是,在東洋鬼子的炮火之下,竟連一塊殘碑斷碣都沒能夠留存下來,這里從此便斷絕了香煙。

晉城建市之後,百廢俱興,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平地起樓台,白馬寺要在焦土上重新修建了。曾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白馬寺的住持僧請原以仁老先生撰寫碑文。原老先生到已建成了部分殿宇的白馬寺觀看,回來之後贊嘆道:「真正有氣度啊,現在新修的白馬寺,不知要比原來的白馬寺大多少呢!」十來年過去了,白馬寺還在不停地修建著,主體建築已經全部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不僅巍峨壯觀,而且香煙旺盛。玉佛殿裡面供奉著五尊金妝的漢白玉佛像,據說是十多年前從緬甸進口的,不用說,在當時自然是天價。現代科技也在這里派上了用場,許多佛殿里的佛像背後都安裝了電氣設備,能夠不停地放射出耀眼光芒來,使這些無知無能的佛像平添了幾分庄嚴和神秘。寺院里播放著的「南無阿彌陀佛」的錄音隨處可以聽到,非常優美,不知是娛樂圈裡哪位明星的傑作,還是美聲唱法呢!

『肆』 國慶晉城白馬寺游樂園六百字作文

優質解答
白馬禪寺,位於晉城市市區北側五公里的白馬寺山頂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北魏司馬懿封長平候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因山頂建寺名白馬禪寺,故而更名為白馬寺山,此山主峰海拔1010米.白馬禪寺創建年代不詳,金李俊民游白馬寺山詩曰「千年古廟映崇崗,寂寂空庭草樹荒」由於戰亂原因僅剩一座景公塔,巍然矗立,向人們昭示它的往日輝煌.
1989年冬,城區宗教局邀請五台山善財洞主持隆慧法師為城區佛教協會會長、白馬禪寺主持,並重修白馬禪寺.
1993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正式奠基,修建藏經樓,歷經十四餘年.陸續修建完成了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龍壁、伽藍殿、大毗盧殿、文殊殿、念佛堂、齋堂、文殊塔、祖師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東西配房等工程.

『伍』 我的建議作文400字,寫晉城市白馬寺的

你知道嗎?春姑娘又悄悄的來臨了。青蛙從洞里爬了出來,鮮花穿上了五回顏六色的衣服,小草從土裡答冒出了頭……想看看這美麗的景色嗎?我建議你去天一度假村。
一進去,你就會感到有一股清新空氣撲面而來。向前一看,呈現在你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愛美的花朵們穿上了各種顏色的衣服;柳樹姑娘正用小河水梳理辮子呢!微風吹來,柳樹姑娘的辮子便隨風飄揚,顯得格外美麗。
在小河旁邊,還有一棵棵桃樹,桃樹上的一朵朵小花,彷彿是小朋友的紅臉蛋兒;小河裡,一條條小魚游來游去,應該是在捉迷藏吧!
繼續往前走,你會發現,有一座座精緻的假山。在假山身上,還有一個個洞。這些東有的大,有的小,大的能讓你走進去,小的呢?只有你的頭那麼大。你肯定很想去玩吧?
再往前走,你就會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草坪。在這,你又可以和家人一起做游戲,也可以和家人在草坪上休息、睡覺、吃點東西等。
聽過我的介紹,你想去天一度假村玩嗎?還會看到許多我沒講的景色喲!

『陸』 晉城白馬寺植物園的冬景作文六百字

白馬寺植物園亭山樓閣,湖光水色,花香鳥語,林木蔥蔥,令人流連忘返,是晉城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白馬寺植物園風景太迷人了!

『柒』 游覽山西晉城白馬寺 作文350字

「五一」節來了,我素有登山的愛好,於是便與兩三夥伴徒步去游覽市郊的白馬寺山。

「白馬寺山」是一個很別扭的名字。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為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為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為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你說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點別扭嗎?

