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墓地遺址
Ⅰ 汪由敦的墓地遺址
休寧縣城西來南30公里處的溪口鎮木干村源北部不遠處「林金坑」的小山坡上,坐落著一個封土高大、神道石刻精美的古墓葬。墳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周圍群山環繞,綠樹疊翠;墓地規模宏大,庄嚴肅穆。這座墓的主人,就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大臣汪由敦。 汪由敦的墓地,規模很大。建成之後,歷經毀壞,現存面積近600平方米,分為墓冢、拜台、神道三個部分。神道在墓的南面,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石亭、華表、神道列人列獸石刻。華表位於拜台3米遠的入口處,高6米多左右相距15米,華表為圓柱狀,上端雕成雙龍盤方柱,頂端蹲獅,造型別致。拜台之上為墓冢,墓前有一道半圓形的石基護牆。該墓上的石刻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逼真.體積碩大,用料考究,反映了當時徽州地區高超的石雕工藝水平,其墓葬形制、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官方的營葬制度,墓前石雕為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奉旨雕刻,年代明確,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Ⅱ 帝辛的墓地遺址
紂王墓由今淇縣城東行8公里,來到淇縣西崗鄉河口村的淇河大堤上,紂王及其王後和妃子的三座墳墓呈南北排列。紂王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紂王之墓」四個大字,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於1987年題寫。
Ⅲ 墓地文化遺址是一個區域什麼
文化遺址是古代人類的建築廢墟以及在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後遺留下來的痕跡,如民居、回村落、都答城、宮殿、官署、寺廟、作坊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這些遺跡大都湮沒埋藏在地下,少數在地面上殘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殘垣斷壁,有的則淪為的廢墟。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揀一塊瓦就是歷史。
Ⅳ 誰知道水滸傳中的宋江,現今墓地遺址在那
在水滸中有記載,在南門蓼兒窪周邊。當時在楚州(宋江那是老淮安稱為楚州)為官但這也只是演義野史中的傳說,並無確切定論。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和水滸中的宋江大不相同,真實的宋江具體逝在何處不可考。明朝施耐庵把自己的筆下的宋江墓地安在楚州,是出於自己對楚州的熟悉和熱愛。施耐庵最後也確實葬在楚州。
Ⅳ 秦阿房宮遺址是墓地
秦阿房宮遺址來不是墓地,是源宮殿遺址。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Ⅵ 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保存得如何
根據最新消息來,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源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這批墓葬均為土坑墓,人骨保存較好,葬式多樣。
目前,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北大學等機構合作,對出土人骨開展體質人類學和基因學研究。通過遺存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大陰洞遺址的年代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專家表示,此次發掘工作對於雲南古人類活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多樣的葬式為古代葬俗研究等提供了科學的實物資料。
大陰洞遺址發現於去年9月,位於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壩美鎮者卡村境內,洞內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洞口寬約20米,由前後兩個洞廳組成。去年底至今年初,考古人員對該洞穴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前後洞廳發掘面積達300平方米。
Ⅶ 甑皮岩文化遺址的墓地有哪些發現
甑皮岩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桂林先民的一處居址和墓地,在這里,人們一共發現了29座人類墓葬,有人類骨骼30具。據對洞穴內發現的30具古人類遺體測定,這些古人的死亡年齡一般在四五十歲之間,個別甚至超過60歲。其中確定6例為成年男性,5例為成年女性,3例為幼童,其中中年或老年10例,壯年1例。至少有4例頭骨可看出比較明顯的人工傷痕。墓葬中有一處石器加工點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遺跡,還有打制和磨製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數百件。蚌殼的年代為距今11000年上下,說明這是一處位於嶺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年代竟然超過萬年。另外墓葬中還有捏制和泥片貼築的夾砂和泥質陶器殘片上萬件,以及人類食後遺棄的哺乳類、鳥類、魚類、龜鱉類、腹足類和瓣鰓類動物骨骼113種。獸骨分別為虎、棕熊、爪哇豺、水獺、麝、獐、黃牛、羊以及犀牛等。
Ⅷ 刀背山墓地的遺址價值
刀背復山墓地是黑龍江省一處重製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中較為獨特的類型, 刀背山墓地遺址是繼新開流遺址之後,黑龍江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又一重要發現,豐富了新開流文化的內涵。再一次證明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大約6000年前,在興凱湖地區、穆棱河兩岸,繁衍生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部落,他們不但能用石頭和獸骨製造出各種精細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還把玉石、瑪瑙加工成形式各異的飾物戴在身上。他們已經學會燒制陶器、裝飾在陶器上的各種生動的紋飾,就是當時漁獵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們就是黑龍江地區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肅慎人。
研究表明,刀背山墓地屬新石器時代肅慎人的墓地。是黑龍江省僅見的大積石冢,也是目前東北地區牛河梁以外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大積石冢遺址。同時刀背山也處於我國北方至俄羅斯遠東地區積石冢文化分布帶的中間位置,出土的玉器和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著密切聯系。墓地的有效保護和發掘研究,對研究此一帶積石冢文化、探討其分布、發展趨向及其內在聯系,對研究東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史、民族融合與遷徙,以及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民族和文化關系等,有著重要的文物學術價值和一定的政治意義。
Ⅸ 魏了翁的墓地遺址
魏了翁墓位於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1960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所內在地劃入蘇容州市區,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魏了翁墓原規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後屢經毀修。清咸豐元年〔1851年),江蘇布政使倪良用曾為魏墓補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贈太師秦國公謚文靖魏公了翁墓」。後毀。辛亥革命後,吳中保墓會吳蔭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間,墓碣盪然無存,連墓的確切位置也無從尋找。
Ⅹ 雲南大陰洞遺址發現早期洞穴墓地具體情況是什麼
近日,考古人員在雲南大陰洞遺址開展發掘工作時,發現了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遺存,為滇東南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考古人員共發現17座墓葬,主要集中分布在後洞區深處,呈墓地形式分布。墓葬似經過人為布局,墓葬隨葬器物較少,只有部分隨葬有陶釜、紡輪和石箭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