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
發布時間: 2021-01-18 12:47:07
⑴ 藤花落遺址的考古發現
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文管會、連雲港市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對連雲港市藤花落遺址進行了第三次大面積科學發掘,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各類動植物標本逾2000件。
龍山時代距今已5500至4000年之久,該時代城址並不鮮見,從70年代開始,我國已陸續發現龍山時代城址50多處。但這些城址大多隻發現了城牆和城濠,城內遺跡保留很少。這是因為選擇作為城址的地點一般地理位置較好,隨著時代的推移,後繼的文明痕跡替代了前期文化,原貌大多遭到破壞。與其他城址相比,藤花落古城因為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而過早地廢棄了,所以城內的龍山時代景觀保存較好。
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領隊林留根說,這次發掘不僅確定了藤花落古城具有內外兩重城垣的框架結構,並對城址內部的平面布局作了初步揭示。發現了三處夯土台基、台基之上的大型迴廊式建築,城內有明顯等級差異的居址以及城內的主要道路系統。
藤花落古城外城由城牆、城壕、城門等組成。內城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和哨所等組成。在內城以內發現了35座房址,分長方形單間房、雙間房、排房、回字形房和圓形房等多種形狀。此外還發現水溝、水坑、水田等與稻作農業生產有關的遺跡。
考古工作者在城內發現了碳化稻米數百粒,其中一粒茶色稻穀,從外形上來看與現代栽培稻已極為相似。大量發現碳化稻米在龍山文化中尚屬首次。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發達的稻作農業。根據稻粒是在城內發現的,有專家推測,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及戰亂,當時的人們除了在城外種糧食,城內也可能存在生產區。
熱點內容