這座山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難道他本來沒有名字嗎?不然,這座山原來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馬山。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澤州志》記載:「司馬山,城北十里。」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縣北十里。魏司馬懿封長平侯,嘗登此山。」又引《風土記》「司馬山在晉城」、《初學記》「晉代祠此,因以為名」。這里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三國魏的司馬懿被封為長平侯,曾登過這座山;第二,司馬氏建立晉朝,做了皇帝,人們於是為皇帝的祖宗司馬懿在這座山上建了祠廟,當時這座山就被叫做司馬山了。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既然司馬山的名字在晉代就有了,又見於《風土記》、《初學記》這些古代著名的文獻典籍,明萬曆《澤州志》和清雍正《澤州府志》又有明確記載,為什麼現在這座山不叫做司馬山,而別出心裁地用了「白馬寺山」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太深奧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為什麼要叫「白馬寺山」,完全可以不問,但寫文章是比較嚴謹的事,卻不能草率,因此我在這里要聲明一點,既然這座山本來的名字叫做司馬山,又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在以下的敘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馬寺山」這個別扭的名字,而直接寫作司馬山了。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著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裡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個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個長著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么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別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卻不能不談,因為這座雕塑標志著所謂「白馬寺山」的文化呀!在晉城,曾經盛傳著「南有孔子回車,北有白馬拖韁」這樣兩句話,「孔子回車」不必說了,晉城人幾乎家喻戶曉,「白馬拖韁」卻令人費解。於是一些有心人便圍繞著「白馬拖韁」這個詞望文生義,附會出許多關於「白馬王子」的民間傳說故事來,說得煞有介事,繪聲繪色。然而,這些所謂「民間傳說故事」一看就知道並非來自民間,而是現代文人的即興創作。因為「白馬王子」一詞是舶來品,不是國產,難以混入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難以對「白馬拖韁」作出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釋。那麼「白馬」究竟為何在此「拖韁」,其中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文獻了。

明代成化年間編修的《山西通志》說:「白馬寺在澤州城東北十里司馬山上,因白馬馱經過此,故以名寺。」這兒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白馬拖韁」,而是「白馬馱經」。「馱經」一詞,經過口耳相傳,逐漸訛為「拖韁」,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卻不知道因此誤了多少人。說真的,「拖韁」拖得習慣了,一下子要改為「馱經」,還真是轉不過彎來。話又說回來了,轉得過彎來也好,轉不過彎來也罷,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樣,不由你不轉。等你轉過彎來,再來看這一座被稱作白馬的雕塑,它正高昂著那古怪的鳥頭在拖韁呢,根本沒有一點「馱經」的意味,你說可笑不!

近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了白馬寺。歷史上的白馬寺應該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明萬曆《澤州志》只記了「城北司馬山,國朝建」幾個字,清雍正《澤州府志》也只寫了「在城北十里司馬山,明建」的字樣。晉城的青蓮寺、碧落寺在古代都很有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人題詠和碑記,而白馬寺卻除了方誌中這些極其簡短的記述之外,再難找到任何有關的文獻了。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侵華日軍用大炮對准了這座小寺,歷來在寺內養尊處優的釋迦摩尼、觀音大士、地藏菩薩及其十八羅漢諸佛,眼睜睜地看著這座小寺和自己的塑像化成了一片可憐的焦土,那被芸芸眾生稱作「無邊」的佛法卻怎麼也施展不出來。可恨的是,在東洋鬼子的炮火之下,竟連一塊殘碑斷碣都沒能夠留存下來,這里從此便斷絕了香煙。

晉城建市之後,百廢俱興,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平地起樓台,白馬寺要在焦土上重新修建了。曾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白馬寺的住持僧請原以仁老先生撰寫碑文。原老先生到已建成了部分殿宇的白馬寺觀看,回來之後贊嘆道:「真正有氣度啊,現在新修的白馬寺,不知要比原來的白馬寺大多少呢!」十來年過去了,白馬寺還在不停地修建著,主體建築已經全部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不僅巍峨壯觀,而且香煙旺盛。玉佛殿裡面供奉著五尊金妝的漢白玉佛像,據說是十多年前從緬甸進口的,不用說,在當時自然是天價。現代科技也在這里派上了用場,許多佛殿里的佛像背後都安裝了電氣設備,能夠不停地放射出耀眼光芒來,使這些無知無能的佛像平添了幾分庄嚴和神秘。寺院里播放著的「南無阿彌陀佛」的錄音隨處可以聽到,非常優美,不知是娛樂圈裡哪位明星的傑作,還是美聲唱法呢!

我們一向不喜歡禮佛,面對佛祖的寶像金身也只是垂手而過,和成群結對頂禮膜拜的善男信女比起來,顯得很不融洽。不過我知道佛祖有大度量,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你想吧,面對日寇的炮火轟擊,佛祖都能夠容忍,難道會容不下我們這一點點傲慢嗎?看到大雄寶殿的周圍的石柱上刻滿了篆書楹聯,我便想上前仔細觀賞,不料「民族團結」、「世界和平」等現代文明的辭藻撞入眼簾,原本一點可憐的好奇,也頓時煙消雲散了。興味索然,我們便在天王殿門前的台階上坐下來小憩。

這時,一位站在台階上的老僧便過來和我們攀談。老僧面目清癯,衣帽整齊,顯得很精神,而且十分健談,自言是從錢塘輾轉而來,在此臨時掛單。當談到白馬寺工程浩大耗資甚巨時,老僧微笑著說:「這很容易,官方行為,一句話的事,就是一句話的事。」老僧特地將「一句話的事」作了重復,來強調不論多麼艱難的事,只要是官方行為,那就是說一句話那麼容易。*.<L:)\n7Sd=
告別了佛祖,離開了白馬寺,一路下坡,步履輕快,雖然不是一句話的事,卻比上山容易多了。這時,我突然想起有人說過,「晉城市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理由是晉城建市二十多年來,還沒有一座市級的圖書館;有人還為此而大聲呼籲,請求當政者重視文化建設,請求要盡快修建一個市級圖書館。想到這兒,我不禁納悶了,這些人難道沒有來過白馬寺嗎?這白馬寺難道不是晉城市的文化嗎?白馬寺裡面的那座高大雄偉的藏經樓,不就是一座很好的圖書館嗎?

『捌』 晉城白馬寺山坡之情視頻

目前網上已經全被刪了,晉城正在爭創文明城市,不可能讓這些東西在網上流傳。

『玖』 求一篇描寫晉城景點的作文。 (晉城境內的!400~500字左右,不能太短或太長!)

「白馬寺山」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為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為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為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著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裡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個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個長著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么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別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近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了白馬寺。歷史上的白馬寺應該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明萬曆《澤州志》只記了「城北司馬山,國朝建」幾個字,清雍正《澤州府志》也只寫了「在城北十里司馬山,明建」的字樣。晉城的青蓮寺、碧落寺在古代都很有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人題詠和碑記,而白馬寺卻除了方誌中這些極其簡短的記述之外,再難找到任何有關的文獻了。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侵華日軍用大炮對准了這座小寺,歷來在寺內養尊處優的釋迦摩尼、觀音大士、地藏菩薩及其十八羅漢諸佛,眼睜睜地看著這座小寺和自己的塑像化成了一片可憐的焦土,那被芸芸眾生稱作「無邊」的佛法卻怎麼也施展不出來。可恨的是,在東洋鬼子的炮火之下,竟連一塊殘碑斷碣都沒能夠留存下來,這里從此便斷絕了香煙。
這時,一位站在台階上的老僧便過來和我們攀談。老僧面目清癯,衣帽整齊,顯得很精神,而且十分健談,自言是從錢塘輾轉而來,在此臨時掛單。當談到白馬寺工程浩大耗資甚巨時,老僧微笑著說:「這很容易,官方行為,一句話的事,就是一句話的事。」老僧特地將「一句話的事」作了重復,來強調不論多麼艱難的事,只要是官方行為,那就是說一句話那麼容易。
告別了佛祖,離開了白馬寺,一路下坡,步履輕快,雖然不是一句話的事,卻比上山容易多了。這時,我突然想起有人說過,「晉城市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理由是晉城建市二十多年來,還沒有一座市級的圖書館;有人還為此而大聲呼籲,請求當政者重視文化建設,請求要盡快修建一個市級圖書館。想到這兒,我不禁納悶了,這些人難道沒有來過白馬寺嗎?這白馬寺難道不是晉城市的文化嗎?白馬寺裡面的那座高大雄偉的藏經樓,不就是一座很好的圖書館嗎?

『拾』 寫一篇 晉城白馬寺由近到遠的日記100

「五一」節來了,我素有登山的愛好,於是便與兩三夥伴徒步去游覽市郊的白馬寺山。

「白馬寺山」是一個很別扭的名字。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為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為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為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你說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點別扭嗎?

這座山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難道他本來沒有名字嗎?不然,這座山原來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馬山。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澤州志》記載:「司馬山,城北十里。」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縣北十里。魏司馬懿封長平侯,嘗登此山。」又引《風土記》「司馬山在晉城」、《初學記》「晉代祠此,因以為名」。這里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三國魏的司馬懿被封為長平侯,曾登過這座山;第二,司馬氏建立晉朝,做了皇帝,人們於是為皇帝的祖宗司馬懿在這座山上建了祠廟,當時這座山就被叫做司馬山了。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既然司馬山的名字在晉代就有了,又見於《風土記》、《初學記》這些古代著名的文獻典籍,明萬曆《澤州志》和清雍正《澤州府志》又有明確記載,為什麼現在這座山不叫做司馬山,而別出心裁地用了「白馬寺山」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太深奧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為什麼要叫「白馬寺山」,完全可以不問,但寫文章是比較嚴謹的事,卻不能草率,因此我在這里要聲明一點,既然這座山本來的名字叫做司馬山,又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在以下的敘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馬寺山」這個別扭的名字,而直接寫作司馬山了。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著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裡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個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個長著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么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別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卻不能不談,因為這座雕塑標志著所謂「白馬寺山」的文化呀!在晉城,曾經盛傳著「南有孔子回車,北有白馬拖韁」這樣兩句話,「孔子回車」不必說了,晉城人幾乎家喻戶曉,「白馬拖韁」卻令人費解。於是一些有心人便圍繞著「白馬拖韁」這個詞望文生義,附會出許多關於「白馬王子」的民間傳說故事來,說得煞有介事,繪聲繪色。然而,這些所謂「民間傳說故事」一看就知道並非來自民間,而是現代文人的即興創作。因為「白馬王子」一詞是舶來品,不是國產,難以混入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難以對「白馬拖韁」作出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釋。那麼「白馬」究竟為何在此「拖韁」,其中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文獻了。

明代成化年間編修的《山西通志》說:「白馬寺在澤州城東北十里司馬山上,因白馬馱經過此,故以名寺。」這兒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白馬拖韁」,而是「白馬馱經」。「馱經」一詞,經過口耳相傳,逐漸訛為「拖韁」,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卻不知道因此誤了多少人。說真的,「拖韁」拖得習慣了,一下子要改為「馱經」,還真是轉不過彎來。話又說回來了,轉得過彎來也好,轉不過彎來也罷,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樣,不由你不轉。等你轉過彎來,再來看這一座被稱作白馬的雕塑,它正高昂著那古怪的鳥頭在拖韁呢,根本沒有一點「馱經」的意味,你說可笑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